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啃老族”的心裡一點慚愧都沒有嗎?

浮生寂滅


啃老族這個定義看怎麼說了,現在房價上漲太快,很多家庭買房都要花上好幾代人的存款才能付夠一個首付,這算不算啃老呢?其實這種感覺年輕人也有很大的壓力,每天勤勤懇懇工作,而且上有老下有小,揹負著所有的壓力。更多的或許是種無奈吧。還有一種每天無所事事,也不積極上進,就只等著父母補貼。這種情況我們一般都會看不起,或許也想指著鼻子罵他,但在這樣的一個家庭裡,我們更應該思考的,是不是父母當時的教育方式問題。父母過於寵愛,不注重培養孩子的動手動腦能力,什麼事情都幫孩子做好安排好。長此以往,孩子長大成人後也照樣習慣這樣的相處模式。什麼都依靠父母,等父母老了,累了,幹 不動了,又反過來指責孩子,還有用嗎?到底應該是孩子慚愧還是父母慚愧?


讀不懂的憂傷


本人是在農村生活長大的,家裡父母也是農村人,家裡呢還要兩個姐姐,在家裡我也是最小的,可能也就是這個原因吧,我爸媽受不了我在外面吃苦受罪,寧願在家養著我,也不希望我出去像其他人一樣去打拼,到了二十多歲,沒有結到外界一個朋友,我不甘心在家裡就這樣,我也想出去闖,不論好與壞,最起碼我能在經歷中成長,頭條的朋友們,為我加油吧!疫情過去我就要去闖蕩了!加油


浩瀚翔麟


“啃老族”們大多數閒賦在家,衣食全靠父母而且日常花費不菲。不去找工作,或者眼高手低,大事做不著,小事不願幹。拈輕怕重,好逸惡勞甚至遊手好閒。“啃老族”自身往往存在著人格特徵的某些缺陷,存在著一些對立的矛盾。如:1、“志大”與“才疏”。他們有些人胸懷遠大理想,但又缺乏相應的實際能力,既希望自主擇業,卻又不願承擔風險;渴望競爭,又缺乏競爭的勇氣;對自我抱有充足的信心,但在遇到挫折之後,又容易自卑;既崇尚個人奮鬥、自我實現,同時又有較強的依賴感。2、“激情”與“責任”。大學畢業生充滿了對社會的想象與激情,這種激情是改造社會的不可缺少的動力。但是,他們理性匱乏,缺乏對他人和社會應有的責任感。這種激情的膨脹與理性的匱乏,使他們往往走向初衷的反面。失業後,對生活喪失了激情,因此也缺乏鬥志。網絡技術的進步,在某些方面拉大了人與人、人與社會的距離,部分“啃老族”“躲在小樓成一統,管他春夏秋與冬”,沉溺於網絡,醉心於虛擬的世界,拒絕跨進現實的社會中。採取脫離、迴避、甚至是恐懼的處世態度。3、“物質”與“精神”。一方面物質生活水平較高,依靠父母生活,生活無憂,另一方面精神極度空虛或精神壓力較大。

人格是人的社會化的結果,它在個體的遺傳、環境、學習和社會實踐等因素相互作用下形成,同時它又反過來影響社會化過程,影響社會環境。人格決定個體的生活方式,甚至有時決定個體的命運。如:一個性格果斷的人比起一個性格懦弱的人,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更易把握住機會。活潑、好動具有外向特質的人比起文靜、謹慎具有內向特質的人更具有挑戰性,更易接受新事物,更易隨社會的變遷而變化。

在社會轉型時期,青少年的健康發展離不開一個良好的社會生態系統。這個生態系統是以青少年自身為中心,家庭、學校、社會、大眾傳媒、社會輿論、傳統風俗、優秀文化等相伴隨的一個得到充分整合的社會生態體系。其中,家庭要能夠給孩子提供一個溫馨的、安全的、充滿愛意的環境;學校要能夠真正地體現教育的宗旨——“以人為本”、不但“授人以魚”、還要“授人以漁”。要鼓勵孩子追求真理,而不是片面追求“升學率”、造成人的畸形發展、人格的殘缺。應該發揮網絡和大眾傳媒工具的優勢,淨化青少年成長的環境,以優秀的作品激勵人、以優秀的文化引導人。要探討在新形勢下,如何用我們古代豐富而又燦爛的中華文化來影響青少年,使他們愛國、愛家、愛已、愛人,做一名善良、誠實、守信、有同情心和社會責任感的社會公民。




