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西文明再次冲撞,为什么卡特万之战决定了中亚格局?

导言

公元1141年,9月9日,在中亚的卡特万草原上,耶律大石率领的西辽军队和塞尔柱帝国苏丹桑贾尔率领的伊斯兰联军在这里相遇,爆发了一场大会战。这次战争被称之为卡特万之战。

或许耶律大石也想不到,此战过后,中亚地区的伊斯兰势力暂时消退,而中华文明在此地重新崛起。不仅如此,因为此战使得部分欧洲国家对称中国为契丹。

战争导火索

其实这场大战的爆发,也是一场意外。可以说是耶律大石为新归属的部族两肋插刀的行为。

东西文明再次冲撞,为什么卡特万之战决定了中亚格局?

耶律大石像

耶律大石是辽太祖耶律阿保机的八世孙,在金国的逼迫之下西走辽西北重镇可敦城,在今天新疆地区重建辽国,史称西辽。西辽建立之后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东征,最终铩羽而归。在东征失败之后,耶律大石开始调整战略,暂时放下杀回老家的愿望。而是安下心来,先稳定自己在西域地区的统治。

1134年,耶律大石征服东喀喇汗国,喀喇汗国是突厥人八世纪时期在中亚地区建立的一个伊斯兰教国家。后来分裂为东西两个国家,东喀喇汗国就在今日的新疆境内。耶律大石征服东喀喇汗国三年之后,继续进攻西喀喇汗国。西喀喇汗国向塞尔柱帝国苏丹桑贾尔求助。

东西文明再次冲撞,为什么卡特万之战决定了中亚格局?

塞尔柱帝国

塞尔柱帝国是11世纪时期塞尔柱突厥人在中亚、西亚地区建立的伊斯兰教国家。桑贾尔时期塞尔柱帝国的疆域非常辽阔,东起中亚内陆地区并与中国西北部的新疆地区接壤,西至叙利亚及小亚细亚,南达阿拉伯海,北至基辅罗斯边境。

桑贾尔此时正率领十万军队来到河中地区,河中地区是锡尔河和阿姆河流域以及泽拉夫尚河流域,包括今乌兹别克斯坦全境和哈萨克斯坦西南部。其实这次桑贾尔主要是来打花拉子模。花拉子模位于中亚西部的地理区域,就在今天的阿姆河下游、咸海南岸。后来成立政权,先后臣服各种政治实体,但是非常悖逆。

这一次,桑贾尔率领十万大军过来就是为了征服花拉子模,打着的名义就是河中地区的葛逻禄人不服从统治,葛逻禄人对此非常害怕,于是就投奔耶律大石寻找庇护。对于桑贾尔的到来,耶律大石也不是不知道,也做好了相应的准备。

东西文明再次冲撞,为什么卡特万之战决定了中亚格局?

桑贾尔像

耶律大石接到葛逻禄人的求助之后,派遣使者带去自己的亲笔信给桑贾尔。但是桑贾尔不接受调解,却回信要他信奉伊斯兰教,并威胁恐吓他:若不改宗教信仰,将率大军将其消灭。为了显示自己军队的强大,桑贾尔在信中夸张的说“能用弓箭射断敌人的须发。”

耶律大石见到信后,命令手下抓住使者,再递给他一根针,要他扎断自己的一根胡须,使者无论如何做不到。经此一事,双方谈判破裂,耶律大石率领军队继续向西进发,桑贾尔也率军东进。两支军队如两道湍急的巨流一样,在今天乌兹别克斯坦撒马尔干以北地区的卡特万草原遭遇了。

战争结果出人意料,耶律大石胜利的把握是什么

西辽和塞尔柱两支大军在泽拉夫尚河北岸的卡特万草原遭遇,战争的结果却出人意料,拥有十多万军队的桑贾尔大败亏输,不仅如此塞尔柱帝国也因此而衰弱,西辽也因此称霸西域,那么耶律大石又是靠什么来争取胜利的。

(一)西辽军提前进入战场,占据有利地形,采取主动

我们先看看河中地区和卡特万草原的地理形势。河中地区由两河一湖一山包夹而成,所谓两河,是指北面的锡尔河和南面的阿姆河,所谓一湖,是指西北方的成海,所谓一山,是指帕米尔高原及其西部连成一片的诸多山脉。

