黛玉为何说宝玉是个“银样蜡枪头”?

lxl爱莉


“银样蜡枪头”寓意外表光鲜亮丽,其实徒有其表,贬义词,是说宝玉行动力太差!

的确,两人相互爱慕,林黛玉乃女性,自是含蓄内敛,爱在心中口难开。可你宝玉堂堂正正男子,爱,就要勇敢的表达呀?!可是,唯一一次真情告白,大胆的说出了口,却稀里糊涂把袭人当成林黛玉!表错情,真是尴尬!

对袭人可以大胆初试云雨,对林黛玉,宝玉最大胆的示爱,也就是面对她躺在床上聊天而己!其它,并不敢有亲呢之举动,为什么不试一下,情到深处的表达,林黛玉想必也不会拒绝的!

晴雯的嫂子灯姑娘引诱宝玉做不堪之事,被宝玉坚拒后,也说了一句话:“空长了一个好模样,竟是没药性的炮仗,只好装幌子罢了,倒比我还发讪怕羞。”也是埋怨宝玉,与“银样蜡枪头”异曲同工之叹!不过,宝玉那个拒绝,让我们看到他纯洁的一面。

林黛玉的调侃,是埋怨,也是试探,奈何宝玉视林黛玉为圣洁之偶像,他是一定要等到瓜熟蒂落那一天,才敢采摘的。可惜俩人终是缺少勇敢,有缘而无份!伤哉痛哉!!

爱,就说出来!爱,就行动起来!大家说是吗?欢迎分享!


每天读名著


银样镴枪头,中看不中用。

镴,锡铅合金,用此合金做成的枪头,明亮晃眼,近似白银,可锡铅都是极软之物,所以做成的枪头很好看,但并不实用。

在《红楼梦》的第二十三回,宝玉与众钗搬进大观园后,才与姐妹们过了一段描鸾画凤,弹琴下棋的日子,便心中烦闷起来,小斯茗烟见状,从外面寻来一些野史外传另其开怀,宝玉读后惊为天物,视为珍宝。

一日,宝玉正携《西厢记》于沁芳闸桥边桃花树下坐着从头细玩(可见不仅看过一遍),彼时落红成阵,花飞花舞,宝玉正陶醉其中,只听黛玉的声音,问其在做什么。宝玉做贼心虚,忙将书本藏起来,谁知黛玉早看见了,问是何书,宝玉只称是《大学》《中庸》读物,而黛玉素日是知道宝玉,最厌程朱理学,恨八股文章,又怎会主动看起这等书籍来?宝玉无法,只得招供,还献殷勤道:“你若读了,准连饭也不想吃呢”,两人就此摊开《西厢记》,坐在桃花树下品读起来。

宝玉见黛玉沉迷其中,甚是快慰,一时难以自持,问到:“好妹妹,你说这书好不好”,黛玉点头,宝玉情不自禁笑道:

“我就是个‘多愁多病身’,你就是那‘倾国倾城貌’。”

这句话是《西厢记》里的戏文,是张生和崔莺莺说的话,而这两人私定终身的爱情在当时社会是不被主流接受的,甚至视为伤风败俗之事。而宝黛虽然互生情愫,但并未坦白,宝玉如此将自己和黛玉比作两人,等于现在大街上拉个人称老婆一般,是非常挑逗性的,不尊重的。所以,黛玉听后马上拉下脸来,哭着要告诉贾政去。

这可了不得,宝玉一生最怕的就是读书和他父亲,如果让贾政知道他不仅不读书,还读了这些混账书,说了这些混账话,那该被打死罢?打死不要紧,如果勒令搬出园子,远离众姐妹,这一世活着还有什么劲儿?所以宝玉忙拦住黛玉,不惜做个大王八也要先把黛玉哄高兴了,黛玉见宝玉这一波操作,又气又好笑,噗呲笑出声道:
“一般也唬的这个调儿,还只管胡说。呸,原来是‘苗而不秀,是个银样鑞枪头’。”

