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秦始皇陵的人都被殺死了,那麼司馬遷為什麼可以詳細描述皇陵內的結構?

瀟灑李子木


司馬遷在《史記·秦始皇本紀》中,對秦始皇陵進行了這樣的描述:“ 以水銀為百川江河大海,機相灌輸,上具天文,下具地理。以人魚膏為燭,度不滅者久之。”這裡說的是秦陵地宮裡面的構造,好像司馬遷親自進去過一樣。



他接著還說:“盡閉工匠臧者,無復出者”,也就是說,曾經參與過地宮修建的工匠,都被關到了地宮之內,成為了殉葬品,沒有生還者。那麼,既然如此,司馬遷又是從何處得知秦陵地宮內部構造的呢?

有人說,會不會是項羽當年把秦陵地宮給盜了,參與這項行動的軍士,將裡面的情況給說了出來呢?這種可能性,我們可以基本排除,因為如果地宮一旦被盜,裡面的水銀就會順著盜洞而揮發掉。

但在2002年4月,我國首次對秦始皇陵進行地下考古勘察時,發現了在地下15米的地方,仍然存在嚴重的汞異常。地下的水銀儲量相當龐大,這說明秦陵地宮仍然完好無損。而除了項羽的這次盜墓行動,歷史上再無大規模盜挖秦陵事件發生。

那麼,既然看到過內部結構的人當年都沒處來,那麼我們可以肯定,司馬遷對於地宮的描述,是出於他的主觀臆斷,或者道聽途說。

01 在《史記》的創作過程中,由於當時技術、信息水平有限,司馬遷對許多歷史的描述,是出於自己想象得來的。

而他關於秦始皇陵內部結構的描述,也是基於漢代陵墓建築的特點,加上自己的生活常識寫成的。

02 在《史記》中,對秦始皇存在著非常明顯的否定性評價。司馬遷之所以對秦始皇評價不高,一是增強漢朝取代秦朝的合法化;二是司馬遷對秦始皇為政舉措不滿;三是司馬遷想以秦始皇為反例,給他當代的君王漢武帝以足夠的警醒。


因此,在《史記》中 ,司馬遷肯定要大肆渲染秦始皇陵內部多麼奢華宏大,紙醉金迷,以突顯其貪婪多欲的特點。而在這一點上,漢武帝像極了秦始皇。 秦始皇陵秦陵地宮


深夜聊齋


不用懷疑司馬遷,他筆下的歷史,還是很可靠的。

關於秦始皇陵,可能有人以為,修陵的人都已經被弄死了,所以不可能有人知道里面是什麼情況。其實,沒有全部被弄死。

司馬遷在《秦始皇本紀》中說:“葬既已下,或言工匠為機……閉中羨,下外羨門,盡閉工匠臧者,無復出者。”也就是說,被弄死的僅僅是秦始皇下葬之後,最後留在陵寢內的工匠。

而實際上有多少人參與了修建呢?司馬遷告訴我們,有七十多萬人。這七十多萬人都被殺了麼?當然不可能。

秦始皇陵的內部構造,也許只有主要設計人員才能完全掌握,比如總工程師李斯,總監工章邯。可以很明確的說,這兩個人就沒有被弄死在陵寢當中。也就是說,當年秦二世為了防止洩密所幹掉的,僅僅是最後一批在陵寢中的工匠(也許是核心工匠),大多數人並沒有死。

他們也許掌握不了秦始皇陵的全部秘密,但是多多少少知道一點,小道消息在民間還是會流傳的。


第二個問題,司馬遷真的詳細描述了皇陵結構嗎?

《秦始皇本紀》對於皇陵的描述是這樣的:“穿三泉,下銅而致槨,宮觀百官奇器珍怪徙臧滿之。令匠作機弩矢,有所穿近者輒射之。以水銀為百川江河大海,機相灌輸,上具天文,下具地理。以人魚膏為燭,度不滅者久之。”

看到沒有,完全沒有詳細的描述。僅僅是說裡面有很多奇珍異寶,而且還設置了機關。另外,皇陵裡用水銀製造了“江河大海”,還用人魚膏作為“長明燈”使用。

這樣的描述能算細緻嗎?看完之後完全無法想象出裡面到底什麼樣子。比如奇珍異寶,都有哪些神奇的東西?都放在什麼地方?比如水銀製成的“江河大海”,是覆蓋了全部陵寢,還是僅僅一小片地方?至於能射箭的機關,也沒說明具體設置了多少,在什麼位置……更別說什麼陵寢的基本機構,完全沒說。


