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俗语“公公怕进儿媳房,大伯不坐弟媳床”是什么意思?有道理吗?

dr259


是避“瓜田李下”之嫌。



这里有一个故事。说的是古时候有一个年轻的寡妇想改嫁,可丈夫家族的人加以阻挠,不准她改嫁。一个老塾师替她写了一份状纸告上县大衙。状纸上面写道:“豆蔻年华,失偶孀寡,翁尚壮,叔已大,正瓜田李下,当嫁不嫁?”

话虽不多,却尽述改嫁的理由。为何改嫁?公公正值壮年、小叔子已经长大,大家在一起生活极其不便,为避免瓜田李下之嫌,所以要改嫁。

知县接过状纸,阅毕不禁拍案叫绝,大笔一挥:“准嫁!”


题主所问的问题的意思,也正是如此。

不知对我的回答满意否?


一株吊兰


“公公怕进儿媳房,大伯不坐弟媳床"这句话的核心就是作为长辈生怕落下说不清,道不明的闲话。

过去人们结婚年龄小,自然生孩也早。农村曾有男性十五六岁就当爹的,如此推算一下,待孩子到十五六岁又结婚,此时的公公也就三十来岁。从某种意义上讲,同为年轻人,但从辈分上可是两代人。所以说公公怕进儿媳妇房就不难理解了那个“怕"字了。

至于大伯不坐弟媳床,这里的大伯是指比弟年长的兄长们。其道理和公公怕进儿媳房是一样的。

这句话所涉及的就是伦理道德问题。过去讲究大家族的和睦相处,四世同堂。在一个大家庭当中,叔侄同岁,爷孙同庚是很常见的现象。人们为了避免矛盾的产生和顾及家庭的名声,从文化到民俗对人的各种行为进行约束。最有名的应该是宋代的程朱理学,把儒家思想发展到三纲五常。

总之,无论过去现在或是将来,做人应该强化自我道德约束,虽然说男女授受不亲已不合时宜,但讲究男女有别还是作人须坚守的底线。(2019/07/20)


吉祥如意


农村俗语“公公怕进儿媳房,大伯不坐弟媳床”是什么意思?有道理吗?


农村的很多俗语那都是以前旧社会或者说是古代流传下来的,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或许是非常有道理也非常正常的。毕竟社会背景和开放程度不一样,人们的思想观念也就有天壤之别。

在古代思想封建的时代背景下,你联想一下,在皇宫中,一到晚上,后宫就不能有男性,除了皇帝和太监。所以即使是皇后的父亲要看女儿,那都是绝对不允许的事情。这从正面反应当时社会男女有别的现象是多么重视,不管是多么亲的人,尤其是兄弟媳妇这种,更容易一起别人说闲话。


公公怕进儿媳房

公公跟儿媳妇在现在社会,那就等于父女关系一样,没有什么问题。但是在古代,如果公公经常在儿子不在的时候走进儿媳房房间,那让人会怎么想,万一传出去,不然毁了儿媳房名声,还让自己儿子没颜面,这样一个家庭都得毁了。所以一个好的公公,是不会在儿子不在的情况下,随意接近儿媳房的。

大伯不坐弟媳床

在古代思想保守的年代,大伯与弟媳肯定是不能随便接近彼此的,不然容易引起兄弟反目,更何况是坐床上,那还了得。

在古代农村,思想保守那是相当严重,不想现在这么随便开化。也许这俗语在当时有道理,但是放在现在就不好用了。

更多三农资讯,敬请关注【少三番】,谢谢大家支持。


少三番


以前不论城市还是农村,人们之间是很注重礼貌和礼仪的,一些俗语就是人们的行为规范。俗语“公公不进儿媳房,大伯不坐弟媳床”就是其中之一。父母与子女大多数住在一个四合院中,回合院主房是北屋,父母住,西屋东屋南屋及偏房,由儿子儿媳及女儿居住,父母的房子是公共场所,吃饭都在一起吃父母是一家之主。儿女的房间是子女的私人场所。

都是在一个院子主住着,公公是长辈,有什么事喊一声,儿子媳妇就会过来问候,长辈要有长辈的样子,平白无故不会到儿媳妇屋里去的,大伯和弟弟、弟媳是平辈,年龄差不多,互相可到对方的屋里,床是睡觉休息的地方,屋里有桌椅,有桌椅不座而座在床上,是没有理由的,晚辈小孩可以座床沿。

