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級非遺:華陰迷胡,這樣的“板凳曲子”你聽過嗎?

國家級非遺:華陰迷胡,這樣的“板凳曲子”你聽過嗎?

華陰迷胡是華山腳下華陰當地的一種漢族戲劇藝術。過去一直把當地的“迷胡”叫曲子,或小曲,可見它還不屬於完整意義上的戲劇。“地攤子”是華陰迷胡最具有典型性的演出空間,俗名也叫“板凳曲子”,其特點為敘事性的套曲演唱,因此也叫清唱曲子。

華陰迷胡,旋律優美,引人入勝,其思想內容抑邪扶正,追求真善美。這在陶冶人們精神情操,營造社會和諧方面,有一定的積極育化作用。它是中國非物質文化的寶貴遺產,對這一劇種的及時保護和開發,將對於弘揚傳統文化,構建有中國特色的和諧社會,有著積極的社會現實意義。

国家级非遗:华阴迷胡,这样的“板凳曲子”你听过吗?

華陰迷胡是一種曲聯體結構的地方戲曲,自古就在民間流傳廣泛,老少婦孺皆能哼唱,屬於喜聞樂見的特色民族文化藝術。初期,主要流行於華陰、華縣一帶,後擴延到陝西關中道、陝北及周邊省份,為陝西第二大劇種。

早期的迷胡(俗稱曲子),主要是家戲和地攤子清唱,伴奏少則僅一把三絃,多則加上板胡、瓦子等。即一人或數人或站或坐在一起,有單唱、對唱、說唱、連唱、合唱等,演唱時無大動作,僅帶點眼神和手勢。曲調格律多是由“月起月落”、“背起背落”、“先背後月”、“先月後背”的演唱模式貫穿始末,是由民間的情歌、樵歌、童謠、小調發展起來的。後發展為廟會,因演出時腰繫竹編紙糊馬具,跑場招徠觀眾,又稱“竹馬”。其高臺演唱,據說始於清嘉慶年間,初與秦腔梆子、亂彈同臺演出,盛況空前,博得勝彩,名曰“風攪雪”。

国家级非遗:华阴迷胡,这样的“板凳曲子”你听过吗?

迷胡曲調纏綿、抒情味濃、喜怒哀樂、感染力強,使人聽之入迷,故而稱“迷胡”。相傳一代名老藝人“油巷升子”(孟廣林)在上世紀30年代念曲子非常出名,善彈能唱、多才多藝,唱的旦角戲《探情郎》、《兩親家打架》等節目嗓音清脆、聲情並茂,深受華陰華山及周邊群眾的喜愛和歡迎。 1929年臘月的一天,孟老隨同鄉鄰從老潼關買菜回來,戲癮大發,伴隨著叫馬車子的吱叫聲老先生唱起了拿手好戲《探情郎》。

国家级非遗:华阴迷胡,这样的“板凳曲子”你听过吗?

一位回吊橋的車伕正好跟在後面,跟著聽著,不知不覺入了迷,過自家門口時也沒停下來,一直跟到沙渠橋,待曲兒唱完方醒過神兒,再回頭,早過了吊橋街,尷尬至極!當得知前面唱曲兒的是華陰廟上的“油巷升子”,車伕油然生敬,趕緊上前感慨萬分地說:“嘹!曲子念得就是嘹,把人聽得入了神,迷了路,曲子真是好聽,名不虛傳!好!嘹!”。加之華陰各鄉村業餘班社傳唱跟風,一時在民間流傳著“油巷升子觀北斗,姚村串胡自來走,梁家莊喜娃再沒有的民謠。

国家级非遗:华阴迷胡,这样的“板凳曲子”你听过吗?

你聽過“華陰迷胡”嗎?希望可以得到很好的傳承與發展~

本文部分圖片、文字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作者與本賬號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国家级非遗:华阴迷胡,这样的“板凳曲子”你听过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