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為什麼能夠統治中國200多年?

冷月鉤沉


這個問題提得很有好,清朝做為我國曆史上最後一個封建王朝,能夠憑藉比較少的人口基數統治了偌大中國200餘年,的確是很有其獨到的統治藝術的,淺析有如下幾個原因。

1.在開始入關逐鹿中原之前,清朝統治階級就已經依靠投靠他的前明官員,制訂出了詳細的進擊路線與爭奪中原的總體戰略。其進擊路線為:利用南明對清朝意圖的錯覺,以及其聯虜滅寇的幻想,先消滅長江以北李自成的大順政權,然後再進入四川剿滅張獻忠的大西政權,以便將整個北方納入自己的統治之下。從而達到既能形成對南明政權的包圍態勢,又能先將自己立於不敗之地——即使消滅不了南明,也能夠形成類似南北朝的局面!

至於爭奪中原的整體戰略也無非就是:招降納叛,盡最大可能性吸引前明的官吏和將領投靠清朝。以便於清軍借力打力,利用投靠者的力量去充當佂服中原和兼併天下的主力,以彌補清軍自身兵力不足的缺陷——正是清朝的這個策略,使他們在掃除抗清勢力時如虎添翼,從而在不長的時間裡就迅速地佔領了大半個中國。

2.在基本穩固了大局以後,清朝統治者釆取了剃髮易服的策略,來區分順民與反抗者。這個方法雖不算高明,但是卻很有效果——許多拒絕剃髮易服的堅定反清之人就此暴露無遺,從而遭到了無情的清洗與屠殺。在高壓政策的打壓之下,反對清朝統治的行動與聲音被鎮壓下去了,清朝的統治也因此得到了穩定。

而對那些尚在舉兵負隅頑抗的明朝殘餘勢力,清朝統治者則釆取了分封吳三桂、尚可喜、耿精忠為藩王的方法,令其對東南部及西南部的反清勢力進行剿殺。從而借用這些漢族藩王之手,達到了穩固清朝統治的目的。

3.即使清朝的統治進入了穩固期以後,統治者也從未放棄對潛在反對者的警惕心。他們借用文字獄的方法,清除了大批被視為不可靠的人。同時又釆取八股取士的方法,從被統治者中大量選拔順民與奴僕為自己效忠。古語說:唯名與器不可以假人!在名利的誘惑下果然有許多的讀書人被籠絡到清朝的陣營裡去了,而清廷也藉此達到了籠絡人心的效果。

在這種文武兩種手段齊下,鎮壓與懷柔並用的統治藝術的懾服下,中原地區的反對聲音消失了,至此清朝便穩定了在中原的統治,鞏固了自己的統治地位,構建了一套統治秩序。

4.清朝在成為定鼎中原的天朝大國之後,絲毫沒有放鬆對沿海與邊疆的控制:清朝統治者釆取了積極討伐的策略消滅鄭氏集團收復了寶島,同時對於為患中原上千年的塞北遊牧部族釆取了分化瓦解、封官賜爵以及使其崇尚喇嘛教的方法,將其力量逐漸分化並弱化掉,使這些被化部為旗的各支力量,在“南不封王,北不斷親”的聯姻感化與武力震懾之下,自願或不自願地臣服了清朝皇帝——清朝皇帝也就此成了蒙古大汗,從而消除了北方邊患。

而對於青藏高原地區,清朝統治者的統治與籠絡策略做得也很到位,從而收服了那裡的人心。而後在佂服準噶爾時,清朝雖然遇到了麻煩,但是卻依然能夠堅持不懈,在經過康熙皇帝、雍正皇帝、乾隆皇帝這三代人的努力下,清朝終於剿滅了準噶爾,收復了西域——清朝在其前期採取了各種手法,不僅消除了邊患,而且還積極了開拓疆土,這是清朝對後來中國的最為重大的貢獻!

5.在清朝統治的後期,隨著三千年未有之大變局的到來,統治者的原有統治藝術已經不夠用,或是有所過時了。在鴉片戰爭以後暴發了太平天國運動,在鎮壓這場運動中一些統治階級內部的有識之士開始有所覺醒了,特別是以清室貴胄奕忻和漢族大臣曾國藩、左宗棠、李鴻章、張之洞等人為首的人,主張引進西洋先進的技術和設備,以便改變清朝器不如人的現實處境,洋務運動由此而生。因此也可以說是洋務運動為晚清腐朽的統治延續了數十年之久的國祚!