西喀喇汗国的首都萨末鞬位于河中地区的中部偏东,在它东面是高峻的山岭,在它西面是广袤的草原和沙漠。萨末键城,也叫河中府,今天翻译为“撒马尔罕”,乃是乌兹别克斯坦的第二大城市。这座城市位于泽拉夫尚河以南的河谷地区,早在喀喇汗王朝统治此地之前,就已经挖掘了多道沟渠,引泽拉夫尚河水南下,灌溉城市周边农田,所以撒马尔罕的繁荣富庶,可谓河中地区之最。

东西文明再次冲撞,为什么卡特万之战决定了中亚格局?

河中地区位置

泽拉夫尚河是河中地区仅次于阿姆、锡尔两河的重要河流,它发源于东面的泽拉夫尚山,由东向西,迤逦而来,养育了撒马尔罕和西面的蒲华城(布哈拉),在靠近阿姆河中游的地方消失于克孜尔库姆沙漠。

从撒马尔罕向北五六公里的地方就是泽拉夫尚河,河的那边就是一片大草原,被称为卡特万草原。卡特万草原呈东高西低之势,东面是帕米尔高原群山的余脉,由泽拉夫尚河的支流冲刷出多条峡谷,其中有一条峡谷名叫达尔加姆峡谷,史书上虽然没有说谁先进入战场,但是从后面排的阵法来看,西辽军队应该是先进入,而且就是背对着达尔加姆峡谷扎营的。

(二)桑贾尔联军虽多,但是相互之间协同能力差,缺口大

战前,耶律大石说道:“彼军虽多而无谋,攻之,则首尾不救,我师必胜。”

这话其实是老生常谈了,没有什么特别实在的内容。敌军多是正常的,至于有谋无谋,此前耶律大石从来都没有和桑贾尔对打过仗,这结论是怎么得出来的?如果能够攻敌一点,使其首尾不救,打胜也是很正常的,真实的布置在哪里?计划又在哪里?

可是大石也只能这样说,他即便有详细的谋划,对战争胜负早就胸有成竹,也是没法对士兵们说的,说了士兵们也未必能懂。重要的是在士兵面前展现自己的无所畏惧和坚定信念,只有这样才能使士兵对他们的将领充满信心,才能提高士气。如果仗还没开打就先说敌人比咱们多,打起来很困难,你们不卖命就死定了。看看士兵们会有什么反应?

东西文明再次冲撞,为什么卡特万之战决定了中亚格局?

突厥武士

那么大石为鼓舞士气而说了一堆空话,他究竟有没有完善的策略和取胜的信心呢?相信是有的。虽然比起桑贾尔兵力略显不足,但西辽军比起塞尔柱军来有个很大的优势,那就是纪律严明、阵列紧密。这支军队多年来跟随大石南征北战、东挡西杀,以大石的丰富经验来说,应该已经将这支主力部队训练得如同铁板一块,轻易无法打碎了。刚刚依附的西喀喇汗国葛逻禄人或许纪律性要差一点,但数量不多,很难对大局产生影响。

这里我们再来看一下桑贾尔联军的部分。桑贾尔联军是由多个部族相结合的。比较松散,除了桑贾尔本部联军之后,还有很多其他部族的,例如西吉斯坦人古尔人等等。桑贾尔本部的兵马估计还不到半数,其余的古尔人、西吉斯坦人等,并没有长期并肩作战的经验,很可能无法完美地配合起来。

一支强大的军队,不管被分割为多少块,不管被分配给怎样的战斗任务,相互间的配合都应该是紧密无间的。这来源于长期并肩作战所产生的默契,也来源于对己方上级将领用兵风格的了解,来源于统一的军事制度和法纪规范。

东西文明再次冲撞,为什么卡特万之战决定了中亚格局?

