彼得德鲁克《管理的实践》:管理员工和工作

人力资源是所有经济资源中,使用效率最低的资源。提升经济绩效的最大契机完全在于企业能否提升员工的工作效能,这种说法在美国管理界几乎已经变成老生常谈了。企业能否提高经营绩效,完全要看能否促使员工提高工作绩效。因此,管理员工和工作,是管理的基本功能之一。

无论是技术性或半技术性员工,生产线工人或领薪水的职员,专业人才或基层员工,也无论他们做的是什么形态的工作,基本上都没什么两样。没错,他们的职务、年龄、性别、教育程度不同,但是他们都是人,都有人类的需求和动机。

彼得德鲁克《管理的实践》:管理员工和工作


雇佣整个人

企业雇佣的是员工整个人,而不是他的任何一部分,这说明了为何改善员工工作成效是提升企业经营绩效的最佳方法。人力资源是所有资源中最有生产力、最多才多艺、也最丰富的资源。

当我们谈到管理员工和工作时,我们谈的其实是个复杂的课题。首先,如果我们视员工为人力资源,我们就必须了解这种资源的特性是什么,而当我们把重点分别放在“资源”或“人”时,会得到两种截然不同的答案。

其次,我们需要了解:作为必须负责完成工作的社会机构,企业对于员工有什么要求;而身为一个人、一个独立的个体、一个公民时,员工对于企业又有什么要求。

最后还有经济层面要考虑,企业既是创造财富的社会机构,也是员工生计的来源。也就是说,在管理员工和工作的时候,我们必须调和两种不同的经济体系。一种把工资当成本,另一种则把工资当收入,两者彼此冲突,必须加以调和。而企业的基本要求是获利,在这方面,和员工之间也会出现问题。


把员工当成资源

如果我们把员工当成资源,认为这个资源除了是“人”以外,和其他资源没有两样,

我们必须找出运用人力资源的最佳方式。从工程观点来看,企业应该先考虑人力资源最大的长处和弱点,并据此建立最适合人力资源特性和限制的工作组织。人力资源有一种其他资源所没有的特性:具有协调、整合、判断和想象的能力。

事实上,这是人力资源唯一的特殊优越性;在其他方面,无论是体力、手艺或感知能力上,机器都胜过人力。但是我们也必须把工作中的人力当“人”来看待。换句话说,我们也必须重视“人性面”,强调人是有道德感和社会性的动物,设法让工作的设计安排符合人的特质。

作为一种资源,人力能为企业所“使用”,然而作为“人”,唯有这个人本身才能充分自我利用,发挥所长。这是人力资源和其他资源最大的分别。


企业对员工的要求

把焦点转到企业和员工对彼此的要求上,那么首先要提出的问题是:企业为了完成工作,必须对员工有什么要求?这个问题的标准答案是:“一分辛劳,一分酬劳。”不幸的是,没有人有办法算出多少辛劳拿到多少酬劳才算公平。这种说法真正的问题在于企业对员工要求的东西太少,而且提出的根本是错误的要求。

企业必须要求员工的是,员工应该主动积极,以企业目标为努力的方向。企业对员工还必须有第二个要求:员工必须愿意接受改变。创新是企业的必要功能,也是企业的重要社会责任。然而,员工必须愿意改变他们的工作、习惯和群体关系,企业才能不断创新。


员工对企业的要求

许多人都误用“公平的报酬”这句话来说明员工对企业的要求。对企业有所要求的员工是完整的个人,而不只是个经济单位。他是基于一个人、一位公民的身份,来提出超越经济报酬的要求。他要求能够通过工作,在职位上发挥所长,建立自己的地位;他要求企业履行社会对个人的承诺——通过公平的升迁机会,实现社会正义;他要求从事有意义的严肃工作。此外,员工对企业最重要的要求还包括:建立高绩效标准、具备组织和管理工作的高度能力,以及能明确表达对于良好工作表现的关注。