在洋務運動期間內,一些鎮壓太平天國有功的漢族大臣被掌權的慈禧太后任命為中央與地方大員,這一時期由滿漢樞臣共同掌權,而慈禧太后居中制衡的統治方式,使清朝的統治秩序出現新的平衡態勢,從而保障了清朝的統治能夠繼續維繫下去。

結語:儘管內憂外患嚴重,但是在1894年的甲午戰爭失敗之前,清朝的統治基本上還是比較穩固的。只是後來在經過了1894年的慘敗和割地賠款(賠銀2億3000萬兩,割臺給日本)以及1900年的八國聯軍侵華的慘敗之後(再次賠銀4.5億兩,還未計算利息),因為財力的被淘空,軍事的連續慘敗,才引發了清朝的統治危機。最終因為清朝統治者消極應對改良,拖延召開國會、拒絕即行君主立憲制。從而導致因失去人心的支持,引發了政治動盪。這種由動盪和隱患產生的政治危機,隨著慈禧太后這個晚清強權人物的去世,而被激化並在1911年以辛亥革命的極端方式表現出來。隨後再以袁世凱為首的北洋派系的逼宮與利誘下,清太后隆裕被迫答應接受優待清室條款,並簽發《退位詔書》宣佈清帝遜位,將政權過渡到民國之手。至此清朝的200多年統治就結束了!


北疆同心


大清能征服中原主要是憑一股霸氣。就像一隻狼能嚇得一群羊哆嗦。但是能統一200多年,這就不單單是霸氣的問題了,清朝的所有帝王在對漢問題上都是恩威並用。但總體上威大於恩。火候掌握的恰到好處。<strong>

入主中原後,首先就是用留辮子先威懾一下漢人。明確的告訴全天下百姓,現在是大清的天下,從最根本的生活習慣上你們得適應。在這一點上,衝仔還是比較佩服南方人的民族氣節。因為辮子問題,江南地區被屠城了幾個來回,就是不屈服。比平常看起來豪爽義氣的北方大漢們氣節強多了。

但是清政府的火候掌握的非常好。並不是一味的霸氣對漢,打你幾巴掌,只要你屈服了,馬上就懷柔政策。把漢人的知識分子捧的很高。借書生的嘴宣揚大清的正能量。再加上只要當官就有腐敗的特權。弄得全大清的讀書人都一門心思的科舉當官。這樣一來。大局就穩定住了。

還有很重要的一點,滿清的危機意識一直都很強。這也是被逼無奈的,畢竟幾百萬滿人要統治上億的漢人。所以清朝的所有皇帝都很勤政。這一點,比明朝的皇帝們強多了。

然後還有一個小問題也很重要,那就是土豆的引進。別小看一個小小的土豆,可是把大清的根本問題給解決了。所有的起義,根源上都是因為老百姓沒飯吃,活不下去了。一直到明朝,災民人吃人的慘劇還屢見不鮮呢。自從西方傳教士把土豆引進到中國之後。大清的糧食問題得到了極大的緩解。因為土豆這東西好種,容易存活,而且一年熟兩季。相當於把全國的糧食產量增加了一倍。老百姓其實是很好滿足的,只要有飯吃,沒有幾個願意跟著帶頭大哥們造反的。

隨著滿清政權的越來越穩固,時間久了,漢人也習慣了。習慣這東西是很可怕的,一旦養成,很難改掉的。新政府提倡全民剪辮子的時候,有多少漢人都不剪,都說辮子是老祖宗的傳統,剪不得。可是他們早就忘了兩百多年前,他們的老祖宗是不留辮子的。這就是上百年的習慣,慢慢的就順其自然的成為了傳統。

衝仔就不在政治、文化、經濟、軍事等領域詳細分析了。換一個角度回答問題,希望能給您帶來不一樣的思路。衝仔只是初級歷史愛好者,有不同意見歡迎評論區雅正,原創不易,衝仔期盼您的點贊和右上角的關注。


衝仔學歷史


滿清作為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封建王朝,在其入主中原之後就大力推進滿漢一體,任用漢族官員,推行儒家文化,沒有像元朝一樣實行野蠻統治,把人分成四等,這一點滿族統治者是非常聰明的,在其自身人口數量遠遠不及漢人的情況下,必須要籠絡漢族高知識分子的心,讓其安心為滿族人做事,漢人治理漢人遠比滿族人有經驗的多。

