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西林壁》后两句揭示了什么人生哲理?

蓝小鱼babe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是宋代大文豪苏轼《题西林壁》一诗中的后两句。从哲学上讲,意思为看问题不要拘泥于事物本身,要跳出固有思维,站在更高远的境界上来观察事物,分析问题。“头疼医头,脚疼医脚”往往只是井底的青蛙,手掌大的一片天,无法真正领略最美的风光。

万事皆有联系。当前的体制改革,有些弊症是难免的,但我们要把眼光放在大局上,往长远看,相信我们的国家会更富强,人民会更幸福!


槐香行吟


《题西林壁》后两句是“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它包含了本义和引申义。

题西林壁

宋代: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这首诗是苏东坡与友人参寥同游庐山所写。庐山秀丽多变的山水风景触发苏东坡的诗兴,这首《题西林壁》是游观庐山后,根据旅游途中所见所想的总结。后世人公认“这是一首诗中有画的写景诗,又是一首哲理诗,哲理蕴含在对庐山景色的描绘之中。”

本义

由诗歌的前两句可以知道,苏东坡他们游览庐山的过程中,对庐山的“面目”是有好几种感受的:有时候觉得是“山岭”,有时候觉得是“山峰”;远远看起来觉得“低”,走近了却有觉得“高”。

然而庐山还是这个庐山,为什么游览的过程中会让人产生这么多不同的感觉呢?苏东坡经过思索才明白:我之所以不能真正知道庐山真正的样子,是因为我一直在山里面,视野为庐山的峰峦所局限,不同的时候只能看到庐山的一部分呀!


引申义

苏东坡这两句奇思妙发,真正是“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他从游览山水之间总结出来的这个道理是符合客观事实的,是哲理的一种表现形式。

那么从这两句有丰富内涵的诗里面给了我们什么启迪呢?它启迪了我们认识事物或为人处事当中的一个哲理——由于我们所处的地位不同,看问题的出发点不同,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难免有一定的片面性;我们需要走出狭小的范围,放开思想枷锁,摆脱主观成见,方有可能实现认识事物本质的目的。

从马克思哲学认识论上来说,事物的现象又有真象和假象的区别,本质表现为真象的事物容易认识,本质表现为假象的事物就难以把握,所以方法论就要求我们要好像苏东坡这样,透过现象来看事物的本质,以达到真正认识事物本质的目的。


我们日常生活中也有类似“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谚语

例如:“坐井观天”

坐在井里面的青蛙看到的天是井口样子大小,而飞在天空的小鸟看到的天是无垠无极的。

这里阐明了一个道理:看问题、认识事物,站得要高,看得要全面,不能像青蛙那样永远在一个角度、一个位置、一个高度看问题,这样得出的结论往往是错误的,因为他们对事物的认识往往是片面的。


又例如:管中窥豹 (有消极和积极两重含义)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方正》:“王子敬(王献之)数岁时,尝看诸门生樗蒱,见有胜负,因曰:‘南风不竞’门生毕轻其小儿,乃曰:‘此郎亦管中窥豹,时见一斑。

消极:从管子里看豹,比喻见识狭小,看不到全面。

积极:比喻可以从观察到的部分推测全貌

那如何避免“管中规豹”的消极作用,使他起到积极作用呢?关键就要学习苏东坡那样有追寻事物真相的理念,并积极分析,从而透过现象找到本质。

这也是从“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诗句中理解到的另外一个道理,其实也就是马克思哲学里面的“主观辩证法”

其实,地球上给苹果砸头的人有无数,何独是牛顿发现重力呢?


