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西文明再次衝撞,為什麼卡特萬之戰決定了中亞格局?

導言

公元1141年,9月9日,在中亞的卡特萬草原上,耶律大石率領的西遼軍隊和塞爾柱帝國蘇丹桑賈爾率領的伊斯蘭聯軍在這裡相遇,爆發了一場大會戰。這次戰爭被稱之為卡特萬之戰。

或許耶律大石也想不到,此戰過後,中亞地區的伊斯蘭勢力暫時消退,而中華文明在此地重新崛起。不僅如此,因為此戰使得部分歐洲國家對稱中國為契丹。

戰爭導火索

其實這場大戰的爆發,也是一場意外。可以說是耶律大石為新歸屬的部族兩肋插刀的行為。

東西文明再次衝撞,為什麼卡特萬之戰決定了中亞格局?

耶律大石像

耶律大石是遼太祖耶律阿保機的八世孫,在金國的逼迫之下西走遼西北重鎮可敦城,在今天新疆地區重建遼國,史稱西遼。西遼建立之後進行了一次大規模的東征,最終鎩羽而歸。在東征失敗之後,耶律大石開始調整戰略,暫時放下殺回老家的願望。而是安下心來,先穩定自己在西域地區的統治。

1134年,耶律大石征服東喀喇汗國,喀喇汗國是突厥人八世紀時期在中亞地區建立的一個伊斯蘭教國家。後來分裂為東西兩個國家,東喀喇汗國就在今日的新疆境內。耶律大石征服東喀喇汗國三年之後,繼續進攻西喀喇汗國。西喀喇汗國向塞爾柱帝國蘇丹桑賈爾求助。

東西文明再次衝撞,為什麼卡特萬之戰決定了中亞格局?

塞爾柱帝國

塞爾柱帝國是11世紀時期塞爾柱突厥人在中亞、西亞地區建立的伊斯蘭教國家。桑賈爾時期塞爾柱帝國的疆域非常遼闊,東起中亞內陸地區並與中國西北部的新疆地區接壤,西至敘利亞及小亞細亞,南達阿拉伯海,北至基輔羅斯邊境。

桑賈爾此時正率領十萬軍隊來到河中地區,河中地區是錫爾河和阿姆河流域以及澤拉夫尚河流域,包括今烏茲別克斯坦全境和哈薩克斯坦西南部。其實這次桑賈爾主要是來打花拉子模。花拉子模位於中亞西部的地理區域,就在今天的阿姆河下游、鹹海南岸。後來成立政權,先後臣服各種政治實體,但是非常悖逆。

這一次,桑賈爾率領十萬大軍過來就是為了征服花拉子模,打著的名義就是河中地區的葛邏祿人不服從統治,葛邏祿人對此非常害怕,於是就投奔耶律大石尋找庇護。對於桑賈爾的到來,耶律大石也不是不知道,也做好了相應的準備。

東西文明再次衝撞,為什麼卡特萬之戰決定了中亞格局?

桑賈爾像

耶律大石接到葛邏祿人的求助之後,派遣使者帶去自己的親筆信給桑賈爾。但是桑賈爾不接受調解,卻回信要他信奉伊斯蘭教,並威脅恐嚇他:若不改宗教信仰,將率大軍將其消滅。為了顯示自己軍隊的強大,桑賈爾在信中誇張的說“能用弓箭射斷敵人的鬚髮。”

耶律大石見到信後,命令手下抓住使者,再遞給他一根針,要他扎斷自己的一根鬍鬚,使者無論如何做不到。經此一事,雙方談判破裂,耶律大石率領軍隊繼續向西進發,桑賈爾也率軍東進。兩支軍隊如兩道湍急的巨流一樣,在今天烏茲別克斯坦撒馬爾幹以北地區的卡特萬草原遭遇了。

戰爭結果出人意料,耶律大石勝利的把握是什麼

西遼和塞爾柱兩支大軍在澤拉夫尚河北岸的卡特萬草原遭遇,戰爭的結果卻出人意料,擁有十多萬軍隊的桑賈爾大敗虧輸,不僅如此塞爾柱帝國也因此而衰弱,西遼也因此稱霸西域,那麼耶律大石又是靠什麼來爭取勝利的。

(一)西遼軍提前進入戰場,佔據有利地形,採取主動

我們先看看河中地區和卡特萬草原的地理形勢。河中地區由兩河一湖一山包夾而成,所謂兩河,是指北面的錫爾河和南面的阿姆河,所謂一湖,是指西北方的成海,所謂一山,是指帕米爾高原及其西部連成一片的諸多山脈。

