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战争时,日本联合舰队击沉英国的运兵船英国有没有什么反应?

WOTB黑豹2


其实英国还是有反应的,只不过当时英国三个群体的反应不一样.

1894年,日本不宣而战袭击了英国的为清朝运兵的舰船”高升号”,虽然日本救了船上的船长,水手等英国人,但是却导致了871淮军精锐葬身大海,导致甲午中日战争的爆发.

英国人民听到这个消息群情激奋,要求政府立即对日宣战,可惜他们没有宣战权.

英国的远东舰队司令斐里曼特更是在没有得到政府许可的情况下,派出主力舰,摆出兴师问罪的架势,更是发电报请战惩罚日本.很可惜舰队也没有宣战权.

英国政府却做了符合自己”搅屎棍”称号的决定,不对日宣战,而是举行听证会,和平解决此事,还与日本达成了谅解,英国还向清朝索赔了三万多英镑(哎,落后就要挨打,弱国无外交啊),作为对”高升号”的赔偿.很可惜英国政府拥有宣战权和决定权.

英国此时做出这样的决定,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

你们都是小弟

在英国看来,清朝和日本都是弱国,都是给自己提鞋的角色,给一百个胆子,他们都不敢和英国正面对战,更不要说向英国发动战争.英国明白日本醉翁之意不在酒,并没有向自己挑衅的意思,目标是清朝,既然是两个小弟打架,只要自己没损失,就当是看个乐了.

我想扶植你

当时的英国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中逐步被美国和德国超过,实力已经不是绝对且唯一的超级大国,自己在远东和俄国争夺领导权,也有点力不从心,所以想在清朝和日本中间选择一个进行扶植,来一起对抗俄国.本着优胜劣汰的原则,英国不想阻止这场战争,而是把这次战争当成了一次考试,奖励就是和自己结盟.

可恶的英国政府,也可以算是甲午中日战争的帮凶之一.

所以说靠山山倒,靠人人走,还是要自强![碰拳]



畅游历史的鱼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没有太大反应。

这是一个大话题,简单来说说。

高升号虽然是英国船只,但确实是搭载了满清的作战人员和武器,赶赴战区。

然而,中日既然没有宣战,原则上这并不违法,日本无权拦截、检查中立国船只,更没有权力开火和击沉。

但日本辩解认为,当时济远号和吉野号等日本军舰已经在1个多小时开炮对射,双方处于实际冲突状态,应该自动认为适用“战时国际法”。

如果高升号只是运载普通中国乘客,日本军舰当然无权拦截、击沉。然而高升号运输的是军人,所以日本击沉高升号并不违法。


另外,日本方面认为,高升号的船长曾试图投降,但被清军士兵挟持。


9时15分,日本军舰“浪速”发出信号勒令“高升”号停轮、下锚,以备“浪速”舰派出军官登船检查,命令“高升”号跟随“浪速”舰行驶,意在俘虏“高升”号。

英国船长高惠悌抗议无效后,为了保住船只,表示服从。此后,“浪速”舰再次命令“高升”号立刻跟随其行驶。

然而,高升号的清军士兵认为这样一定会被俘虏,阻止了英国船员的行动,并愤怒地宣布誓死不降。

之后,清军官兵将英方船长高惠悌看守了起来。

船长高惠悌要求发信号再与“浪速”舰交涉,内容是以未知宣战为名,争取将船驶回大连或旅顺。“浪速”舰再次派员交涉,但对“高升”号的要求未予允诺。交涉结束后,“浪速”舰发出“船员离舰”的警告。清军官兵不允许任何人离开“高升”号。船长高惠悌要求“浪速”舰再派出小船。“浪速”舰予以拒绝,并且升起代表攻击的红旗。

英国船长和其他西方人士随即跳船。清军认为洋员是临阵脱逃,开枪射击西方人士。而日军则旋即发炮进攻,清军也据船以步枪迎敌。

下午1时,“高升”号被“浪速”舰击沉。

此时,西方船员与清军官兵多数落水,日军以机枪向落水人群扫射。清军官兵两人被俘,其余皆被射死或溺亡,殉难者达七百余名。英国船长高惠悌和两位西方船员被日方挽救。德国顾问汉纳根少校游到岸边。