“苗而不秀,银样镴枪头”是《西厢记》中红娘骂张生的话,指张生胆小无用,不敢表明自己的心迹。黛玉用此言回敬宝玉,可以说是“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了。而黛玉骂出这句话,有几个意思。

首先,骂宝玉胆小如鼠,敢做不敢当

在最初被发现偷看《西厢记》时,宝玉就手忙脚乱,不敢承认,后来跟黛玉说的“西厢记情话”,黛玉不过装腔作势要告诉贾政,宝玉便腿软脚麻,求爷告奶。都是敢做不敢当的表现,而黛玉又怎么可能会去告诉贾政呢?岂不是把自己也告了?而此事也能看出,宝玉对黛玉的情感还不敢正面面对,黛玉不过发个脾气,宝玉便将前面的话一笔勾到。真真银样镴枪头。

其次,默认宝玉的“西厢情话”

宝玉用《西厢记》的戏文跟黛玉表白,黛玉用《西厢记》的戏文回复宝玉,妙趣横生,相得益彰,也间接告诉宝玉“我也很喜欢这本书,咱们审美一样,志趣相投,相当于默认了宝玉的情话。

再次,作者通过黛玉之口暗示宝玉在木石姻缘中毫无作为。

虽为荣国府的凤凰,但宝玉素日凡事都做不得主,就像他自己说的“行动处有人跟着,凡事做不得主”。这样的宝玉,注定不能为自己的爱情与家族、礼教作抗争,而宝黛二人的爱情,连一个“金玉良缘”都无法对抗,又怎么冲破层层枷锁取得成功?

所以到最后,黛玉还是泪尽而逝,宝玉却在父母之命下违心娶了宝钗,称其银样镴枪头,有何不可?


微影悼红


黛玉为何说宝玉是个“银样蜡枪头”?


当时的情况是这样的,宝玉带着黛玉一起阅读少儿不宜的《西厢记》,看到里面的精美描写,二人不觉芳心暗动。

互相调侃(或者是宝玉调戏黛玉),宝玉就说你是倾国倾城貌,我就是个‘多愁多病身‘。

黛玉很生气,宝玉居然用小黄书里面的人物来评价自己。故引出下面的一段话,‘呸,原来是苗而不秀,是个银样蜡枪头。’

其实这也是《西厢记》的文字,事实上两人就是互相调戏,刚刚萌发春心的少男少女。

苗而不秀苗,是指庄稼刚长出的小苗,很有生命力的样子;秀,是庄稼吐穗开花。意思是庄稼出了苗而没有抽穗。比喻人即便是个有才能,却没有成就,也不过是虚有其表而已。

银样镴枪头的比喻意思是说“表面看起来光溜好看,实际上不中用”,就好像颜色如银子的锡镴枪头一样。镴枪头,锡铅合金做的枪头,质软,比喻那些中看不中用的人。具体在这段情节里是说,宝玉的肩膀太软、胆子太小,既没有担当,也没有胆识魄力,是个“中看不中用,难以依靠托付的男人”。

这也是黛玉借题发挥,趁机激励鞭策宝玉能更加刚强自立一些,要像个男人一样有胆有识、有担当、有主见,不要做墙头草、瓦上霜;一见阳光就融化,一遇劲风就倒戈。这也是黛玉对宝玉的唯一希冀。

回答的不好请见谅,感谢大家浏览。


博而化易


林黛玉可以说是贾宝玉的灵魂伴侣,在《红楼梦》中,黛玉的一颦一笑都深深的牵动着宝玉的内心,虽然他俩最终没有在一起,可能让我们感到十分遗憾,但是我们看他们的相处模式真是一对欢喜冤家,在生活中黛玉总是喜欢时不时的调笑宝玉一番,一次黛玉说宝玉是“银样蜡枪头”,这是为何呢?