清朝自康熙年間就大力實行漢化,皇帝也需讀四書五經,朝廷也大力發展科舉制度,延續了前明制度,這樣前明遺留的讀書人也就得到了往上爬的機會,這樣可以拉攏讀書人源源不斷的為滿清效力,畢竟在那種年代,讀書也是比較奢侈的事情,只有大家族的子弟才能無壓力的讀書,這也讓大家族大地主聽命於滿清的皇帝,畢竟大家可以互惠互利。

滿清實行的是愚民統治,大力搞文字獄,實行海禁,廣大人民群眾終其一生都在一畝三分地中碌碌一生,而漢族的精英高層們,也為了自己得之不易的高官厚祿為滿清朝廷賣命,雖說有利益的因素,但是也有三綱五常這個封建王朝最高道德標準禁錮著大臣與民眾的手腳,就算清末李鴻章張之洞之流也被慈禧左右,而滿族統治者利用漢族精英之間的矛盾,大力搞平衡,利用科舉籠絡大批士族子弟的心,利用文字獄打壓反對自己的人,愚民統治禁錮人民群眾思想,海禁壓制人民睜眼看世界的心。從此,漢民族從開放進取變成愚昧保守,滿清統治也就更加的穩固。


Sylar弈


皇帝不稱朕,專注史評與時評

清朝統治中國的時間,從入關時(1644年,順治元年)算起,到1912年“遜位讓國”,長達267年,這確實創造了“少數民族王朝”統治天下的最長時長。

之前,除了元朝,其他少數民族王朝都只能統治天下之一半,唯元、清實現“大一統”;且此前盛傳“胡無百年之運”,清朝的統治則近於三個百年!這是清朝的厲害之處,它必有很好的統治政策,否則是難以做到的。

其實,“胡無百年之運”,並非正確的歷史總結。

歷史上,有眾多“少數民族”(古代蔑稱為“胡”“虜”“夷狄”)建立的王朝,在存續時間上超過百年,這是不須多說的(如北魏,其存國就接近150年,還不算分裂後的西魏和東魏)。但那些政權都沒能一統天下,唯獨元與清實現了大一統。元朝從1271年正式稱“大元”,到1368年被明朝逐出關外,確實不滿百年,可元朝的根基——蒙元之興,應從1206年鐵木真統一大漠算起,也有160年。

一百多年,對“胡人”王朝來說,確實是一個相當穩定的結構;而清朝統治的時間,接近三百年,達到了“大一統”的漢王朝才具有的更為穩固的統治結構。

她為何能做到?對此我不擬長篇大論,僅提出兩個最根本的原因,做最精簡的分析,望各位通家補正。

首先,清朝自入關伊始,即追求自身地位的正統性,以“大一統”理想為追求目標。清廷是打著“為明覆仇”的旗號入關的,但她迅速實現轉換,將身份定位重新調整為大明王朝在政治上的繼承者,從而確立了“清王朝”在中國曆代正統王朝譜系中的正統地位。可以說,崛起於東北一隅的清朝,在戰略上站得很高。

這一點非常關鍵,同樣是暴力征服王朝,元朝在這方面(即正統性建設方面)做的就很不夠。

清初的戰爭,不是今天民族主義話語下認為的民族戰爭,而是王朝之戰、是“爭正統”的戰爭。清朝自立正統的意義,就在於“四海歸心”,確立了政治上的合法地位,以此來收攬、容納異己的勢力,為其所用。所以清朝的核心力量,不過區區滿洲八旗,然而很快八旗又包括了遼東漢人和被她征服的蒙古人。進關之後,清朝即接收了整個明朝的北京政府,不問那些官員是否投降闖王,一概接收,任以官職,甚至對明朝的藩王,她也盡力加以延攬。這樣,清朝的力量就像滾雪球一樣,越滾越大,最後如滑落的冰山一樣,碾壓過整個中國的本土,無人能敵。

它還通過開科舉,吸引中國的統治精英(士紳)的歸附,又通過減輕賦稅,爭取廣大農民和工商業者的支持。最終建立滿蒙的緊密聯合,又對漢人精英加以籠絡,從而夯實了她統治的基礎。雖然滿洲人、蒙古人確實在某些方面佔據優勢地位,但對人口眾多的漢人,卻沒有像元代那樣的歧視性政策;而且清朝帝王比任何王朝都更強調:“天下一家”,宣揚“滿漢一家”。因此,清王朝的統治基礎是非常牢固的。