所以,司馬遷並不知道秦始皇陵裡到底什麼情況,他僅僅是把能蒐集的資料,彙總一下而已。他所描述的,也是當時人們所傳說和記錄的內容而已。

而且司馬遷進行創作的時候,對於資料來源和真偽非常重視,實在摸不準的,會都記錄下來,讓後人自己辨析。

關於秦始皇陵的相關資料,極有可能來自漢代“國家圖書館”的藏書,也就是司馬遷說的“石室金匱之書”。很多書籍雖然現在已經亡佚,但是當時的司馬遷是可以看到的(畢竟作為太史令可以掌管國家藏書),秦代的相關宮廷記載,司馬遷應該能看到第一手資料。


七追風


秦始皇陵裡面是怎樣,至今仍然是一個巨大的謎團。關於司馬遷的《史記》中描述秦始皇的陵是否完全真實,或許只有等到秦始皇陵重建天日的那一天,我們才能完全知曉。司馬遷在《史記》中描述秦始皇陵內有機關無數,還有用人鮫油製成的不滅燈,水銀製成江河湖海的樣子,秦始皇躺在黃金棺材內在水銀上飄蕩。經過專家用精密儀器測量,秦始皇陵內確實含有大量的水銀,所以司馬遷所說的水銀製成江河湖海有一定真實性。


秦始皇陵佔地56平方公里,前後修建陵墓耗時39年,動用勞工多達73萬人,這在整個封建王朝來說,應該沒有比秦始皇更為壯觀的陵墓。秦始皇自認為千古一帝,也只能如此規模的陵墓,才能配得上中國第一位皇帝。秦始皇陵的修建分為三個批次,最後是由章邯負責主持陵墓修建,後來秦始皇統一天下以後,又讓丞相李斯負責監造,秦始皇去世後,則是由秦二世負責監造收尾過程。

司馬遷是漢武帝時期的人,為何能夠對秦始皇內部構造能夠如此清晰的描述?一直存在一種說法,說給秦始皇修建陵墓的勞工全部被殺死,沒有一個人活著出來。其實這種說法是故意誇大,是為了摸黑秦始皇與秦朝。



修建陵墓耗時39年,前前後後動用勞動力73萬,這在當時整個秦朝人數也是一個不小的數字,且都是青壯勞動力,如果把他們全都殺了豈不是自毀長城?被殺的勞工應該是負責收尾工程,因為他們知道秦始皇的入口在哪,秦二世為了保密殺死了他們。但是勞工中的絕大多數,對於入口與機關他們都不知道,所以殺他們沒有必要。他們中許多人存活了下來,也就把秦始皇陵內的一些構造洩漏了出來,司馬遷在遊覽民間的時候便收集來,寫在了《史記》上。


麥地傳奇



秦始皇陵,中國古代最大的“爛尾工程”

修築秦始皇陵一共用了37年的時間。為什麼說它是中國古代最大的 “爛尾工程” ?因為秦始皇陵是分三個時期進行建造,整個秦陵並沒有最終建造完成。

秦陵的選址與初期的建造是由呂不韋來負責,到了秦始皇統一六國後,則由李斯主持。李斯主持的這部分工程,是秦陵最為重要的主體工程。後期的工程,也就是工程的收尾階段,這段時間,是從秦始皇下葬後開始算起。



建造秦始皇陵的73萬工匠並沒有全部被殺掉

秦始皇陵分三期進行建造,號稱動用了73萬工匠。這幫工匠大多是被強抓來的役夫或是罪犯。整個工程建造,肯定不是同一批人,應該是倒下一批後再補充一批進去。畢竟在建造時間上長達三十多年之久,就算是一個二十歲的人,等到完工也該有六十歲了。

秦陵最後階段的工程,由秦二世胡亥親自主持。收尾階段幹了兩年時間後,就發生了陳勝、吳廣的農民起義。起義軍一路勢如破竹,眼看就要打到咸陽。而戍邊的秦軍又來不及回朝救駕,急得胡亥不知如何是好。



這時,少府章邯就提議,不如把建造秦陵的幾十萬罪犯全給拉出來,組成一支 “虎狼之師”。胡亥聽後大喜,讓章邯連忙去辦。結果,這支由幾十萬罪犯與工匠組成的烏合之眾,竟然大敗陳勝、吳廣起義軍。

後來,又因為劉邦、項羽大軍日益壯大,秦始皇陵的建造,就到了三天打魚兩天曬網的境地。最後,工程還沒有完全峻工就一鬨而散了。因此,秦始皇陵就落得個“中國古代最大爛尾工程”的名稱。


