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要下雨,娘要嫁人,出自哪個典故?

洪漄天書


答,天要下雨,娘要嫁人,隨她去吧。毛主席說過。是毛主席的典故。[玫瑰][玫瑰][小鼓掌]


兩隻紫燕


“天要下雨,娘要嫁人”這句俗言在我國民間可謂是人人皆知,但問起它的出處,恐怕知道的人寥寥無幾。這個俗言原來是出自古代有一貧窮人家,女主人叫陳秀英,其丈夫早年因病去世,陳秀英與丈夫生有一個兒子叫朱耀宗,朱耀宗已15歲了,人長得聰明好學,陳秀英見兒子是可塑之才,決定找人調教培養他,以使他將來為朱家光宗耀祖,遂請鄰近村裡秀才張文舉到家任家教老師,張文舉學識淵博,很有教學才能,朱耀宗在他的悉心教育下,不幾年便學得滿腹經倫,四書五經等國學早已爛熟於心,經史子集樣樣精通,並寫得一筆好文章。這年正趕上皇上放榜,招新科狀元,朱耀宗在恩師和母親的鼓勵下進京趕考,果斷,由於朱耀宗答卷出色,被皇上欽點狀元;皇上又見他一表人才,天資聰慧,遂又招他為附馬,朱耀宗春風得意之時,又向皇上進言道:“小婿有今天成就,多虧家母教育有方,家母謹守婦道,一直不嫁,已守寡多年,請皇上降旨,為家母樹立貞節牌坊!”皇上聽後大悅,心想,自已招的這個乘龍快婿到是很有孝心呢!遂准奏,賜予其母貞節牌坊。

朱耀宗皆大歡喜,遂帶著一班人馬敲敲打打回到家鄉,將自已進京後怎麼考中狀元,怎麼被皇上招為附馬,怎麼請皇上降旨,為母樹立貞節牌坊之事喜滋滋的向母親一一道來,原想會討得母親的歡心,誰料母親聽到最後一條,要為自已樹立貞節牌坊一事立馬變了臉,朱耀宗見母親臉色不對,驚訝的問母親怎麼了?母親嘆了一口氣說“兒啊!你中狀元,招附馬,娘打心眼裡高興,但你又攪黃了孃的一件好事,你要知道,娘守寡多年,夜夜青燈孤影,日子難熬,這兩年自從你的恩師張文舉來家教你學習,母親見張文舉為人正直,很有學問,並且也是獨身,遂在你進京考試時與張秀才商定,等你考試後事情有了眉目後便改嫁張秀才。”

朱耀宗聽後突然向母親跪下了,說“這事萬萬不可,此事皇上己降旨了,要給你立貞節牌坊,如果事情有變,兒子就是欺君之罪!”,母親聽後又嘆一聲說“即然如此,我倆就遵從天意吧!”,遂拿出一件布裙對兒子說:“這件布裙,你明天替娘洗乾淨,曬在院子裡,如經一天一夜後裙子曬乾了,娘就依你取消與張秀才的約定。”,朱耀宗一聽,看看天氣晴朗,肯定不會下雨,遂答應了母親的說法,誰知當天晚上後半夜,雷鳴電閃,下起了大雨,到第二天一天雨都沒有停,布裙肯定是曬不幹了!於是母親見到兒子後說“兒啊!這是天意啊,天要下雨,娘要嫁人,無論誰也擋不住!”。

事已至此,朱耀宗也無計可施,只好回朝向皇上覆命,皇上聽後哈哈大笑,說“即然這是天意,朕就收回呈命,准許你母親改嫁張秀才了!”

這個典故的來龍去脈就是這樣的!






人生探索號


“天要下雨,娘要嫁人“是在我國民間流傳非常廣泛的俗語,比喻一些事情是必然要發生的,無法阻攔,只能隨他去了。

這句話雖然是古已為之,但在現代真正流傳開來,與毛主席的引用有著很大的關係。

1971年9月13日夜,林彪陰謀敗露,乘一架軍用三叉戟飛機準備叛逃蘇聯,周總理請示毛主席是否用導彈把飛機打下來。毛主席沉思良久,嘆了口氣,說:"天要下雨,娘要嫁人,由他去吧!"