一、银样蜡枪头

银样蜡枪头中其实是“银样蜡枪头”什么为“镴”呢,就是指铅和锡的合金,主要是用来制作器物。铅和锡的合金大家可以想象一下,一定是异常坚硬,再者银样也显示出了其珍贵性,所以来看银样镴枪头还是一种不错的枪头。

但是经过林妹妹引用西厢记原话银样蜡枪头就很有趣了,镴变为蜡华而不实,意思就是外表看起来很好但是没什么使用价值。放在生活中类似于纸老虎,放在文章中可以说是千篇一律。


二、调侃原由

自黛玉进入贾府之后,黛玉宝玉可谓是心心相惜,关系越来越好,渐渐产生了情愫,一次二人共读《西厢记》,被张生和崔莺莺二者爱情打动。

二人也芳心暗动,宝玉情不自禁说道:“我多愁多病身,你倾国倾城貌”以此来调侃黛玉,黛玉不服气佯装生气的样子,说宝玉是银样蜡枪头罢了。

三、真实意韵

看过原著的读者都知道,具有封建叛逆精神的宝玉不喜欢读刻板僵化的四书五经,他受父亲逼迫不得不去学堂读书,黛玉这一切都看在眼里,也知道宝玉不喜欢读书没有什么真才实学,就像银样蜡枪头一样,看起来坚不可摧,可是没有什么实际效用,以此来调侃宝玉对学习的厌倦。

但是黛玉也是喜欢宝玉的,对他也只是停留在调侃而已,就和当代小情侣打情骂俏一个性质。另一方面也反应了黛玉对宝玉的期许,希望他可以刚强有主见,做自己唯一的心上人。

银样蜡枪头只是黛玉对宝玉的一种暧昧性的调侃,充分反应了二者的情愫节节攀升,也以张生和崔莺莺的爱情故事为二者最终的悲剧埋下伏笔,现在有人想要调侃自己的男友也可以用银样蜡枪头哦(´-ω-`)!


微光人文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这就是林黛玉对贾宝玉的点评了。

“银样蜡枪头”的意思,就是中看不中用。

其实,林黛玉的身份特殊,她从小能够接触到的同龄男人,只有贾宝玉一个人。

所以,林黛玉的择偶面是很窄的。

贾宝玉对林黛玉很体贴,预计将来结婚以后也会这样。

然而,如果贾宝玉嫁给其他男人,用紫鹃的话来说“就算是个天仙,很多男人宠上几天就丢掉脑后不管了”。

所以,林黛玉选择贾宝玉几乎是必然。

但是,林黛玉其实明白贾宝玉没有什么出息,原因如下:

第一,性格软弱。

贾宝玉性格是很软弱的,比迎春好不了多少。

大家注意,李奶奶在贾宝玉的房里大吵大闹,后者竟然束手无策。

再看,袭人利用王夫人将贾宝玉最喜欢的晴雯赶出去整死,贾宝玉也是束手无策,看着晴雯死掉。

再说,贾宝玉处理事情也不行。

他手下的丫鬟芳官,仗着有贾宝玉宠爱嚣张跋扈,联合其他人同赵姨娘对打。

而赵姨娘好歹是当时管理家务探春的妈妈,是有可能继承贾府大权贾环的妈妈。

所谓打狗也要看主人,就算王夫人、贾母也不会随便打赵姨娘,何谈一个芳官。

芳官此举等于是大逆不道,这说明贾宝玉对于手下管理无能。

因为,芳官刚刚进来成为贾宝玉的丫鬟,就开始搞利益输送捞好处。她通过将柳五儿介绍给贾宝玉做丫鬟,从柳家已经捞了不少油水。

要知道,芳官自己在贾宝玉身边尚且立足未稳,就敢这么搞,说明她知道贾宝玉没什么用,管不住他们。

第二,没有什么能力。

林黛玉曾经和贾宝玉有过一次对白。

林黛玉说探春搞得对,贾府是要经济整顿,不然未来还不知道怎么样。

这不是林黛玉随口说这种话,而是将自己作为未来当家人,才对贾宝玉说的话。

这番话有两个含义,第一贾府未来十有八九是贾宝玉继承,林黛玉如果是他的妻子就要负责管家,做现在王夫人和王熙凤做的事情,当然要仔细考虑规划。

第二贾府确实有严重的经济问题,如果现在不治理,到贾宝玉接管的时候可能摊子烂的已经无法处理了。

然而,贾宝玉竟然说:再缺也少不了我们的。

这句话,第一说明贾宝玉没有体会到,林黛玉其实是以他未来的妻子在说话,是一种感情上的暗示;第二贾宝玉对家务没有任何概念,也不远去规划。

所以,林黛玉立即不说了,就是失望的意思。

现在看来,恐怕贾环、贾兰都比贾宝玉有用。

贾宝玉不但读书没啥成就,对于身边的小事都处理不好,其实就是一个无能之人。

而林黛玉如果是男人,读书和处理事情的能力都比贾宝玉强十倍。

第三,贾宝玉的感情不专一。

贾宝玉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是中央空调,暖所有女人。

他虽然喜欢林黛玉,但也对薛宝钗有好感,甚至对包括妙玉、宝琴、史湘云在内很多女孩都有好感。

就比如他和妙玉搞得那一套,摆明了就是调情。妙玉将自己用过的杯子给贾宝玉,等于是变相两人接吻,而这一切都是当着林黛玉面做的。

你说林黛玉能高兴吗?

再说,贾宝玉和薛宝钗的关系其实也很亲密,甚至看到薛宝钗性感丰满都看呆了。

也难怪林黛玉要生气,说“银样蜡枪头”。


萨沙


问题:黛玉为何说宝玉是个“银样蜡枪头”?

时间地点让人醉

那日正当三月中浣,园内花招绣带,柳拂香风,两人在沁芳闸桥那边桃花底下一块石上坐着先后看《会真记》。从头细看,正看到“落红成阵”,只见一阵风过,树上桃花吹下一大斗来,落得满身满书满地皆是花片,春花烂漫让人醉。

故事情节惹人醉

宝玉感叹是好文章!你要看了,连饭也不想吃呢!黛玉接书来瞧,从头看去,越看越爱,不顿饭时,已看了好几出了。但觉词句警人,馀香满口。一面看了,只管出神,心内还默默记诵。两人皆被张生和崔莺莺的爱情故事感动了,心神皆醉。


豆蔻年华情宜醉

林黛玉与宝玉多年朝夕相处,情投意合,感情日渐深厚。他们正值十二三岁、情窦初开的花一样的季节,感情敏锐,一起偷看了张生与崔莺莺的偷情之举,难免春心荡漾互生情愫,胆子变大,顾忌减少。

此情此景,宝玉一时得意忘形对黛玉近似乎赤裸裸的表白与调戏,其本心主要是想进一步拉进与林黛玉的关系的感情的自然流露。黛玉先是恼羞成怒,在宝玉赔礼发誓许愿赔罪后“嗤”笑他“是个银样镴枪头”也是对宝玉表明自己的情意的自然流露。

你心中有我,其实我一直在想着你。黛玉当时生气时带腮连耳通红,登时竖起两道似蹙非蹙的眉,瞪了一双似睁非睁的眼,桃腮带怒,薄面含嗔,指着宝玉指责。那似娇、似嗔、似俏、似怒的表情各各入目,将青梅竹马、两小无猜的小儿女青春期的玩闹嬉笑和情窦初开时的表白和应答演绎得精妙绝伦、淋漓尽致。这种棋逢对手、情投意合的小儿女情态不仅毫无淫念,而是韵雅之至。所以他们彼此走进了对方的心里。

情缘已尽、尘缘已了,黛玉走了,宝玉最终追随而去。


我就是竹韵


“银枪蜡枪头”,不是指男人那方面不行?

天呐,世家大小姐、锦口秀心的黛玉会对宝玉说这个意思?这显然不可能!