司馬遷《史記》裡詳細描述秦始皇陵內部構造,部分的素材來自建造秦陵工匠的口述

與陳勝、吳廣起義軍交戰的那批烏合之眾,就是秦陵建造的工匠。在與陳勝、吳廣起義軍戰鬥時,有少部分人當了逃兵,偷偷地跑掉了。而這部分人極有可能,將秦陵的內部構造及細節等情節洩露出去。

這類工匠對秦陵的所見所聞,就成了日後司馬遷《史記》裡描述秦始皇陵內部構造的部分素材。


司馬遷《史記》裡詳細描述秦始皇陵內部構造,大部分的素材可能緣於秦朝史官的記錄和編撰歷史。

秦朝是否有專門負責記錄與檔案管理的官員?一直存有爭議。直到1975年,在湖北雲夢縣出土了一座秦代古墓。墓主人名“喜”,曾擔任過秦朝安陸御史、安陸令史、鄢令史等官職。墓中更出土了1155枚秦朝竹簡,也稱為“睡虎地秦簡”。這一發現,證實了秦朝仍保留有史官一職。


因此,司馬遷《史記》裡詳細描述秦始皇陵內部構造,大部分的素材可能緣於秦朝史官的記錄和編撰歷史。


夜不閉戶深耕半夜


在西漢初期,也就是司馬遷活著的時候,想要了解秦始皇陵內部具體結構,除非將皇陵扒開;可是想要大致瞭解秦始皇陵的內部結構,並非難事。

先來看看司馬遷的《史記》是如何介紹秦陵結構:

“穿治酈山…穿三泉,下銅而致槨…令匠作機弩矢,有所穿近者輒射之…以水銀為百川江河大海…上具天文,下具地理。以人魚膏為燭,度不滅者久之…盡閉工匠臧者,無復出者。樹草木以象山。”

歸納下來,就三點:

一,秦始皇陵深度達到了“穿三泉”的程度,為達到此深度,秦始皇動用民工70萬人。

二,皇陵內部機關重重、珍寶滿滿、構造複雜;外部宏偉。

三,所有參與陵墓修造的人,全部都被封禁在皇陵內部,即活埋。

在解開司馬遷如何得知皇陵結構之前,先對司馬遷和秦始皇陵有個基本的瞭解。

公元前145年,司馬遷出生在夏陽的一個史官世家。夏陽,就是現在的陝西渭南韓城,距離秦始皇陵僅有百十公里。秦始皇陵竣工於公元前208年,司馬遷出生,距離秦始皇陵竣工僅有63年,也就是三代人而已。

司馬遷想要了解60年前的事情,甚至根本不需要翻閱典籍,只需諮詢一下當地比較年長的老人就行。大概就類似於,00後想要了解解放前的事情,爺爺輩的人一定會給他講個一二三四。

或許,司馬遷的爺爺,就曾親身參與過秦陵的建造。

因此,司馬遷就算不知皇陵內部結構,但是對於“穿三泉、穿治驪山”這件事,司馬遷想要知道並不難。而且,先秦時期貴族的喪葬習俗就是“穿三泉”,只不過秦始皇的皇陵挖的更深罷了。

穿三泉,指的是秦始皇陵的深度。

秦始皇陵不僅極深(考古勘測深度達到30米,約十層樓的深度),而且面積極大,陵區總面積達到56平方公里!用更直觀的表達方式就是,秦始皇陵相當於80個故宮、1000個胡夫金字塔,比世界上最小的4個國家加起來,面積還要大!

這樣的規模,莫說2000年前,就是現在,也讓人歎為觀止。

故而,司馬遷說秦始皇陵“草樹木以象山”,即,種上花草樹木看起來像一座山,一點都不誇張。

即便如今去秦始皇陵遊覽,依舊會對其龐大的“身軀”驚歎——畢竟,站在高51米、底邊周長1700餘米的封土堆前,所有人都會覺那是一座“真正的山”。

至於秦始皇陵內部“上具天文,下具地理,以人魚膏為燭”,從現有的考古資料來看,也是當時的喪葬習俗之一。

比如說,較秦始皇稍早些的曾侯乙墓、稍晚些的馬王堆,他們的棺槨上均繪製了天文、地理、星象圖,墓中也出土大量燭臺等照明物品。

根據秦始皇好大喜功的性格,又曾多次方士出海尋求仙藥,搞一些“人魚膏”,並非什麼難事;而在自己的陵寢繪製天文地理等圖,根本就是標配,要不然,怎麼顯示皇帝在地下一統八方的氣概?

司馬遷記載的最重要的細節,莫過於“以水銀為百川江河大海”。

為什麼這麼說呢?

