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徐庶的结局如何?为何诸葛亮知道后会不停地叹息?

文史砖家


  刘备手底下有着众多优秀的将领,其实他手底下最初也只有关羽张飞几人,他的前半生几乎都是在漂泊中度过的,每每取得一个据点,都会很快的被其他人夺走,刘备的能力当然也是很不错的,只是他缺少一个优秀的后勤人员,诸葛亮就是这个人,正是有了诸葛亮,刘备才能够在以后的战斗中慢慢崛起,可以说刘备可以没有任何人,但就是不能缺少诸葛亮的帮助,然而,诸葛亮是如何进入刘备阵营的?正是靠着徐庶的推荐!

  

  其实徐庶和诸葛亮很早以前就认识了,他也是荆州人,虽然能力比不得诸葛亮这种超级天才,但也绝对是一个个人能力极为突出的人。刘备刚开始一直在打败仗,正是因为得到了徐庶,才有了打胜仗的实力,也正是他,将曹操的势力打压了一通,让曹操开始正视刘备。而这之后,好也不好,徐庶成为了曹操的眼中钉,为了打压徐庶,曹操将他的母亲抓走了,徐庶是出了名的孝顺,知道曹操就是为了逼走他才用这种手段,他最终也是如愿拜别了刘备,来到了曹操的地盘,而这之前,他将诸葛亮推荐给了刘备。

  

  徐庶之所以受到曹操的重视,并不是曹操真的想招揽到这个人才,徐庶对刘备来说至关重要,但对曹操来说就可有可无了,曹操阵营里青年才俊无数,不缺这一个,徐庶走之前也是保证过自己不会真的就当一个曹营的人,会保持缄默,他的确也做到了,到曹操那里以后,几乎没有给过一条建议,不得不说,徐庶做到了一个人臣应该做的。

  

  在两人那里,徐庶得到了完全相反的待遇,刘备一方,几乎完全就靠着徐庶出谋划策,而到了曹操这里,徐庶几乎没有受到定点重视,虽然也有官职,但却没有话语权,相比于曹营中数目众多的谋臣,徐庶的职位相当之低,同样的,曹操并不敢任用他,虽然说曹操也是一个爱人才的人,但他却是个地道的乱世枭雄,疑心极重,从来不会放心大胆的任用人才,徐庶的谋略曹操更是不敢用,说到底徐庶被迫进入曹营,也是曹操为了打击刘备。

  

  作为徐庶的一名好友,诸葛亮对他也是一直都很关心,曾经就问过抓捕来的曹营将领徐庶的现状,结局都很让人叹息,不管是有意无意,徐庶一直都得不到重用,诸葛亮就说了曹营人才多这种话,意思就是在为徐庶叹息,徐庶也拥有济世之才,只是缺少一个发挥的平台,之后他又感叹了蜀汉阵营缺乏人才。

  

  诸葛亮是什么人,一个人撑起了整个蜀汉,他最强的就是为刘备整备后勤,除此之外,他能观天象,算得失,或许刚开始他就已经料到了结局,三国时期,曹操果然还是势大的一方,蜀汉阵营人才凋零,拼到最后,获胜的只会是拥有着无数潜力的曹营,蜀国的失败是注定的。


古今历史观文


历史上徐庶是刘备最早的军师,并且还是徐庶向刘备引荐了诸葛亮,才有诸葛亮辉煌的未来。那么,历史上徐庶最后的结局如何呢,为何诸葛亮得知真相后不停地叹息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究一二。

徐庶,本名徐福,今河南许昌长葛东人,本是一个游侠,喜欢舞枪弄棒。后来,他为人报仇,被官府抓获,后被同伙救出,改名为徐庶。为了躲避官府的抓捕,他就南下荆州,拜师求道,并且与司马徽、诸葛亮等人成为道友,一起喝酒吹牛。再后来,刘备被曹操击败,就南下依附了荆州刘表。徐庶知道消息后,就主动跑到新野投奔了刘备,成为刘备帐下的谋士。


这个徐庶不仅自己来了,而且还将自己的好友诸葛亮也介绍给了刘备。在徐庶的建议下,刘备三顾茅庐,终于得到了诸葛亮这个人才。公元208年,曹操率领大军南下,刘表病死,刘表的儿子刘琮直接投降,刘备是独木难支,就南下撤退。在长坂坡,曹军追上了刘备的撤退大军,徐庶的老母亲也在撤退的百姓中,并且被曹军虏获。徐庶为了保全自己的母亲,辞别刘备,跟着自己的同乡石韬前往曹营。