其次,清朝統治的成功,在於它靈活地採取了統治策略。

在傳統的中國本土,“清承明制”,幾乎完全繼承了明朝的統治結構與方法。在原明朝的版圖上,就是“腹裡十八省”,是傳統的漢區,實行漢法(郡縣制)統治。龐大的中國本土,成為清朝實力的根本,是她對外戰爭的基礎。

在“中國本部”以外的地區,統治手段又不一樣:回藏疆等地區(“番部”)在中央由理藩院管理(而不是六部),地方上多設“辦事大臣”(如駐藏大臣)和將軍轄區;在東北“龍飛之地”,則設立陪都(盛京,即瀋陽),統以將軍。漢、番各部禁止隨便來往,尤其是廣袤的東北地區,嚴禁漢人過柳條邊北進。

這樣的統治方式:一方面根據各地習俗進行統治(如對蒙古王公的籠絡政策、對藏區佛教領袖的尊重等),一方面又對各部地區實行嚴格的分而治之,而以北京的中央集權的正統王朝為唯一的最高中心。這是統治的創新,有利於將疆域龐大、族群及風俗各異的中國捏在一起,形成一個以“五族”(滿漢蒙回藏)為基礎,容納了不同種群、文化及風俗的“大中國”——顯然,只有有了新的“中國”(非傳統“華夷”話語下的中國),才有有新的“中華民族”的產生。

清朝的統治策略是非常高明的。強有力的專制統治也會造成很多負面的影響,比如對思想的束縛,那是其必然付出的代價,孰輕孰重,從今天來講,很難評判定論,勿可輕率而言。

不過,不可爭議的事實是,到清朝滅亡時,清帝通過退位詔書,將這麼一份厚重的政治遺產交給了民國(當然是被迫的),她奠定的政治基礎,至今不可更變。(皇帝不稱朕答題)


皇帝不稱朕


清朝作為最後一個由少數民族建立起來的政權,從努爾哈赤1616年建立後金到1912宣統退位,共享國296年。滿人統治漢人時間之長,實屬罕見。

首先政治上,從順治入關以後,經過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的勵精圖治,疆域廣闊,平定四海。使清朝成為當今最繁榮鼎盛的朝代。但是由於清朝乾隆後期,政治腐敗,閉關鎖國,國內社會不穩,爆發白蓮教起義。從此以清朝國力逐漸衰弱。

其次是文化,清朝一直受中原文化文化影響,他們學習漢人禮儀,學習漢語。實行滿漢一家,允許滿人和漢人通婚,這樣很快就融入了漢人思想當中。

最後是重視人才,清朝沿用明制,採取科舉取士,大肆選拔人才。重用漢臣像紀曉嵐,張廷玉,劉統勳,劉墉等內閣大學士。但是文字獄的興起又大肆殘害讀書人,使部分讀書人對朝廷失望之極。

清朝的皇帝總體來說都比較兢兢業業,沒有哪個皇帝昏庸之極。更沒有宦官外戚專政,這一點比明朝要好很多,他們積極吸取明朝滅亡經驗,禁止宦官問政,違者斬立決,後宮不得干政,這是祖宗規矩。違者必究。


因此清朝能享國近三百年,也不是偶然的,但是世界歷史是不斷前進的。由於閉關鎖國,西方的工業文明已經開始滲透進中原文化。最終古老的中國抵擋不了工業革命帶來堅船利炮。轟開了中國的大門。

歡迎大家發表自己的見解,我是小海


小海說說


1.一個初有文字,僅有十多萬人口的少數民族統治在文化、經濟都比其強大若干倍的幾億漢民族二百多年,這在世界史上獨一無二的,可謂前無古人後無來者。

2.統治者的高超政治手段,完勝中國各個朝代的同階者。從狡猾如狐的努爾哈次、精明過人的皇太極、乾隆、雍正更是人傑之輩。清朝徹底降服蒙古、平定西北、將西藏真正納入中華版圖。即始在統冶末期讓人指責的慈禧,一個女人掌控當時漢族精英為其驅縱四十年,足以智商、情商之高!正因如此,即始各個新興工業化的歐洲列強也沒讓中國淪為殖民地,你再看印度。

