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疫情“拯救”的中國口罩企業成為不差錢的行業

“這次疫情實際上挽救了一批與做口罩相關的企業。原來這批企業其實已經不行了,這次相當於借了個東風回過神來了,”中國一沿海地區國有大行人士稱,“我們這裡跟口罩相關的產業,很大一部分都應該倒閉了,但通過這次全部救活了。”

  新冠肺炎疫情在中國農曆新年前夕突然肆虐,而從每日新增確診病例和死亡病例來看,疫情仍在蔓延且未有減弱跡象,口罩作為醫患和大眾最重要的防護用品供應驟然吃緊。而在最為緊張的春節假期,線下實體店鋪“一罩難求”,線上口罩訂單無限期延後。

  國家發改委社會發展司司長歐曉理本週表示,目前的焦點是,隨著企業復工復產的推進,對防護物資的需求急劇增長,尤其是對口罩的需求,面臨一個比較大的缺口。

  展望未來,即便疫情有望隨著天氣轉暖及政府採取的多種措施而結束,但疫情對大眾的“教育”有望延續,令市場對口罩的需求大增,利好口罩生產鏈上下游及醫療防護類相關企業。

被疫情“拯救”的中國口罩企業成為不差錢的行業

  “以前口罩可以說是可有可無,戴的人很多,不戴的人更多,但現在你要是不戴口罩,估計自己也不敢出去。”在不少市場人士看來,當前口罩已經成為另類“硬通貨”,即便疫情結束,口罩的市場需求量也跟疫情前不是一個量級。

上述大行人士表示,經過這次疫情,大眾普遍提高了公共衛生健康意識,再加上空氣質量問題,口罩的需求量就更大了。不僅是國內,對國外而言也是如此。他舉例道,疫情爆發初期曾有當地企業向德國廠商下訂單以支援武漢,但德企臨時毀約,因口罩在德國已經脫銷。

  “這次疫情能夠讓口罩等與公共衛生、健康以及環保等領域的企業活下去,在可預見的未來,這些領域的企業肯定有不少都是優質企業。”他說。

  不過他同時提到,一般的口罩生產仍有一定的技術門檻,如需要無菌等條件,不少企業其實達不到這種生產要求,當市場需求沒有那麼大,很多企業都會被自然淘汰。

   該大行人士指出,在政府政策和市場需求的雙重支持下,其所在區域與口罩等防護用品相關的企業已經不缺錢。

  “我們這裡口罩倒是沒怎麼漲價,但(企業)庫存都沒有了,所以他們訂貨都是‘資金先行’的,因為訂單已經下來了,包括他們上游企業也都有國家資金的補助,採購原材料都是有資金的,企業的週轉率也快了。” 他稱,“所以這些企業目前大部分是不需要貸款的。”

  當前疫情防控工作是已是中國各部委最重要的工作,相關的財稅金融政策相繼出臺。如中央財政對疫情防控重點保障企業給予貼息支持,央行則設立3,000億元專項再貸款,實施優惠貸款利率,加強對重要醫用、生活物資重點企業的金融支持。

  該人士就談到,其所在銀行已經收到當地政府部門下發的重點扶持企業名單,該行已經在梳理並與相關企業對接;在這百餘家企業中,大部分是與口罩生產相關的企業,此外還包括溫度計等檢測類、醫藥用品類和外貿企業。

  “這些企業中,有一些原來是不太好的,但現在統一被劃到支持類了,因為現在他們確實很好了。”他稱。

  他並指出,經過這次疫情,以後對於環保、醫藥衛生等企業會在信貸投放上重點支持,該地區有港口優勢,對外開放和經濟發展程度均較高,口罩等原料生產企業也多,預計會吸引一些企業來建廠。

  中國郵政儲蓄銀行戰略發展部研究員婁飛鵬亦對路透表示,生產疫情防控物質如口罩、防護衣、消毒用品等的企業面臨擴大產能增加產品供應的壓力,有較大的資金需求,這也是疫情防控階段政府和金融監管部門要求要優先保障的領域,銀行會加大對這些領域的信貸投放。

   在政策的大力支持和急速擴大的市場需求刺激下,不少領軍企業也在快速集結自身的資源助力“戰疫”,富士康、中石化、比亞迪等企業均宣佈“跨界”生產口罩、防護服等醫療物資,以滿足當前防疫前線對防護物資的緊迫需求。

  如比亞迪在其官方微博中指出,面對醫療防護物資嚴重短缺的局面,該公司已調配資源,著手防護物資生產設備的設計和製造,口罩預計將在2月17日前後量產出貨,月底產能可達到日均500萬。

  中石化官方微博亦指出,截至2月7日中午,其已與合作伙伴對接完成11條口罩生產線,初步估算,2月29日將實現新增產能至60萬片/日,3月10日實現新增產能至100萬片/日以上。

  國內媒體統計數據顯示,以工商註冊變更信息為標準,自2020年1月1日至2月7日,全國有超過3,000家企業經營範圍新增了“口罩、防護服、消毒液、測溫儀、醫療器械”等業務。

  上述大行人士指出,口罩行業的技術門檻並不是很高,當越來越多的大型企業進入到相關業務領域,這些企業的規模效應會對原有的一些小型企業產生擠出效應。這類小企業靠一兩個季度的經營銷售,今年生存下來的問題不大,但明年就有一定的風險。

  “所以我們要實行動態的管理,如果這些小企業有銀行貸款的話,基本上不用擔心,因為它的交貨量的變動、流動資金的情況,銀行是可以知道的,”他稱,“但問題是這些企業大部分都不需要貸款。”

  而對於一小部分有信貸需求的企業,其目的主要是擴產,考慮到未來行業的供需狀況,其經營前景存在一定的不可預測性。

  “不過,我們現在的原則是,如果這些企業要貸款,第一筆就先放好了,問題不大,畢竟市場環境放在那兒,要死也死不成。”該人士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