因為只有這一條,無法從過去的喪葬模式裡推測,即,秦始皇之前的貴族,很少有人動用這麼多水銀來陪葬。

司馬遷是如何得知呢?《史記》記載了一個來自巴蜀的寡婦巴清:

“巴寡婦清,其先得丹穴,而擅其利數世,家亦不訾。”

翻譯過來:巴蜀之地有個叫清的寡婦,祖上坐擁出產丹砂(可煉水銀)的礦,巴清就是憑藉這座丹砂礦,其家族世代富甲天下,從來不知道缺錢是什麼滋味兒。

巴清的煉製的水銀都賣給誰了呢?秦始皇。

秦始皇死後沒幾年,秦朝滅亡,如此數量龐多的水銀(數百噸),全都消失不見,能夠合理解釋去處的答案,只有一個,那就是:埋在秦始皇的陵墓。

不過,這麼大的事情,秦宮典籍有記載也說不定。司馬遷作為太史令,專門掌管皇帝的文史檔案,只要有這方面的記載,怎會看不到呢?

如今的科學勘測,也證實了皇陵內部存有大量水銀。

因此,司馬遷通過查閱古籍、實地走訪、合力推測,將秦始皇陵內部大概結構寫給後人看,並非難事。真正難的是細節,比如說,數量龐大、規模壯觀的秦兵馬俑,司馬遷隻字不提。


記者李滿


秦始皇陵規模異常宏大,整個陵園佔地面積達到了56.25平方千米,相當於1.7個澳門,78個北京故宮,將近1000個埃及胡夫金字塔。



巨大的規模,必定需要投入大量的時間和人力。所以,從公元前247年,嬴政剛剛繼位秦王時,秦始皇陵就開始修建。一直修到了公元前208年才完工,也就是秦帝國徹底崩潰的前一年。

整個秦始皇陵墓共計修建了39年,期間動用了數萬至數十萬人員,尤其是在秦始皇統一後,建陵人員甚至達到了72萬。即便是帝國崩潰前的最後階段,保守估計,也有二十萬以上的人員為秦始皇陵做著掃尾工作。

公元前209年,秦始皇死於東巡途中,於是趙高、李斯和胡亥三人密謀矯詔,誅殺了秦始皇長子扶蘇,之後詐稱秦始皇立遺詔胡亥繼位。

當時正值盛夏,經過了一些列的矯詔、謀逆的活動之後,秦始皇帝的屍體都散發出了臭味,於是趙高等人在秦始皇的轀車上放了很多發臭的鮑魚掩蓋腥臭,迅速回到了咸陽下葬。



史記記載,下葬當日,秦二世讓很多活人做了秦始皇的陪葬品;

二世曰:“先帝後宮非有子者,出焉不宜。”皆令從死,死者甚眾。
葬既已下,或言工匠為機,臧皆知之,臧重即洩。大事畢,已臧,閉中羨,下外羨門,盡閉工匠臧者,無復出者。樹草木以象山。

從這段記錄中,我們可以看出,其中不僅有後宮沒有生育妃嬪,也有建造陵墓的工匠。

但讓人奇怪的是,既然工匠已死,那麼秦帝國滅亡一百多年後,司馬遷又是如何知道秦始皇陵墓內滿是奇珍異寶,並且擁有無數的機關暗器,以及用水銀做的江河湖海和人魚膏做的燈燭呢?

始皇初即位,穿治酈山,及並天下,天下徒送詣七十餘萬人,穿三泉,下銅而致槨,宮觀百官奇器珍怪徙臧滿之。令匠作機弩矢,有所穿近者輒射之。以水銀為百川江河大海,機相灌輸,上具天文,下具地理。以人魚膏為燭,度不滅者久之。——《史記》