在《三国演义》中写道:曹操谋士程昱献计,骗得徐庶进入曹营后,当徐庶见到了母亲后,他被母亲痛责,并且他的母亲在气愤之下自杀身亡。于是,从此之后徐庶一言不发,不向曹操献一个计谋。特别是在赤壁之战时,他看出了庞统的连环计,却一言不发,更是制造谣言说西凉马腾、韩遂造反,杀奔许昌,他自己向曹操请命,领三千兵马,离开赤壁。从此之后,他销声匿迹了。

以上是演义,并非是历史。在历史上,徐庶救母亲,进入曹营是事实。但在徐庶进入曹营后,他很低调,并没有什么出彩的出场。只是在20年后诸葛亮率军北伐时,诸葛亮听说徐庶与石韬在魏国的官职都不太高,于是诸葛亮感叹道:“难道是魏国的谋士太多了吗,为什么不重用徐庶与石韬两人呢?”



实际上,徐庶进入曹营后,在魏国被任命为右中郎将、御史中丞。那么,徐庶的官职到底有多大呢?首先,我们先说“右中郎将”,这个官职是一个武官官职,在东汉末年,是介于将军和校尉之间的一个官职,是一个权力比较小的武官官职,甚至称不上将军。而“御史中丞”显然是文官官职,属于监察官员,也就是后来的言官,专门用来打小报告,官职低微,权力也不大,也就是比较独立,动动嘴皮子,打打小报告,这与演义中的“一言不发”完全是两码事,绝对的一个话唠。



徐庶和诸葛亮本是好友,并且他们的才能也在伯仲之间,然而20年后,诸葛亮成为蜀国的丞相,权倾朝野,而徐庶只是魏国的一个无名小卒,默默无闻。于是乎,诸葛亮才为徐庶的命运而叹息不已!那么,他们到底谁更幸福的呢?显然是徐庶,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虽为丞相,但是天天劳心劳力,最后更是被累死在北伐的途中,他到头来终是一场空梦。而徐庶虽为魏国小吏,但是衣食无忧,老婆孩子热炕头,美滋滋,这才是完美人生。各位,你们认为呢?


密探零零发


徐庶,原名叫徐福。

年轻时,徐福帮朋友报仇,打伤了别人。

为了躲避抓捕,徐福用土白粉涂到自己脸上,披头散发逃跑。

被抓住后,官吏问徐福叫什么名字,徐庶一句话也不说。

官吏将徐福绑到柱子上,佯装要把徐福肢解;

官吏不断打鼓,号召周围市场里的人过来辨认,但是,没有人说认识徐福。

徐福的朋友们一起赶来,将徐庶救走了。

徐福非常感激,一面把名字改成徐庶;另一面不再舞枪弄棒,彻底改变自己的爱好,转而去求师学道。

交友诸葛亮

两年后,董卓在京师作乱,中州战火不断。为了躲避灾难,徐庶和同郡老乡石韬一起南下荆州。

在荆州,徐庶与诸葛亮结为朋友。《隆中对》记载如下:

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惟博陵崔州平、颍川徐庶元直与亮友善,谓为信然。

举荐诸葛亮

刘备驻扎在新野时,徐庶认为刘备是汉朝王室后代,而且非常讲信誉、重道义,所以,直接投奔刘备。

刘备看见徐庶一表人才,非常高兴,特别器重他。

徐庶向刘备举荐诸葛亮,便有了三顾茅庐的感人故事。

曹操大军南下,刘琮投降曹操。

被迫投奔曹营

刘备带着徐庶、诸葛亮一起逃跑。在当阳长板坡,被曹操大军追上。曹军把徐庶母亲俘虏了。

非常孝敬母亲的徐庶,不得不对刘备说:母亲被曹操抓去,我已经方寸大乱。我对将军没有任何帮助了,所以,特请求告别将军。

刘备念及徐庶孝敬母亲,没有挽留。

徐庶和石韬一起投奔曹营,保护母亲。

再次效力刘备

后来,曹操准备进攻刘备。谋士建议曹操,先劝降。曹操便派遣徐庶去奉劝刘备投降。

了解刘备的雄心壮志,徐庶根本没有任何劝谏,而是告知刘备,曹操大军很快要来攻打,请刘备早早做好准备。

刘备很想把徐庶留在身边,可是,徐庶不愿丢下母亲而遭人笑话。

徐庶对刘备说:有诸葛亮辅佐将军足够了;我到曹营不会献上一个计策。

徐庶回到曹营,没有针对刘备献上任何计策。但是,徐庶还是为曹魏做了一些贡献。

官至御史中丞

魏国先任命徐庶为右中郎将,官阶属于第四品,秩比二千石。

后来改为御史中丞,负责纠正百官上朝礼仪、为弹劾官员整理文字材料,俸禄与右中郎将基本相当。

至黄初中,韬仕历郡守、典农校尉,福至右中郎将、御史中丞……逮太和中,诸葛亮出陇右,闻元直、广元仕财如此,叹曰:“魏殊多士邪!何彼二人不见用乎?”《三国志·诸葛亮传》。

228年,诸葛亮率军北伐,得知徐庶与石韬二人官职都不太高,便感叹道:“魏殊多士邪!何彼二人不见用乎?”