當然要說這句話躍然很有名,但論出處,還是頗費一翻考證。

毛主席一生博覽群書,貫通古今,經常引用古言古語,中央文獻研究室的同志在編輯整理毛主席著作和談話時,需要對其中一些引文作必要的註釋。

對於“天要下雨,娘要嫁人“這句話,當然要找出其來源,開始大家以為是毛主席的家鄉俗話,但一打聽,當地人卻說不曾說過。於是大家找遍毛主席所讀的書目,終於在一本出自清朝嘉慶年間上海才子張南莊所著的諷刺章回小說《何典》中找到了出處。

其實,毛主席不僅引用了《何典》中的“天要下雨,娘要嫁人“這句,還在許多場合講話時,也引用過這本書中的“藥醫不死病,死病無藥醫”;“說嘴郎中無好藥”;“一雙空手見閻王”等語句。

可見,毛主席所學之廣,學問之深,讓人不得不佩服。

出自《何典》的"天要下雨,娘要嫁人",其實背後有一則非常感人的故事。

根據小說記載,傳說古時候有一個書生名叫朱耀宗,從小父親去世,依靠母親含辛茹苦,相依為命。朱耀宗對母親非常孝順,也是天資聰惠,打就就被母親送到私塾先生張文舉門下學習,甚得老師喜歡。

長大後的朱耀宗不僅長得一表人才,更是學富五車,滿腹經綸,進京趕考,一舉高中狀元,撥得頭籌,"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朝看遍長安花"。

好運當頭的朱耀宗在殿試時,被公主一眼相中,皇上使當場招他為駙馬,這樣朱耀宗一下就攀上金枝玉葉,成了皇親國戚。

按慣例,駙馬成親後要衣錦還鄉,回家省親。臨行前,朱耀宗向皇上提出希望皇上能為他守寡多年不嫁的母親樹立貞節牌坊,以報母親的養育之感。

皇上被朱耀宗的一番孝心所感動,準允所奏,於是朱耀宗帶著皇賜的貞節牌匾,日夜兼程趕回家鄉報喜。

當朱耀宗出人頭地,母親自是非常高興,但聽說皇上親賜貞節牌坊一事後,一下子驚呆了。

朱耀宗連忙問母親怎麼突然不高興了,母親欲言又止,最後向朱耀宗說了實情。

原來,這麼多年朱耀宗的母親陳秀英,在兒子八歲時,丈夫就去世了,自此孤兒寡母,相依為命,日子過得非常艱辛,幸虧恩師張文舉一路照應幫襯,才有今天的好日子。

這些年來,張文舉人品端正,學識過人,對朱耀宗更是悉心教導,陳秀英更是溫柔賢惠,心地善良,一來二處,兩人便更生愛慕之情,約之待朱耀宗成家立業,兩人再正式正式結婚,白頭偕老。

一邊是皇上親賜,一邊是情有所許,不知如何是好,陳秀英母子陷入了兩難。

最後,朱母長嘆道:“我們還是聽天由命吧,我現在把身上的這件羅裙洗了,如果明天能曬乾,我便終生不嫁,如果羅裙不幹,我就跟張先生過了。”

朱耀宗知道聖命難違,但看到當天正是晴空萬里,更答應了。那知到了晚上陰雲密佈,暴雨傾盆,羅裙到了第二天自然是幹不了了。

朱母於是對兒子說:"兒啊,天要下雨,娘要嫁人,天命註定!"朱耀宗心中叫苦不迭,知是天意,只得將母親和恩師的婚事如實報告皇上,向皇上請罪。

皇上得知此事,連連稱奇,降旨道:"即是天意,那就由她去吧。"

"天要下雨,娘要嫁人"的故事雖然很感人,但其原意還有不同的說法,值得考究一番。

“天要下雨”,那是老天爺的事,自然是沒有辦法,“娘要嫁人”,與“天要下雨”並列,於古於今天,好像都不是那麼好理解,。其實問題就出在對這個“娘”字如何解讀了。

“娘”是對女性的稱呼,在現代毫無疑問,肯定是指母親,也稱作“媽媽”,而在古漢語中,則一般指年青女子,多指少女,姑娘。這一診斷可以有以下幾個方面的論證。

一是我國的許多典籍。

比如在唐代,白居易《對酒自勉》詩:"夜舞吳娘袖,春歌蠻子詞。"李賀《唐兒歌》:"東家嬌娘求對值,濃笑書空作'唐'字。"

在宋代,郭茂倩編《樂府詩集·清商曲辭·子夜歌》:"見娘喜容媚,願得結金蘭。"