3.我們仍然生活在滿清開創的廣闊疆域中。一方面他丟失的土地是他們自已原本打下來的,多與少、得與失僅是這個民族的榮辱,總體所得遠超付出,另一方面,滿清是主動交政權與臣子,並全身而退,並不是被某個集團暴力手段推翻的!其後的政權只是接手者而已,討來了的飯,就別嫌餿。而在清之後的100多年,也未見對其謾罵者收回哪些原屬大清的丟失的土地。

長白升紫氣、一朝十二帝。

興衰二百年、榮辱成追憶。


這個名字起得真好


清朝的入關多虧了明朝降將洪程疇,和滿洲漢人范文程,這些人出謀劃策,使滿人對漢族有了清楚的瞭解,對明朝有了清楚的瞭解。清朝統治者也深讀了中原朝代的歷史,和其它地區和國家的歷史,這就是前朝留下的統治機構不能夠隨意的更改,摘除首腦,接管所有官僚體制人員,提高他們的俸祿等,官僚利益不能受損。對百姓生活不能隨意的改變,應該儘快的恢復生產,使百姓的生活儘量安頓下來,農業,商業儘快恢復。在一定程度上做到豐衣足食。這樣漢人的基本利益沒有受到損失,官僚的俸祿比明朝略有提高,這個天下就穩定了,不可能會有造反的傾向。清朝這樣做到了,天下也就穩定了。

官僚體制的穩定,清朝統治就穩定,各級機構辦事效率就會大力的提高。清除明朝餘黨各地的官僚就會不遺餘力地把事辦好,而使明朝永遠不能死灰復燃。對於漢族的文化要弘揚傳統,發展燦爛,而不能做任何的改動。使中國的知識界感覺不到外族的統治,而和往常一樣沒有區別。

尤其是前朝官員的俸祿沒有降低反而提高了,官僚利益沒有損傷。國家機器能夠正常高效率的工作。

清朝統治地位的穩固,奠定了清朝的統治基礎延續三百年,而繁榮昌盛。這就是清朝統治者能夠長期統治中國的要訣。如果清朝軍隊入關到處殺人放火,什麼揚州十日屠,清朝是不能站住腳根的,會激起中國各地的反清勢力,明朝的殘餘勢力也會壯大起來,清軍很快就會被消滅,而出現另一個漢族朝代。


寶樹白石


這個問題應該從兩方面來回答,即:①朝廷如何安定民心?②人民為何不能推翻統治?

先來說是滿清政府是優勢。

第一點是滿蒙和親。這個非常重要!自從林丹汗之子額哲“奉傳國玉璽出降”後,滿清皇帝就得到了從成吉思汗開始的蒙古帝國和元朝的法統地位,平定葛爾丹之後清朝再也沒有北部邊患。除此之外,籠絡三百萬蒙古族為後援,在對付漢族反叛上也是一大助力。

第二點是採取儒家思想治國。按照漢族的傳統來治理漢人是明智的選擇,一方面自詡為正統以安民心,另一方面可以拉攏漢族士人集團,讓讀書人有出路,讀書人自然就不會帶頭造反了。

第三點是優秀的宮廷教育。在集權政治體制下,獨裁者的素養決定了國家統治的穩定性。縱觀歷朝歷代,很少有那個王朝像清朝這般皇帝都勤於政事,這同皇家的宮廷教育有關。清朝是少數民族統治,故而皇帝都是兢兢業業,唯恐一不小心被趕回東北老家,所以對皇子們的教育也是頗為嚴格的。

再來說說勞苦大眾的弱勢。

第一點是高產糧食的大豐收。從明朝中後期開始逐步在中國推廣的玉米土豆等高產作物幫了清朝的大忙。明末清初的戰亂導致人口減少,再加上糧食高產,使得人口鼓脹極限增大,從一億到三億,造就了一個“康乾盛世”。畢竟民以食為天嘛,有口吃的誰還造反呢。

第二點是文字獄。因為“清風不識字,何故亂翻書”這兩句詩就誅了人家九族,可見一斑。作為精英分子的讀書人不敢開口說話,普通民眾們就沒有了指導。即便是白蓮教起義又能如何,只是打著神鬼的名頭聚眾鬧事的一群烏合之眾罷了,不能成政治勢力。