不仅仅是大伯,就是平时上别人家里去,长辈都是坐在椅子上,如果有事人多坐不开,拉开桌子,搬凳子做,也不能坐在晚辈的床上。

以前一个家庭中都是男人当家,上别人家去找人时,如果男人不在,光女人在家,成午时男性也不能进入别人家屋里去的。


南极冰火


我们都知道中华民族是一个拥有五千多年历史的国家,在我国农村因为组成人员比较固定,流传着许多古老又平凡的大智慧。这些文化有的是以书籍文本的形式流芳百代,有的却是通过口口相传的模式一代一代的流传至今,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民间俗语。在这些俗语当中,很大一部分都是教导人们在为人处世上的一些禁忌与规矩。今天这句"公公不进儿媳房,大伯不坐弟媳床"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听过?

第一次听说这句话的时候,我还是个小孩子,在村头的几位邻居阿姨坐在一起聊闲话,我在无意当中听到他们说起"公公不进儿媳房,大伯不坐弟媳床",可是当我问阿姨这是什么意思的时候,几个阿姨却以我太小不懂事为由把我打发回家了。回到家里,压抑不住好奇心的我把这句话讲给奶奶听,一向慈祥的奶奶就慢慢的想我讲起了这句话的由来。

"在我们国家一向都是很讲究男女有别这种礼仪的,在比较保守的农村更是如此,在农村人的眼中除了亲人之间的关系,其他的一律都是男女授受不亲,这句话,就是在教人们如何避讳呢!"奶奶说到这里,我更好奇了,都是亲人之间,为什么还要避讳呢?

奶奶一边忙活一边继续跟我说:"傻孩子,儿媳虽然叫公公为爸,但是归根结底两个人是没有血缘关系的,所以有时候该回避还是要回避一下。如果没什么要紧的事儿,就不要随便出入儿子儿媳的房间,一来,给孩子们的生活造成不便,二来,被外人知道了还容易说闲话!"

的确,在农村常常容易滋生很多的流言蜚语,尤其是儿子常年在外打工,公公如果再不注意一下自己的言行的话,传出去会被人笑掉大牙的。再经过农村这些七大姑八大姨的添油加醋,那时跳进黄河也洗不清了!

"这下半句,大伯不坐弟媳床,其实和上半句是同样的道理。弟媳妇和大伯也没有血缘关系,自然要避嫌。"说完奶奶又告诉我:"孩子,别看这些农村俗语听起来不太好听,但是话糙理不糙,以后你再听到什么俗语,也要好好想想这其中到底有没有什么道理!"

虽说,人们现在的思想已经逐渐开放,很多的话都不再适用了,但是这些大多数也是在劝诫我们要堂堂正正的做人,害人之心不可有,但防人之心也不可无。从那以后,我也谨记着奶奶交给我的道理,凡事三思而后行!

想了解更多有关三农的文章请记得关注我,您的每一次点赞、收藏、关注,都是对作者最大的支持。如果有什么疑问,欢迎大家在留言区留言,我会尽力帮您解答。


山农老兵


在农村,有很多习俗,千百年来,农民门耳闻目睹浅移默化的在这些习俗里生活。

“公公不进儿媳房”就是农村的一条规矩。说它是规矩,可是这条规矩和单位的规矩不是一回事。我们都在单位上过班,单位里有很多规章制度,我们就要去尊守。规定里怎么说的我们就要怎么办,按章办事。

可是农村的这条规定不是说公公一定不能坐儿媳的床。过去在农村,公公和儿媳之间是需要避嫌的。公公的身份要严肃端正,在儿媳面前要做出样子,不能随意言笑。否则就会被人认为态度轻浮不检点。这个规定把公公和儿媳的距离无形中的拉远,有了明显的楚河汉界。公公在儿媳面前一定要刻意注意自己的言行。



有些人就是抓住这样的机会,当公公和儿媳同时在场的时候,故意说一些有关公公的花边趣事,这时的公公最为尴尬,看着儿媳,百言莫辩。找事的人心里乐开了花,要的就是这种效果。农村人相互间都是喜欢逗笑的。说明白点就是“丈母娘见大嫂子,没话找话”。不说不笑不热闹的,这样不知不觉的就把农村人之间的关系拉近了,所说内容并不重要。