在元代,王實甫《西廂記》:"可喜娘的臉兒百媚生,兀的不引了人魂靈“。

可見起碼在元代之前,“娘”就是少女,姑娘的意思。

其實到了明代,多許多典籍語句分析,“娘”也應該是少女,姑娘的意思,如話本小說中的杜麗娘、杜十娘、宛娘、紅娘的"娘"。

二是”娘“字來源考證。

北宋年間官修的韻書《廣韻》記載:“孃,母稱。娘,少女之號。”可見,我們現代人所稱的”娘“字,在古代應該應寫作“孃”,而且這個“孃”字,其實是南北朝“五胡亂華”時,北方匈奴人、鮮卑人帶來的。

那首著名的《木蘭辭》:”不聞爺孃喚女聲,但聞燕山胡騎鳴啾啾。”裡面的“娘”字應為“孃”字,只是被我們後來所簡化了,造成今天的歧義。

三是當今的一些方言。

比如今天的寧波方言中。稱女孩為"小娘",這個"娘"字就是少女的意思。

另外這一點,我們從日本漢字和ACGN界用語中就可發現,娘是女兒、少女或女子的意思。

根據以上考證,“娘”字理解成姑娘,少女的意思,則將"天要下雨“,與”娘要嫁人"並列就好理解,畢竟“男大當婚,女大當嫁”,“女大不中留”,這都是自然而然的事了。

以業餘視角品讀歷史,用淡泊心態談笑古今,掌心讀歷史歡迎各位看官繼續關注點評!


掌心讀歷史


這是:毛主席在林彪逃跑時,說的一句話。(天要下雨,娘要改嫁,我有什麼辦法!)至於根底在哪裡,沒人問過他老人家。反正有這個典故。


苗玉漢


這個故事來源一個典故,具體的我就不說了,簡要介紹原因吧。

說一個人的母親要改嫁,但沒有下定決心,她告訴他兒子,把自己圍裙洗乾淨,放在院子裡,曬乾,時間在一天一夜,如果曬乾了,那就不改嫁,否則就要改嫁。

原本晴朗的天空,開始有了零星的烏雲,就在圍裙本來要乾了時,忽然颳起了狂風,把圍裙吹到小池塘裡,泥巴弄髒了圍裙,兒子感覺拿出來洗。

然後掛起來,這次用繩子綁上,兒子心想,這樣,圍裙就髒不了吧。

然而烏雲密佈,接連下了一天一夜的雨。兒子痛苦,母親對他說,天要下雨,娘要嫁人,這種事情,人力是改變不了的。


總結:這個故事告訴我們,生活中有很多事情,是因為社會環境引起的,個人面對這種環境,是沒有力量改變的,或者說,人力是不能使得社會退步的。

就像十多年前,網購還是異類,但現在,能有幾個人去實體店買東西啊?反正我不會,貴不貴不說,來回路程上的時間浪費不起。比如你去商城買衣服?起碼的半天時間吧?你總得貨比三家吧?就是不貨比三家,來回走路也需要時間吧?但網購不會,打開手機、電腦,分分鐘就搞定了。

這就是大勢所趨,這就是社會進步,也是天要下雨,娘要嫁人的真實寫照!


故事典籍


“天要下雨,娘要嫁人”是一句老少皆知的俗語,是用來比喻必然發生、無法阻擋的事情。意思是說“天要下雨”是自然規律,就好比姑娘大了要嫁人一樣,是件很自然的事情。“娘要嫁人”中這個“娘”字,在這裡當長大了的姑娘講。

(網絡圖片)

後來,有人把這句話中的“娘”字字義改成了“娘”即母親,並經人編了一段歷史傳說典故:“天要下雨,娘要改嫁”。

傳說,古時候有個名叫朱耀宗的書生。他天資聰慧,滿腹經綸,進京趕考高中狀元。皇上殿試見他不僅才華橫溢,而且長得一表人才,便將他招為駙馬。朱耀宗是位孝子。他面對皇上提出給自己母親豎貞潔牌坊的事。皇上聽後伸大拇指誇讚恩准。就這樣朱耀宗喜滋滋地回家了。

原來朱耀宗八歲其父就離開了他和母親,從此母親和他相依為命。現在自己不但考中狀元,而且還成了乘龍快婿。此時此刻,朱耀宗想起了母親不容易,含辛茹苦守寡十幾年,把自己拉扯大有了今天的成就,因此,才產生了為其母樹碑立傳的想法。