第三點是閉關鎖國和愚民政策。在明早中期有大量的漢人移居到東南亞地區,清朝禁海禁邊就是怕漢族民眾被外界影響,危害到統治的穩定。對先進的火藥技術也是一概排斥,因為火槍火炮可以有效的對抗遊牧騎兵,頗像十字弩可以危害到騎士而被斥之為魔鬼武器一般。


歸去來兮Roc


清朝能夠統治中國200多年主要有一下原因:

1.滿清入關後,由北方發跡,他們很快佔領了北京,當時北京已經成為了中國的文化政治中心,雖然南方的勢力佔據了南京,但很快遭到了滿族軍隊殘酷的鎮壓,最後佔據南京的勢力成了一群烏合之眾,各反抗勢力基本被消滅。


2.清政府穩定後,百姓的人均耕地面積有所增加,生活逐漸變好,明朝末期發生了很多自熱災害,農民的生活苦不堪言,農民生活在水深火熱中,這就導致了清軍順勢入關,清軍入關後,對自然災害加強了治理,他們趁機收攏民心,戰爭的減少,使得人均的耕地面積也多了起來。

3.清政府非常重視科舉,清政府尊孔孟文化,在統一全國思想方面,清政府加強了對漢族文化推廣,並遵從漢人的儒家文化,把滿族和漢族的文化相互融合,他們大量的接受了漢族的先進文化,並把漢族文化作為統治工具。清政府大量吸收了漢族的人才,讓他們為大清效力,逐漸收攏了漢族人的心。

總結

滿清王朝能夠統治中國兩百多年,主要是滿清的統治者接受漢人的文化,並大量收攏漢人的人才,讓這些人才為滿清效力,如果滿清政府在後期實行變法,很有可能不會被滅亡。滿族人的歷史其實並不長、它的文化還處於荒蠻之中、很多人還都是牧民,但其統治者對於如何穩定政權、如何對付漢人,研究的確實比較透徹。


公元前


準確些說,我不喜歡滿清,自認為它殺氣太重,思想禁固,封建專制。但人家畢竟也混了267年,自有人家的生存之道。

原因是:

第一、前期的歷代皇帝都比較聰明,善於利用形勢。最初是哈爾努赤,皇太極利用明朝的黨爭將范文程、耿精忠等一部分漢人爭取過去,為己所用。隨著關內的變化,又爭取了洪承疇,吳三桂等人為已所用,用漢人打漢人,先後打敗了李自成,張獻忠,南明政權等。奠定了清初的基礎。

第二、前期,歷代皇帝都勵精圖治,善斷乾坤,因此前期清朝政治清明,朝綱整肅。中央集權,君主專制的高峰是清前期。行政效率確實比前代強。這使它迎來了康乾盛世,奠定了今日中國的版圖。如果沒有西方異質文明崛起,清朝應當是封建社會最完善的一個朝代。

第三,思想禁錮了得。特別是康熙皇帝推行科舉制,崇儒家,溫暖了天下士大夫的心,給他們以出路。同時又大興文字獄,不讓這些文人胡說八道,禁錮人們的思想。把士大夫變成了統治階級的奴才,多聽話少思考。人們失去了靈魂,沒有了造反精神,自然天下安穩多了。

第四、整頓財政。清雖承明制,但財政上卻不從明制。它一方面用暴力重建了國家稅收制度,側重從蓬勃發展的工商業中徵收賦稅,另一方面卻減輕了農民負擔,推行攤丁入畝制度。這種政策一方面確保國家財政收入,有錢運行國家機器,另一方面安撫農民,保持政治穩定。

這是清朝統治超過200多年的重要原因。

但是,時代在發展。無論是西方還是明代中國,資本主義萌芽己經生長,勢不可擋。它將導致整個社會變革,必然反映到政治上了。雖然,明朝黨爭嚴重,但卻是資本主義在政治上的必然反映,利益博羿的表現形式。如果因勢利導的話,必然導致民主政治制度的誕生。而清朝雖然大力打擊,將明代形成的黨爭壓下去,但是禁錮了人們的思想,造成了萬馬齊暗的局面。而同期,西方社會卻沒有停下來,而是繼續發展,邁進了近代化之門。

它的後果反映在清後期,等中國國門被西方船堅利炮打開後,整個清朝表現了麻木不仁,形同一具政治殭屍的狀況,而毫無變革能力。這同明後期中國社會主動學習西方社會,你追我趕,生機勃勃的情形形成了鮮明對比。

中國的百年恥辱,就從清軍入關那一刻奠定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