西辽骑兵

人的勇敢总是有所区别的,如果没有很好的配合,没有严密的约束,勇猛者冲锋在前,很可能遭到合围;怯懦者退缩在后,很可能会拖全军的后腿。那么是说联合军肯定打不过独立的部队吗?也不能如此武断,重点还要看将领们究竟是怎样指挥的,是不是真的“无谋”。

耶律大石登高而望,他肯定看穿了塞尔柱阵营中几个虽然微小但确实存在的缺口,所以认为只要善加利用这些缺口,就有机会拉近兵数的差距,进而取得胜利支真正强大的军队,不管被分割为多少块,不管被分配给怎样的战斗任务。

(三)奇怪的列阵,其实另有玄机

东西文明再次冲撞,为什么卡特万之战决定了中亚格局?

西辽军和桑贾尔军对峙图,个人制图

于是双方列开阵势,按照惯常的做法,都把自己的军队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中军,然后是左翼和右翼,最后是后方预备队。一般情况下,都会把主要力量放在中军一因为这是指挥官所在的位置,如果中军被击溃,肯定满盘皆输;或者中军牵制,左右翼完成包抄合围或者左右翼协防,中军突入在特殊情况下也可能把重兵布置在一翼,形成斜线阵列,也就是中国传统所谓的“钩形阵”,但这种情况会比较少见。

两军对阵,如果兵数相差并不大,往往很难“大旗一挥,全军掩杀”,瞬间就把敌人给打垮。如果形成一进一退的胶着之势,胜负就要看谁能在最合适的时机、最合适的方位投入后方预备队了。后卫部队虽然主要作用是保障全军的后路和保护粮草物资,但往往会成为最终致胜的关键。

塞尔柱方面的布置是这样的:桑贾尔亲自统率中军,委派勇猛善战的西吉斯坦国王担任左翼指挥官,右翼则交给了一位叫艾米尔的重臣。此外,桑贾尔把作战经验丰富的老兵列在阵后,作为最后发动突击的预备队。桑贾尔的意图非常明显,他是希望首先用前阵三军咬住敌人,把敌人逐渐拖乏,然后调上老兵发动雷霆万钓的最后一击,贏得决定性的胜利。

相比桑贾尔来说,耶律大石的布阵就有点让人摸不着头脑了。根据《辽史》的记载,大石自领中军,派六院司大王萧斡里剌统率左翼部队,枢密副使萧查阿剌统率右翼部队同样是前部三军排列,同样派出了自己最信任也最重要的将领率领左右两翼,自己坐镇中央,但奇怪的是,西辽军的左右翼竟然各只有两千五百人!

按照契丹人往常作战的惯例,中军数量会是左右翼两到四倍,也就是说,如果左右翼各两千五百人,那么大石中军最多也就两万人马。但是根据之前的情况来看,还有几万军队在不在峡谷内?耶律大石究竟想干什么?

之前说了,西辽军的背后就是达尔加姆峡谷,这道峡谷非常狭窄,入口处比较狭窄。西辽的后军,同时按数量来说也是主力,究竟是布置在峡谷之外呢,还是布置在峡谷之内呢?四万多人如果都布置在峡谷里,那得延绵多长呀,还能在线斗中发挥作用吗?其实西辽军背靠达尔加姆峡谷扎营,是有其明确的军事考量的:

  • 首先,塞尔人在战斗过程中将无法包抄西辽军的后路;
  • 其次,即便塞尔柱人已经事先在峡谷另一头布下了伏兵,希望能在战斗过程中穿越峡谷,袭击西辽军后路,因为达尔加姆峡谷过于狭窄,无法在一线排布太多兵力,也不会对西辽军的后阵造成太大损害。

唯一值得担忧的是,如果塞尔柱人先派兵堵住峡谷另一头,再在战斗中用左右翼完成包夹,把西辽军都挤入峡谷之中,那就后退无路,肯定全军覆灭了。当然,在军事上没有绝对有利的地形和绝对完美的布阵,大石也只能这么布阵了。

东西文明再次冲撞,为什么卡特万之战决定了中亚格局?