这就是我的回答,希望采纳。谢谢


文药书生


《题西林壁》是宋代文学家苏轼的诗作.这是一首诗中有画的写景诗,又是一首哲理诗,哲理蕴含在对庐山景色的描绘之中.前两句描述了庐山不同的形态变化.庐山横看绵延逶迤,崇山峻岭郁郁葱葱连环不绝;侧看则峰峦起伏,奇峰突起,耸入云端.从远处和近处不同的方位看庐山,所看到的山色和气势又不相同.后两句写出了作者深思后的感悟:之所以从不同的方位看庐山,会有不同的印象,原来是因为“身在此山中”.也就是说,只有远离庐山,跳出庐山的遮蔽,才能全面把握庐山的真正仪态.全诗紧紧扣住游山谈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借助庐山的形象,用通俗的语言深入浅出地表达哲理,故而亲切自然,耐人寻味.


李桃天娇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是苏轼对人生的顿悟!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我们不能确切完整地把握庐山的真实面目,就是因为身在此山之中,眼界受到世间局限的缘故。

只有走出庐山,山外观山才能明了,只有跳出框框,才能避免“当局者迷”,只有全面地客观地格物,才能认识其本来的真正面目。

对物如此,对人亦如此。“旁观者清,当局者迷”这个道理被苏仙形象地表达出来。观察某一事物,需要从不同角度去观照,因为所站的角度不同,得出的结论亦不会相同。

诗里,苏轼所说的难道仅仅是这庐山一座山吗? 普天下的丛山峻岭,哪一座不是看山角度不同,山势各不一样? 宇宙间事事物物又何尝不是立脚之点有别,观察结果各异呢? 对于一切事物,如果陷在它的圈子里面,就会不见全局,不明真相。只有客观地研究它的各个方面,才能取得真理性的认识,准确无误。

苏轼一生深受佛教影响,对佛家深有领悟。佛家讲究以主观意念出发,看待世间万物,认为世间一切都是空的,因此无须追求,以此来杜绝世间苦,看透世间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如此,“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大彻大悟才能消除欲望,立地成佛。

儒家则“不以物喜, 不以己悲”入世,没有大喜大悲,中庸才能避免走向极端。以“仁”为本,本人的价值要由别人来体现,所以人生活在世中,有的事情自己看不明白,别人却很清楚。“无欲则刚”。苏轼正是由于这种思想的存在才能超然于物外,而对一生的坎坷遭遇,虽好禅佛,却持中庸。

这也正是他面对自己不幸遭遇的际遇中,因庐山的观照而引发的人生顿悟!


云隐


《题西林壁》这首诗是宋代大文豪苏东坡的作品。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庐山横看绵延逶迤,崇山峻岭郁郁葱葱连环不绝;侧看则峰峦起伏,奇峰突起。从不同的方位看庐山,所看到的山色和气势是不相同。

我自己好迷惑啊,为什么认不清庐山真正的面目,是因为我自身处在庐山之中。

这既是写景诗,后两句又蕴含着深远的人生哲理。

这句诗像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两个人下棋,都在看自己的棋子,都在思考自己怎样落棋子,而唯有观棋的更看得清楚,他能看出他们的漏洞,性急的恨不得去帮着拿棋子了。因为他看得比他们两个人更广更远。

人有时候,特别是遭遇挫折,走入人生低谷的时候,会看不到方向,迷茫不知所措,这时候不要放弃自己,封闭自己,更要多交朋友,因为你需要他人给你指点迷津的。

这句诗更要你放大自己的格局。

人们由于所处的地位不同,看问题的出发点不同,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难免有一定的片面性;要认识事物的真相与全貌,必须超越狭小的范围,摆脱主观成见。就是要放大自己的格局,要不断地开拓眼界,走出小我。