因为这条规定,让公公和儿媳不知不觉中觉得很古板不自然,不是说公公一定不能坐儿媳的床。假如儿媳不在家的出外打工的时候,需要公公给儿媳看家去,屋里就那一张床,公公总不能睡地下吧。此时,不光要坐儿媳的床,还必须睡在上面。

现在,随着时代的前进,这条规矩被新时代的女人大胆的打破,公公还想在儿媳面前端架子,新媳妇儿才不吃这套。邻居媳妇儿从来不尊守这条规矩,把公公当自己父亲,甚至当成朋友哥们姐们。在父亲面前想说啥就说,肆无忌惮。

一次,邻居儿媳把刚买的香蕉递给公公,公公说自己怕凉不吃。儿媳眼睛一瞪:“这样不给面呢?让你吃你就吃得了,那来这些球蛋事?”一习话让公公红了脸拿了香蕉马上走了。

“大伯不进弟媳门”这条规矩和上条是一个性质的,农村人不知是出于什么原因,只规定公公和大伯哥和儿媳要保持一定距离,别的男性除外,


时刻注意自己的形象。大伯哥在弟媳面前说话要一字一句斟酌后才说,不能随意。我家大伯哥和我说话就那样,我看出了他的不自在。



在一次家庭聚会时恰好我挨着大伯哥坐。当时人多桌子小,我把凳子往大哥身边搬搬,故意大声说:“我紧挨着大哥坐着!”大家都笑了,大嫂也笑了,大哥红了脸。

规矩是死的,人是活的。有的规矩可以尊守,有的也可以打破。只要能促进社会关系的发展与和谐,别的都不重要。


大山梅子


生活农村的人都知道,农村人规矩很多,受到的约束也特别多,像什么公公怕进儿媳房,大伯不坐弟媳床等等。这句话大家一看就明白,那就是公公最害怕的一件事情就是进入到儿媳的房间,而大伯是不能坐在弟媳妇的床上的。

农村人受封建文化的影响很深,自古以来亲属之间的规矩就特别多。为什么公公会害怕进入儿媳的房间呢?就是两个字,误会,害怕别人误会自己跟儿媳妇之间有什么瓜葛。在农村,公公一旦和儿媳妇有什么不清不楚的事情的话,那是很大的麻烦,会引来四邻恶毒的流言蜚语的。

我们国家自古以来就是文明礼仪之邦,而我们从小所受到的教育也是男女有别,长幼有序。在这种文化的教育影响之下,无论亲疏远近,只是涉及到男女之间的事情,我们都会十分小心。

大伯可能是无心坐在弟媳妇的床上,但是在不知内情的外人看来,这就是大伯和弟媳妇不清不楚的铁证。在以熟人社会为主的农村地区,一旦男女之间不清不楚的流言扩散开来,很快就会变成当事人讲不清楚的事实。不是有那么一句话么,谎言一千遍,就会变成真理。

更何况,在农村,流言蜚语根本不需要一千遍,一百遍就足够了。所以对于男性长辈来说,必须有意识地注意一下自己的言行。例如公公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进儿媳的房间,即便是在特殊情况下,一定需要进去,也要在自己妻子的陪同,或者是儿子在场的情况下。

大伯肯定是不能坐在弟媳妇床上的,需要谈什么事情,直接坐在弟媳妇房间的凳子上就可以了。而女方也要注意自己的一举一动,不要举止轻浮,让别人产生各种遐想。

农村里家家户户基本上都是熟人,有点什么风吹草动就能知道个大概,藏不住秘密的。当然也确实不能排除有这种情况,那就是男方或者女方确实心术不正,但是这种情况非常罕见,一旦被村里人坐实了,古话说是要“浸猪笼”的。

媳妇毕竟不是跟男方有血缘关系的人,特别是年轻媳妇的丈夫往往是常年在外打工,媳妇在家里一个人带孩子,孤单寂寞在所难够。这个时候,如果心术不正的男人趁虚而入,很容易得手。

所以,农村人说出了这么两句俗语,无论是对男方还是对女方,其实都是一种约束。俗话说,一个巴掌拍不听,真正出了这样不好的事情,往往双方都有一定的责任,不能只单单怪一方。对于男方而言,做人要顶天立地,站得直,坐得正,堂堂正正不怕鬼敲门,清清白白不怕污水泼上身。

