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叛逆,是由哪些因素造成的?

用戶5333496497966


大家好,我是大天房小道昌,孩子的叛逆是由哪些因素造成呢?我個人認為有很多都是家長寵慣出來的,現在有很多小孩都是留守兒童,父母親都是長期在外打工,一年才回來見一次,很多都是由家裡面的爺爺奶奶外公外婆帶大。現在每個家庭基本就是一兩個小孩所以太多的父母跟爺爺奶奶都對小孩特別特別的疼愛,當他們是掌中寶,他們要什麼就給什麼。如果不滿足到他們,他就會滾在地上,又哭又鬧,大喊大叫。很多家長看見小孩又哭又鬧,又捨不得他哭,就想滿足他,什麼都給他。小孩就是想要天上的星星,也恨不得想把它摘下來給他們。這樣過度的溺愛,久而久之孩子就慢慢的走上了叛逆的道路上。我曾經去過一個朋友家,他們是晚婚晚育38歲才生了他們家兒子,那小孩都八歲了都上小學二年級了,飯桌上我朋友還一口一口地喂他,喂一口他就張嘴吃一口,不喂他就不吃,我都看不過眼了,我說我朋友你不是疼他你是在害他呀!誰知我朋友來一句他還小。我直接無語了。。。。。還有很多家長跟爺爺奶奶很袒護小孩的,小孩在外面打架了,也不去管教小孩,聽之任之,更有的小孩在外偷東西,家長就是隨便說兩句也不好好教育他引導他。長在這樣的家庭的小孩怎麼會不叛逆?所以說很多小孩的叛逆都是由家長的疏忽不管教不教導他而引起的。







大天房小道昌


根源好像很多:孩子少,兩家人就一個寶貝,眼睛都看著孩子,自來嬌氣,從小小孩吃什麼穿什麼,大人都請示他,所以管不了,不聽話叫叛逆,不知道感恩,根源大多還是大人問題,大人吃老人的(所謂啃老族)應該,大人沒有感恩,孩子學的快,小孩小聰明的比大人厲害。60年代出生的人,好像沒有叛逆期吧,什麼原因:是沒有人慣著你,孩子一家7、8十來個,哈哈,錢都來沒有。現在孩子壓歲錢,生日還給錢,媽媽給孩子立賬戶(存款折)以我為中心,你想管,不聽話【叫叛逆期】這個期很漫長,直到他生兒育女的時候能醒悟都是好樣的!


太上上


1.中國思想一些家長中仍然存在,家長對子女的教育缺乏民主意識,總認為孩子還不成熟,要絕對服從自己,不能有自己的看法,否則就是“忤逆” “對著幹”,因此,孩子不會或很少會把父母當成自己的傾訴對象,怕自己做錯事後,受到家長責備。許多中學生認為自己做錯事後,最反感家長的指責,而對他們反感的原因是因為家長們盛氣凌人,態度生硬。

2、教育不當。一些家長缺乏普通的心理學常識,對子女教育急於求成,方法簡單粗暴,經常無視子女的自尊心和心理承受能力,特別是孩子們有了過失時,不是與孩子們一起分析錯誤,商量補救辦法,而是責罵甚至毆打孩子,使孩子在犯錯誤時感到孤立無援,產生叛逆心理。認為只要是主觀上對孩子好,就可以不講究教育方法。

3、缺乏交流。隨著高中生的成長,獨立意識漸強,要求有自己的處事方式,不希望受到過多的管束。而某些家長出於對子女的保護,什麼事情都替孩子包辦,這樣子女的渴望獨立與家長不恰當的好意關心,就會產生思想上的衝突、矛盾。或許有些家長因工作繁忙,很少與子女談心,進行思想交流,只是定下一些嚴格的規定來約束限制子女的行為。因此,作為子女的高中生沒有一個和諧溫馨的家庭環境,與父母缺乏交流,就容易產生叛逆心理和叛逆行為。

\n

{!-- PGC_VIDEO:{"thumb_height": 808, "vposter": "http://p0.pstatp.com/origin/tos-cn-p-0000/79a788c102274ea3b9f7a5029d1bebc4\

胖虎volg


孩子叛逆這是一個很普遍的問題,也是令家長頭疼的問題。叛逆期每個人都有,我當時也有。為什麼這個年齡段的孩子會出現逆反心理?青少年時期是一個特殊的時期,心理學把它稱為疾風暴雨時期,孩子的情緒波動會非常大。這個時期,青少年有一個非常突出的心理變化,就是自我意識的第二次高漲。這時孩子有一種強烈的,想要成為成年人的慾望,有一些內在的需要,這種需要是極其強烈的。由於他的心理年齡、生理年齡擺在那裡,他又沒有辦法成為成人,具有半獨立性、又具有半依賴性,所以學生會出現強烈逆反的心理。而家長面對孩子的叛逆往往是措手不及,很容易應對失誤造成嚴重的衝突,導致孩子脫離家庭和學校的監管。