上岸符


生活本就不易,內心忐忑焦慮,卻始終無法說服自己打破那悲哀的舒適圈。

人是很複雜的生物,我們常常鼓足幹勁,卻無法說服自己努力為夢想拼搏

多少個夜晚,我們躊躇滿志,列好計劃,立下flag,最終卻沒有辦法堅持,當我們長久的處於生活得以滿足的環境中,當每一次失敗返回家鄉時,自己總會想:

“算了,現在這樣也沒什麼不好,為什麼非要在意別人怎麼看,想著做點什麼吧,可是我又能幹什麼呢?萬一失敗了,情況會比現在更差,可是要是不出去幹活,父母總不能養我一輩子吧,到底該怎麼辦呢?”

於是在焦慮與逃避中,時間便一天天的過去了,長期呆在家裡的他們內心的惶恐與不安與日俱增,最後他們變得敏感又多疑,難以接受別人的意見,最後真的成了寄生蟲一樣的存在。

夢想總要靠自己去實現,人生的美好就在於它的不確定性,我們作為21世紀的新一代年輕人,再不濟也不會到了會餓死的情況,只要雙手健全,隨便的一份工作,就足以保證自己能活下去

既然正處芳華,便為了自己的未來多一些拼搏,不要放棄曾經心中燃起的夢想,只要學習就能順應時代的需求,你所遇到的困境並不是永恆,做我們自己的英雄,當接近夢想的曙光時,你會為那個曾經努力打破舒適圈,努力拼搏的自己而驕傲

偶爾的懈怠是人之常情,但我們總要明白美好的生活只有靠自己的雙手締造,我們夢想中的樣子,只有自己能勾勒出輪廓




做個行動的巨人,未來,我來。

只要相信,一切皆有可能


閒庭漫步享人生


1.讓他到當地附近工廠上班,沒幹多久就辭職,又在家啃老。

在當地有幾個小工業區,只要想上班做普工一個月工資也有3000左右,在農村上班有3000塊工資算是還不錯了(城市裡普工工資才4000左右)。但這些工廠都是26天制一個月上26天班,每天10-12小時。工作相對比較辛苦,沒上滿一個月就辭職了,吃不了苦。辭職後就在家裡玩,也不出去找工作。

啃老族是從小造就的。在孩子3歲,不願賣力用飯的時刻,父母就滿地追著給他餵飯吃。在孩子13歲,不願寫功課的時刻,父母就替他寫功課。長此下去,他的生涯都被父母經辦,那末到了他23歲,不願愛情和下班的時刻,父母為他找相親工具,給他支配工作,也便是天經地義的了。

啃老族也叫“吃老族”或“傍老族”,他,她們並非找不到工作,而是主動放棄了就問的機會,賦閒在家,不僅衣食住行全靠父母, 而且花銷往往不菲,說白了就是不幹活, 啥都要靠父母,沒有經濟來源, 一天遊手好閒的不幹正事,剛向家人要錢,這種人真的好嗎?除非你家能和王思聰,馬雲財力相當沒問題,如果你家一窮二白,我勸你還是趁著年輕,好好的努力一番吧,就算失敗了,至少你努力過,你父母也給你多少能幫一點,如果你不但不努力,而且還伸手向家人要,這會讓你父母寒心的,況且鄰居都在背後罵你家的,好自為之吧,少年,別等你老的一天後悔,我九七年的,一四年出來,到現在三年了,沒向家人要過一分錢,還給家裡打過一萬,我到現在也沒存多少,我花的也快,好了,不說了。

2.學技術學手藝。在農村開挖機很賺錢,就託人教他學挖機技術。幹了幾天又覺得沒意思,又在家啃老。

在農村有技術有手藝的人很吃香,一年到頭都是做不完的業務。像泥水匠,木工等傳統手藝在最近幾年工資年年大漲,還很難請到這些手藝人。新技術,如開挖機,也非常吃香工資也很高。