在自由社会中,员工既身而为人,同时也是社会公民,自然对企业带来限制。企业雇佣员工时,虽然雇佣了他整个人,却无权完全支配他。由于企业只能满足社会的部分需求,因此也只能控制社会成员(公民)的一部分。企业绝对不能变成“福利公司”,企图包办个人生活的所有领域,无论就个人对企业的要求或企业提供的满足而言,企业的角色都必须局限在社会的基本机构上。要求员工对企业绝对忠诚,就好像企业承诺对员工负起百分之百的责任一样,都是不对的。


人事管理是否已告彻底失败

人事管理和人际关系的领域一直进展缓慢,缺乏新思维和新建树,显示这种做法或许不见得正确。在整个管理领域中,投入最多人力和精力的领域莫过于人事管理和人际关系。

人事管理始于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是为了雇佣和训练大量新劳工来从事战时生产活动,并支付他们薪资,而诞生的新领域。第一次世界大战距今已经35年,然而今天我们所知的人事管理却和20世纪20年代没有什么两样,我们所采取的做法都是当年他们开始实施的做法,尽管有一点改善,但其他则乏善可陈。

人际关系的领域也出现了同样的知识荒原——虽然这个领域的活动可能更多。人际关系也发源自第一次世界大战,但花了更长的时间才发展成熟,而终于在26年前,哈佛大学的梅奥和同事于1928年进行的霍桑实验中开花结果。哈佛小组在霍桑的研究报告迄今仍然是这个领域中最先进、完整和出色的论述。


人事管理之所以毫无建树,原因在于3个基本误解。

首先是假定员工不想工作。其次,人事管理的观念认为管理员工和工作是专家的工作,而不是管理者的职责,正充分显示幕僚观念所引起的混淆。最后,人力资源部门往往扮演“救火员”的角色,把“人力资源”视为会威胁到生产作业平稳顺畅的“头痛问题”。

人际关系理论,是从正确的基本观念着手:每个人都想工作,管理员工是管理者的职责,而非专家的职责。因此,这项工作绝不是汇集不相关的活动。这项工作是基于一种深刻的见解——这种见解可以归纳为一句话:我们不能只“雇佣一只手”。

然而至少以目前的形式而言,人际关系理论大体只发挥了消极的作用,让企业管理者免于受到错误观念的支配,但却也未能成功地以新观念取而代之。人际关系理论也没有把重心放在工作上。最后,人际关系理论对问题的经济维度缺乏了解。


“科学管理”,应用最为广泛的人事管理概念

的确,科学管理是有关员工和工作的系统化科学。只要工业社会还存在一天,我们永远不会忘记:我们能有系统地研究、分析人类的工作,并且通过研究工作的基本元素而改善人类的工作。然而,科学管理也已经有很长一段时间都在原地踏步了。

原因在于,尽管科学管理非常成功,却未能成功解决管理员工和工作的问题。正如同历史上其他新观念的发展过程,科学管理的见解其实只有一半是真知灼见,其中包含了两个盲点:一个是工程上的盲点,另外一个则是哲学上的盲点。科学管理所未能见的和它所看到的一样重要,的确,如果我们不能学会看清科学管理的盲点,我们甚至可能无法受惠于科学管理的真知灼见。

科学管理的第一个盲点是,认为我们必须将工作分解为最简单的各部分动作,我们也必须把工作组织成一连串个别动作的组合,而且如果可能的话,由一位员工负责执行一个动作。

这是错误的逻辑,把分析的原则和行动的原则混为一谈。分解和组合是截然不同的两件事,把两者混为一谈简直毫不科学。因为科学在萌芽之初就了解到,尽管分类非常重要,我们却无法通过分类,了解被分类事物的本质。认为工作分解后就能产生最佳绩效,在工程上也是很糟糕的见解。