格局有多大,你的舞台就有多大。苏东坡被贬政治上在走下坡路,而他却一步步突破自我,一步步成就更加旷达的他。


sddz以书润心


神宗元丰七年,苏轼得到消息,皇帝想任命苏轼为掌史馆,不料被阻。于是皇帝亲诏把苏轼的谪居地由黄州到汝州团练副使。因为汝州生活比较舒适,距离京城较近。

苏轼去汝州赴任的路上,和好朋友参寥一同游庐山数日。这里,我看到有地方写佛印和尚,林语堂《苏东坡传》写的是参寥。总之,二位是苏轼关系最密的两位和尚朋友。

苏轼游庐山共计作诗三首,其中《题西林壁》为三首之最。

题西林壁
宋·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知庐山真面目,只愿人在此山中。

庐山的雄、奇、险、秀,令苏轼目不暇接。尤其是后两句“不知庐山真面目,只愿人在此山中”,强调只有走出森林,才能看到整个森林,强调局部与整体的关系。如果不从整体上认识事物,就容易陷入盲人摸象的怪圈。正如庐山,横看、侧看、远看、近看、高处看、低处看,看到的景色各不相同。要一窥庐山之美,就要进入庐山,但要想一览全貌,就要置身庐山之外。王国维《人间词话》有句,要入乎其内,又要超乎物外。

苏轼一生宦海沉浮,踪迹漂泊了大半个中国。对于官场、职场的风云莫测、云谲风诡,早已经历得太多太多,尤其“乌台诗案”,关押了一百多天之久,而且有一次苏轼还误以为命不久矣。

苏轼的职场经历中,开始跟随司马光、欧阳修等保守派一道反对王安石变法,待苏轼从中央到地方,了解到百姓疾苦之后,又认可了王安石的部分变法,开始反对司马光。王安石变法,本质是藏富于国还是藏富于民的问题。而就苏轼本人,前后的变化,也让他意识到反复体验对于认识真相的重要性。

总之,苏轼的两句诗文揭示的人生哲理就是,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当事人跳出当事,还要摆脱个人主观偏见,从而才能真正认识事物的全貌和真相以及本质。


木米


大家好,我是“沧浪有话说”的住持沧浪。很高兴有机会和大家一起探讨。

这是苏轼一首哲理诗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这是北宋大文豪苏轼的一首哲理诗。被广为吟诵,小学生都知道这首诗。宋诗里面,哲理诗不少。苏轼这首诗的后两句,更是经常被人引用。

沧浪观点:“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所蕴含的道理

这两句作何解释?通常意义上,可以用“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这个成语来概括。

很多时候,人容易钻牛角尖,那简直是不撞南墙不回头,非得一条道走到黑。为什么呢?原因在于人的思维固化了或者僵化了。陷入迷局,看不透事情的本质;或者是站得位置不够高,看不清全局。正如在明处察暗两眼一抹黑,而在暗处察明,一目了然。

所以,不管是在生活中、学习中还是工作中遇到难解问题,我们要做的,不是急于去就地找方法,一是让自己先跳出问题之外,站在全局的角度去分析问题的症结;二站在自己所处位置的上一个层次去观察问题,找出问题的关键点。

谋全局才能取得全面胜利;站高一个台阶,才能想出谋全局的好的办法!归结起来就是:一要跳出来,二要站上去。

沧浪有话说

居一隅而怀全局,位低处而眼界放高,唯做到这个层次,才能让自己的能力不断得以提升,事业才能兴盛!


沧浪有话说


很多人喜欢苏轼,不仅是因为他的诗词歌赋,更主要的是他的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以及很接地气的生活方式。他有文人的雅兴,也有俗人的爱好,民间流传他的逸闻趣事不胜枚举。

作为北宋时期的文人,他有自己的最高理想,生活的主线是科考入仕,为民请命,为民谋利。然而这条路并不平坦,当遭遇坎坷甚至挫败时,他失意不失志,依然能过上惬意的生活。

苏轼将他的人生体验写进了诗文,他善于从平凡的日常生活和自然景观中发现人生的哲理,今天我们欣赏一首七言绝句《题西林壁》,感悟苏轼的惬意人生,并剖析其中的现实意义。

题西林壁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这首诗揭示的是“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道理。然而我们细细思考,对于人生终极命题我们始终不可能看透,我们常说:"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是人生的迷失者。