假如一個人從小就覺得“用飯是你們要我做的,而不是我要做的。上學是你們要我做的,而不是我要做的”,他長大了也異樣會覺得“工作愛情娶親都是你們要我做的,而不是我要做的”。

並且,正由於“用飯是你們要我做的”,我才不要去好好用飯。由於假如好好用飯,就顯得我很薄弱,沒有節氣,沒有莊嚴。正由於“上學是你們要我做的,而不是我要做的”,我才不要好好上學。

3.不上班,不學手藝技術,卻又說想創業。還沒開始就結束了

長期呆在家,沒有收入,他自己也覺得不好意思了,就說要創業。由於種種原因,還沒開始就結束了。

正由於“工作愛情娶親都是你們要我做的,而不是我要做的”,那末我才不要去工作,我才不要去愛情。我便是要看你們天天急得要死,卻拿我力所不及的模樣。由於只要讓你們發急、苦楚,我感到到自我的存在。

任何人小的時刻都下意識地對抗他人的節制。比方,到了兩三歲,小孩子最高興的工作之一,便是不做小孩兒讓他做的事,否認小孩兒說的話,而後察看你的反響。這個時刻應當怎樣做?讓他去反著說,反著做,在包管人身平安的前提下,讓他本身去承當本身行為的效果。假如你想要節制一個3歲的孩子的對抗,那末他有可能會和你對抗到30歲。

4.有位親友說給他說媒結婚吧。他結婚後還真的改變比較大,不再挑三揀四了,更有責任心和擔當了。

他在家啃老了一年多,沒有收入,可娶了老婆。結婚後不再遊手好閒了,為了生活生存,為了老婆孩子他很少在家啃老了。“一物降一物”,親友們都說,他找到了能降住他的人。以前不管親友怎麼勸說,他就是不去賺錢,在家啃老。他自己說,結婚了責任負擔重了,老婆能在他身無分文啃老的時候嫁給他,他應該給他老婆更好的生活條件,為了他老婆,為了他們未來的孩子不敢再啃老了,要靠自己撐起這個家。責任心是執行力,是動力。

由於每個人都想要有決議本身生涯的權利。制止他人領有這類權利,並不能使得這類權利的願望消散,而是會換一種方法表白進去。“你不是要節制我的人生麼?好。我拗不過你,以是我聽你的節制。然則我會以我人生的失敗,來向你證實你的失敗。”

“啃老族”產生的生理本源,便是這類逆反之心,抨擊之心,自毀之心。他們不願意被節制,他們想要自力,想要對抗,然則由於從來沒有控制過任何權利,承當過任何義務,以是他們又對權利和義務抱有深深的膽怯。

烏鴉反哺,羔羊跪乳,鳥獸都知道感恩報答父母何況是人!一個身強力壯的年輕人在家多年啃老,太不像話了這。俗話說得好:惜兒害兒,叫我說乾脆把他給分出來,任他自生自滅去吧!你父母也養不了他一輩子,最後還是害了他,不如現在逼他去掙錢鍛鍊,早日融入社會,做個正常人,不然就完蛋了。

這兩種牴觸的生理在內心中奮鬥,無奈化解。他們將對本身的討厭和仇恨,投射在本身的父母身上。想要以本身的失敗來對父母製作打擊抨擊,經由過程撲滅本身來撲滅節制者。由於:

“正由於你想要我做這件事,以是我才不會去做這件事。由於如許會讓你覺得悲傷。我討厭你,以是你的悲傷會讓我感到到對抗的快活。假如我依照你說的去做了,你就會感到到高興,我由於服從了你的節制,就會感到到不快活。”

縱觀西方對孩子的教育觀念,才發現咱們的教育理念有很大的弊端。西方人都把孩子當叢林小猛獸養,從小就讓他們勇敢,自立自強。可我們中國人是孩子都當寵物養,生怕自己的孩子吹了風淋了雨,受了委屈。所以最後一個成了自然界的猛獸,一個成了籠子裡的金絲雀。猛獸會在自然界自食其力 ,金絲雀則喪失了自我生存的本領,需要人一直飼養下去。那麼請問這樣的家族能昌盛嗎?事實上這不是在愛孩子,是在害他。