面對這些處在十字路口的孩子,家長的教育要更加耐心、細心和用心。應辯證看待孩子的青春叛逆期,該階段是孩子世界觀形成的關鍵時期,其個性和創造性都恣意升騰,侍機張揚;同時,由於孩子身心發展、所受教育的侷限,他們形成的諸多想法並不成熟甚至偏激,這就需要靠外界教育正確引導孩子。但在現實的教育中,一些家長卻很容易陷入教育兩極分化的誤區。

誤區一:全面打擊。有的家長面對孩子的叛逆言行,如頂嘴、不聽話等,大為惱火,覺得不把孩子的這股“邪勁”壓下去,孩子就有可能變壞。於是家長採取了強硬的措施,非打即罵。漸漸地,孩子表面上恢復到以前那個言聽計從的“乖孩子”,實際上,已關上心靈深處那扇與父母交流的大門。

誤區二:放任自流。在現實中,一些家長面對難教的孩子,在幾度管教而無多大起色後便失去了信心,開始對孩子放任自流。此時,無論孩子的言行、想法怎樣,家長都不再過問、指導。久而久之,孩子受到不良影響,行為發生偏差,待家長懊悔時,才發現已耽誤了孩子的一生。

孩子進入青春叛逆期後,格外渴望得到外界的認可和尊重。所以,家長要注意對他們下放各種權利,以幫助孩子從不諳世事向成熟過渡。這個時期的孩子渴望擁有自己的小天地,所以,家長不要自作主張,將孩子的時間按自己的意願排得滿滿的,要將時間交由孩子自己去安排,對安排的不合理處,家長再以商量的口吻提出建議,千萬不要全盤否定孩子,考慮一下孩子的感受,徵求孩子的意見,有著民主氛圍的家庭,孩子一般能主動向父母靠近。

現在推薦幾條比較實用的疏導叛逆期技巧:

1、要真正理解、尊重、信任孩子,看到孩子的某些變化或者反常行為時不要驚慌失措,更不能動輒打罵,否則只會激起孩子的叛逆心理,導致破罐子破摔,加劇親子間隔閡。

2、應尊重孩子的獨立性,給他們一定的自主權利,跟孩子以平等商討地方式談話,即使孩子脾氣倔強,也不要用命令、訓斥的口氣,粗暴和強制只會讓孩子更加逆反。

3、要做孩子的知心朋友,真正瞭解孩子的內心世界,孩子只有感受到父母的關切關心,尊重,理解,便會將其視為最可信賴的人,做孩子的知心朋友感情就能得到真正交流,在這種狀態下孩子更易於接受教育和指導。

4、要轉變角色,嘗試著跟孩子交朋友,多聽孩子的想法,心平氣和地溝通交流,給孩子一個適當的自由成長空間。這樣才能幫助孩子平穩的渡過青春期,盡享和諧的親子關係。

家長切忌不要老是盯著孩子的弱點,不要拿孩子的短處同別的孩子的優點比較。在與孩子接觸時,家長應儘可能多找孩子的優點,並多鼓勵,減少孩子對家長的抗拒心理。換位思考一下,我們家長也是從青春叛逆期走過來的,只是沒有現在的孩子表現得明顯,所以面對孩子令人不解的行為,不妨換位思考,想想孩子為什麼會這樣。有了共鳴後就會理解孩子,能找出問題的癥結。交流時,家長可以從家事入手,將孩子的情緒穩定下來後,再談正事。

允許孩子犯錯這個階段正是孩子形成主見的關鍵時期,小錯肯定難免,所以,家長應該允許孩子犯一點錯、吃點虧,不要過分束縛孩子的手腳。同時,家長是孩子最好的榜樣,叛逆期的孩子模仿能力強,家長的良好言行能給孩子潛移默化的影響。穩定情緒家長帶著情緒去教育孩子,肯定是不理智的,會導致孩子愈加抗拒。所以,家長在急躁、心煩、不冷靜的時候,不要教育孩子。待冷靜後,再去同孩子交流。

總之,作為父母,多和他疏導,多溝通,平時在學校裡的什麼動態多讓他和你聊聊。孩子的成長需要極富親和性的環境,這樣的環境營造需要從小入手,經過長期的努力才能完成。要的是從關心孩子生活中的每一件小事做起,讓孩子在關懷中儘早獲得自主的生活能力,而不是包辦孩子的生活。在具有親和性家庭里長大的孩子,才能擁有平和的心態,熱情待人;擁有健康的性格,蓬勃向上;擁有寬容的胸懷,善解人意。




爆趣貓


大多數孩子的問題,跟遺傳和生長環境密不可分。

第一:孩子有兩個叛逆期,第一個叛逆期在三歲左右,第二個叛逆期在青春期,3歲左右的孩子,出現叛逆,是隨著孩子自我意識的覺醒,孩子會出現“我可以”,“我能做”,“我自己來”的想法,這個時候,孩子會抗拒家長的幫助,變得特別的執拗,會按照自己的想法和心意來做事。因此,會出現在家長眼裡覺得很叛逆的行為和舉動。

