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歲小女孩為武漢把“小黃鴨”都捐了,那是她的全部了……

10歲小女孩為武漢把“小黃鴨”都捐了,那是她的全部了……

作者 | 泡芙

漢疫情,無數人奮力託舉。

這其中還有一些孩子,用自己的小小的身影,奉獻了大大的力量……

浙大一院的急診室,一個小男孩匆匆跑了進來。

他放下一個信封,敬了個禮,朝醫護人員鞠了個躬,就這樣又跑了回去。

10歲小女孩為武漢把“小黃鴨”都捐了,那是她的全部了……

護士打開信封,裡面是9張100元和5張20元,還有一封感謝信。

10歲小女孩為武漢把“小黃鴨”都捐了,那是她的全部了……

信上寫著:「親愛的醫生、護士們。看你們每天奔走在疫情的前線十分辛苦,我也想出一份力,這些錢就是我的一份心意,希望你們能收下。」

10歲小女孩為武漢把“小黃鴨”都捐了,那是她的全部了……

稚嫩的筆跡,還帶著些許錯字,卻讓人心生敬意。

疫情肆虐的當下,有人傾力援助,也有人藉此發國難財。

但也讓我們看見,在這些逐漸成長的孩子身上,已經浮現了一種難能可貴的品質——感恩。

這種感恩,不只是父母之恩、知遇之恩,是如肖楚女所說的那樣:

「做人就像蠟燭一樣,有一分熱,發一分光,給人以光明,給人以溫暖。」

感恩這種品質,養於家,育於心,現於表。

世界的每一份愛,都會有感恩的理由。

懂得感恩的孩子,會把蠟燭的光和溫暖一寸寸如火炬般延續下去,生生不息。

10歲小女孩為武漢把“小黃鴨”都捐了,那是她的全部了……

前兩天,一個萌萌的小黃鴨圖案衝上了微博熱搜榜第一。

它是一隻儲蓄罐,來自10歲的揚州小女孩謝藍一。她在家人的陪同下來到了派出所,把沉甸甸的儲蓄罐捐給了武漢。

10歲小女孩為武漢把“小黃鴨”都捐了,那是她的全部了……

裡面是她攢下的零花錢,一共495元,還有一張小紙條,寫著「武漢加油!」

離開的時候,她一蹦一跳地走。放下了一個儲蓄罐,也好似終於把心中的愛傳遞了出去,一身輕鬆。

10歲小女孩為武漢把“小黃鴨”都捐了,那是她的全部了……

我相信,她也曾被人善意地對待過,才會將這份善意繼續傳遞給他人。

先得小愛,才能傳遞大愛。

如果說有些孩子懷抱著感恩溫暖他人,那麼有些孩子就是在思念、擔憂、不捨中,學會懂事,懂得感恩。

奮戰在一線的醫生蔡志軍和朱衛芳夫妻倆,家裡還有兩個孩子。

可是怕把病毒帶給孩子,即便回家,他們也不敢靠近孩子們的房間。即便24小時戴著口罩,也始終保持著兩米以上的距離和孩子們交談。

10歲的哥哥和兩歲半的妹妹成了兩米外的「留守兒童」。

看著認真工作的爸爸媽媽,哥哥彷彿一瞬間長大成人,給妹妹餵飯、哄睡,在爸爸媽媽不在家時照顧好妹妹。

10歲小女孩為武漢把“小黃鴨”都捐了,那是她的全部了……

從前你們照顧我,如今就讓我來解決你們的後顧之憂。

王符說:「生活需要一顆感恩的心來創造,一顆感恩的心需要生活來滋養。」

這些孩子正在慢慢長大,把從父母身上得到的愛,用一顆感恩之心,盡數回饋給世界。

10歲小女孩為武漢把“小黃鴨”都捐了,那是她的全部了……

尼采說:「感恩是靈魂上的健康。」

懂得感恩的孩子,未來才能走得更遠。

《少年說》裡有一個男孩,在臺上對奶奶說了這樣一段話:

「上個學期我瘦了20斤,我的奶奶知道了非常心疼,就從湘西來照顧我,我恢復了原來的體重,而我的奶奶卻瘦了10斤。

奶奶你辛苦了,你要多注意身體,看著你瘦了我很心疼,奶奶我愛你。」

10歲小女孩為武漢把“小黃鴨”都捐了,那是她的全部了……

字字句句,真情實感。

懂得感恩的孩子,會銘記身邊人的每一分恩情,從這恩情裡汲取營養,變得更善良、更堅毅。

還記得去年高考,那個在考場外跪謝媽媽的男孩嗎?