日军认为是高升号被清军官兵挟持,拒绝投降,日军才开炮炮击。

其实,以上都是扯。

当时英国对于日本是支持态度,他明白高升号是被日军胡乱击沉的。但英国不可能去因为一艘军舰去同日本开战。

当时英国在东亚主要的敌人并不是后起之秀日本,而是实力强大的沙俄。

英国认为满清的实力无足轻重,迟早会被日本打败。这样一来,扶持日本以对抗沙俄,对于维持英国在东亚的利益是很关键的。

所以,高升号事件日本国内舆论虽沸腾,政府却坚持责任属于中国,而忽视国际法专家的意见,显示其主要目的是维护英国商业利益,及鼓励日本在亚洲的地位。


萨沙


由于甲午战争时期英国已经有意扶持日本在远东对抗俄国,因此在高升号事件上采取了偏袒日本的做法。


丰岛海战示意图

1894年7月21日,清政府雇用了英国商船爱仁、飞鲸、高升运送清军士兵前往牙山,丁汝昌派出济远、广乙、威远前往护航。得到消息的日本海军随即派出吉野、秋津洲、浪速在丰岛不宣而战,发动了进攻。

在战斗中广乙重伤搁浅,济远不敌而逃,运输船操江被日军俘虏,而高升号上的北塘防军官兵1116人因为不愿意投降,表示除非返回大沽,否则宁可拼死一战。日本海军浪速号开炮将高升号击沉。

由于此时中日尚未正式宣战,日本海军击沉了一艘运载清军士兵的英国商船一时让日本政府有些被动。李鸿章也一度认为这会促使英国干涉。

浪速号巡洋舰

为了避免英国干涉,日本政府一面下令立即对浪速号上的官兵、高升号上英国船长和大副、其他相关人员的证言进行整理,做了有利于自己的《关于高升号事件之报告书》,未外交斡旋做准备。一面主动约见英国公使,保证配合英国调查,愿意承担相应责任。另一方面,日本政府拨出专款收买西方舆论,以形成对自己有利的舆论影响。

日本的这一系列做法确实在外交上争取到了主动,然而更重要的是此时英国也并不愿意因此事介入中日战争。

被日本俘虏的操江号

对于英国来说,一直有意在亚洲扶持一个国家遏制俄国在远东的扩张。早期英国认为只有清政府才具备这个实力,因此有意和清政府结盟。然而清政府内保守势力强大,即使李鸿章等人也对英国抱有戒心,主张利用英俄矛盾“以夷制夷”,因此一直没有做出积极回应。

而日本在明治维新以后,国力日渐上升,而且日本全力西化的方针也让英国更为欣赏。因此英国逐步就把结盟对象转成了日本,日本深知自己国力有限,也有意借助英国之力。在1894年7月16日,日本和英国签订了《日英通商航海条约》,两国的关系得到大幅度改善。

在这种情况下,英国认为日本海军在击沉高升号前,双方已经处于战争状态,因此日本海军有权将其扣留或者击沉,相关损失由清政府承担,做出了对日本有利的判决,李鸿章的如意算盘落空。

搁浅自毁以后的广乙


不沉的经远


引言:“公元1894年7月25日(大清光绪二十年,日本明治27年),清政府雇佣英国商船高升号从塘沽启航, 运送中国士兵前往朝鲜牙山,在丰岛附近海面被埋伏的日本巡洋舰浪速号悍然击沉,致使船上近千名官兵殉难。这就是著名的高升号事件。


事件经过:

高升号于1894年7月20日由中国上海驶抵天津大沽口,被清政府租用专门用来运送陆军援朝。1894年7月23日十时高升号起锚从塘沽开往朝鲜牙山。1894年7月25日凌晨,先期完成护航任务的北洋海军济远、广乙两舰,从朝鲜牙山返回旅顺,取道丰岛西北海面时,突然遭到日本联合舰队第一游击队的拦截围攻。此时,运载中国士兵的英国商船高升号也恰巧驶进海战事发海面,立即也遭到日舰无理粗暴的拦截,并于当日下午1时被击沉,船上近千名官兵殉难。此事即是著名的高升号事件。高升号事件是甲午中日战争的开端,也被认为是清王朝崩溃的开始。