诸葛亮之所以发出这番感叹,主要有以下三个原因:

第一、为魏国人才真多而感概

在诸葛亮看来,徐庶、石韬都是不可多得的人才;按才能,他们两人担任将军、大将军、甚至丞相,是完全胜任的。

他们那样有才能,只是担任了职位不高的官员,在他们之上有很多官员。

可见,魏国比徐庶、石韬本事大的人才有很多,所以,魏国人才真是很多啊!

第二、为二人没受重用而惋惜

当年,几位好朋友都是才智超人、胸怀志向的人才。

徐庶、石韬虽然没有诸葛亮才能卓越,但也都是出类拔萃。

现在诸葛亮已经身为蜀汉丞相,仅仅位居皇帝之下,可是,徐庶、石韬在魏国都只是排不上名次的官员。

徐庶、石韬怀才不遇,才能被埋没了。

第三、为朋友之情而叹息

听说了徐庶、石韬的情景,诸葛亮想起年轻时,几位好朋友经常在一起谈天说地、高谈阔论,一股时光易逝、世事沧桑的无奈之情油然而生。

几位好朋友在一起玩耍时,30岁不到,风华正茂,转头一瞬间,20年过去了。

20年间,日月变幻、风水轮转,多少事情历历在目、令人浮想联翩。

当年的好朋友,现在却处在敌对的阵营中,世事难料、人生无常。

再过20年,我们又会是什么模样?

我们还能再过几个20年?

诸葛亮发出感叹之后,没过几年,徐庶就生病去世了。

现在徐州有一块徐庶碑;湖北省南漳县城东北角有一座徐庶庙。


数学张教员


徐庶者,治世之能臣也,非谋世之雄才也!

所以,当刘备有一席之地,便来投靠,辅佐。甚是君臣得洽,游刃有余。

刘备宣德重义,立身之本也,确实需要有人佐之,然,使君之谓,恰如其分,当有守身之能,驾驭郡州之位也,不管以后谁能做得大统,只要能够守住一隅,便能长远。

徐庶便是看到这点,抛头露面来与刘备称臣,精心经营产业。如是挡得乱世之守,静待顺势之立也,也避免当出头鸟。

这样以来,就有人不愿意了,便是江南众才,独不得徐庶胡。以后便引来了诸葛孔明,非天时地利人和不佳,实徐庶势单力薄,出身低微,猛虎虽雄,架不住众狼。

此其一也!

兵来兵挡,将来将挡。其母来信招之,不遵,便是不孝之名,弃备而去,便是不义之实,自毁前程。

真是出头便遇棒喝!这时,徐庶就观察刘备了,他又不是不认识曹操,却是无所作为,有仁德之广名,无担当之实行也。

所以,徐庶来来回回,不忍舍弃看好正确的事业,

刘备,有德,砍去树林之小德。徐庶有才,尘世来回忙碌之碌碌之果也。

刘备,皇叔,天下之尊谓,走马山水,一跃之骑。众人欲推之做旗,图谋深远,非徐庶能较之。

徐庶怨刘备不忿,怒其遇实恨,就回马一将,走马荐诸葛,遂众人意耳?诸葛岂能不起。

其二也!

徐庶见而其母,其母正是福裕,受用其间。说徐庶以孝而称世,是说是时也,这里却是徐母断其立世之本,徐庶还之立身之托耳!徐母便羞愧自尽而亡!

徐庶心在曹营,点卯而勤,不出一策,实穷而独善其身也!

不让徐某出力,得名利,立与乱世,累死你丫的!

其三也!

山下梅果葱郁,柳风飘絮,众者皆拼争死较,天不垂物,皆强取山顶砾石矣。


真书门


我们平时理解的徐庶,大智大勇,德才兼备,忠义无双。

初事刘备便大显神威,让刘备也体验了一把打胜仗的感觉。之后因家中老母被抓,遭到了曹操的威胁,徐庶泪洒当场,不得已向刘备请辞,只身奔赴曹营救母。临走前为刘备推荐了诸葛孔明,并对其承诺到,终生不为曹操出一计一谋。

赤壁之战期间,东吴大都督周瑜,刘备的军师孔明,以及凤雏庞统,三大顶级谋士精心策划了一出“火烧赤壁”的计谋。却被曹营角落里的徐庶一眼瞧出了端倪。但他并没有当着曹操的面拆穿庞统。

因此!徐庶贤臣不事二主、忠义无双、足智多谋的人物形象,深受后世肯定。经过民间传说,以及各大舞台、电视剧的演绎。“徐庶身在曹营心在汉;徐庶入曹营,一言不发。”被后世传为了佳话。徐庶也因此圈粉无数,仿佛成了三国时期的一尊真神。

但是!以上所说的都是演义中发生的事,正史的徐庶,完全是两码事。

接下来,浅聊历史上真实的徐庶,以及诸葛亮发出感叹的原因?