最後一門英語考試剛結束,他走出來跪在媽媽面前大聲說:「媽,謝謝您,這些年您辛苦了!」

10歲小女孩為武漢把“小黃鴨”都捐了,那是她的全部了……

他生活在單親家庭,必然懂得,母親為了養育他付出了多少心血。

正是因為他懂得珍惜,懂得感恩,才更會督促自己,奮發向上,不辜負母親的一番心血。

還好,他取得了令人驕傲的成績,未來,他也會帶著感恩之心繼續走下去。

讓孩子學會知恩、感恩,是一個孩子最堅硬的鎧甲,也是父母最成功的教育。

懂得感恩的孩子,才會前有尋路,後有歸路。

10歲小女孩為武漢把“小黃鴨”都捐了,那是她的全部了……

畢淑敏說過:「天下的父母,如果你愛孩子,一定讓他從力所能及的時候,開始愛你和周圍的人。這絕非成人的自私,而是為孩子一世著想的遠見。」

讓孩子心懷感恩,是每個有遠見的父母該給孩子的必修課。感恩教育,更要從小抓起。

首先,要讓孩子看見父母的付出。

有句話是這樣說的:

不讓孩子品嚐飢餓,他們就不知道食物的價值;


不讓孩子們品嚐寒冷,他們就不知道溫暖可貴;


不讓孩子品嚐挫敗,他們就不知道成功的艱難。

父母替孩子做太多,會助長孩子的受之無愧感。

許多父母總認為,付出訴諸於口就是在要求回報,是羞恥的。

誠然,我們不想讓孩子有虧欠感,但要讓孩子知道父母的付出,感受到父母的愛,他才會懂得感恩,學會愛人。

10歲小女孩為武漢把“小黃鴨”都捐了,那是她的全部了……

其次,感恩教育,父母要以身作則。

在《不可思議的媽媽》裡,有一天鄭希怡帶著女兒走在街上,飯菜很香,她們也很餓,但她們身上沒錢。

有一個好心的老闆娘請她們吃飯,鄭希怡告訴女兒:「這個世界上還是好人比較多,你以後長大了,一定要盡力幫助別人。」

10歲小女孩為武漢把“小黃鴨”都捐了,那是她的全部了……

晚上掙到錢後,她立馬把吃飯的錢還給了老闆娘,並再三道謝。

有句話說:孩子是父母的鏡子,孩子的樣子,照見了父母的倒影。

只有父母以身作則,知恩感恩,孩子才會從父母的身上學會感恩。

最後,把感恩當成一種儀式感和習慣。

感恩,在生活的方方面面。要教孩子,把感謝的話說出來,受到幫助時說一聲謝謝;收到禮物時也要表達感謝。

要讓感恩,成為一種習慣。遇事遇人,多讓孩子想一想,他做了哪些值得我們感謝的事情?你想要怎樣回報他?有時候,給予比得到更讓人快樂。

要讓感恩,成為一種儀式感。每逢節日,讓孩子手寫給「最想感謝的人」一封信;和父母一起做一頓飯;幫助媽媽做一天的家務;送一份自己做的手工小禮物……

儀式感讓人感到愉悅,更讓人體會到:感恩,不是累贅,而是內心的充盈。

10歲小女孩為武漢把“小黃鴨”都捐了,那是她的全部了……

10歲小女孩為武漢把“小黃鴨”都捐了,那是她的全部了……

看過一個很暖心的短片。

女孩想要為爺爺買一個蛋糕,但他們帶出來的錢不夠。走出超市,卻有一位叔叔把蛋糕買來送給了她。

他說,他小時候有一次生日,也買不起生日蛋糕。但那時,有一個叔叔買了下來送給他,並祝他生日快樂。叔叔還給他留下了一張紙條:

「幫助他人能讓愛心永遠傳遞,也能幫助到你。」

10歲小女孩為武漢把“小黃鴨”都捐了,那是她的全部了……

現在,他把這份愛心延續了下去,並留給了小女孩一張同樣的字條。

當小女孩回到家,開心地把蛋糕和紙條遞給爺爺的時候,才發現,原來爺爺就是當年送蛋糕給叔叔的那個人。

世間真情,或許難得,但因為感恩,每一份愛心都會擴散出去,然後成倍地增長,回饋到這個世界裡來。

為人父母,培養孩子學會感恩,是一份責任,更是一份期許,往後,孩子就會帶著這份愛和力量,堅定地走下去。

願所有孩子,都能懷抱一顆感恩的心。

10歲小女孩為武漢把“小黃鴨”都捐了,那是她的全部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