西喀喇汗國的首都薩末鞬位於河中地區的中部偏東,在它東面是高峻的山嶺,在它西面是廣袤的草原和沙漠。薩末鍵城,也叫河中府,今天翻譯為“撒馬爾罕”,乃是烏茲別克斯坦的第二大城市。這座城市位於澤拉夫尚河以南的河谷地區,早在喀喇汗王朝統治此地之前,就已經挖掘了多道溝渠,引澤拉夫尚河水南下,灌溉城市周邊農田,所以撒馬爾罕的繁榮富庶,可謂河中地區之最。

東西文明再次衝撞,為什麼卡特萬之戰決定了中亞格局?

河中地區位置

澤拉夫尚河是河中地區僅次於阿姆、錫爾兩河的重要河流,它發源於東面的澤拉夫尚山,由東向西,迤邐而來,養育了撒馬爾罕和西面的蒲華城(布哈拉),在靠近阿姆河中游的地方消失於克孜爾庫姆沙漠。

從撒馬爾罕向北五六公里的地方就是澤拉夫尚河,河的那邊就是一片大草原,被稱為卡特萬草原。卡特萬草原呈東高西低之勢,東面是帕米爾高原群山的餘脈,由澤拉夫尚河的支流沖刷出多條峽谷,其中有一條峽谷名叫達爾加姆峽谷,史書上雖然沒有說誰先進入戰場,但是從後面排的陣法來看,西遼軍隊應該是先進入,而且就是背對著達爾加姆峽谷紮營的。

(二)桑賈爾聯軍雖多,但是相互之間協同能力差,缺口大

戰前,耶律大石說道:“彼軍雖多而無謀,攻之,則首尾不救,我師必勝。”

這話其實是老生常談了,沒有什麼特別實在的內容。敵軍多是正常的,至於有謀無謀,此前耶律大石從來都沒有和桑賈爾對打過仗,這結論是怎麼得出來的?如果能夠攻敵一點,使其首尾不救,打勝也是很正常的,真實的佈置在哪裡?計劃又在哪裡?

可是大石也只能這樣說,他即便有詳細的謀劃,對戰爭勝負早就胸有成竹,也是沒法對士兵們說的,說了士兵們也未必能懂。重要的是在士兵面前展現自己的無所畏懼和堅定信念,只有這樣才能使士兵對他們的將領充滿信心,才能提高士氣。如果仗還沒開打就先說敵人比咱們多,打起來很困難,你們不賣命就死定了。看看士兵們會有什麼反應?

東西文明再次衝撞,為什麼卡特萬之戰決定了中亞格局?

突厥武士

那麼大石為鼓舞士氣而說了一堆空話,他究竟有沒有完善的策略和取勝的信心呢?相信是有的。雖然比起桑賈爾兵力略顯不足,但西遼軍比起塞爾柱軍來有個很大的優勢,那就是紀律嚴明、陣列緊密。這支軍隊多年來跟隨大石南征北戰、東擋西殺,以大石的豐富經驗來說,應該已經將這支主力部隊訓練得如同鐵板一塊,輕易無法打碎了。剛剛依附的西喀喇汗國葛邏祿人或許紀律性要差一點,但數量不多,很難對大局產生影響。

這裡我們再來看一下桑賈爾聯軍的部分。桑賈爾聯軍是由多個部族相結合的。比較鬆散,除了桑賈爾本部聯軍之後,還有很多其他部族的,例如西吉斯坦人古爾人等等。桑賈爾本部的兵馬估計還不到半數,其餘的古爾人、西吉斯坦人等,並沒有長期並肩作戰的經驗,很可能無法完美地配合起來。

一支強大的軍隊,不管被分割為多少塊,不管被分配給怎樣的戰鬥任務,相互間的配合都應該是緊密無間的。這來源於長期並肩作戰所產生的默契,也來源於對己方上級將領用兵風格的瞭解,來源於統一的軍事制度和法紀規範。

東西文明再次衝撞,為什麼卡特萬之戰決定了中亞格局?

西遼騎兵

人的勇敢總是有所區別的,如果沒有很好的配合,沒有嚴密的約束,勇猛者衝鋒在前,很可能遭到合圍;怯懦者退縮在後,很可能會拖全軍的後腿。那麼是說聯合軍肯定打不過獨立的部隊嗎?也不能如此武斷,重點還要看將領們究竟是怎樣指揮的,是不是真的“無謀”。

耶律大石登高而望,他肯定看穿了塞爾柱陣營中幾個雖然微小但確實存在的缺口,所以認為只要善加利用這些缺口,就有機會拉近兵數的差距,進而取得勝利支真正強大的軍隊,不管被分割為多少塊,不管被分配給怎樣的戰鬥任務。

(三)奇怪的列陣,其實另有玄機

東西文明再次衝撞,為什麼卡特萬之戰決定了中亞格局?