所以,我们得结合宝黛二人说这个话时的具体情景来分析。

黛玉说宝玉是个“银样蜡枪头”出自《红楼梦》第二十三回:西厢记妙词通戏语,牡丹亭艳曲警芳心。

那一日宝玉无聊,携了一本《会真记》闲逛(注:《会真记》又名《莺莺传》《西厢记》唐元稹著,讲述没落书生张生对宰相之女崔莺莺始乱终弃的故事)。

一走走到黛玉葬花之所,宝玉见黛玉收拾落花雅致,脱口说出要放下书帮黛玉收拾。

不想黛玉心细,赶着问“什么书”。宝玉糊弄她说是《大学》、《中庸》之类的正经书。黛玉不信,抢了来看。

《会真记》在那时,就有如我们上学时看的言情小说之类,是不被师长许可的,但宝黛两个叛逆少年,头碰头看得津津有味。

宝玉一时走进书里了,套用书里的话笑道:

“我就是是个‘多愁多病”的身,你就是那‘倾国倾城’的貌!”

宝玉说者无心,黛玉听者有意,一时“薄面含嗔,指着宝玉道:‘你这该死的胡说了!好好儿的把这些淫词艳曲弄了来,说这些混帐话欺负我!我告诉舅舅、舅母去。说到’欺负’二字,就把眼圈儿红了,转身就走”。

宝玉一方面怕被家长骂不读正经书,一面又心疼黛玉。连忙赌咒发誓不说了,还说绝不是欺负妹妹,若是有心欺负,日后变个癞头鼋给黛玉驼碑……

黛玉这才转嗔为喜,“一面笑道:‘一般唬的这么个样儿,还只管胡说。呸,原来也是个银样蜡枪头!’”

于是宝玉也笑,也笑黛玉用了那“不正经”的闲书里的话。二人说说笑笑,揭过不提。

那么,宝黛二人看的《会真记》里所说的“银样蜡枪头”是什么意思呢?

这句话原本出自于王实甫改编后的戏曲唱词《西厢记》第四本第二折《拷红》。

莺莺母亲老夫人发现女儿与人私会后大怒,但经红娘勇敢而又合理的辩解后,决定同意这门亲事,只是要求张生考取功名。

于是红娘来唤张生去见老夫人,张生却敢做不敢认,怕去见家长,红娘就骂:“你原来‘苗而不秀’。呸,你是个银样镴枪头。”

红娘在这里指的是,看张生表面生得不错,却原来并不怎么样,就像那外表起来像银子,其实是镴质(“镴”指的是锡铅合金材质,软并不耐磨,后多写为“蜡”)的枪头,中看不中用。

可见得黛玉看到这句话的时候,取的就是它的本义,戏谑宝玉看着外表光鲜,却惊不得吓。

宝黛两个贵族少年,读的书多,平时也喜欢用典故自娱,不说这里活学活用,就在第49回里,两人还曾掉过书袋:

“宝玉便找了黛玉来,笑道:‘我虽看了《西厢记》,也曾有明白的几句,说了取笑,你曾恼过。如今想来,竟有一句不解,我念出来你讲讲我听。’黛玉听了,便知有文章,因笑道:‘你念出来我听听’。宝玉笑道:‘那《闹简》上有一句说得最好:是几时孟光接了梁鸿案?这五个字不过是现成的典,难为是‘是几时’三个虚字,问的有趣、是几时接了?你说说我听听。”

这里宝玉又旧话重提昔日两个人的那场笑闹,并趁机再用《西厢记》第三本第二折的《闹简》上的一句话来套问黛玉:是什么时候和宝钗好得像亲姐妹了?——因为他晓得黛玉有些小心眼儿,以前和宝钗有些不睦。

由此可见,宝黛二人所处的情景之中,他们取用《会真记》(即《西厢记》)上所写的这些话,并没有什么情色意味。不像后来人这般龌龊。且黛玉一纯真少女,更不可能会联想出什么其它意思来调笑宝玉。

这只是当时宝黛两人读了同一本书,彼此用典,互相戏谑罢了。在当时的语境中,简直算得上一大雅趣。

只可惜这句“银样蜡枪头“流传到今天,被我们这些所谓”懂事“的人弄得不登大雅之堂了,早已失去它的原来含义。弄得今人猛一看到这句话,以今度古,腹诽黛玉小小年纪,懂得还挺多……

