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30比运-8和运-9强在哪里?

早慢熊1


这个运八运输机的模型做的很好,有历史的沧桑感!我国当年获得了苏联“安–12”中型运输机的图纸后,全体航空人披荆斩棘、不畏艰苦,在国家工业底子薄、资金不足的条件将“安–12”仿制成功,奠定了我国研制大中型飞机的基础!

运八/运九运输机目前较大量数量在我军三军服役,并且以它们机体的衍生出来的先进型号机型也有很多种,比如:空警200/500预警机、高新6反潜机、高新7心理战战飞机、高新10电子战飞机...现在的运八/运九算是比较先进的中型运输机了,被多个国家空军购买,最新出口到了哈萨克斯坦。
在西安飞机制造厂厂区外出现的一种中型运输机的机身,从机头部分来看与运九运输机有区别,运九运输机的机头呈椭圆形,而这个机头略呈矩形,并且驾驶舱与机头罩之间的距离也要短一些,视野也更加的开阔。




运9的机头与上面那张图片里的新飞机机头相比确实不一样,上面那个机头呈“矩形状”,机身也显得略高略宽一些,起落架收放舱也貌似不同。

既然是运八/运九比较先进,我军为何还要研制新一代的运30? 这主要的原因还是运八/运九的基础太老了,它们的基础型飞机是苏联的安–12运输机,而安-12是苏联1958年投入批量生产的中型运输机,虽然运八/运九在性能上有大幅度的提升,但是根底设计的限制,再怎样改进也难以空运现代陆军相当多的装备。


运八运输机参加汶川大地震空运和转移伤员的工作,从这张照片看它的尾门显得很窄!“解放中卡”或者“东风中卡”进入到它的机舱内有比较困难,而我军现代装备的各型轮式装甲根本进不去。

现代陆军的装备与1950年代末的装备已经不同了,体积和重量都要超过,为了适应现代化武器装备空运的需求,就必须要加宽加高运输机的机体货舱段,但运八/运九已经不可能再加宽加高机体了,否则就需要改变飞机的气动布局,改变气动布局是一项复杂的工程与其这样不如设计一型新飞机。


“新中运”(运三十)模型的机头部分确实与前面的那架没有机翼的机体很像,那架飞机有可能就是运三十的原型机。

运三十运输机采用“T字型”垂直尾翼,这样的设计是让尾部水平翼避开前主机翼尾气流的干扰,使得飞机的操纵性能提高,同时这样的设计可以减小尾翼的面积,减轻了机身的总重量,并且有垂直尾翼的支撑结构会更加坚固,更加有益处的是:这种设计可以使运输机的尾门加宽加大,更有利于货物的快速装卸…目前,包括:C17、欧洲A400M和我军运二十在内的新一代运输机都采用这样的设计。


运九运输机的尾门很窄,由于原始的安–12运输机的机身很窄和尾部水平翼的结构强度限制,尾门不能设计的太宽,否则会降低了尾水平翼的结构强度,飞机做极速转弯半径时尾翼就被甩掉了。

运八/运九的基础由于设计年代太久远,采用了正常的客机水平尾翼设计,但这种设计不适合中型以上的运输机,限制了机尾门的尺寸,而且在满载人员/货物飞行时,飞机的前后水平翼之间形成的涡气流相互干扰,这对飞行的操控是不利的!


也正是由于启动布局设计不太好,所以我们看到的运九机尾水平翼端部有增加了小垂直翼,用于提高运输机的可操纵性...显得的尾翼比较复杂,不如运二十运输机“T字尾翼”简洁。

运八/运九目前还可以满足我军的需要,但我军对于中程(中型)运输机的要求是:满载重35吨的货运量、载重15吨时航程3000公里的半径航程的运输机标准相比有不小的差距!
运三十运输机据说是体积要比运九大15~20%左右,最大起飞载重量35吨,如果这个标准实现了,那么运三十就可以运载陆军现役的所有轮式装甲车辆,如果有两个运输机团40架运三十,那么在48小时内将一个“中型旅”5000人连同装备运输到境外1000公里,这已经是非常强大的运输能力了!而这个能力是目前运八/运九达不到的。

所以,从目前我军装备发展需要来看,必须要在5~8年内要有全新的中型运输机服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