實際上,原因有兩個。第一,秦國是有專門史官的。

秦朝的史官是御史,這種制度早在商周時期便已產生。到了戰國時期,各國都有自己的史官,比如秦、趙兩君澠池之會時“執法在傍,御史在後”,御史則負責記錄這件大事。

秦國統一後,雖然焚書坑儒,消滅了六國很多珍貴了史料,但是,秦國並沒有燒燬自己的《秦記》。所以到了司馬遷的時代,司馬遷是可以查閱秦國的史料和其他珍貴的文獻的。



第二,秦二世只是處死了一部分工匠,並沒有處死所有修陵人員。

秦始皇陵工程浩大,用工最多的時候達到了70萬以上,秦二世想要全部處死是不可能的,所以他只是處死了建造秦始皇陵地宮的工匠。

後來,陳勝、吳廣起義後,起義軍打到了距離陵園不遠的戲水時,胡亥被迫草草的完成了陵園的工程,然後赦免了大量驪山的刑徒,跟隨章邯東出平定起義。

因此,大量修建陵墓的官員、士兵和囚徒逃出生天,秦始皇陵地宮的秘密也就流傳於天下了。


我是越關


據史記記載,公元前247年,13歲的嬴政即位為秦王,也就是在這一年,嬴政就開始為自已修建陵墓,直到秦始皇去世的公元前210年,秦始皇陵已經修建了37年。

這還不算,秦始皇去世後,屍體從沙丘運到咸陽,秦二世即位後,在對秦始皇的屍體進行安葬時,秦始皇陵仍然沒有修好,秦二世仍用了2年時間對秦始皇陵進行最後的收尾工作,加上前面的37年,一共用了39年。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為山九仞,豈一日之功。任何一座雄偉的陵墓都不是一下子就能建成的,秦始皇陵墓也是如此,前後建了39年,古代的工匠在建陵墓時,也同時需要對陵墓內外結構、安全防盜、保存效果進行各種設計。

司馬遷在史記中對於秦始皇的陵墓是這樣描述:

始皇初即位,穿治酈山,及並天下,天下徒送詣七十餘萬人,穿三泉,下銅而致槨,宮觀百官奇器珍怪徙臧滿之。令匠作機弩矢,有所穿近者輒射之。以水銀為百川江河大海,機相灌輸,上具天文,下具地理。以人魚膏為燭,度不滅者久之。



翻譯過來的意思就是:

秦始皇剛即位時,就在酈山開山鑿洞,等到統一全國後把七十多萬刑徒送到酈山,把隧洞一直挖到有水的地方,用銅封固,然後把棺材安放在裡面,仿製的宮殿和各種珍奇寶物都放置在其中,藏得滿滿的。

讓工匠製造帶機關的弩箭,有人掘墓接近墓室時就會自動射向目標。拿水銀製作成山川河流、江湖大海,使用機械將水銀互相灌注流通,墓中天上有日月星辰齊全,地上景象萬千,還有利用人和魚的脂肪製作的蠟燭,很長時間都不會熄滅。



另外司馬遷還有關於陪葬人員的記錄,秦二世將秦始皇后宮中沒有生育子女的妃嬪全部送到陵墓中陪葬,還有製造機關的工匠和建造的奴隸,最先是封藏了墓室的隨葬品,接著關閉了墓道,最後放下了墓道最外面的大門,將所有陪葬人員全部關閉在陵墓中。

司馬遷所在的時代,已經離秦始皇去世過去了一百多年,司馬遷怎麼知道的這麼清楚?不僅內部結構知道,連陪葬人員情況也知道?

有2個原因:一是建造時間很長;二是參與人數太多。



一、建造時間很長

建造時間前後持續了39年,差不多相當於一代人了,39年中,參與監督、設計、建造、施工的官員、工匠、奴隸、平民換了一批又一批人,就算秦始皇下令保密,持續這麼長時間,難免會有陵墓的資料洩露出去,或者記錄下來。

建造這麼複雜的工程,難免會用到很多的設計圖與資料,也難免會有一些資料因人而宜的保存下來,甚至我估計秦朝中央政府也有一套嚴格保密的關於秦始皇陵墓的設計圖及施工圖,秦始皇一死,天下大亂,這些圖紙流落出去都有可能,當然也有可能被蕭何收走了。



如果被蕭何收走了,就成為漢朝中央政府的藏書,就會流傳下去,司馬遷也許能看到部分,如果沒有流傳下去,司馬遷也可能收集到其它渠道得到的關於陵墓的資料,況且司馬遷對於陵墓的描述也只是大概的描述,並不是如何如何的詳細。

二、參與人數太多

要建陵墓,首先要勘測、規劃、設計,這些都需人完成,可能最初幫秦始皇設計的人早已死去,後面多次更改了結構也有可能,秦始皇在統一天下後,召集了70多萬的刑徒開始建造,70多萬人啊,從公元前221年開始建,這些人並不是全部被殺了,也有一些人活下來。



刑徒並不全是奴隸,也有服徭役的平民,當年劉邦不就是送刑徒去驪山,有不少人跑了才開始造反的嗎?這麼多人不可能全殺了吧,秦始皇統一天下之後總共也只有3000萬人,一下就殺70多萬,不可能嘛,秦始皇也沒有這麼殘忍。

而驪山的70多萬刑徒,據說在陳勝部將周文打進函谷關後,章邯曾率領部分刑徒軍隊迎戰起義軍,這部分人都參與了平定起義的戰爭,大部分人戰死或被活埋,也有一部分人隨章邯投降後活了下來,也會有各種口傳和記錄下來。



除了刑徒和奴隸之外,還有工匠,工匠可能真是大多被殺,因為知道的太多,並且司馬遷也寫了工匠大量被殺,但除了這些人,還有秦朝的官員和士兵呢,官員負責監督,士兵負責維持治安,總不能連秦官和秦兵都殺了吧!

