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著孔子學養生——修煉逍遙人生

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這段話是孔子的自我評價,也是對自己人生的一個總結,是孔子在生命的最後時刻對自己的從求學開始的歷史總結。

孔子活了73歲,這句話是他70歲以後說的,還有幾個年齡節點,這是孔子最後的人生總結。應該看做是孔子對自己人生的自我評價,並且可能是最後一次評價。

應該深入研究這段話的內涵,還要對裡面的年紀要探討。透過文字看到孔子內心想要表達的內容,對這一段文字的翻譯不能僅僅停留在文字表面。

通行的翻譯只是從文字表面來解釋, 沒有進行更深入的解析。

我們還是先來看一下通行的翻譯:我十五歲立志於大學之道;三十歲懂得了禮,言行都很得當;四十歲能成為知者,無所迷惑;五十歲懂得了天道物理的根本規律;六十歲所聞皆通;七十歲能隨心所欲而不越出法度。

第一句:吾十有五有志於學。這裡面有一個很重要的年紀15歲,很多人都認為孔子上學太晚,也可能是家庭條件不好造成的。

現在人上學早,3-4歲就已經進入幼兒園,在老師和家長的鞭策下開始了學習。

孔子說的是15歲開始立志學習,也可能孔子在15歲以前也有學習,是沒有目標的學習,或者說是被動的學習。

15歲在古人看來是一個重要的年紀,因為古人會在15歲舉行束脩之禮。這個禮和現在的成人禮有相識之處,古人比較早熟,結婚都比較早,成人比較早也是可以理解的。

跟著孔子學養生——修煉逍遙人生


孔子還說過: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嘗無誨焉。孔子認為自己只有在到了15歲以後才知道立志學習,所以在招收學員的時候也只招收15歲以上的。

這可能和孔子教學內容比較深奧有關係,畢竟孔子不教初級識字,按照現在的劃分,孔子辦的學校是大學,至少也算是高中和大學連讀學校。15歲進大學也不算晚,現在能15歲上大學的恐怕都是天才少年。

三十而立有很多的解釋,孔子說過:不學禮無以立。禮是最重要的是立的知識,但是禮也只是孔子教學內容的六藝之一。

三十而立應該是孔子學業有成,按照現在的說法就是孔子30歲博士後畢業了。不過孔子沒有在一個固定的學校學習,他主要是遊學,跟隨不同的老師去學習。

按照現在的學習制度,孔子當博士後的學習時間也可以算是夠了。15歲開始讀高中本科連讀,用15年的時間去有目標的學習,學到了能在社會上幹一番事業的本領。

孔子要乾的事業是一個超級大的事業,是一個在很多人看來是不可能實現的事業,也是被很多人嘲笑的事業,包括他的學生都在嘲笑他迂腐。

孔子始終不渝,從來沒有放棄自己的理想。在孔子40歲的時候,孔子做到了一個智者達到的境界——不惑。也可以這樣說,孔子在40歲的時候成為了一個智者。

孔子曾經說過這樣一句話:智者不惑,仁者不憂。

跟著孔子學養生——修煉逍遙人生


孔子在50歲的時候知天命,有人說孔子是封建宿命論思想,是需要反對的。也有人說知天命是瞭解了自然規律。

孔子說自己知天命是知道了自己的人生使命。每個人生活在這個世界上都是揹負著一定的歷史使命,有的人一輩子都不知道自己該幹什麼,糊里糊塗過完了一生。有的人在生命將要結束的時候知道了自己的使命,可惜已經晚了,沒有時間去完成了。

還好孔子知道的不算太晚,他還有二十多年的時間去完成。

人生最大的憂慮和困惑就是沒有目標,一旦孔子找到了自己的人生目標,那麼孔子就做到了不惑。

跟著孔子學養生——修煉逍遙人生


孔子在50歲就已經成為一個仁者。

孔子在60歲的時候達到了耳順。因為孔子追求的是快樂,我們就可以把耳順理解為:

無論聽見什麼話,孔子都能心情平靜,不管是多麼難聽的批評,孔子都能愉快的接受。

孔子在70歲做到了:隨心所欲不逾矩。這個“矩”字解釋為規律不合理,因為孔子追求的是“道”,這個“矩”字解釋為道更合理。

孔子在70歲以後不管怎麼做事都符合道。一個人如果能做事符合道,那麼按照莊子的標準就可以說是達到了逍遙遊。

孔子修煉到了逍遙人生。

用養生思維可以這樣試著解釋這段話:在十五歲立志學習,到三十歲的時候學業有成,擁有了可以在社會上幹一番事業的能力,立下了自己的人生目標。四十歲的時候對人生已經不再疑惑,達到一個智者的標準。五十歲的時候對人生的目標更加堅定,達到了一個仁者的標準,沒有什麼憂慮的。六十歲的時候對什麼話都能快樂接受,不論是多麼難以接受的批評。七十歲的時候不論做什麼都能符合道,不會超出道的軌道。

跟著孔子學養生——修煉逍遙人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