桑贾尔军左翼先发动进攻

列阵完成之后,双方大军各自稳步向前推进,最终碰撞到了一起。战斗初期,最激烈的所杀发生在中部,耶律大石和桑贾尔都亲自指挥作战,向敌人发起了一轮又一轮的进攻,杀得难解难分。但是逐渐的形势开始起了变化,西辽军两翼部队开始向后退缩。

西辽左右翼仅仅各有两千五百人而已,虽然并没有明确记载塞尔柱人在左右翼各布置了多少兵马,数量肯定要远远大于两千五。经过头几轮勇猛的冲杀以后,因为兵数的劣势,西辽军左右两翼终于无法抵挡敌人的攻击,被迫向后退却。

两军对冲的时候,后退就等于失败,很容易全线崩溃。因应这种形势,作为中军统帅的大石有两种选择:一是同样后退,二是向一侧靠拢。后退是很不明智的,左中右三路同时后退,敌人乘胜追杀,失败的命运是注定了的,只是时间早晚而已。比较明智的做法是放弃左右翼中的一翼,中军主力往另一翼靠拢,把兵力集中起来,猛烈攻打敌方相对的一翼。如果在自己被放弃的一翼彻底崩溃后不久便能击溃敌方一翼,那么胜负仍然是五五开,局面会重新稳定下来。

东西文明再次冲撞,为什么卡特万之战决定了中亚格局?

西辽军打开缺口,让桑贾尔军突入

大石正是采用了这后一种做法,他率领中军缓缓地向南方运动,靠拢萧斡里剌所统率的左翼。也就等于说,放弃了萧查阿剌所统率的右翼。萧查阿剌本来抵挡汹涌而来的敌军已经非常艰难,被迫向后收缩,因为中军主力远离自己而去,干脆远远跑开,向北方退却。这样一来,西辽中军和右翼之问就被撕裂了一个很大的缺口。

正面朝向这个缺口的是西吉斯坦国王所率领的塞尔柱军左翼。看到这个大好时机,西吉斯坦国王立刻大踏步地前进,直线插入缺口,攻击大石中军的右侧。为了保证右侧的安全,西辽中军被迫向左回旋,距离萧查阿剌右军越来越远了

那么原本西辽中军所面对的桑贾尔的中军又在干什么?其实和西吉斯坦国王相同,苏丹桑贾尔也看到了西辽军被迫暴露出的缺口,一方面为了策应孤军深入的西吉斯坦国王,另一方面也为了从侧面打击西辽中军,桑贾尔严令右翼指挥官库马吉牵制住敌人,自己率领中军也朝这个缺口冲去,西辽军的全线崩溃似乎就在眼前。

(四)诱敌深入,占据主动,巧妙用兵,取得胜利

然而这一切,其实都在大石的计划之中,西辽军是故意露出破绽,引诱桑贾尔大军进入预先布置好的口袋阵。整个战役的进程,其实在开战以前,大石就已经成竹在胸了,他之所以选择放弃右翼,引诱敌方的左翼快速突入,恐怕也是在战斗过程中看到西吉斯坦国王有勇无谋,所以才故意这样安排。

如果西辽军放弃的是左翼,或许不那么勇猛的艾米尔不会如此轻易就上圈套。某些时候,勇猛并不是善战的同义词,表面上的怯儒实际是谨慎,或许反倒可以和老谋深算划上等号。等到西吉斯坦国王和桑贾尔长驱直入,彻底撕裂了西辽军的阵列,甚至因为收不住脚而冲入达尔加姆峡谷的时候,却突然发现因为峡谷狭窄,不易回旋反而无法及时掉过头来攻击西辽中军了。而大石布置在阵后的真正主力却在此时发挥了预料之中的强大作用。

东西文明再次冲撞,为什么卡特万之战决定了中亚格局?

西辽军迂回到桑贾尔军的后方,占据主动位置

战场上看似千钧一发,在战场之外回想和分析,胜负的结论却可以很轻松地得出。达尔加姆峡谷方面,塞尔柱主力部分被逼入峡谷,无法回旋,部分仍在谷外,但遭到西辽军的两翼夹击,基本上处于被包围状态。而在卡特万主战场上,大石统率中军、萧斡里剌统率左翼军,对塞尔柱的右翼和后军却可以造成夹击之势,如果萧查阿剌假装溃败的右翼军能够及时兜个圈子再掩杀回来那么包围圈也可形成。

在两处战场上,塞尔柱军都处于被包围或被半包围的状态,还有可能扭转败局吗?况且,西辽后军与敌遭遇、对攻,是早就谋划好的,土兵们人人都有心理准备。而相对的,塞尔柱后军那些老兵们却被杀了个猝不及防,明明是我军占有优势呀,为什么敌人能够杀到后军来?苏丹在哪里?前军全部覆灭了吗?背着这样沉重的思想包袱上阵,即便是刀枪血泊中滚爬出来的老兵,士气也可能会瞬间跌落到谷底。

东西文明再次冲撞,为什么卡特万之战决定了中亚格局?

