赤壁主降的張昭,在東吳聲望卻少有人及,連孫權都頗為敬重

張昭對於吳國的心血和貢獻,不亞於諸葛亮對於蜀國,荀彧對於魏國,從青年時期出仕輔佐孫策平定江東,再到扶持孫權建立吳國基業,年逾古稀依然在朝堂向孫權直言進諫,可謂是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赤壁一戰,周瑜大敗曹操,成為名傳千古的無雙國士,與此相對,作為當初一力勸阻孫權的張昭,在後世人們心中就成了背主求榮的小人。但事實上,張昭作為最早輔佐孫氏的重臣,在江東的聲望無人可及,無論是孫策和孫權都對他非常信任,張昭也為東吳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赤壁主降的張昭,在東吳聲望卻少有人及,連孫權都頗為敬重

孫權劇照

內事不決問張昭,外事不決問周瑜。

這是孫策臨終前給弟弟孫權留下的遺言,這也表明了他對張昭的信任。在孫策剛剛佔據江東之初,他就拜訪了閒居在家的張昭,以子侄的禮節向張昭的母親行禮。作為擁兵一方的雄主,竟然如此折節下交,這令張昭非常感動,於是出仕輔佐孫策,殫精竭慮為他治理江東。兩人相交莫逆,既是君臣,也是摯友,江東的大小軍政皆由張昭經手,孫策卻對他毫不設防。若張昭心有反意,恐怕早已有變。但實際上,江東在張昭的治理下井井有條,為孫策的南征北戰保障了充足的後勤。

正因張昭的德才兼備,孫策才會放心將自己的後事託付給他。而張昭也不負孫策的遺願,盡心輔佐孫權。孫權即位之時尚且年輕,家中只有年邁的老母和年幼的妹妹,他所能依靠的只有張昭。此時天下動盪,孫策一死,江東各地懾於孫策威勢的人開始不安分起來,盜匪橫行,佔山為王者比比皆是,外部的群雄也對江東這塊肥肉虎視眈眈。這時,張昭親自扶孫權上馬,帶兵出列剿賊,並勸諫他要繼承先輩的遺願,振興江東孫氏,不能沉迷於悲痛之中。

赤壁主降的張昭,在東吳聲望卻少有人及,連孫權都頗為敬重

張昭劇照

張昭的一席話點醒了孫權,讓他振作了起來。在張昭的幫助下,孫權也逐漸贏得了其他東吳老臣的信賴,令他們一一歸心。之後孫權派兵鎮壓四方,平定江東亂局,而張昭則坐鎮中樞,保障後勤,統領一干政務。平定江東後,張昭又幫助孫權安撫百姓,籠絡人心,令江東迅速安定下來。後來的赤壁之戰,面對強大的曹操,張昭認為東吳難以抵抗,這才勸孫權為了孫氏一族而降。而後來孫權堅定抗曹的決心後,張昭也一心為吳,在後方管理政務,統領大局,保障前線的需求。

隨著孫權的逐漸成長,威勢日盛,作為君王,一言而決天下事,很少能有人敢於反對他的意見。但在東吳朝廷中,張昭就是一個例外,他剛直不屈,看孫權有不對的地方就直言不諱,盡足了臣子本分。孫權和父兄一樣,喜歡打獵,甚至以親手與猛獸搏殺為樂,常常在野外騎馬射虎,有好幾次老虎都撲到馬鞍前。

赤壁主降的張昭,在東吳聲望卻少有人及,連孫權都頗為敬重

孫權劇照

張昭看到後,立即向孫權進言:作為君王,應該以統率猛將,馭使賢臣,而不是自己親自上場,將自己置於危險的地方。後來還有一次,孫權與群臣宴會,喝得大醉,更是放出豪言,要喝醉掉入水池才能停止酒宴。席上的張昭聽聞後,十分生氣,站起來離開宴會,徑直命令僕從驅車返家。孫權連忙派追回張昭,但他並未意識到自己的錯處,認為這只是一場歡樂的酒宴,但張昭用紂王作為例子,警示孫權不可縱樂,孫權這才知錯,不再飲酒。

赤壁主降的張昭,在東吳聲望卻少有人及,連孫權都頗為敬重

張昭直言不諱,每次都辭色嚴厲,令人生懼,這不只聞名江東,其他各國也都有耳聞。魏國使者前來訪吳時,倨傲無禮,入門卻不下車,張昭就直接開口威脅:“禮節不可以廢棄,法律也不能不執行,你是覺得我江東已經弱小到了連一把行刑的刀都沒有了嗎?”嚇得使者乖乖下車,不敢再生事端。張昭年老之際,賦閒在家。蜀國的使臣前來訪吳,在朝堂群臣面前誇耀蜀國的功績德行,東吳朝廷上下的群臣竟然沒有一個人能夠說得過他。這令孫權非常不高興,嘆息說如果張昭在此,怎麼會屈服在這個小小使者面前。

赤壁主降的張昭,在東吳聲望卻少有人及,連孫權都頗為敬重

張昭劇照

張昭一心為了吳國基業,忠貞不已,哪怕與孫權意見相左,爭執不休,也不會後退。遼東的公孫淵擁兵自重,想要在魏國謀反,於是為了得到孫權的援助,向東吳稱臣。孫權聽聞後很高興,打算向公孫淵派遣使者。但張昭對此持反對意見,他認為公孫淵不安好心,只是為了利用東吳牽制魏國。兩人在這件事上爭論了很久,讓孫權十分惱怒,氣得拔出刀威脅張昭:“朕對您已經敬重到了極點,但您多次在眾人面前折辱朕,朕擔心不小心失手傷了您。”張昭面對孫權的持刀威脅,過了很久才說道:“臣明白自己的諫言很難被聽從,但臣依然一次次向您進言,竭盡赤誠之心,是為了太后臨終前對老臣的囑託啊。”兩人在朝堂上痛哭流涕。

赤壁主降的張昭,在東吳聲望卻少有人及,連孫權都頗為敬重

張昭

但後來孫權還是一意孤行,向遼東派出了使者。這讓張昭非常生氣,退朝在家,不再朝見孫權。孫權一時氣惱,也發怒讓人用土塊堵住了張昭家的大門。結果事實果然如張昭所料,公孫淵背棄了雙方的約定,還殺害了孫權的使者。孫權心中悔恨,又出於君王的顏面,不願向張昭道歉,就讓人放火燒張昭家門,想逼張昭出家。但張昭剛直不屈,寧死不願認錯,孫權又擔心張昭安危,只好命人撲滅大火。之後孫權獨自一人站在張昭門前久久不離去,年老的張昭才在兒子攙扶下出門與孫權相見,君王終於和解。

公元236年,張昭以八十一歲高齡逝世。在他的遺命下,喪事一切從簡,但孫權還是親自穿著素服前去弔唁。

張昭對於吳國的心血和貢獻,不亞於諸葛亮對於蜀國,荀彧對於魏國,從青年時期出仕輔佐孫策平定江東,再到扶持孫權建立吳國基業,年逾古稀依然在朝堂向孫權直言進諫,可謂是鞠躬盡瘁死而後已。難怪東吳朝堂上下,只有張昭被孫權稱呼為“公”,而無一人覺得有何不妥,可見他在東吳君臣心中的地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