我们必须把工作分解成各部分的动作,完全是正确的做法。通过改善个别员工的作业方式,将能提升工作绩效,也绝对正确。但是,如果认为越把工作局限于个别动作或操作上,员工的工作绩效就会越好,那么就不对了。我们必须分析、研究、改进个别的操作,但是只有当工作不是由机械化的个别作业所组成,能够发挥人的特质时,才能有效地运用人力资源。

第二个科学管理的盲点是“区分计划和执行”——科学管理的重要信条之一。于是,健全的分析原则再度被误认为行动原则,但是除此之外,区分计划和执行反映出一种模糊而危险的精英哲学观,通过垄断这种神秘的知识,而掌握了操控无知平民的权力。

计划和执行是同一项工作的两个不同部分,而不是两项不同的工作,必须两者兼顾,才能有效完成工作。一个人不可能把所有的时间都拿来规划,一定至少会担任一部分执行工作;一个人也不可能永远都在执行,如果不稍稍规划一下自己的工作,即使是最机械化和重复性的例行杂务,员工可能都无法掌握得很好。

传统科学管理的两个盲点说明了,为什么推行科学管理总是令员工更加抗拒改变。由于公司只教导员工个别动作,而不是把完整的工作交到他手上,因此他汰旧换新的能力非但没有增强,反而停滞不前。他增长了经验和习惯,而非知识和理解。由于公司对员工的要求是“行”,而不是“知”,更不用说规划了,因此每一项改变都代表了不可知的挑战,对员工心理上的安全感造成莫大威胁。


科学管理和新技术

在新科技之下,管理员工和工作的主要问题在于如何让员工有能力执行完整的工作,并且承担规划的责任。我们必须好好维护科学管理的基本见解,正如同我们必须珍视人际关系理论的基本观念一样,但同时我们也必须超越科学管理的传统方式,懂得看清科学管理的盲点,而这项工作因为新科技的来临显得更加迫切。

人事管理是否彻底失败?我们现在回答:“不,人事管理并没有彻底失败,它的负债还没有超越资产,当然它已经无力偿还债务,以现有的绩效,它无法履行针对管理员工和工作所许下的承诺。

不过,根据事实,我们可以有更乐观的诠释。可以确定的是,这一切都只是起步而已。但是我们因此能期待,20年后,我们将能详细地提出管理员工和工作的基本原则,掌握到有效的政策和经得起考验的技巧,然而我们已经知道什么才是正确的基本态度。


激励员工创造最佳绩效

员工需要什么样的动机才能达到最佳绩效?今天美国工业界的答案往往是:“员工满意度”,但是这个概念可以说毫无意义。就算它具有某种意义,“员工满意度”仍然不足以激励员工充分满足企业的需求。

“满意”是无法衡量、没有意义的用语。更重要的是,满意并不是充分的工作动机,只能算消极默许。

企业之所以关心满意度的问题,是因为领悟到在工业社会中,恐惧不再是员工的工作动机。但是企业不直接面对恐惧不再是工作动机后所制造的问题,反而将焦点转移到员工满意度上。

我们需要采取的做法是以追求绩效的内在自我动机,取代由外部施加的恐惧。唯一有效的方法是加强员工的责任感,而非满意度。

员工想不想承担责任根本无关紧要,重要的是企业必须要求员工负起责任。企业需要看到绩效,既然企业不能再利用恐惧来鞭策员工,只有靠鼓励、诱导,甚至必要时要推动和促使员工负起责任来。


可以通过四种方式来造就负责任的员工,这四种方式包括:慎重安排员工职务、设定高绩效标准、提供员工自我控制所需的信息、提供员工参与的机会以培养管理者的愿景。四种方式都非常必要。

有系统而慎重地持续安排员工到适当的职位上,从来都是激发员工干劲的先决条件。最能有效刺激员工改善工作绩效、带给他工作上的自豪感与成就感的,莫过于分派他高要求的职务。我们或许应该从员工需要有什么贡献着手,而不是从员工实际上能做什么着手。