西遼軍和桑賈爾軍對峙圖,個人製圖

於是雙方列開陣勢,按照慣常的做法,都把自己的軍隊分為四個部分:第一部分是中軍,然後是左翼和右翼,最後是後方預備隊。一般情況下,都會把主要力量放在中軍一因為這是指揮官所在的位置,如果中軍被擊潰,肯定滿盤皆輸;或者中軍牽制,左右翼完成包抄合圍或者左右翼協防,中軍突入在特殊情況下也可能把重兵佈置在一翼,形成斜線陣列,也就是中國傳統所謂的“鉤形陣”,但這種情況會比較少見。

兩軍對陣,如果兵數相差並不大,往往很難“大旗一揮,全軍掩殺”,瞬間就把敵人給打垮。如果形成一進一退的膠著之勢,勝負就要看誰能在最合適的時機、最合適的方位投入後方預備隊了。後衛部隊雖然主要作用是保障全軍的後路和保護糧草物資,但往往會成為最終致勝的關鍵。

塞爾柱方面的佈置是這樣的:桑賈爾親自統率中軍,委派勇猛善戰的西吉斯坦國王擔任左翼指揮官,右翼則交給了一位叫艾米爾的重臣。此外,桑賈爾把作戰經驗豐富的老兵列在陣後,作為最後發動突擊的預備隊。桑賈爾的意圖非常明顯,他是希望首先用前陣三軍咬住敵人,把敵人逐漸拖乏,然後調上老兵發動雷霆萬釣的最後一擊,贏得決定性的勝利。

相比桑賈爾來說,耶律大石的佈陣就有點讓人摸不著頭腦了。根據《遼史》的記載,大石自領中軍,派六院司大王蕭斡裡剌統率左翼部隊,樞密副使蕭查阿剌統率右翼部隊同樣是前部三軍排列,同樣派出了自己最信任也最重要的將領率領左右兩翼,自己坐鎮中央,但奇怪的是,西遼軍的左右翼竟然各只有兩千五百人!

按照契丹人往常作戰的慣例,中軍數量會是左右翼兩到四倍,也就是說,如果左右翼各兩千五百人,那麼大石中軍最多也就兩萬人馬。但是根據之前的情況來看,還有幾萬軍隊在不在峽谷內?耶律大石究竟想幹什麼?

之前說了,西遼軍的背後就是達爾加姆峽谷,這道峽谷非常狹窄,入口處比較狹窄。西遼的後軍,同時按數量來說也是主力,究竟是佈置在峽谷之外呢,還是佈置在峽谷之內呢?四萬多人如果都佈置在峽谷裡,那得延綿多長呀,還能在線鬥中發揮作用嗎?其實西遼軍背靠達爾加姆峽谷紮營,是有其明確的軍事考量的:

  • 首先,塞爾人在戰鬥過程中將無法包抄西遼軍的後路;
  • 其次,即便塞爾柱人已經事先在峽谷另一頭佈下了伏兵,希望能在戰鬥過程中穿越峽谷,襲擊西遼軍後路,因為達爾加姆峽谷過於狹窄,無法在一線排布太多兵力,也不會對西遼軍的後陣造成太大損害。

唯一值得擔憂的是,如果塞爾柱人先派兵堵住峽谷另一頭,再在戰鬥中用左右翼完成包夾,把西遼軍都擠入峽谷之中,那就後退無路,肯定全軍覆滅了。當然,在軍事上沒有絕對有利的地形和絕對完美的佈陣,大石也只能這麼佈陣了。

東西文明再次衝撞,為什麼卡特萬之戰決定了中亞格局?