南空Ee


每一個啃老族的背後,都有一對把成年孩子當三歲小孩養的父母,過度保護,過度溺愛,蠻橫控制。小孩幾十年習慣於在父母的保護傘下真空的活著,一旦成年了就要他們突然適應社會是很難的。就像關在矮瓶子裡的螞蚱一輩子只能跳到瓶蓋的高度,一旦擰開瓶蓋,他可能再也跳不出去了。

人人生下來都是一樣的,為什麼長大了之後性格能力會天差地別呢?因為有的父母是盡全力的培養自己的小孩,而有的父母只是看著他們長大;而更惡劣的父母是用自己狹隘的愛來禁錮他們、控制他們,以一己之力強行限制孩子各項能力的發展,強行滿足他們各種不合年齡不合禮法的本能慾望。

我們正常人從小到大都是在父母的訓誡和鼓勵中慢慢成長的:自己的事情要自己做;不做完作業不能玩;5.6歲就是大孩子了,不能再跟父母睡在一起;要積極參加集體活動;要努力學習;要幫助同學;要自己克服困難……從小到大多少的耳提面命,一步步的成長都是來自父母的淳淳教誨。而有的父母卻生生把這一切步奏都省略了!前不久看到新聞有個12歲還沒有斷奶的小孩,一但母親不餵奶就各種哭鬧,還打人,母親'沒有辦法',只得繼續喂。這得是多麼沒有原則的父母才能養出來這樣的孩子?

都說天下無不是的父母,我卻覺得,孩子的很多問題都是出在父母身上,養孩子也是一門學問,需要終身學習,謹慎對待,不然,他可以給你養老,也可以給你一個淒涼悲慘的晚年。望天下父母共勉之。





扁扁的魚


首先啃老這種事是全球範圍的現象,不只是中國有!

個人認為啃老的人分2種:

1.有良心的啃老族。這種啃老族肯定是有慚愧心的,由於自身的各種原因,比如心裡缺陷不能融入正常的人際關係,比如無生存技能等等,不得不在家吃爸媽的。但他們對老人發自真心的好,比如負責所有飲食起居,跑腿啥的!這種我覺得我可以和這種人交朋友!

2.沒良心的啃老族。這種人就很可惡了,能自己養活自己,卻因為懶或其他自私的原因吃爸媽的,不管他對老人有多好,都屬於垃圾!這種人也不會慚愧,因為本來就屬於無賴!


曾濼霖


啃老族的出現有其複雜的成因,最主要的還是在家庭教育中,父母極其溺愛孩子,凡是孩子提出的要求,不管是否合理,都會全部滿足孩子。其次是物價上漲、生活壓力、就業形勢嚴峻等原因使啃老變得有些情有可原。

在現實生活中,人們習慣於家族式的生活。無論孩子多大年齡在父母的眼中永遠都是孩子,導致大部分的年輕人在成年後還是會繼續依賴父母生活。家長們都要“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美好夙願,很多父母注重孩子“成才”,卻忽略了孩子“成材”的過程。“高不成,低不就”,眼高手低,又不願意從頭、從基層做起,這樣傲慢的性格也是家長對其教育的缺失惹的禍。最後,在沒有工作的情況下,他們就心安理得地選擇啃老。



大地良友2


在他們心裡,覺得父母所給與的是天經地義理所當然的。心裡沒有慚愧內疚,更不會感恩。隨著父母的老去,物質生話慢慢下降時,拐扙沒有了,自己又沒有責任和擔當,必然成為社會的負擔。所以,全社會必須要注意這個問題。必須要從小培養孩子生存獨立的能力。切勿過寵。


以筆墨繪人生


既然都成為啃老族了,自然樂此不彼,何談愧疚?

當一個人沉沁在某種環境中,自然舒適享受愉悅的心態佔據上峰。至於慚愧可能會有,但只是在偶然間的一絲感慨,甚至成為一種內心自我平復安慰的手段。

無論是追求夢想型、喪失自信型、自閉型和家庭溺愛型的啃老族,其本質是一樣的。

故,慚愧心裡只是偶然的自我平復,樂於啃老才是真實。

但路很長,喪失啃老條件,他們也自然主動覓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