徐庶一开始并不是走的谋臣路线,他是一名锄强扶弱的游侠剑客。

一次因为人报仇,被朝廷官吏抓住,当街绑在大柱子上,差点被这群人肢解了身体。幸得其党羽相救。被救出后的徐庶,一改任侠风格,决定弃武从文。

公元192年,董卓独揽大权,荼毒天下,徐庶与同郡的名士石韬【石广元】避难到了荆州,由于志同道合,结识了诸葛孔明、庞士元、孟公威等当世名士。

公元201年,刘备脱离袁绍,聚合刘辟等盘踞于汝南。曹操亲自领大军讨伐,刘备全军溃败,投奔了荆州刘表。

游荡在荆州境内,正在四处访寻明主的徐庶,一眼就看出了刘备非等闲之辈。徐庶深知刘备是一支潜力股,便主动的加入了刘备集团,刘备也因徐庶之才而倍加器重。

后来!徐庶给刘备推荐了自己的多年好友诸葛亮,并建议刘备亲自去拜访。最终刘备以三顾茅庐的方式,请到了诸葛亮。从此,刘备麾下有了诸葛亮、徐庶两大顶级谋臣。

可惜好景不长。曹老板基本统一北方后,迅速将战略矛头对准了荆州。

刘备只不过客居荆州,终究是寄人篱下。荆州新主刘琮迫于曹军的威势,背着刘备暗中投降了曹魏。

刘备得知后,往江陵撤退,不料在长坂坡附近被曹军追上。一番激战之后,刘军大败亏输,刘备丢妻弃子,与张飞等十余人仓惶逃走了。

徐庶与诸葛亮等在撤离途中,遭到了曹军的袭击,混战中徐庶的母亲被曹军所俘。徐庶为了保全母亲,遂向刘备请辞,主动投靠了曹老板。原文如下:

先主在樊闻之,率其众南行,亮与徐庶并从,为曹公所追破,获庶母。庶辞先主而指其心曰:“本欲与将军共图王霸之业者,以此方寸之地也。今已失老母,方寸乱矣,无益於事,请从此别。”遂诣曹公。——参考,《三国志·诸葛亮传》

徐庶投曹营后,并没有亮眼的表现,终其一生,只混了个右中郎将、御史中丞。

诸葛亮北伐期间,听说自己曾经的好友徐元直在曹魏竟然混成了这样。不禁感叹道:

诸葛亮出陇右,闻元直、广元仕财如此,叹曰:“魏殊多士邪!何彼二人不见用乎?”——参考,《三国志·诸葛亮传》

石韬跟徐庶一样,也混的不是很好,官拜典农校尉、郡守。两人都没有挤入到曹魏的核心谋臣团队。

诸葛亮早年与徐庶、石韬等交情甚厚,深知徐庶、石韬的才能,如今见这二人在曹营不被重用。诸葛亮的感叹,更多的是为蜀汉的一种悲叹。

像徐庶、石韬这样的大才,奋斗多年,尚不能进入曹魏的核心谋臣团队。曹魏的人才库该有多么豪华啊!诸葛亮听说后,只好无奈的感叹,为蜀汉往后的道路艰难而感叹,为自己肩上的任务艰巨而感叹。


爱尚文史


董卓祸乱天下的时候,前往荆州避难的徐庶,结识了隐居隆中的诸葛亮。

当时,诸葛亮还在隆中种花、养草,当歌星。

旁人看到诸葛亮这样子,都以为这孩子也太不正经了,咱们还是离他远一点吧。

1、高山流水遇知音

徐庶却觉得诸葛亮不一般,来日他必定会是一飞冲天的巨龙。

《三国志·卷三十五·蜀志·诸葛亮传》:每自比於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惟博陵崔州平、颍川徐庶元直与亮友善,谓为信然。

所以,当刘备向他请教谁可以帮助他完成理想的时候,徐庶想到了自己这个奇特的朋友:

“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原见之乎?”