有书君语:有书君送福利啦!!私信有书君,回复“福利”即可【免费领取52本】高分好书,限时福利,不容错过哦~


有书共读


当时二人在看西厢记,书中有些让少男少女春心荡漾的含蓄描写。再加上黛玉知道宝玉和袭人之间的事,心里说不清也想和宝玉偷吃禁果,甚至想着宝玉能霸王硬上弓。

当宝玉说出调戏黛玉的话时黛玉害羞不好意思直接同意,就故意说要告诉舅舅来吓唬宝玉,应该是在给宝玉撒娇。结果黛玉一说要告诉贾政就吓的宝玉不敢再有别的小动作,让黛玉心里失望。

所以黛玉说宝玉中看不中用。


对酒当歌39006536


有些人看《红楼梦》,可能会觉得林黛玉就会哭哭啼啼,尖酸刻薄又爱吃醋。诚然,林黛玉的确有这些小毛病,但都不严重。而实际上作为书香门第里走出来的大家闺秀,林黛玉不但知书达理,而且见识不凡,那些小毛病不值一提。一句“银样镴枪头”,正是显示出林黛玉的精明和她对未来的担忧。

林黛玉小时候便跟贾宝玉在一起,慢慢就生出了情愫,贾宝玉作为贾家最受宠的孙子,自然有他的好处,比如长得不错,聪明伶俐,尊重女孩子等等。同样的,作为典型的纨绔子弟,贾宝玉毛病一大堆,比如不学无术,朝三暮四,沉迷女色等等。可即便是这样的贾宝玉,林黛玉却是爱他爱到了骨子里,而贾宝玉呢,虽然不能做到一心一意,但跟林黛玉的感情毕竟也与他人不同。


感情这种东西,说不清道不明,如果要林黛玉细说为什么喜欢贾宝玉,她未必能说出个子丑寅卯来,但有时候两人气味相投的确不需要理由。总之,林黛玉跟贾宝玉有共同语言,跟他在一起舒服,这就足够了。

但是林黛玉毕竟是个识大体的姑娘,不但识大体,而且林黛玉心细如发,顾虑重重。首先是她自己,她是林家大小姐,贾母的亲外孙,但毕竟是寄宿在贾家,身边无依无靠。贾宝玉有爹有妈,自己呢?就凭自己一个人将来能嫁到贾家吗。再来看看贾宝玉,贾宝玉的确很得自己欢心,自己跟他在一起说不出的契合与投机。但是贾宝玉不事生产,不考功名,不做生意,将来就是做一个闲人吗?现在老祖宗宠爱他,但是他长大以后万一老祖宗不在了呢。一直做个闲人靠贾家供养,能有什么地位呢,又能有多少自主权呢。这些问题,林黛玉都很有可能考虑过。

我这么说并不是没有依据的,后期她曾经跟宝玉说过,自己每常闲了,就会算计一下,发现贾府出的多进的少,要节俭持家了。就凭这份敏感度,就知道林黛玉并不是那种十指不沾阳春水的娇小姐,对于世俗生活,她是有自己一套考虑的。对于自己最上心的男人,她难道不会考虑自己跟他的未来吗,估计自打跟贾宝玉有了情愫以后,她就天天在想这些事情。



也正是因为如此,才会有了她骂宝玉是“银样镴枪头”这个情节,这是怎么回事呢?