高升号运送了淮军的仁字军两营二哨,共1116人,行营炮十二门及大量枪支、弹药,据掌握的历史资料高升号还可能装载了600吨上下约合8800万美元的银锭(即可能为援朝部队的饷银),所以根据它所运载的人员数量以及货物重量推测高升号在当时应该是一艘排水量在3000吨左右的大型运输船。

高升号事件中,871名江淮子弟是李鸿章所部淮军多年经炼精锐,他们的遇难相当于此后牙山一役中清军兵力的三分之一。首战不利,这样的惨痛战果,导致了中日双方在朝军事力量的失衡,更在心理上间接打击了清军,士气大为沮丧。公元1894年7月28日夜,日本陆军进攻牙山清军,发生激战,清军不支,退向平壤。8月1日,中日双方正式宣战。此后,清军在朝鲜战场屡战屡败,最终导致甲午战争的战败。


三国的反映:

  • 中国方面:满载中国士兵的英国商船高升号被日本军舰击沉,噩耗在第二天(1894年7月26日)传到了的北洋大臣李鸿章处。李鸿章迅速接照见了英国驻天津总领事宝士德,极其强烈地抨击日本人在和平时期炮击中立国船只,希望英国舰队司令对日本人采取断然措施。(宝士德事后评价道,李鸿章“他很善于在日本人侮辱英国一事上‘做文章’”)对于高升号事件,清廷决策层从起先的震惊很快的转向暗自庆幸。 甚至坐视其一厢情愿的“第三国”介入
  • 日本方面:高升号事件发生后,日本外相陆奥宗光下令法制局局长末松按照 “文明国家” 的程序对事件进行调查。从7月27日到正式宣战(8月1日)的一周内,日本进行了大量的证据准备工作,主要是针对日舰浪速号军官、获救的高升号船长和大副的调查笔录,以及其他一些获救者的证词,于8月2日形成了《关于高升号事件之报告书》。这份根本没有中国人参与的单方面报告,形式上完全按照“国际惯例”制作完成,在随后英国政府的两次海事审判听证会上大派用场。
  • 同时,陆奥宗光对驻英公使青木周藏作了“危机外交”的具体指示。一方面,要求青木控制好对媒体发布消息的节奏和分寸,一开始先不透露被击没的是一条英国轮船。另一方面,他要求青木向西方列强明确表态,日本将严格按照国际法办事,一旦确定责任在于日本海军,则日本将立即承担所有责任。陆奥本人还亲自向英国驻日公使巴健特重申此点。日本在战争之前,就已经弄清楚了活跃于英国的媒体哪些是可以被收买的以及收买的价码。事件发生前数日,陆奥就指示青木向路透社暗地里行贿600英镑,以换取路透社对日本的“关照”。以这样强力的“新闻策划”为支撑,青木成功地争取到了一些英国专家学者在媒体上公开为日本辩护。他在8月4日向本国政府报告英国和德国的舆情动向时,要求再“提供约1000英镑做特工经费”。
  • 8月3日,剑桥大学教授韦斯特莱克(John Westlake)在《泰晤士报》上刊文为日本辩护,认为日本击沉高升号是合理合法的行为。他的主要观点有三:一、高升号是为中国军方提供服务,这是一种敌对行为,不可以获得英国国旗和船籍的保护;二、不能因双方未宣战而禁止日本将高升号视为敌船。韦斯特莱克认为战争当然最好先有正式的宣战手续,但在实践中却往往相反,很难做到;高升号已经在从事敌对活动,已非中立;三、日本能够证明高升号的清军是开赴朝鲜应对日本军队的,这毫无疑问是敌对行为,日本将其击沉的确有军事上的需要。
  • 8月6日,《泰晤士报》又刊登了牛津大学教授胡兰德(Thomas Holland)同样论调的文章。他认为:即使没有正式的宣战,战争状态也已经存在了;当日本军官用武力威胁高升号服从其命令时,作为中立国公民的高升号船长、其也已充分了解到了战争的存在;这样,不仅敌对双方、而且中立方均明了战争的存在,宣战的义务也算完成。况且,高升号从事的是带敌对性的地面作战部队的运送,高升号应该清楚地知道这样完全会被日本军队拦截并作为战利品而被缴获,因此,日本不需要向英国道歉,也不需要向高升号的船东、或那些罹难的欧洲船员的亲属道歉或赔偿。
  • 1894年8月12日,长崎的第一次听证会结束,结论对日本相当有利,大长了日本人的自信。8月14日,陆奥向驻英公使青木发出《关于高升号事件之训令》,表示高升号本身“非法征募”、违反了女王的中立声明,要求青木向英国“提出强烈抗议”。当日下午,青木即拜访了英国外交部,要求英国政府饬令臣民严守中立。月20日上海举行第二次听证会后,英国几乎全盘接受了日本无错的观点。11月10日,英国官方最终裁定:当时已经存在着战争状态,高升号为交战国执行交战任务,日本军队有权扣留或击沉它,因此,日本在此事件中不需要承担任何责任。
  • 英国方面:高升号的悲剧传回英国后,舆论一片沸腾,群情激奋,要求政府对日本进行报复。此时,巡弋在东亚的英国远东舰队,也做出了不寻常的军事部署:远东舰队司令海军中将斐利曼特(Edmund Fremantle)不仅派“红雀”舰前往出事地点进行搜索,更是派遣“射手”舰前往搜寻日本舰队,要向日本舰队问罪。斐里曼特在发给伦敦海军部的电报中建议:“我方应要求立即罢免并拘捕浪速号舰长和那些在两国政府谈判期间指挥军舰卷入事件的高级官员。若不遵从,我应被授权实行报复。最重要的是,应当做些事情以弥补大英旗帜所遭受的侮辱。”尽管当时出于全球战略(主要是对抗俄国南下)的考虑,英国已经决定扶持日本。但因为长期的“传统友谊”,英国军方和民间都还是将中国作为远东的首要合作对象,在中日冲突中,英国舆论一致认为“抗日援华”既符合英国的长远利益,又符合英国的道义责任。斐里曼特随即通报东亚海域内的英国船只,将为他们提供武装护航。与此同时,斐利曼特命令日本舰队停止对英国商船行使搜查权,确保英国商船“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应受到骚扰”。斐里曼特的武装护航计划,引起日本政府的激烈反应。驻伦敦公使青木周藏奉命向英国提出抗议,认为斐利曼特的干预不仅侵害了日本作为交战国的应有权利,更与英国政府中立声明中的条款不符。青木要求英国政府下令撤回斐利曼特的这一要求。