朱耀宗回到家,高興地把自己考中狀元,併成為乘龍快婿,和這次回家的目的告訴了母親。母親聽後驚呆了,臉上露出不安的神色,欲言又止,似有難言之隱。朱耀宗急切地追問,無奈,母親只好把自己要改嫁,不能接受這一貞節牌坊的事說了。

朱耀宗急急追問母親這個男人是誰?母親回答是他的恩師張文舉。聽了孃的回應,朱耀宗腦袋嗡地一聲,雙腿發軟,“撲通”跪在孃的面前苦苦哀求:“娘,這千萬使不得。您改嫁叫兒的臉面往哪兒擱?再說,這‘欺君之罪’要遭殺身之禍啊!”

朱母一時語塞,在兒子和戀人之間無法做到兩全其美。朱母隨手從身上解下一羅裙遞給兒子說:“明天你替我把裙子洗乾淨,一天一夜曬乾,如果裙子曬乾,我便答應不改嫁;如果裙子不幹,天意如此,你也就不用再阻攔了。”

朱耀宗抬頭看天,晴朗朗的就答應了。沒想到當夜陰雲密佈,天明下起暴雨,裙子始終是溼漉漉的,朱耀宗心中叫苦不迭,知是天意。

此刻,朱母嚴肅而認真地對兒子朱耀宗說:“孩子,天要下雨,娘要嫁人,天意不可違!

朱耀宗一看事已至此,多說無益。只得回朝將母親和恩師的婚事如實稟報皇上,請皇上治罪。皇上卻連連稱奇,誇讚!降道御旨:“不知者不怪罪,天作之合,由她去吧。”


言者青青


天要下雨,正常,為什麼要扯上娘要嫁人呢?不考慮其中的典故,老慢分析一下其背後的邏輯,兩難局面下,如何做出恰當的選擇。


老天爺要下雨,即便你再不喜歡,你能拿老天爺怎麼樣?還不是要順其自然,人,在老天爺面前,只能主動的接受和服從,前面這半句話沒毛病。

但是,農業社會,普遍靠以家庭整體為單位的種地生存,因此,娘嫁人對家庭整體和子孫都有很大的衝擊,所以,要求母親守寡、不改嫁,是與農業社會大環境匹配的禮法,所以,在普遍的農業社會,母親守寡、不改嫁是常態。

但是,做人子要盡孝,母親非要改嫁,你再不情願,也要接受這個現實,這也是符合天理的。

從禮法上看,不能讓娘嫁人,從孝順上看,如果老孃非要嫁人,你還真沒轍,這就是兩難局面,你怎麼選擇呢?怎麼選擇才能產生恰到好處的結果呢?

中華文化的核心智慧是,凡事做到恰到好處的完全匹配,才是最好,這就是甲;退而求其次,舍小求大,比較匹配,這就是乙;再次,捨己為人,這就是丙。

所以,強迫母親犧牲自己不改嫁,是丙;自己小家庭受影響,但符合天理,被動的容許娘嫁人是乙;讓老孃心甘情願留在家裡且享受天倫之樂,是甲。

當然,現代社會不再是農業社會,甲是鼓勵老孃嫁好人,乙是保證老孃在家頤享天年,丙是自己委屈也要順著老孃來。當然,現實是,做到丙的都難得。想要了解什麼才是真正的中華傳統文化,歡迎關注老慢的頭條號。


老慢


“老天要下雨,姑娘要嫁人。”演變成“天要下雨,娘要嫁人。”意思就是指一些必然發生並且無法阻擋的事情,是對此事的一種無可奈何的意思。

現在也有民間故事說是娘(母親)要嫁人。這其實違反了初衷,在古時候老天要下雨屬於正常的自然現象,大姑娘要出嫁也是人之常情。母親改嫁畢竟是少數,而且村落鄉鎮還都提倡貞節牌坊。在過去母親改嫁不是自然現象,是特殊情況,到了最後把老、姑兩個字去掉,純粹為了上口。結果一直被許多民間故事改編成了某某的老孃要嫁人等等諸如此類的故事不乏其多。

