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级非遗:华阴迷胡,这样的“板凳曲子”你听过吗?

国家级非遗:华阴迷胡,这样的“板凳曲子”你听过吗?

华阴迷胡是华山脚下华阴当地的一种汉族戏剧艺术。过去一直把当地的“迷胡”叫曲子,或小曲,可见它还不属于完整意义上的戏剧。“地摊子”是华阴迷胡最具有典型性的演出空间,俗名也叫“板凳曲子”,其特点为叙事性的套曲演唱,因此也叫清唱曲子。

华阴迷胡,旋律优美,引人入胜,其思想内容抑邪扶正,追求真善美。这在陶冶人们精神情操,营造社会和谐方面,有一定的积极育化作用。它是中国非物质文化的宝贵遗产,对这一剧种的及时保护和开发,将对于弘扬传统文化,构建有中国特色的和谐社会,有着积极的社会现实意义。

国家级非遗:华阴迷胡,这样的“板凳曲子”你听过吗?

华阴迷胡是一种曲联体结构的地方戏曲,自古就在民间流传广泛,老少妇孺皆能哼唱,属于喜闻乐见的特色民族文化艺术。初期,主要流行于华阴、华县一带,后扩延到陕西关中道、陕北及周边省份,为陕西第二大剧种。

早期的迷胡(俗称曲子),主要是家戏和地摊子清唱,伴奏少则仅一把三弦,多则加上板胡、瓦子等。即一人或数人或站或坐在一起,有单唱、对唱、说唱、连唱、合唱等,演唱时无大动作,仅带点眼神和手势。曲调格律多是由“月起月落”、“背起背落”、“先背后月”、“先月后背”的演唱模式贯穿始末,是由民间的情歌、樵歌、童谣、小调发展起来的。后发展为庙会,因演出时腰系竹编纸糊马具,跑场招徕观众,又称“竹马”。其高台演唱,据说始于清嘉庆年间,初与秦腔梆子、乱弹同台演出,盛况空前,博得胜彩,名曰“风搅雪”。

国家级非遗:华阴迷胡,这样的“板凳曲子”你听过吗?

迷胡曲调缠绵、抒情味浓、喜怒哀乐、感染力强,使人听之入迷,故而称“迷胡”。相传一代名老艺人“油巷升子”(孟广林)在上世纪30年代念曲子非常出名,善弹能唱、多才多艺,唱的旦角戏《探情郎》、《两亲家打架》等节目嗓音清脆、声情并茂,深受华阴华山及周边群众的喜爱和欢迎。 1929年腊月的一天,孟老随同乡邻从老潼关买菜回来,戏瘾大发,伴随着叫马车子的吱叫声老先生唱起了拿手好戏《探情郎》。

国家级非遗:华阴迷胡,这样的“板凳曲子”你听过吗?

一位回吊桥的车夫正好跟在后面,跟着听着,不知不觉入了迷,过自家门口时也没停下来,一直跟到沙渠桥,待曲儿唱完方醒过神儿,再回头,早过了吊桥街,尴尬至极!当得知前面唱曲儿的是华阴庙上的“油巷升子”,车夫油然生敬,赶紧上前感慨万分地说:“嘹!曲子念得就是嘹,把人听得入了神,迷了路,曲子真是好听,名不虚传!好!嘹!”。加之华阴各乡村业余班社传唱跟风,一时在民间流传着“油巷升子观北斗,姚村串胡自来走,梁家庄喜娃再没有的民谣。

国家级非遗:华阴迷胡,这样的“板凳曲子”你听过吗?

你听过“华阴迷胡”吗?希望可以得到很好的传承与发展~

本文部分图片、文字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作者与本账号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国家级非遗:华阴迷胡,这样的“板凳曲子”你听过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