由於涉及人數太多,秦始皇陵墓也就是公開的秘密了,人人都知道,包括秦朝內部大量的官員和士兵都知道的,總會有人記錄一些信息,被司馬遷收集到了,寫進了史記。



也正是由於秦始皇陵墓是公平的秘密,根本就沒有辦法百分之百的保密,因此有大量的資料流傳下來,而司馬遷作為史官,是很嚴謹的,只有確認是真實的,至少在司馬遷看來是真實的,他才會寫進史記中。


一國之君歷史研究


在司馬遷的《史記》中,是這樣描述秦始皇陵的,說是秦始皇從剛登基時就開始修建自己的陵墓,直到自己統一天下為止。他從全國發配近七十萬人,打穿驪山來實施這一重大工程。

在秦始皇的陵墓裡面,各種奇珍異寶、機關強弩數不勝數,還有用水銀做成的江河大海,用南海才能捕到的人魚做成蠟燭,點很久都不會熄滅。等到秦始皇下葬時,秦二世不僅將後宮嬪妃全部殉葬,他還擔心修陵的工匠知道里面的機關,很可能洩露出去,所以關閉地宮中門,將工匠全部活埋。

從這段描述來看,司馬遷對秦始皇陵的描述,可以說是非常詳細,以至於很多人會很好奇,既然那些修建陵墓的工匠都被活埋,為何司馬遷還能知道得這麼詳細呢?

其實,司馬遷對秦始皇陵得記載,恐怕大多是源於民間故事。因為,首先據司馬遷所言,秦始皇陵早被項羽挖了。但是,現在普遍的科學家,卻都認為秦始皇陵並沒有被人挖掘過。

其次,司馬遷把始皇陵描繪的活靈活現,但問題是,對於那些讓後人目瞪口呆的兵馬俑,他卻一個字也沒有提到。從這層意義上說,馬遷對於秦始皇陵得描寫,就不就是源於流傳下來檔案資料,而是源於一些民間故事的收集。



因為,民間故事並不是相關專業人士所編,所以皇家的氣派、奢侈是他們永遠也無法想象。這就好像一個沒有見過世面的人,說到帝王奢侈浪費時,只能想到酒池肉林和金玉滿堂紅。

因為,在他心目中,酒隨便喝、肉隨便吃、美女隨便玩,這就是最奢侈、富貴的生活。

同樣,在普通人的想象中,恐怕永遠也無法把始皇陵的奢華、富貴,與一些陶俑聯繫在一起;因為在人們心目中,陶俑太普通了。但問題是,無論誰看到始皇陵附近的陶俑時,也會驚得目瞪口呆。因為,這才是真正頂級的奢華和富貴,普通人再有錢有勢,也玩不起。

換句話說,普通老百姓,對秦始皇陵的許多內容,常常只是源一想象。所以,他們說到皇陵時,通常免不了要說,皇帝會把工匠全部殺掉,以防止人們知道地宮的秘密;所以,他們在說到皇陵時,通常免不了要說,皇陵內會有多多的機關暗器,以防止有人進入地宮。

但其實,這種內容,也就是人們的想象而已。舉個最簡單例子,如果秦二世埋秦始皇時,把修建陵墓的工匠全部都殺了。那秦二世修建陵墓時,又從哪找工匠呢?



也許很多人會不以為然地說:工匠還不好找嗎?民間如果缺工匠,自然會有人選擇從事這一行業的。但問題是,如果修完皇陵就殺工匠,把工匠當成一次性消費品,以後誰誰還敢學這種技術?誰還敢承認自己會這種手藝?

事實上,皇陵的設計,本身就不是什麼秘密。甚至,毫不誇張的說,在相關的部門,皇陵的工程設計圖紙都會保留著。

因為,二世在修建陵墓時,肯定會想參考一下始皇陵的設計,甚至還會想繼續用修建始皇陵的工匠。這是人之常情!對此大家可以看下明皇陵和清皇陵,都是大同小異的佈局。

從這層意義上說,在漢朝初期的時候,關於秦始皇陵的真實內容,肯定也會通過各種渠道流露出來。但是,最後的結果,恐怕就是真實的信息被淘汰,而各種離奇的、聳人聽聞的信息被保留了下來。因為,真實的內容,常常並不符合普通老百姓的想象。