人类是有局限的,也是渺小和无知的。苏轼生活在北宋时代,儒、道、佛各有主张,他自小研修孔孟思想,而历经坎坷之后又继承了道家的清静无为思想,同时他又常与佛印研讨佛学理论。

苏轼的人生是入世的,从首次出川科举入仕,到人生的终点,虽然历经坎坷,几经被贬和几度东山再起,他始终没有退隐山林,消极避世。

苏轼的人生是出世的。仕途顺达时,他疏浚河道、修筑长堤,受到百姓欢迎;而仕途坎坷时,他吟诗作画、纵情山水,留下了不朽的篇章。

在这首《题西林壁》一诗中,前两句不仅仅是游历山水的感受,其实更是人生的启迪。我们每个人所处的地位不同,看问题的出发点不同,对人生的看法也是千差万别。

现代社会也是如此,随着社会分工越来越精细,当我们评价别人的时候,往往容易陷入班门弄斧的误区,特别是在评价一件事情的时候,抖机灵也是一种不成熟的表现。

苏轼在后两句解释了人们认识事物往往具有片面性的原因所在,庐山的真面目不容易看到,因为我们总在深山里游览,就像我们深入钻研一门学问,越深入往往也越片面。

这个世界的真相是什么?我们的认知与我们的经历有关,也与我们的阅读习惯有关,当我们喜欢碎片化阅读,或者喜欢阅读网络小说,由于文化偏食,我们与真相渐行渐远。

苏轼的经历和他的诗词给我们展示了一个很有借鉴意义的生活态度,他始终不忘文人的使命,在仕途不懈追求,即使经历坎坷甚至危及生命也不放弃,在夹缝中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

他虽从小接受儒家传统思想教育,但又深入钻研道家思想和佛学理论,经过融会贯通,他既不迂腐、也不避世,更没有选择寂苦的生活,他对人生的看法是在峻峰之上,他看到了生活的全面。

他喜欢美食、纵情山水、饮酒赋诗、广交朋友,他看透了世间的真相,特别是对那些蝇营狗苟的人生不屑一顾,但他没有丧失对生活的热爱,始终过着惬意的生活。

苏轼的这一首小诗《题西林壁》,说的是游历的体会,说的是人生哲理,如果再深入思考,这首诗说透了生活和人生。即使今天看来,也具有现实意义。


千指魔音


题西林壁

宋代: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这首诗反映了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一种心态。一个人置身在事情之中就会产生一种迷茫。当它跳出来,甚至于把自己放在更高的位置,就能够俯瞰全局,了解全貌。

他告诉了我们凡事看问题,都要有一种无我的心态,多个维度去思考问题,这样才能会有更加全面的认识,更加客观的判断。



龙虎山燕然居士


苏轼作为宋代大文豪,一生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词作品,其与父亲苏徇、胞弟苏辙同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可谓书香门第!

《题西林壁》一诗为七言绝句,是苏轼于神宗元年被贬汝州(今河南临汝)路过江西九江,于是游览庐山并这下这一千绝句。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本诗前两句描写了庐山的惊奇,横看侧看、远近高低看山峰都有不同感受,写的是游览庐山所见;后两句写的是游览过后的看法,庐山因为太大,所以在山上看不出庐山的真面目!

我无18年有幸去过一次庐山,当时天气晴朗,但山上自然好冷且风大,一路上走马观花般打卡了若干景点,说实话,真正的庐山与我心目中“飞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银河落九天”的庐山有不小差距,与其说是一座山,不如说是一个在山上的小镇,商业、市井。而作为一位登山爱好者,我喜欢黄山、三清山之类的奇峰峻岭。

至于题主所问,后两句揭示了什么人生哲理,我认为是每个人所处的位置不同,思考问题和处理事情的想法方法也会不同,对于事物的看法也偏片面主管,而要将事物真实面貌看清,一定要跳出事物,客观观察,摆脱主观成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