也許有人會說了,我上網查了你說的不對。都是傳說、都是民間故事,各抒己見。



君子的流年故事


“天要下雨,娘要嫁人,”這是一句古老的民間諺語,這個諺語也是出自一個故事來的。

傳說古時候,有一個書生叫朱耀宗,他天資聰慧,滿腹經綸,進京趕考中了狀元,皇帝看他才華橫溢又一表人才,便招了他為駙馬,然後要衣錦還鄉,臨行前,對皇帝奏明自己的母親,含辛茹苦把自己培養成人,母子倆相依為命,請求皇帝賜立自己的母親一個貞潔牌坊。皇上一聽大喜,因喜愛這位乘龍快婿,便準允所奏。於是,朱耀宗就歡歡喜喜日夜兼程回家拜見母親。


回到家他與母親述說了要為她立貞潔牌坊之事,讓原本高高興興的朱母驚呆了,面露不安,欲言又止,好像有什麼難言之隱。這讓朱耀宗大惑不解,他驚愕地問母親哪兒不舒服,母親答心疼,說著就痛哭了起來,對兒子說道:“兒啊,你不知道做寡婦的痛苦,長夜秉燭,垂淚天明,好不容易將你熬出了頭!娘現在想著有個伴兒,安度後生,有件事我如今告訴你,娘要改嫁,這貞潔牌坊我是無論如何也不能接受的。”朱耀宗聽後問母親嫁誰?母親告訴他嫁給他的恩師張文舉。

朱耀宗覺得晴天霹靂一樣,求他的娘收回想法,說那是欺君之罪,殺身之禍,其母一聽,也不知怎麼回答了,想兩全其美覺得無法做到。因為兒子的得中狀元與他的恩師張文舉有著很大的關係,與張文舉相處之間,兩人互生了愛慕之情,兩人商定,在朱耀宗成家立業後結婚攜手白頭,這朱耀宗不知這其中隱情,出現了這樣兩難的局面。後來,朱母決定聽天由命,讓兒子替她洗一件羅裙,一天一夜曬乾,若羅裙曬乾,她就答應不改嫁,若羅裙一夜不幹,說明天意如此讓她嫁給張文舉。朱耀宗看這天天氣明朗,暗自高興,就同意幫母親洗了羅裙,誰料當夜陰雲密佈,天降暴雨,羅裙終是溼漉漉的,叫苦不迭,連喊天意。其母對兒子說:“天要下雨,娘要嫁人天意不可違!”

朱耀宗見此,回去只能把自己母親和恩師的婚事,如實地稟報給了皇上,請皇上以治罪。但皇上聽了連連稱奇,降了道御旨:“不知者不怪罪,天作之合,由她去吧。”

“天要下雨,娘要嫁人。”這句話的意思就是比喻必然發生、又無法阻擋的事情。事物發展有其客觀規律,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


a夢美兒


歷史上一個非常有孝心的狀元名叫朱耀宗,自幼喪父,由母親陳氏一人撫養長大,十年寒窗苦讀,一朝金榜題名。榮耀歸家前,朱耀宗向皇帝請旨,稱母親撫養他長大,教他讀書,供他吃穿,一生辛勞,父親去世後再未改嫁,希望皇帝能為母親樹立貞節牌坊。

皇帝聽了後,心裡想著,看來這朱耀宗不僅才華了得,而且還是孝子一個,朕能得此人才,倍感欣慰,當即準旨,並且賜金銀錢帛,以示嘉獎。

朱耀宗回到家後,立馬跟母親說了這件事,但陳氏聽了後卻忍不住痛哭起來,原來,陳氏雖然沒有再嫁,但早已心有所許,那就是朱耀宗的教書先生,陳氏敬仰教書先生的修養學識,教書先生也折服陳氏的溫柔賢淑,兩人在相處中漸漸產生感情,只等兒子參加完考試再告知,但沒想到現在事情的發展卻已在意料之外,隨時都有欺君之罪的危險。

最後,陳氏跟朱耀宗說道:“你去拿母親的一件羅裙,洗乾淨後晾到院子裡,如果後天羅裙幹了,那母親就不嫁,如果羅裙沒有幹,那母親就再嫁。”朱耀宗看看外面晴朗的天氣,就答應了。

但沒想到,羅裙洗好後的當天晚上,就下起了大雨,而且接連下了幾天,所以羅裙自然沒有幹,朱耀宗只得回京城像皇帝請罪,但皇帝並沒有怪罪,只說了一句:“如此天作之合,就由她去吧。”

於是乎,“天要下雨孃要嫁人”這句話便流傳開來,用來比喻必然發生、誰也無法阻擋的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