“而且,我这个朋友比较特别,将军若是想见他,一定要亲自拜访才行。”

《三国志·诸葛亮传》:庶曰:“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

2、将军怀采薇

诸葛亮来到刘备身边的时候,徐庶已经出发,前往许都了。

兄弟之间,尚未开怀畅饮,唠唠嗑,叙叙旧,来日相见,就已是敌人了。

更何况,孔明还是自己举荐的,以后的日子难啊。

《三国志·诸葛亮传》:亮与徐庶并从,为曹公所追破,获庶母。庶辞先主。

临别前,徐庶满怀歉意的对刘备说:“本欲与将军共图王霸之业者,以此方寸之地也。今已失老母,方寸乱矣,无益於事,请从此别。”

对于徐庶这个朋友,诸葛亮还是非常在乎的,但他明白今后大家各为其主,也是无可奈何的局面。

二十年后,诸葛亮北伐期间,偶然又听到了自己这个老朋友的消息,原来,他现在已经担任了魏国的御史中丞。

《魏略》:至黄初中,韬仕历郡守、典农校尉,福至右中郎将、御史中丞。

诸葛亮愕然,自己的老朋友怎么会才是个御史中丞?

诸葛亮感慨万分:难道是魏国的谋士已经多到这种程度了吗!连徐庶和石韬这样的人才都不重用?

《魏略》:逮大和中,诸葛亮出陇右,闻元直、广元仕财如此,叹曰:“魏殊多士邪!何彼二人不见用乎?”

一声叹息,道尽了多少辛酸呢,要知道以徐庶这样的人才,本该是一世之人杰。

二十年过去了,如今他却只沦落到当监查官这样得罪人的差事,其中所受的苦可想而知。

如果喜欢,欢迎点个关注支持一下,每天都将为您带来有趣的文章分享


脑洞趣味历史


按照《三国演义》的说法,徐庶最先主动投靠刘备,并上来就帮刘备大破曹操的八门金锁阵,后来为逼徐庶离开刘备,曹操就将徐庶的母亲抓住,用其母逼徐庶为自己效力。

徐庶救母心切,只能忍痛离开,不过他在离开刘备时,向刘备推荐了好友诸葛亮。并且,等他到了曹操阵营后,始终一言不发,不献一计一策,所以曹操也并没有格外重视他。

但事实上,历史上的徐庶加入刘备集团后不久,诸葛亮就正式加盟刘备。换句话说,徐庶在离开刘备时,诸葛亮已经出山,他并没有所谓的临走时推荐诸葛亮。

并且,徐庶离开刘备时,正是刘备最穷途末路时,那时候,荆州不战而降,刘备又是当阳惨败,毫不夸张的说,当时刘备正处于他这一生中的最低谷,如果悲观一点看,刘备恐怕很难度过这个坎。



所以,在当时的背景下,整个荆州开始掀起一股大规模的投降潮,首先是荆州的地头蛇文聘主动投降,本来,当初刘琮投降的时候,叫文聘一起投降,结果他却理都不理,现在他却主动来投降,足以说明大家对当时形势的悲态度。

除了文聘投降外,还有三个和诸葛亮关系非常好的人,也投降了曹操,他们是和洽、裴潜、石韬,这三个人都是在《三国志》中有传的人。与此同时,长沙太守韩玄也归降曹操,或许很多人并不知道韩玄是谁,但他的手下中有两个非常出名的将领,叫做魏延和黄忠。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韩玄归降曹操,作为韩玄手下的魏延和黄忠,也相应归降了曹操。

在这种背景下,徐庶也不免开始有所恐慌,所以当他听说自己的母亲被曹操俘虏后,心中也开始变得动摇。因为,此时的刘备,实在已看不到前途在何方。而很快,刘备也看出徐庶有离开他的意思,就直接告诉徐庶,如果你想离开我,我是不会阻拦的。总的来说,徐庶也算是坦荡,他很大方的向刘备承认这件事情。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徐庶能够直接向刘备说明自己要离开,也是对刘备的充分信任。因为,如果对刘备没有足够的信任,难免会觉得刘备是在故意试探。如果自己承认打算归降曹操,谁也保不准刘备回不会趁机杀掉自己。因为,有句话说的好,既然不能为自己所用,那也不能让你为别人所用。

也正因为此,徐庶虽然半路上掉链子离开刘备,但他和刘备的故事,也算成为了一段历史佳话。后来,徐庶在曹操集团中,并没有受到曹操的特别重视,所担任的官职,也不过是个市级官员,放到咱们现在,也就是个厅级干部而已。后来等到曹丕继位后,徐庶才被任命为右中郎将、御史中丞,相当于中央监察部主管,放到我们现在,充其量也就是副部级干部。

客观来说,凭徐庶的才能和他当年在荆州集团中的地位,他所得到的这份职位,实在算不了什么。要知道,徐庶在荆州集团中,其地位差不多仅次于诸葛亮,当年徐庶刚投靠刘备时,刘备上来就是以正部级干部的标准来对待徐庶,虽然当时的刘备并不能真正给徐庶封这样一个官职,但徐庶在刘备的心中,最低标配就是这个职位。