贾宝玉一向不爱读书,不过这里的书是指四书五经那些正经书,对于那些莺莺燕燕的小说他可是很喜欢的,然后他就读到了《西厢记》。这种书,在那时候是艳俗小说,要是被他老爹知道了,怕是要打死他。贾宝玉读高兴了,不小心被林黛玉发现了,林黛玉就问你看啥这么高兴,开始贾宝玉还不承认,林黛玉问多了,他就招认了,还给林黛玉说这书好呢。他为啥敢招认呢,也是因为他了解林黛玉,知道林黛玉可以接受这个。如果是薛宝钗,估计打死他也不敢给她知道自己看的是啥。林黛玉一看,果然好书呀。

这里就看出林黛玉矛盾的地方来了,一方面,她极其注重自己的言行举止,生怕别人说出一个不字来,另一方面,她也有一颗开放向明的心,对传统卫道士那一套不以为然,所以看了《西厢记》就产生了。

宝玉一看林黛玉看高兴了,也是蹬鼻子上脸,拿书里的话调戏起林黛玉来,说我就是那多愁多病身,你就是那倾国倾城貌。

本来啊,他俩是郎有情妾有意,私底下说这些话调调情没有什么大不了。但是黛玉一听登时就炸毛了,大哭说宝玉欺负她,还要找舅舅告状。这下子宝玉吓个半死,连忙赌咒发誓竭力讨好,哄得黛玉破涕为笑,来一句“苗而不秀,是个银样镴枪头”。

这一段特别有意思,把黛玉矛盾心思展露无疑。一方面,黛玉寄人篱下,就怕别人说半个不字,所以一直要保持自己端庄的形象,另一方面,她很爱宝玉,生怕宝玉轻视于他,所以言行上都要做到洁身自好,还有一方面,林黛玉既然对《西厢记》深以为然,说明她骨子里对前两方面假模假样的作态是排斥的,但若明面上表现出这种排斥,与当时的大环境强调的贤良淑德不符,她又觉得十分羞愧。各种复杂的情绪夹杂在一处,被宝玉一激,她就哭了起来。

然而,内心深处她对《西厢记》里的爱情还是很向往的,所以宝玉哄好她以后,她直接拿书里“银样镴枪头”一句来说宝玉。

《西厢记》文字千千万,为何黛玉独记这一句呢,很可能林黛玉看到这一句她立马就想到贾宝玉了。前面说了,贾宝玉除了借助家里的势力,全无本事,如果两人真的成亲,以后生活怎么办,林黛玉肯定会对以后的生活发生隐忧。看到这句话,在想想贾宝玉平日做派,与这话何其相配。所以在骂宝玉时,现学现用,直接就骂出来了。实际上,在她心目中,恐怕老早就觉得贾宝玉是个银样镴枪头中看不中用吧。


但是爱情是盲目的,真爱一个人,哪里会管他是好是孬,有用没用呢,那种两情相悦的情绪是无法言表也无法抗拒的。林黛玉又是比较轴的人,认准了贾宝玉,也就不会改变。其实这一句也为以后的悲剧埋下了伏笔。


一览众河小


一本红楼梦,养活了多少所谓的“红学家”!每一个字,每一句都要细细研读,反复揣摩。一句对话,也要揣摩出作者的深意,预示着结局!还能引经据典的说出一番道理。也真服气了。

其实无论西厢记还是红楼梦。当时社会下都不是什么特别正经的书,如果红楼梦还能算是纪实文学的话,西厢记经过无数垃圾文人的编改,早就沦为堪比现在地摊小黄文了。所以在红楼的社会环境下,西厢记也是属于禁书黄书的存在。

双玉偷读西厢记,不过就是两个人偷看小黄文,蠢蠢欲动的一种状况罢了。旧时人成熟早,大户人家成婚也早,所以双玉的年纪状态,其实可以用准成年人去看待了。所以那段描写,没什么“雅韵”可言,反而还有点低俗了。双玉的感情从偷看西厢记,戳破那层窗户纸开始,就已经不在“纯洁”,而是产生了男女欲望。

现在你所能看到的红楼梦,西厢记,都是删减版了。在相当长的一个时期里,这两本书都是被禁止的黄书。里面有大量的色情描写。曹雪芹不过就是一个落魄秀才,靠写小黄文取悦读者为生,还真当不起后世对他的尊称“曹公”。

红楼梦西厢记都是去除了大量糟粕之后,被重新定义了的书。

看书就是看书。用不着神圣化。作者也没比你多一个脑袋,未必想的有你多。按字面去理解即可,用不着臆测什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