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允炆是否葬身火海,或許朱棣一清二楚,史書畢竟是人寫的

叔侄皇位之爭

在明朝初有一場皇位之爭,明惠宗朱允炆是明太祖朱元璋的孫子,是明朝的第二位皇帝,按理說皇帝的位置應該是兒子的,但是太子朱標早早地就去世了,朱標病死以後朱元璋就立朱標之子朱允炆為皇太孫,六年後繼承了朱元璋的皇帝之位。

朱允炆是否葬身火海,或許朱棣一清二楚,史書畢竟是人寫的

儘管朱允炆這個皇帝當的還可以,“建文新政”就是指他在位時期的一些政策,他努力在朝政方面做改革,除去一些嚴刑酷法,懲處一些宦官,祖父在位時期一些不合理的政策被革除,但是我們都知道朱允炆的皇帝放的是有始無終,他的皇位是被自己叔叔燕王朱棣給奪走的。

朱允炆上位幾個月後就和大臣們琢磨著削弱各地藩王,權力集中到中央政府國家才能穩定,如果分權就會像周朝末年一樣,各個諸侯的勢力龐大,到最後皇帝被架空了,國家也不受控制了,最後就該有人覬覦皇位了。現在某個藩王可能忠君愛國,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他的子子孫孫傳下去,和現在的皇帝就成了八竿子打不著的親戚了,還能不能穩守封地接受中央政府的領導就不好說了,所以歷來明智一點的皇帝登基都會選擇削弱藩王。

朱允炆是否葬身火海,或許朱棣一清二楚,史書畢竟是人寫的

削藩就會造成矛盾,觸碰了藩王的利益,他們之中總會有不願意被削弱的,想在自己的屬地做個小皇帝。削藩會有三種情況,高明的皇帝會巧妙地解決矛盾,和平地把藩王削弱,讓他心甘情願接受或者是暫時麻痺,鄧反應過來以後也只能接受結果了,稍微差一點的情況就是有人起兵造反了,但是你能耐大給平了,最差的情況就是朱允炆這種,皇位丟了。

事先朱允炆是有所準備的,他在燕王四周積極部署力量,然後又以各種理由支開燕王的兵力,但是因為後面一系列的錯誤導致失敗。作為一個新皇帝,削弱朱棣這種藩王確實需要一些手段,因為朱棣的轄地在北方邊境,自古以來叛亂最難平的就是邊境地區的叛亂,因為執掌邊境的將領和官吏需要戍邊,手握重兵,因為戍邊所以麾下士兵遠比內地州郡維護治安的軍隊要強悍,而且容易得到外部力量。

朱允炆是否葬身火海,或許朱棣一清二楚,史書畢竟是人寫的

燕王朱棣是朱元璋的兒子,比朱允炆輩分大,年紀大了近二十歲,無論是影響還是思想都要早出來近二十年,沒有非凡的才知動這樣的藩王非常困難,事實也的確如此,在作戰中朱允炆的力量屢屢被打敗

燕王朱棣爭奪地位這場戰爭叫“靖難之役”,靖難的意思是平定叛亂,然而這場戰爭就是朱棣奪王位的戰爭,很明顯他把事情說變味了。

靖難之役後,朱允炆哪去了

現在查朱允炆的資料,卒年是不詳的,因為朱允炆的下落成了一個謎團,靖難之役之後他就下落不明瞭,關於朱允炆下落的說法也很多,有的已經不僅僅是猜測去向的說法,還有很多後續的故事。

朱允炆是否葬身火海,或許朱棣一清二楚,史書畢竟是人寫的

比如首先就有一種說是朱棣把朱允炆給害死了,因為已經鬧到這個程度了,如果朱允炆落到他的手裡基本就是沒活路了,朱允炆在位時期的一些忠臣和那些幫他削藩的大臣都慘遭殺害了,就更不要說這個帶頭的皇帝了,朱棣肯定也怕夜長夢多。害死以後再向外界透露一些其他說法唄,掩蓋自己害死侄子的事實。像朱棣、乾隆的帝王,最讓史官為難,都樂於篡改事實,給自己留下光輝的一面,畢竟史書還是人血的。

但是這種說法也有靠不住的地方,這不像是害死一個身邊人,找一個合適的時機趁人不被秘密搞定了,之前為了爭奪皇位還打了一仗,雙方的輸贏生死是世人眼裡的焦點,沒有密不透風的牆。


朱允炆是否葬身火海,或許朱棣一清二楚,史書畢竟是人寫的


另外還有兩種說法,一個是朱允炆死了,但是是自殺的,這種說法也受到了質疑,因為如果朱允炆死了,那麼不管他是自殺還是被朱棣處死的,那時候的人只能說是他自殺的,不然就是在抹黑朱棣的形象,當然也不排除真的有可能是自殺,畢竟大勢已去,而朱棣能怎麼對待他也能想得到。

還有一種說法就是朱允炆出家了,有的說是當了和尚,有的說是當了倒是,不管是當了什麼吧,反正就是在事情發生後逃走了,逃到離都城很遠的地方藏匿了起來。這種說法也有它的合理性,因為這種猜測也並不是很離譜,也有發生的可能。

朱允炆是否葬身火海,或許朱棣一清二楚,史書畢竟是人寫的

然而今天我們的各種猜測也沒有百分之百的把握,只能等待學者們某一天找到與朱允炆有關的信息才能分析出他究竟去哪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