后来,在刘备死后,也就是公元221年,诸葛亮在蜀汉就混成了大名垂宇宙的诸葛丞相,成为蜀汉第一实权派人物,而在此之前,比徐庶还要晚一年多才加盟刘备的黄忠和魏延,也都混成了坐镇一方的封疆大吏。甚至是荆州派集团中的晚辈,如马谡、蒋琬等人,也都是妥妥的中央实权派人物。

可徐庶呢?直到公元223年,也就是诸葛亮成为丞相后又过了整整两年,他才被曹丕任命为右中郎将、御史中丞,就是和马谡这个晚辈相比,都差了好几级。试想,如果徐庶不在关键时候掉链子,他在蜀汉集团中应该做什么位置呢?估计至少也是李严、黄权级别的人物。

所以,等到公元228年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时,听闻徐庶与石韬在魏国的官职都不太高,于是忍不住感叹道:“难道是魏国的谋士太多了吗,为什么不重用徐庶与石韬两人呢?”

而等到两年后诸葛亮第三次北伐时,徐庶就已经去世,如果不是他在刘备阵营中的这一段经历,以他这种级别的官员,恐怕都不会出现在历史书上,着实让人感到可惜。


我是赵帅锅


徐蔗本名徐福,也叫单福,是个有故事的男同学,别看他后来的形象是谋士,其实一开始他是个勇士,美化点说是侠客,直接点说是小混混、古惑仔。

少年时在家乡颍川郡长社县(今河南许昌长葛东)结交党朋,以舞枪弄棒为乐,逞勇斗狠,用为害乡里来形容有点过火,但当地老百姓的确挺怕他们这一伙的,见到得绕着走。

公元189年,徐蔗“尝为人报雠”,意思是为人报仇。其实光这一点就有说道的地方,这到底是出于义气为朋友报仇,还是被人花钱雇佣来当打手或凶手呢?不得而知。

(有故事的徐庶)

反正事后他用土白粉涂于脸上,披散着头发逃走,被官吏抓住。

这官吏可能不是本地人,认不出他是谁,便绑到市场里让人来辨认,还威胁要把他给肢解了。从这点可以看出,他犯的事儿不算小,否则官吏不会用这种酷刑来威胁他。

市场上的老百姓们都知道他是谁,但根本不敢说。

徐庶的小伙伴们还算给力,把他给救出来了。也许是被那官吏吓到了,徐庶觉得从武这条道路太危险,改习文,四处求师问道,结交了名士石韬、诸葛亮、庞统等人,与他们一同游学,关系良好。

公元201年,被曹操击败的刘备依附刘表,刘表让他驻扎在新野以抵御曹操。徐庶学到一肚子谋略,正准备找个明主效力,因为刘备的名声实在太好了,又是汉室宗亲,徐庶就前来投靠。

刘备的一项技能就是拉拢人心,得了徐庶非常看重,徐庶真心视他为主公。

公元207年,徐庶向刘备推荐诸葛亮,并建议他亲自去请。这才有了千古留名的隆中对,也才有了蜀汉基业。

徐庶对刘备是很忠诚的,用心辅佐,如果不出意外的话,他应该像诸葛亮一样一直陪在刘备身边,但意外还是发生了。

208年,刘表的儿子刘综接领荆州,和曹操结盟,这显然是要联合起来对付刘备,刘备自知打不过,带着亲眷和手下、以及手下的家人们南逃,徐庶及母亲也在其中。

曹操不想放虎归山,派曹纯领五千虎豹骑紧追不放,在长坂坡(今湖北省宜昌市当阳市中心城区)追上了,一番恶战,刘备军被冲散,刘备像他的老祖宗刘邦一样,不管妻儿,只顾着自己逃跑。

(徐庶说到做到)

甘夫人抱着襁褓中的刘禅奔逃无路,幸得赵云保护才平安回到刘备身边。

徐庶的母亲就没这么幸运了,被曹军俘虏。为了保全母亲,徐庶告别刘备前去曹营,刘备表示非常理解他的心情,放他前去,他的好朋友石韬也和他同去。

但徐庶对曹操并不认同,在曹营得过且过,并不献策,还衍生了一句谚语叫“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因而曹操也没有特别重用他。

曹魏建立后,徐庶被曹丕任命为右中郎将、御史中丞,石韬则当过郡守、典农校尉这种职务,都不是高官。

所以228年诸葛亮第一次北伐的时候,听说他们仕途如此,不由叹道:“魏殊多士邪!何彼二人不见用乎?”

意思是说,魏国的有才之士真的这么多吗?怎么连徐庶、石韬这样的人才都不重用?