事件影响:

对日本:在高升号事件之前,日本一直试图与英国重新签订条约,力图废止不平等条约。这是明治政府前30年奋斗的首要目标。因此,在条约谈判的关键时刻,日本政府十分担心军方在朝鲜的任何卤莽行动可能将英国逼到敌对面去,前功尽弃。在明治天皇的亲自协调下,直到英国签订了新的《日英通商航海条约》的次日,日本才决定开战。但此时条约虽已签订,却未换文,因此,日本政府因高升号事件而对军方恼怒亦在情理之中。但英国政府以自己在高升号事件中的实际行动,证明了对新的伙伴的诚意,英日亲近抗衡俄国。

对中国:高升号事件导致中日甲午战争的全面爆发,很快的以中国的失败告终,战争失败标志着历时三十余年的洋务运动的失败,使取得的近代化成果化为乌有,打击了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对民族复兴的追求。在甲午战争之前, 中国还是个在东亚局势中有举足轻重作用的大国。西方殖民者在亚洲的殖民活动,还是以清朝为中心 ,平衡着各方利益。此战之后,这个老大帝国的丧钟彻底敲响了,慢慢走进入了历史的坟墓中。


木落生花


有反应,英国愤而出兵,日方连忙派人赔礼道歉,安抚了英国人,李鸿章的计策落空了。

当时除了海盗与交战国之外,没有哪个国家敢击沉挂有英国国旗的船只,因为当时英国是海洋霸主,也是当时世界上惟一的超级大国。因此,李鸿章故意用英国商船运兵,逼日方击沉,以便挑起英日战争。