桑賈爾軍左翼先發動進攻

列陣完成之後,雙方大軍各自穩步向前推進,最終碰撞到了一起。戰鬥初期,最激烈的所殺發生在中部,耶律大石和桑賈爾都親自指揮作戰,向敵人發起了一輪又一輪的進攻,殺得難解難分。但是逐漸的形勢開始起了變化,西遼軍兩翼部隊開始向後退縮。

西遼左右翼僅僅各有兩千五百人而已,雖然並沒有明確記載塞爾柱人在左右翼各佈置了多少兵馬,數量肯定要遠遠大於兩千五。經過頭幾輪勇猛的衝殺以後,因為兵數的劣勢,西遼軍左右兩翼終於無法抵擋敵人的攻擊,被迫向後退卻。

兩軍對沖的時候,後退就等於失敗,很容易全線崩潰。因應這種形勢,作為中軍統帥的大石有兩種選擇:一是同樣後退,二是向一側靠攏。後退是很不明智的,左中右三路同時後退,敵人乘勝追殺,失敗的命運是註定了的,只是時間早晚而已。比較明智的做法是放棄左右翼中的一翼,中軍主力往另一翼靠攏,把兵力集中起來,猛烈攻打敵方相對的一翼。如果在自己被放棄的一翼徹底崩潰後不久便能擊潰敵方一翼,那麼勝負仍然是五五開,局面會重新穩定下來。

東西文明再次衝撞,為什麼卡特萬之戰決定了中亞格局?

西遼軍打開缺口,讓桑賈爾軍突入

大石正是採用了這後一種做法,他率領中軍緩緩地向南方運動,靠攏蕭斡裡剌所統率的左翼。也就等於說,放棄了蕭查阿剌所統率的右翼。蕭查阿剌本來抵擋洶湧而來的敵軍已經非常艱難,被迫向後收縮,因為中軍主力遠離自己而去,乾脆遠遠跑開,向北方退卻。這樣一來,西遼中軍和右翼之問就被撕裂了一個很大的缺口。

正面朝向這個缺口的是西吉斯坦國王所率領的塞爾柱軍左翼。看到這個大好時機,西吉斯坦國王立刻大踏步地前進,直線插入缺口,攻擊大石中軍的右側。為了保證右側的安全,西遼中軍被迫向左迴旋,距離蕭查阿剌右軍越來越遠了

那麼原本西遼中軍所面對的桑賈爾的中軍又在幹什麼?其實和西吉斯坦國王相同,蘇丹桑賈爾也看到了西遼軍被迫暴露出的缺口,一方面為了策應孤軍深入的西吉斯坦國王,另一方面也為了從側面打擊西遼中軍,桑賈爾嚴令右翼指揮官庫馬吉牽制住敵人,自己率領中軍也朝這個缺口衝去,西遼軍的全線崩潰似乎就在眼前。

(四)誘敵深入,佔據主動,巧妙用兵,取得勝利

然而這一切,其實都在大石的計劃之中,西遼軍是故意露出破綻,引誘桑賈爾大軍進入預先佈置好的口袋陣。整個戰役的進程,其實在開戰以前,大石就已經成竹在胸了,他之所以選擇放棄右翼,引誘敵方的左翼快速突入,恐怕也是在戰鬥過程中看到西吉斯坦國王有勇無謀,所以才故意這樣安排。

如果西遼軍放棄的是左翼,或許不那麼勇猛的艾米爾不會如此輕易就上圈套。某些時候,勇猛並不是善戰的同義詞,表面上的怯儒實際是謹慎,或許反倒可以和老謀深算劃上等號。等到西吉斯坦國王和桑賈爾長驅直入,徹底撕裂了西遼軍的陣列,甚至因為收不住腳而衝入達爾加姆峽谷的時候,卻突然發現因為峽谷狹窄,不易迴旋反而無法及時掉過頭來攻擊西遼中軍了。而大石佈置在陣後的真正主力卻在此時發揮了預料之中的強大作用。

東西文明再次衝撞,為什麼卡特萬之戰決定了中亞格局?

西遼軍迂迴到桑賈爾軍的後方,佔據主動位置

戰場上看似千鈞一髮,在戰場之外回想和分析,勝負的結論卻可以很輕鬆地得出。達爾加姆峽谷方面,塞爾柱主力部分被逼入峽谷,無法迴旋,部分仍在谷外,但遭到西遼軍的兩翼夾擊,基本上處於被包圍狀態。而在卡特萬主戰場上,大石統率中軍、蕭斡裡剌統率左翼軍,對塞爾柱的右翼和後軍卻可以造成夾擊之勢,如果蕭查阿剌假裝潰敗的右翼軍能夠及時兜個圈子再掩殺回來那麼包圍圈也可形成。

在兩處戰場上,塞爾柱軍都處於被包圍或被半包圍的狀態,還有可能扭轉敗局嗎?況且,西遼後軍與敵遭遇、對攻,是早就謀劃好的,土兵們人人都有心理準備。而相對的,塞爾柱後軍那些老兵們卻被殺了個猝不及防,明明是我軍佔有優勢呀,為什麼敵人能夠殺到後軍來?蘇丹在哪裡?前軍全部覆滅了嗎?揹著這樣沉重的思想包袱上陣,即便是刀槍血泊中滾爬出來的老兵,士氣也可能會瞬間跌落到谷底。

東西文明再次衝撞,為什麼卡特萬之戰決定了中亞格局?