桑贾尔军腹背受敌,西辽军大获全胜

另一方面,那些西喀喇汗国投靠过来的葛逻禄人在这次战争中,英勇奋战,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因为大石为葛逻禄各位伯克安排的战场,应该是在阵后,也就是说他们或者就列兵在达尔加姆峡谷中,堵住桑贾尔的去路,或者埋伏在谷口,从侧翼狠狠地打击塞尔柱人。

因为葛逻禄人知道桑贾尔的残暴,所以兵将人人争先,个个奋勇,毫无畏惧地向前冲杀。在他们的奋战下,桑贾尔的中军很快就崩溃了,残兵逃出达尔加姆峡谷,狼狈地向南方跑去。耶律大石的计划获得了圆满成功,他魔术般的战术手腕,终于为年轻的西辽帝国赢得了决定性的胜利。

桑贾尔的大军实在是败得太惨了,冲锋在前的左翼指挥官西吉斯坦国王做了俘虏,退缩在后的艾米尔也做了俘虏,此外,桑贾尔的妻子等人也全数被俘。桑贾尔本人倒是侥幸逃脱,直接逃回呼罗珊去了。

后记

在中亚地区的卡特万草原上爆发的这场大决战,如同惊雷落地一般震撼了四方,对中亚西亚甚至整个欧亚大陆的历史进程都产生了前所未有的重大影响。

东西文明再次冲撞,为什么卡特万之战决定了中亚格局?

撒马尔罕的清真寺

从怛罗斯之战后,中亚地区迅速地伊斯兰化,把原本从东方稳步向其推近的中原文化,以及随之而来的佛教文化排除在外。怛逻斯之战以后,390年过去了,中亚细亚的绝大多数居民都信奉了伊斯兰教。

在怛逻斯之战高仙芝败退390年之后,耶律大石率领他的军团从东方翻越群山和沙漠而来,他们高举着用汉字和脱胎于汉字的契丹文字所书写的旗帜,他们信奉着包括佛教、道教、摩尼教甚至萨满教等各种不同的信仰,他们携带着和中亚细亚传统迥然相异的价值观,执行着与中亚细亚传统截然不同的政治和经济政策,如同一股势不可当的洪流,瞬间淹没这一地区。

只因为一场战斗就彻底改变了中亚地区的政治格局,前有怛逻斯,后有卡特万,但胜负之势却绝然相反。东亚的黄河、长江,和西亚的幼发拉底河、底格里斯河,孕育了人类古的两大文明,作为这两大文明重要桥梁的中亚地区,见证了文明兴盛和衰退。怛逻斯之战,预告着脱胎于两河文明的伊斯兰文明的崛起;而卡特万之战,则宣告了东方中华文明的再度兴盛。

东西文明再次冲撞,为什么卡特万之战决定了中亚格局?

西辽疆域图

至此,西辽帝国的最大疆域就这样确定了下来。帝国的直辖领地是以虎思斡耳朵为中心的七河地区,北至伊梨河,南到锡尔河上游,西至塔拉斯河(今哈萨克斯坦东南部和吉尔吉斯斯坦西北部),东到伊塞克湖东面,此外,正东面可敦城周边地区也由西辽直辖。附庸国则包括高昌回鹘、东喀喇汗王国、西喀喇汗王国和花刺子模,附庸部族主要有康里部、葛逻禄部,以及乃蛮部(今天阿尔泰山以北)。

因此在西辽的统治下,中亚的地方文化受到保护,远来的中国文化更为其注入相当活力。中国文化通过西辽这个踏板,继续向西方传播,这是其中一点;另一方面,来自中国的科学技术也由此汹涌向西,不可遏制。

通过卡特万之战,西辽确立了在河中地区的统治,震慑中亚西亚地区。不仅如此,“契丹”的名字也因此传到了欧洲。以至于在今天俄语中中国的发音音译过来就是契丹。



《西辽史研究》

《辽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