为了激励工人获取最佳绩效,还有一件很重要的事情要做,那就是管理层必须对自己的工作绩效提出高标准。因为较好的管理职能,是决定工人能否达到最佳绩效的关键。最打击员工士气的事情莫过于,管理者像无头苍蝇般瞎忙时,却让员工闲在那儿无所事事——无论员工表面上多么庆幸可以领薪水不做事,在他们眼中,这充分显现了管理者的无能。

要根据目标来衡量绩效,需要有充足的信息。问题不在于员工需要多少信息,而在于企业为了自身利益,必须让员工了解多少信息。员工必须获得多少信息,才能承担起企业要求他的绩效?还有,应该什么时候获得这些信息?员工必须有能力控制、衡量和引导自己的表现,应该知道自己的表现如何,而不必等别人来告诉他。

职务安排、绩效标准和信息是激发员工责任感的条件,但是它们本身并不会提供这个动机。只有当员工拥有管理者的愿景时,也就是说,如果员工能站在管理者的角度来看待企业,认为自己的绩效将影响企业的兴衰存亡,那么他才会承担起达到最高绩效的责任。


主管

第一线主管并非“管理员工的管理者”。无论是设计工作、组织人力来完成工作、适当的激励措施、员工与企业的经济关系,或组织的精神、原则和实务,都不是由主管决定的,甚至也不太受主管的影响,而是由公司高层所发动的,同时员工很清楚这个状况。即使是最优秀的主管都无法取代糟糕的员工管理原则和实际做法。

不过,第一线主管能帮助管理层了解员工的需求,以创造最高绩效。员工的工作能力取决于主管的规划能力,员工的工作绩效究竟是卓越还是平庸,也要视主管在培训员工和安排职务上的表现而定。

第一线主管必须好好安排工作进度,让工作能够平稳地进行。他必须确保员工有完成工作所需的设备、合理的工作环境,同时也能和同事一起在有组织的团队中工作。他也须负责让员工具有工作意愿和能力。他必须为自己所督导的小组设定工作目标,但目标必须以企业整体目标为依据,同时根据小组目标和每位小组成员一起发展出各自的绩效目标。他还必须承担起安排职务的主要责任,并且应该负责在第一线发掘团队成员的领导潜力。


主管需要什么

主管在履行职责时首先需要的是为自己的活动制定明确的目标,而且目标必须直接聚焦于企业的经营目标。其次,企业必须提供主管充足的升迁机会,并且根据明确的绩效标准,制定合理的升迁制度。最后,主管需要拥有管理者的地位。他的职务本身必须深具意义,也必须有足够的重要性,因此他能代表下属在上司面前发言,同时管理层也愿意聆听他的意见,并且重视他的话。


主管的职责是什么

主管工作必须是真正的管理工作,主管必须担负起大部分的管理责任。主管必须能够控制履行职责时所需的活动,也必须有充足的人力来处理相关事务。主管对自己负责的事情进行决策。最后,主管的单位规模应该要比目前大。当然,实际的规模会随着职务状况有所不同,但是整体而言,主管单位的规模应该比目前扩大至少两三倍。


专业人员

现代企业至少需要3种类型的工作人员:企业需要管理者,也需要普通工人,无论他们是技术或非技术性员工,从事体力劳动或事务性工作。企业也越来越需要个体的专业贡献者。专业人员是企业成长最快的工作群体。他们既不属于管理层,也非一般劳动工人。但专业人员和管理者一样,同时肩负“工作”和“团队运作”的责任。

要让专业人员在企业中发挥效能和生产力,必须满足五个特殊需求:他必须是专业人员,但也必须对企业有所贡献,而且知道自己有何贡献;他必须享有专业人员和个别贡献者的升迁机会;当他改善绩效和提高个人贡献时,企业必须提供金钱上的奖励;他的职务必须属于专业工作;他需要在企业内部和更广大的社区中获得专业上的肯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