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的蝴蝶效应——即便最后消灭了蝗灾,受到伤害的只会是人类

最近除了澳大利亚森林火灾和新型冠状肺炎病毒牵动着世界人民的心之外,还有一批"战五渣"靠着它们"人多势众"硬是闯入了大家的视线,2月11日,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FAO)甚至被它们逼的向全球进行了预警,预警的级别还是次高等级的预警信号。它们就是本次事件的主角——蝗虫。当前蝗群已经从非洲越过欧洲,进入到了亚洲,一路席卷了几十个国家,导致当地的农作物都受到了或大或小的破坏,部分国家的居民即将面临着缺粮的问题。时至今日,蝗虫群的数量已经突破了4000亿只,如果再不制止,在接下来的三个月内它们的数量可能会破10万亿,届时不但对生态和食物链造成极大的破坏,人类的发展和生存也会受到极大的打击。

生态的蝴蝶效应——即便最后消灭了蝗灾,受到伤害的只会是人类

生态的蝴蝶效应——即便最后消灭了蝗灾,受到伤害的只会是人类

其实这次的蝗灾追溯源头得从澳大利亚的森林火灾说起,这一场无情的山火持续燃烧了近半年时间,严重的破坏了澳大利亚当地的生态系统,也为本次的蝗灾埋下了伏笔。随着全球气候变暖,热带和亚热带地区愈加适合昆虫群体的生活,而本次的火灾为东非带来了为期3个月的大量降雨,为蝗虫的繁殖和生存提供了极大的帮助。充分的雨水加上舒适的温度环境,蝗虫的成长异常的快,东非国家可没有发达国家那么先进的监控机制和设备,等到政府发现蝗灾时,已经木已成舟,蝗群已经开始以势不可挡的趋势一路横扫了,目前蝗群途径的国家都缺乏有效消灭、控制蝗虫的手段与方法。

生态的蝴蝶效应——即便最后消灭了蝗灾,受到伤害的只会是人类

近代也发生过几次比较严重,2001年俄罗斯南部的斯塔罗波尔地区,约26.7万公顷的草场和耕地受到蝗虫侵袭,同一时期中国的黄河流域、渤海沿岸地区,以及新疆北部地区同样有蝗灾,部份地区的蝗虫密度达到了最多每平方米一万只。2001年中国辽宁省也首次发现了蝗灾。2003年,美国西部遭遇了可能是有史以来最严重的一次摩门螽斯灾难,截止到当年6月,仅犹他州便因此损失了2500万美元。2004年11月21日,以色列的滨海之城埃拉特遭到了数百万只蝗虫的袭击,毁坏了这个以色列南部城市的大量庄稼和鲜花,最后以色列政府动用了飞机喷洒杀虫剂才消灭了蝗虫。而2019年岁末的这场蝗灾更是被FAO称为近25年之最。

生态的蝴蝶效应——即便最后消灭了蝗灾,受到伤害的只会是人类

在中国,蝗虫不但是喂养家禽的饲料,还是吃货们喜爱的"零食",但是三人成众,三木成森,当数量达到一定级别的时候,就不是普通人力所能控制的了。事实上,中国自古就是一个蝗灾频发的国度,因此关于治理蝗虫的问题一直是古今学者钻研的重要课题之一,所以中国拥有强大的蝗虫防治体系,自建国以来,国内时有发现蝗虫群,但是都会在萌芽阶段就被消灭了。

生态的蝴蝶效应——即便最后消灭了蝗灾,受到伤害的只会是人类

目前国内防治蝗虫的方法以生物防治为主,药物防治为辅。在边疆操场的一些容易发生蝗灾的区域,牧民们会饲养鸡苗来抑制蝗虫,蝗虫的幼虫非常脆弱,而且移动能力差,也没有繁殖能力。养鸡不但能给牧民们带来收入和食物,还能有效的控制蝗虫的数量增长。当然如果是从外地来袭的蝗灾,这些鸡也只是给蝗虫们送口粮了。就像这次非洲蝗灾,以目前4000亿的规模是没有办法从根源灭绝的,因此只能以遏制蝗灾的势头为主,利用农药来抑制蝗虫成虫对农作物的破坏,再从根源上去消灭蝗虫的幼虫和卵,让蝗灾成为无根浮萍,最后消失在它们前进的路线中。

生态的蝴蝶效应——即便最后消灭了蝗灾,受到伤害的只会是人类

在埃塞俄比亚有一种鹳鸟,特别喜欢吃蹦跳的幼蝗。有人曾经解剖过一只鹳鸟,发现其胃中竟有1449只尚未消化的幼蝗,这可能只是它一顿饭的食量。2013 年,新疆哈密蝗灾,鉴于新疆地广人稀,监控困难,为防止蝗虫在野外扎根产卵,反复成灾。我国引进了引进 4 万多只适应新疆气候的粉红椋鸟,专门针对蝗虫。当然,生物防治还是少不了鸡鸭们的生物防治,既能创收又不会像药物治理那样破坏生态坏境。

生态的蝴蝶效应——即便最后消灭了蝗灾,受到伤害的只会是人类

其实这次蝗灾造成的大量损失还是我们人类咎由自取,肆意的破坏环境引起蝴蝶效应,导致人类社会近几年事故不断,大自然已经为我们敲响了警钟,如果我们还不警醒把环境保护起来,那么下次面对的可能将会是更大的挑战和问题。当然,我们相信这次的蝗灾在FAO的重视下,肯定会得到妥善的处理和解决。而蝗虫们若是敢踏入中国半步,我们必定会让它们有来无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