比如,如果有人說,我在皇陵工作多年,一直都在作陶俑,你覺得大家會相信嗎?大家肯定會覺得他連吹牛都不會吹。因為,秦始皇是什麼人,怎麼可能會用陶俑來陪葬,人家最起碼都要用活人和數不盡的金銀財寶來陪葬,甚至而言,還要用水銀做成長江黃河來陪葬才行。

這樣久而久之,等到司馬遷編寫《史記》的時候,已經過去一百多年,在書寫、印刷困難的時代,關於秦始皇陵的真實內容,肯定早已經被人們所遺忘,而在老百姓口中相傳的,就只剩下這些離奇的故事。

所以司馬遷在描寫秦始皇陵時,也就只能通過這些民間故事來做記錄。


我是趙帥鍋


司馬遷不是神,不可能猜出秦始皇皇陵地宮的結構;他也不是孫悟空,無法上天入地,無法親臨地宮現場觀看。

司馬遷是個史官,他的資料來源一般來自於兩塊,一是聽到的,這就是現在經常所說的“口述歷史”;二是看到的,這就是一般所說的典籍“資料”。

司馬遷聽到的“秦始皇陵墓地宮構造”

常有傳說,修建秦始皇陵墓的工匠全部死光了,全都被殺了,這是真的嗎?假的,千真萬確,就是假的。

秦始皇陵墓前後修建39年,可謂工程浩大,出動人力最多時有70萬左右,少的時候也有30、40萬,要把這樣的人全部殺了,怎麼可能?況且也沒有記載,秦國將幾十萬人工人殺了的情況。

其實,修建陵墓的人,也是分工種的,有些是搞土建的,有些是幹技術活的,不同的工種決定了以後不同的命運。

三十九年間,完成土建的大部分人撤的較早,搞技術的留下較多,越到陵墓建設後面,留下的人越少,這些人知道的也越多。

最後,留在秦始皇陵墓裡的只是一小部分,但是,非常可惜,完善陵墓的工作做完後,工匠們遭殃了,因為秦二世卸磨殺驢,讓這些最後留下的工匠陪葬了,記載如下:

詳細記載如下:葬既已下,或言工匠為機,臧皆知之,臧重即洩。大事畢,已臧,閉中羨,下外羨門,盡閉工匠臧者,無復出者。樹草木以象山。

那麼搞技術善後的人被陪葬了,是不是消息就沒有了?當然不是,因為之前有大量的工人(其中有很多是犯人)先後撤了,這些人是知道大概結構的,最後撤出去的幾批,甚至對於情況很清楚,只是不曾親自看見建造成功及完善。

在項羽和秦軍展看鉅鹿之戰時,很多修陵墓的加入了進去,戰爭很殘酷,項羽等人有點猛,最後秦軍大部分被俘虜,這一過程中,逃跑的絕不在少數。雖然投降的秦軍大部分被坑殺,但那一部分逃走的工人,以及早早回到民間的年長者,成為了秦始皇陵墓構造或多或少的知情者,

那些得以獲生的工人們,會對秦始皇陵墓的情況說給他人聽,特別是秦朝滅亡後,對於這樣的言論更是無人約束,畢竟大秦亡了。於是,這些關於秦始皇陵墓的消息就傳了下來。

經過了近百年左右的時間,司馬遷開始考證這個事情。

司馬遷寫東西很認真,不斷走訪各處,尋找秦始皇陵墓的傳說,同時,對於秦始皇陵墓進行了實地考察,雖然只能看到秦始皇陵墓的外觀,但多少都有些參考。如此下來,終於有了自己的一手資料。

司馬遷翻閱各種典籍資料,比如《秦記》,得到了很大收穫

秦朝暴政,刑法苛刻,讓當時的百姓們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堅決實行連坐制度,讓百姓苦不堪言。“焚書坑儒”,更是讓知識分子們提前結束了自己的生命,最可惜那些燒掉的典籍資料。

但並不是所有的書籍都被燒了,關於秦朝的歷史,以及有利於秦朝的書籍資料,保留了下來,比如那本由歷代秦國史官(即秦御史)通過不斷記錄而積累成書的秦國“史記”《秦記》。

有人說了,戰亂不斷,這書籍能保存到司馬遷時期嗎?能。

當年,劉邦和項羽在義帝的協調下,分兩條路向咸陽進發,約定:誰先進入咸陽,誰就是“王”。劉邦的軍隊實力遠遠不如項羽,但劉邦在酈食其的幫助下,沒有多費勁,就進了咸陽。