只可惜,英国想让中日单挑,不想参战,然后扶持胜者,在远东牵制沙俄。

后来清朝战败,英国扶持日本,十年后,在英国的支持下,日本打败沙俄,英国扶持日本制衡沙俄的战略获得了成功。



当代曹植


虽然是英国商船,但是船上运的都是中国军队;为了避免日本海军袭击当时朝鲜牙山的部队,李鸿章决定租用英国商船三艘运兵。因此,英国在把这些船租给中国的时候,他都知道这些船将要用来干什么。所以后来两国交战,日本袭击中国的运兵船就属于正常战斗击沉。英国自然不会说什么,连一个抗议都没有。

另外,英国的态度和当时整个的国际环境有关,虽然英国在日本开战时对日本提出抗议,并指出日本要对发生战争的后果负责,但英国并不愿意制止日本发动战争,因为英国在远东扩张的主要对手是俄国,在英国看来,无论是中国还是日本,在这方面都是可以加以利用的缓冲力量,英国确实不希望中日之间发生战争,因为这样会给俄国在远东的扩张造成机会。因此,英国不愿意插手中日战争之间的事物,因为他怕俄国插手,一旦英国支持中日战争中的其中一方,俄国就有可能支持另一方,英国不愿意显示出对中日两国某一方的偏袒,而引起俄方的误会。

英国唯一能做的就是积极联合其他列强,共同干预,对于中日关系进行调解,希望早日结束战争,因为英国不希望战争长久拖下去而影响中英贸易,更害怕走投无路的清政府倒向俄国一边。


豫南学者


在甲午战争期间,日本联合舰队击沉了悬挂英国国旗的商船,船上运载的清兵几乎全部遇难,这次冲突史称高升号事件。

由于日本政府处置措施得当,反应迅速,化解了一场外交危机。

换句话说,是日本政府的无耻和狡猾,混淆了视听,获得了英国政府的谅解,也获得了国际好评。

事件经过

1894年(光绪20年,明治27年)是中国人难忘的一年,在这一年朝鲜境内爆发了东学党起义。

朝鲜当时还是清朝的附属国,请求大清出兵镇压。

日本经过明治维新国力今非昔比,早就想跟大清较量。

在清政府向朝鲜派兵的时候,一万多名日军也浩浩荡荡以保护侨民为名赶来朝鲜。

7月25日清晨,日本海军在朝鲜牙山湾口丰岛西南海域悍然击退大清海军济远号、广乙号。

这时搭载大清军人的的英国商船高升号被日本浪速号挡住去路,并企图扣留,大清军人当然不干,英国船长则希望能原路返回中国,三方僵持不下。

这时日舰东乡发出警告,发射了一颗鱼雷。

高升号外籍船员惊慌失措、纷纷跳水逃生,清军坚决向外籍船员们开枪射击。

浪速号随即向高升号开始炮击,清军当即进行还击,1小时后,高升号沉没。

浪速号出手营救了高升号船长和大副、轮机长等3名英国人,245名清军官兵被随之赶来的英美德法军舰营救,共有871名大清官兵和59名船员丧生。

这就是震惊中外的“高升”号事件。

高升号事件,可以说是出师未捷身先死,给了李鸿章当头一棒,也沉重打击了大清军队的士气。

事后李鸿章把甲午战争大清的失败,归咎于这次事件,说这乃是一个凶兆;从心理学角度分析,也不是毫无道理。

事件善后

事件发生后,日本外相陆奥宗光当即宣布日本非常重视,下令按照 “文明国家” 的程序对事件进行客观而全面调查,给各方一个满意结果。

接着日本方面就开始了紧锣密鼓的调查和取证工作,在从7月27日到中日正式宣战(8月1日)的一周内,日本进行了大量的工作,获得了日舰浪速号军人和获救的英方人员的调查笔录,和其他有关人员的证词,完成了《关于高升号事件之报告书》。

很显然,这完全是日方的一面之词,但因为形式采取了“国际惯例”来完成的,让英国人非常满意,它们觉得日本是个现代文明国家,还是很守规则的。

同时日本还假惺惺做出姿态,对列强说,日本将严格按照国际法办事,一旦说责任在日方,不偏袒、不护短、一查到底。

与此同时,日本积极开展舆论战,不仅鼓动本国媒体为日本说话,还游说了英国媒体为日本辩护。

日本的工作取得了成效,8月3日,剑桥大学教授在《泰晤士报》上接受记者采访为日本辩护,认为日本在这次事件中采取的措施合法:

一、高升号在中日发生冲突后运载军人,已经属于敌对行为,不受国际法保护。

二、船上的军人是用来对付日本的,日本军舰当然有理由采取有力措施。

三、虽然没有宣战,但两国事实上已经处于交战状态,高升号不是中立态度,不能受到保护。

他们由此得出结论,日本不但不需要向有关方面道歉,也不需要对相关人员进行赔偿。

8月12日,长崎的第一次听证会结束后,日本倒打一耙,向英国外交部表示抗议,因为高升号违背了英国宣布的中立原则。

8月20日上海举行第二次听证会后,英国政府被听证会上的导向左右,竟然自己觉得理亏,觉得日本没错。

11月10日,英国的最终结果出来了,他们裁定:当时两国已经属于战争状态,高升号为交战国运兵属于敌对行为,日本军队有权对它采取任何行动。

总之,日本人没有任何错,因此不需要赔偿和道歉。

既然日本没有错,那中国政府使用英国船只,出了事故,那就应该负责,赔偿所有损失。

1894年11月英国作出最后裁定后, 到次年的2月5日,英国外交部正式通知高升号的船东印度支那航运公司:赔偿责任应改由中国政府承担。

1902年。中国和有关方面就赔偿具体金额达成协议。

1903年赔偿全部付清。

总之,高升号事件中,日本很无赖、大清很受伤、英国很糊涂。


小约翰


事件背景

1894年7月23日(清光绪二十年)清政府雇用英国商船高升号从天津塘沽起航,运送李鸿章所部淮军多年经炼精锐士兵1116人和军械前往朝鲜牙山增援。

7月25日凌晨北洋水师"济远"舰、"广乙"舰从牙山返航。在朝鲜丰岛海面与日本联合舰队第一游击队的吉野、浪速及秋津洲三舰遭遇。日舰发起突袭。很快广乙舰在秋津洲、浪速两舰的炮火下重创。向东北方向退出战斗,在朝鲜十八岛附近搁浅,随后燃船自毁。济远不敌向西撤退。吉野、浪速紧追。而这时中国军舰“操江”号和英国商船“高升”号先后误入战区。日军以秋津洲舰拦截操江舰。“浪速”舰拦截高升号。"济远"舰借机击伤吉野逃回威海。这就是丰岛海战。日本人登上“高升”号检查发现船上是中国士兵后要求“高升”号跟随浪速舰驶往日本。经过再三谈判,中国士兵宁死不当俘虏。“浪速”舰长东乡平八郎竟下令将“高升”击沉。船上871名士兵壮烈殉国。

丰岛海战和高升号事件是甲午战争的重要导火索。8月1日,中日双方正式宣战。

各方态度

高升号的事件传回英国后,全民激奋,要求政府对日本进行报复。在东亚的英国远东舰队也部署到了出事地点巡弋。为东亚海域内的英国船只武装护航。


李鸿章试图以夷制夷,清朝方面认为英国一定会站在自己的一边,制裁日本。在此事发生了两天以后,清廷才开始与英国公使商议此事。


日本在事件发生后立刻以“文明国家”按照“国际惯例”对事件进行调查收集大量“证据”形成没有中国人参与的单方面《关于高升号事件之报告书》同时收买西方舆论,学者公开为日本辩护。为日本在外交上取得了主动。

事态结论

英国官方最终裁定:当时已属战争状态,高升号为交战国执行作战任务,日本有权扣留或击沉。因此,日本在此事件中不需承担任何责任。次年2月,英国外交部正式通知高升号的船东印度支那航运公司:赔偿责任应由中国承担。

为什么英国会转向偏袒日本呢?

因为沙俄向东亚扩张野心勃勃。当时英国和俄国在中国都存在巨大的利益。英国在亚洲的力量无法遏制沙俄。满清的没落已不足以作为他在东亚殖民利益依靠的制衡力量,而日本以不干扰英国利益为交换,获取了英国的支持。


悬史密探


英国得知高升号被击沉的消息后,非常震惊!英国驻日公使向日本外务省提出严重抗议,指出:在中日两国尚未宣战的情况下,无故击沉中立国商船,是粗暴的违反国际法。但弱国只能挨打,英国见日本国势日盛,就找软弱无能的清政府索赔损失。


汉武天威


第一英国支持日本。第二英国船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