可见在诸葛亮心里,这两人都有大才。也许是他们曾效忠过刘备,便不想为曹操去为难刘备吧。

徐庶是什么时候去世的,并没有详细的记录。只知道他在魏国一直安安稳稳的当着官,风平浪静的。

长坂坡之役,让徐庶和石韬的命运来了个大拐弯。若没这意外,他们的人生也许更精彩。

【我是一粒沙,喜欢就关注我吧!】


缥缈峰下一粒沙


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的假的,那时年青打家劫社,被官员抓住游街示众前,用泥巴把头发脸都抹黑成鬼的模样,不让人家认出来,自己也一言不发,差点就被官家砍了。是朋友们又劫牢,又上下贿赂,把他放出来,他被迫逃离家乡,也在漂泊在江湖。

刘备投靠刘表成为外藩,为刘表保边时,招兵买马,他在荆州结识的崔州平,孟公威,诸葛亮,庞统成为一个团体,相互赞美。都相互说他人渊博的学识,超人的见识,对社会时局形势有敏锐地观察判断力。和独到的治国用兵才能,相互商议干些事业,更吹嘘自己,有管仲乐毅的战略。让他人有事干也为自己找到适合主子。

徐庶最早在刘备那里找到事干,也在官渡之战后,曹操深入北方打击袁绍的残余势力时,刘备也想东山再起,在曹操背后捣乱,出兵掠地,军队打到了北边叶县附近。

曹操的大将曹仁带于禁李典来了,刘表有很多军队,确是隔河观火,无动于衷,拒绝出兵相助刘备。刘备兵少将微,眼看又要全军覆没徐庶建议放火烧了营寨佯装退兵,暗中埋伏,待曹仁带兵来赶时,刘备埋伏的军马齐出,曹仁伤亡惨重,刘备却反败为胜。从容收兵胜利回到新野。

徐庶的大才,被刘备所喜。很是重用。过度盛赞徐庶,徐庶乘机却把诸葛亮,推荐给了刘备。说诸葛亮如何如何,比自己强多了,使刘备更想要诸葛亮。

曹操南下征刘表时,刘表病死了。儿子刘琮投降。荆州成曹操的地方 。刘备也有只有南逃,徐庶却要离开刘备,说曹操把他的母亲迎接到许昌,事实是却是他要离开刘备时看见曹操军队猛狠。看见刘备在当阳被曹操精锐骑兵打得只有数十人。前途叵测,离开刘备,自行找出路。却向刘备推荐诸葛亮,诸葛亮成功了。他却成为隐士 在海岛住了下来,不问人间红尘,诸葛亮听说徐庶当了隐土。叹息说魏国的人材就是多啊,徐庶那样人材都得不到重用,太可惜了。实际徐庶在离开刘备没有进曹营, 被曹军打得丧魂失魂。心灰意冷起了退隐江湖 与世无争的念头。想归隐山林,一路出大散关 ,绕长安,游嵩山,回颖川老家在住了一时,又上泰山 走青州,访莲莱,想象如秦始皇那样求仙拜神。领略了一览众山小的豪迈气概,就住在琅琊台,看汹涌澎湃的大海无边无际,听脚下是云遮日暗,松涛鹤鸣,风来雨去,令他忘了血雨腥风的战场。更不愿意勾心斗角中社会生活创业斗争。留下当了隐士,到了最后在晋朝为吃饭,才当了中郎将御史。诸葛亮那里懂得魏晋时那些当隐土人们心里哩了。


ww3721王建文


大家好,我是以史为鉴。

徐庶是三国演义中许多人都非常喜欢的一个配角。徐庶的出现,给一直缺少一位谋主的刘备集团带来了莫大的惊喜。

但是配角终归是配角,演义中徐庶的出现就是为了衬托诸葛亮的英明神武。

所以在徐庶被曹操用徐庶母亲生死所骗后,明知是计,但为了母亲却不得不去。对着刘备上演了非常经典的走马荐诸葛。并且发誓不给曹操出谋划策,并由此诞生了著名的“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的歇后语。

那么历史上的徐庶真的是这样吗?徐庶后来又怎样了呢?以史为鉴慢慢跟大家分说。


其实看完三国志等历史记载,就会发现三国演义中记载的关于徐庶的大部分内容都属实。

徐庶字元直是颍川人,原名徐福,年轻的时候是一个游侠儿,有一次徐福替朋友出头,刺杀了一个仇人,被官府捉住。但是徐福满脸摸的白灰,又是披头散发,还闭口不言。官方不知道他是谁,干脆就把他绑在市场上,让大家看看能不能认出来。

之后虽然徐福被同伙给劫法场救了出来,但毕竟留下了案底,于是徐福改名徐庶,专心求学,和同郡石韬是好朋友,后来都成为当时的名士。

到了董卓时期,天下大乱,徐庶和石韬于是都避难荆州,在这里又认识了诸葛亮,结识了刘备。于是徐庶一边给刘备出谋划策,一面给刘备介绍诸葛亮,三国志记载徐庶对刘备说:荆州有个诸葛孔明,号卧龙,将军想见一见吗?