當時的劉邦準備大肆享受,而手下的謀士張良勸劉邦還軍灞上,否則會惹來殺身之禍。另一位臣子蕭何,卻做了一件特別有意義的事情,把秦宮裡所有的書籍、資料等收集了起來。當項羽來的時候,後宮美女還在,金庫還在,只是各種資料不在了。這就夠了,項羽對於秦國的資料是沒多大興趣的,他只是一個武夫。

在蕭何收集的資料中,就有《秦記》。後來,司馬遷寫《史記》時,這本《秦記》就成了非常重要的參考資料。

於是,結合傳說和《秦記》,《史記》當中就出現了這樣的話:

始皇初即位,穿治酈山,及並天下,天下徒送詣七十餘萬人,穿三泉,下銅而致槨,宮觀百官奇器珍怪徙臧滿之。令匠作機弩矢,有所穿近者輒射之。以水銀為百川江河大海,機相灌輸,上具天文,下具地理。以人魚膏為燭,度不滅者久之。

什麼意思呢?這是說:始皇帝一繼位,就開始為自己在驪山建造陵墓。在統一六國後,從各個地方徵來七十多萬人。

陵墓建造時,(地宮)深的穿過了三層泉水,在下面用銅汁澆成棺槨,宮殿裡面,奇珍異寶都放滿了地宮。除此之外,地宮裡面,做成各種機關,用以發射弓箭、弩箭,有靠近的機關動作射殺當地。地宮裡,還用水銀做成江河湖海,靠機械使水銀循環不息、緩緩流淌,地宮頂上有天文,地宮地面有地理,非常神奇。而且為了保持地宮的光線,用人魚油膏做成蠟燭照明,很長時間都不熄滅。

目前為止,秦始皇陵墓的地宮部分,還是沒有開發,原因是國家不支持,技術上還是有不成熟。

至於,司馬遷的論述,基本可以確定是真的,因為現在的遙感探測技術,對司馬遷的論述進行了相應的對證。

作為歷史上最偉大的史官,司馬遷通過走訪收集民間傳說,通過《秦記》的參考,再通過秦始皇陵墓的實地考察,最後寫出了關於“秦始皇陵墓地宮”的情況。

一個身殘志堅的鬥士,一個心懷理想的史官,在死後的兩千年裡,受到了“幾乎所有的史官和歷史研究者”的推崇,確實不容易,向其致敬!


藍風破曉


秦始皇陵的修建工程持續了四十年左右,在這期間所耗費的人力物力無法計算,但實際上,秦始皇陵不能算是完全竣工,也就是說秦始皇陵並沒有按照原本的計劃順利完成,傳說秦始皇陵的工程主要分為三期,但是在進入第三期工程後就草草結束了,因此秦始皇陵雖然規模宏大,但並不是一個完美的工程。

秦始皇陵在開始修建時總負責人是呂不韋,後來工程由李斯接手,進入這個工程階段,需要完成的是皇陵中關鍵區域的修建工作,而後期的修建是在秦始皇下葬後開始的,也就是在胡亥登基後秦始皇陵的修建工作還在持續進行,直到新帝登基第二年才結束,這期間前前後後用了七八十萬名工匠負責修建,而且根據史書記載,為了避免這些工匠將秦始皇陵中的秘密洩漏出去,在工程結束後,所有工匠都被關在皇陵中無法出去,也就是說這些工匠都成為了秦始皇的陪葬。

可是在司馬遷的史記中卻對秦始皇陵的描寫十分詳盡,看過那段文字後會有一種身臨其境的感覺,那麼這究竟是司馬遷本人的想象還是秦始皇陵真的如此呢?司馬遷筆下的秦始皇陵不僅工程浩大,而且在地宮中還用水銀製造了江河湖海的浩瀚景觀,地宮裡面天文地理一應俱全,為了讓地宮長期保持明亮,裡面使用的蠟燭是用人魚膏製成的。看過後人們都不禁會問,這麼繪聲繪色的描寫真的屬實嗎?

雖然司馬遷和秦始皇陵修建的年代並不同,但是在史記裡面所記載的地宮中的景象應該是符合實際的,這是因為關於秦始皇陵的描寫不僅僅出現在史記中,在漢書中也有相關描述,而且漢書和史記中的這些細節描述大體相同,所以基本上這些描述應該是符合實際的。

另外雖然當年修建秦始皇陵的工匠中有一部分被關在了皇陵中無法活著走出來,但是這個工程持續了四十年左右,期間不知換過多少人,據說後來在爆發起義時胡亥還讓部分工匠去抵抗,所以應該有一部分工匠是沒有被殺死的,這些工匠可能會將地宮中的情況說給旁人聽,這樣一傳十十傳百就被司馬遷等作者知道了,司馬遷本人的閱歷豐富,見聞廣,他所記錄的文字應該不會憑空捏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