对于女性而言,恪守妇道,忠于丈夫是她们的应尽之责。除非有明确的离婚文件,否则她们不可以内心另有所属。千百年来,中国农村正是因为有了这种不成文的规矩,才保持了农村家庭的稳定性。否则,因为感情的事情一闹,家族蒙羞,个人丢脸。


小小嬴政


今天我们来看看这个农村俗语,我想这句话的意思已经被词语表露的很明显了,“公公怕进儿媳房”的意思就是公公不能够随便进入自己媳妇的房间,同样的道理用到“大伯不坐弟媳床”,大伯也不能够随便进入弟媳房间,更别说做在他的床上了。


众所周知,我国是礼仪之邦,从古代开始,我们就特别注重伦理道德,而这句话就是告诫大家不可以逾越伦理的底线。公公,虽然名义是媳妇的父亲,可是他们是没有直接血缘的关系,不能够在辈分亲近之余有其他更进一步的亲密,这样是不被允许的,而且会极大影响整个家庭的正常秩序。大伯虽然名义上也是弟媳的哥哥,但是他们也同样没有血缘关系的,又是异性,也要注意互相相处中的距离。

在农村,很多男性年轻人都会选择外出打工,家里留一下公公婆婆和媳妇等等,夫妻长距离的间隔可能会带来两者感情的一些变化,以及这样的家庭的环境也容易导致不伦理行为的发生,所以就出了一句俗语来告诫和提醒大家。

公公和媳妇,以及大伯和弟媳发生关系都是非常不合理的,会收到外人的唾骂之余,甚至会带来一个家庭的解体,因为最亲的人都背叛自己,这是一种难以承受的痛苦,这也是一种极大对于理论道德的跨越和破坏,这是整个社会都不耻和坚决压制的,最后也会带来可怕的后果。


生活巷


生活在农村里的人,都知道农村是有很多传统的规矩是要遵守的, 这些规矩也是祖祖辈辈传下来的。

既然是传下来的,当然就是有它存在的道理的了。

也许,这样的事情,在城市里生活的人,听到之后会感到不可思议。但是,不可否认这种事情在农村的存在确实是不争的事实。

就如同“公公怕进儿媳房,大伯不坐弟媳床”这种事情,在农村就是最让人忌讳的。这句话的意思浅显易懂。就是说作为公公的人,是不能进儿媳妇的房间的。作为大伯的人,是不能坐弟媳的床的。

之所以要注意这些事情,就是怕生误会,传出不必要的绯闻。

生活在农村的人,我们都知道他们都是爱相互串门的。若是外人看到公公在儿媳妇的房间里,而且当时还是两个人,那么,在别人看来,就以为公公和儿媳妇之间,有不清不楚的男女关系的。

这时候串门的人,就会把他们所看到的,然后在加上一些他们自己个人的想象,绘声绘色的讲给别人听。

然后一传十,十传百,没有的事情,通过他们的口口相传,他们都能给你整出一些事情来。还有可能分不同的剧情,不同的版本来说出来。

总之,各种个样的谣言,都会传出来的。

正所谓是人言可畏,若是发生这样的事情,即使你想要解释,也是解释不清楚的。毕竟还有一句话,叫做解释就是掩饰呀。

所以说作为老公公的人,是绝不能进入到儿媳妇的房间的,这样会破坏家庭的和谐的。让外人看到,即使没有事情,也能给你说出事情来。为了避免发生这样的事情,公公尽量做到不进儿媳妇的房子了。

不得不说在古代的时候,这样的事情发生的还是有很多的,我们都知道宋朝的苏轼,还有朱熹,他们就和自己的儿媳妇有不清不白的关系。

但是,事实上到底是如何,我们就不得而知了。总之,若是公公和儿媳妇走的太近的话,容易被别人说闲话的。

同样大伯不坐弟媳床,也是这个意思,就是怕被人说闲话,说大伯和弟媳之间有不清不楚的关系。

可能现在的农村要好多了,不像古代的时候,毕竟我们现代人的思想越来越开放了,人们也没有那么封建了。


史学达人


🇨🇳五千年上下文明史,这个帽子要戴正,方能远远流长,儿媳必竟不是女儿,弟媳不是姐妹,所以男女必保持一定距离,守住规矩一大家子方能平安。不然拔灰之类丑事难免不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