第二:成長環境。成長環境會決定孩子的做事的態度和方法,因為,孩子的大多數行為和舉動,來自於模仿,模仿家庭成員,模仿其他小夥伴,模仿動畫片……如果家長髮展這種行為,先觀察一下,是否家庭成員有這些舉動,或者最近在幼兒園裡,是否模仿其他小朋友。

第三:遺傳。這裡會提到先天氣質。先天氣質,是指孩子出生時就具有的性格傾向。分別是樂天型、激進型、憂鬱型、冷靜型。有的孩子出生後很容易哄,不哭不鬧,性格溫和。有的孩子出生後行動緩慢,多愁善感,膽小不敢嘗試……類似這種,就需要家長敏銳的觀察,根據孩子的先天氣質因材施教,讓孩子更好的成長。

總而言之,孩子出生後,最好的教育方法就是愛與傾聽。在有規則的前提下,給孩子足夠多的愛,給孩子足夠多的耐心,不急躁,遇事多傾聽,你就會看到,你的寶寶,守規則,能合作,善解人意,樂於助人……



教兒童的盧老師


1、傳統思想。中國長期的家長專制思想在一些家長中仍然存在,家長對子女的教育缺乏民主意識,總認為孩子還不成熟,要絕對服從自己,不能有自己的看法,否則就是“忤逆” “對著幹”,因此,孩子不會或很少會把父母當成自己的傾訴對象,怕自己做錯事後,受到家長責備。許多中學生認為自己做錯事後,最反感家長的指責,而對他們反感的原因是因為家長們盛氣凌人,態度生硬。

2、教育不當。一些家長缺乏普通的心理學常識,對子女教育急於求成,方法簡單粗暴,經常無視子女的自尊心和心理承受能力,特別是孩子們有了過失時,不是與孩子們一起分析錯誤,商量補救辦法,而是責罵甚至毆打孩子,使孩子在犯錯誤時感到孤立無援,產生叛逆心理。還有,如前面舉過的小軍的家長的例子,認為只要是主觀上對孩子好,就可以不講究教育方法。

3、缺乏交流。隨著高中生的成長,獨立意識漸強,要求有自己的處事方式,不希望受到過多的管束。而某些家長出於對子女的保護,什麼事情都替孩子包辦,這樣子女的渴望獨立與家長不恰當的好意關心,就會產生思想上的衝突、矛盾。或許有些家長因工作繁忙,很少與子女談心,進行思想交流,只是定下一些嚴格的規定來約束限制子女的行為。因此,作為子女的高中生沒有一個和諧溫馨的家庭環境,與父母缺乏交流,就容易產生叛逆心理和叛逆行為。


嘿呦嘿呦拔蘿蔔


青少年之所以產生叛逆心理,第一是因為青少年的心理隨著這個年齡段自身的變化而變化,第二性徵的出現給他們的心態造成了衝擊,他們面對自身的變化常常感到不知所措,從而產生了浮躁心態和對抗情緒;第二,青少年心理狀態呈現青春期心理的特殊性,他們覺得這個時候的他們已經像個成年人,因此在面對問題時他們常常呈現一種幼稚的獨立性,並未成熟的他們會處在反抗期內。




一指清風


各方面因素很多,看每個小孩的性格來判斷,每個人都會有叛逆期的,就看家長能掌握自己小孩的心靈不



農村小華生活記


1.“孩子叛逆”這個說法,是家長給孩子不聽自己話的主觀臆斷。通俗說就是孩子不受家長控制,家長受不了的說辭。

2.這個詞多數用在青春期孩子身上,青春期是完成自我同一性的時期,所以會在自己的事情上爭取自主權。家長可以換位思考自己的事情不能做主時的感受來理解孩子的感受。

3.方法:在關於孩子的事情上,孩子和你的想法觀點不一致時,讓Ta多談談自己的想法,有時孩子比家長聰明。


Angelle335


孩子叛逆的心理原因

1、我已經長大了,我能行

一般在孩子2-3歲時會出現孩子的第一反抗期。當孩子能夠熟悉地運用“我”這個詞時,家長應該感到高興,因為孩子的自我意識已經開始萌生,獨立意識也在迅速發展。經常說‘不’,是孩子希望自己能夠影響周圍。孩子能力的增長,也讓他急於向別人表現:“我已經長大了,我能行。”

2、為什麼我不能

父母在對孩子平時的教育中,自己也要以身作則。比如要求孩子不能多看電視,家長也不要一坐到電視前就是幾個小時。如果家長本身就存在這樣的缺點或做法,在教育孩子時,自然會遭到反抗和頂撞。家長只有積極地改正這些缺點,才能讓孩子認可並接納家長提出的要求。

3、試探家長的底線

孩子通過這種語言上和行動上的反抗,來測試成人的耐心,他想知道成人對他的頂撞和反抗會有什麼反應,同時也告訴大人:“我已經不是個小屁孩了。”

家長在遇到孩子這種試探底線式的頂撞和反抗時,一定要明確地表明自己的態度,允許或不允許都要徹底地執行。除了危險和有悖原則的事不能讓孩子做主之外,在其他事情上還是要給孩子多一些權利,讓他能夠按自己的意願來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