桑賈爾軍腹背受敵,西遼軍大獲全勝

另一方面,那些西喀喇汗國投靠過來的葛邏祿人在這次戰爭中,英勇奮戰,起到了關鍵性的作用。因為大石為葛邏祿各位伯克安排的戰場,應該是在陣後,也就是說他們或者就列兵在達爾加姆峽谷中,堵住桑賈爾的去路,或者埋伏在谷口,從側翼狠狠地打擊塞爾柱人。

因為葛邏祿人知道桑賈爾的殘暴,所以兵將人人爭先,個個奮勇,毫無畏懼地向前衝殺。在他們的奮戰下,桑賈爾的中軍很快就崩潰了,殘兵逃出達爾加姆峽谷,狼狽地向南方跑去。耶律大石的計劃獲得了圓滿成功,他魔術般的戰術手腕,終於為年輕的西遼帝國贏得了決定性的勝利。

桑賈爾的大軍實在是敗得太慘了,衝鋒在前的左翼指揮官西吉斯坦國王做了俘虜,退縮在後的艾米爾也做了俘虜,此外,桑賈爾的妻子等人也全數被俘。桑賈爾本人倒是僥倖逃脫,直接逃回呼羅珊去了。

後記

在中亞地區的卡特萬草原上爆發的這場大決戰,如同驚雷落地一般震撼了四方,對中亞西亞甚至整個歐亞大陸的歷史進程都產生了前所未有的重大影響。

東西文明再次衝撞,為什麼卡特萬之戰決定了中亞格局?

撒馬爾罕的清真寺

從怛羅斯之戰後,中亞地區迅速地伊斯蘭化,把原本從東方穩步向其推近的中原文化,以及隨之而來的佛教文化排除在外。怛邏斯之戰以後,390年過去了,中亞細亞的絕大多數居民都信奉了伊斯蘭教。

在怛邏斯之戰高仙芝敗退390年之後,耶律大石率領他的軍團從東方翻越群山和沙漠而來,他們高舉著用漢字和脫胎於漢字的契丹文字所書寫的旗幟,他們信奉著包括佛教、道教、摩尼教甚至薩滿教等各種不同的信仰,他們攜帶著和中亞細亞傳統迥然相異的價值觀,執行著與中亞細亞傳統截然不同的政治和經濟政策,如同一股勢不可當的洪流,瞬間淹沒這一地區。

只因為一場戰鬥就徹底改變了中亞地區的政治格局,前有怛邏斯,後有卡特萬,但勝負之勢卻絕然相反。東亞的黃河、長江,和西亞的幼發拉底河、底格里斯河,孕育了人類古的兩大文明,作為這兩大文明重要橋樑的中亞地區,見證了文明興盛和衰退。怛邏斯之戰,預告著脫胎於兩河文明的伊斯蘭文明的崛起;而卡特萬之戰,則宣告了東方中華文明的再度興盛。

東西文明再次衝撞,為什麼卡特萬之戰決定了中亞格局?

西遼疆域圖

至此,西遼帝國的最大疆域就這樣確定了下來。帝國的直轄領地是以虎思斡耳朵為中心的七河地區,北至伊梨河,南到錫爾河上游,西至塔拉斯河(今哈薩克斯坦東南部和吉爾吉斯斯坦西北部),東到伊塞克湖東面,此外,正東面可敦城周邊地區也由西遼直轄。附庸國則包括高昌回鶻、東喀喇汗王國、西喀喇汗王國和花刺子模,附庸部族主要有康裡部、葛邏祿部,以及乃蠻部(今天阿爾泰山以北)。

因此在西遼的統治下,中亞的地方文化受到保護,遠來的中國文化更為其注入相當活力。中國文化通過西遼這個踏板,繼續向西方傳播,這是其中一點;另一方面,來自中國的科學技術也由此洶湧向西,不可遏制。

通過卡特萬之戰,西遼確立了在河中地區的統治,震懾中亞西亞地區。不僅如此,“契丹”的名字也因此傳到了歐洲。以至於在今天俄語中中國的發音音譯過來就是契丹。



《西遼史研究》

《遼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