刘备说:想啊,你请他过来啊。

徐庶说:这个人只能我们前往拜见,不可让他来见我们。


刘备这才三顾茅庐,成功请了诸葛亮出山。

时先主屯新野。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谓先主曰:“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先主曰:“君与俱来。”庶曰:“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

这个时候徐庶和诸葛亮可以说是一起辅佐在新野的刘备,但是好景不长,曹操帅军南下,刘琮竟然不告诉刘备就直接投降了。

刘备知道后已经来不及,只能和诸葛亮、徐庶率领百姓一起往南跑,结果被虎豹骑在长坂坡追上,不但老百姓大乱,刘备老婆孩子全丢在乱军之中,徐庶的老母亲也被曹操所抓。

徐庶知道自己老母亲在曹操手里之后,只能指着心脏跟刘备说:“本欲与将军共图王霸之业者,以此方寸之地也。今已失老母,方寸乱矣,无益於事,请从此别。”

刘备这个时候也不好说啥,只能和徐庶流泪作别,徐庶就投奔曹操去了。




我们可以看到,在史书记载中,徐庶和诸葛亮是一起在刘备麾下共事过的,这一点和《三国演义》中徐庶离开刘备前才推荐诸葛亮是不一样的;

而且根据上下文,徐庶母亲应该是一直跟着刘备的亲属一起行动,这样才能说明被虎豹骑突袭的时候,刘备丢了老婆孩子,徐庶丢了母亲……这应该是同一时期的事情,徐庶知道母亲被曹操俘虏后,才觉得老母亲在乱军之中不一定安全,所以才方寸大乱,急急忙忙的离开刘备去投奔曹操。也根本没有《三国演义》中曹操欺骗徐庶母亲写信、自缢身亡的故事。

先主在樊闻之,率其众南行,亮与徐庶并从,为曹公所追破,获庶母。庶辞先主而指其心曰:“本欲与将军共图王霸之业者,以此方寸之地也。今已失老母,方寸乱矣,无益於事,请从此别。”遂诣曹公。

徐庶投奔曹操时,其实并不是一个人。

还记得上面说到的徐庶的同学、好友石韬吗?

诸葛四友之中,博陵崔州平是太尉崔烈的儿子,官二代;汝南孟公威也是一时俊杰。

崔州平虽然三国演义中没有记载,但以博陵崔氏的能量在南北朝、隋唐时期都是望族来看,崔州平大概率出仕魏国。

孟公威是汝南人,家乡就在曹操治下,在荆州的时候就一度想回家,诸葛亮还劝过他说:中国这么大,你不想看看?何必非得回家乡呢?

中国饶士大夫,遨游何必故乡邪!

颍川徐庶徐元直、石韬石广元不但是同乡,而且是同学;

这两人关系极佳,徐庶去投奔曹操,石韬也跟着徐庶一起加入了曹操团队。

上述这些故事是发生在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的事情。


等到黄初年间(220年-226年),曹丕称帝后,这时候距离两人投靠曹操已经十余年了,但是徐庶和石韬这两人才担任曹魏的中层官员,徐庶官职是右中郎将、御史中丞;石韬官职是郡守、典农校尉;这时候诸葛亮已经是蜀汉丞相,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了。

再到曹叡太和年间(227年~233年),曹丕病逝,曹叡继位,诸葛亮在伐魏的时候,才听见这两人还是郡守这样的职位忍不住叹息道:魏国人才难道真的那么多吗?像徐庶、石韬这样的人才都不能得到重用吗?

徐庶最后的记载是,在太和年间之后数年,徐庶病逝,墓地在彭城,有墓碑在裴松之时期的时候还在。

及荆州内附,孔明与刘备相随去,福与韬俱来北。至黄初中,韬仕历郡守、典农校尉,福至右中郎将、御史中丞。逮大和中,诸葛亮出陇右,闻元直、广元仕财如此,叹曰:“魏殊多士邪!何彼二人不见用乎?”庶后数年病卒,有碑在彭城,今犹存焉。

这就是徐庶的一生,虽然没有诸葛亮这样波澜壮阔,但是从一个舞枪弄棒的游侠儿成长为御史中丞这样的曹魏中坚官员,也算是精彩的一生。

我是以史为鉴,每天都有有趣的历史故事,欢迎关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