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说古代10万大军全军覆没是都被杀了吗?有何依据?

步摇78024632


下手最恨的就是长平之战。现在还有遗迹。

白起在长平之战坑杀赵国四十万大军

长平之战,

秦国名将白起率军在赵国的长平一带同赵国的军队发生的大规模战争。赵军最终战败,秦军获胜进占长平,并且坑杀赵国40万降兵。

长平之战的旧址在山西省晋城市高平市境内。

长平之战是为战国形势的转折点。此场战争,发生于最有实力统一中国的秦赵两国,赵军参战人数就有45万人,双方大军加起来近百万人。此战后,六国均不再有单独对抗秦军的实力。

战争中,赵王在战争指导上,昧 ... (展开)于秦强赵弱的基本形势,急于求胜,错误地坚持进攻战略。

中了秦国离间之计,弃用名将廉颇,而起用纸上谈兵的赵括代替廉颇;赵括为了速战速决,遵照赵王意图,急于求胜,变更了廉颇的防御部署及军规,更换前线将领,组织对秦军的大规模进攻。因此秦统一中国的战争只剩下时间问题。

白起针对赵括骄傲轻敌的弱点,采取了佯败后退、诱敌脱离阵地,进而分割包围、彻底断掉赵军粮草,予以歼灭的作战方针,赵军断粮草46日,最终彻底崩溃,秦国最终获得战争的胜利。

但从国家战略到具体战术,军事家直到现在都在探讨它的得失。赵国长平之战失败后,秦赵二强对峙抗衡的战略格局被打破,经此一战元气大伤,再无和秦国争霸的实力,加速了秦国统一中国的进程。长平之战,对中国历史走向有着深远的影响,它催生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集权的大帝国。此战是中国古代军事史上最早、规模最大、最彻底的围歼战。



钿车宝马


我是千河,我来回答。

据说古代十万大军全军覆没是都被杀了吗?

明朝初年,国力强盛,特别是在明成祖朱棣统治期间,人们称之为“永乐盛世”。但同样在朱棣统治期间,明朝遭遇到建立以来一场最大的惨败,朱棣最信任的将领,率领十万大军出征,最后居然全军覆没。当朱棣得到明军战败的消息后,龙颜大怒,甚至御驾亲征。那么这到底是怎样的一场败仗呢?

事情发生在永乐七年(1409年),这年四月,朱棣派都督指挥金塔卜歹、给事中郭骥携带这礼物,以及圣旨前往蒙古草原,去见鞑靼可汗本雅失里。朱棣原本是一片好心,想通过和平的手段,与蒙古各部化干戈为玉帛。但没想到本雅失里却不厚道,他不仅把礼物留下了,还把使者郭骥给杀了。

  • 本雅失里斩杀明朝使者,这是摆明了向朱棣挑战,朱棣自然是要应战的!这年七月,朱棣任命“淇国公丘福为大将军,武城侯王聪为左副将军,同安侯火真为右副将军”,率领十万大军北征。大军出发前,朱棣召见诸将,“密授以方略”,一再叮嘱丘福等人要小心行事。

丘福是何许人?据史料记载,凤阳人,从基层士兵做起,后来一直在还是燕王的朱棣麾下,担任“燕山中护卫千户”。丘福是朱棣的心腹,在“靖难之役”过程中,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虽然丘福智谋不及张玉,但和朱能一样勇敢善战。朱棣称帝后,加封靖难功臣,丘福被封为淇国公,位居众多功臣之首。

  • 本雅失里向大明朝挑战,朱棣决定派丘福教训教训。但没有想到,这一战对明朝来说是一场惨败!

明朝大军出塞后,丘福亲自率领“千余人先到胪朐河南,遇到游骑,击败,然后朐朐河。此后明军抓住本雅失里手下的一员尚书,“喝完酒后,问本雅失里所在”。

这位尚书说:听到明朝大军来,惶恐往北走了,离此地三十里。”丘福信以为真,十分高兴,想率军进行追击。副将进行劝阻,没想到丘福大怒,厉声说道:“违命者斩!”为了拿到首功,身为主将的丘福居然撇下大军,“骑马带着士兵前往追赶”,众将们没有办法,只好率领主力在后面追随。

而李远王聪说的后军应该只有几千骑兵,因为数量也不多,所以就算汇合之后也要谨慎处置能战则战不能则退,据李远的说辞“二日内我军必至”可见后军距离他们起码还有两天的路程。

这千把人也没全军覆没,有不少突围出来于九月回到明朝汇报了这场战役经过,朱棣北伐时又有不少逃出来归队,至于后军也“军士皆驰还”

  • 丘福临时起意抓本雅失里后来看是蠢,其实他自己的打算并不是真的想硬抗本雅失里主力,而是先派火真去找本雅失里假意招抚和谈,期间他本人趁机率军来个斩首行动。“谋遣同安候火真使虏营,假言求和,自率轻骑继之,火真犹豫未决,福属声曰不从命者斩。”然而人家就没想着谈,直接把丘福给围死了。

结果丘福中计了,他和他的大军被本雅失里的军队包围,“俄而敌大至,围之数重”。丘福孤军深入,后勤补给被切断,大军陷入慌乱之中。最终在突围战中,“聪战死,福及诸将皆被执遇害,年六十七,一军皆没”。十万明军在这场战役中全军覆没。

当朱棣得知明军战败的消息后,他十分震怒,当即做出了两项决定。第一,御驾亲征。在朱棣看来,诸将中没有一个能用的,“若不早举殄灭之,边患未巳,今选将练兵,来春朕决意亲征”。第二,处罚丘福。朱棣下诏追夺丘福的爵位,其子孙不得承袭,并且流放海南。此后朱棣先后五次北征,维护了北方边境的安宁。

此次北伐真正的决战部队统帅是朱棣本人,他在谕书里说的很明确,“今命征虏大将军率师往问杀使者之故,朕明年必亲率大军往正尔罪。(实话说这个时候还有点搞不清是唬人的还是真的)”所以这次战败朱棣发怒的点是丘福“不听吾言”,乃至于被革爵,而李远王聪则追公,战死及逃回将士照常抚恤不问前责。

对于兵力讲一句,郭骥永乐七年六月即7月被杀,朱棣怒而兴兵,丘福永乐七年七月甲寅即8月13日受封征虏大将军,然后等朱棣面授方略后才离去。在此期间只有一条为出塞准备的调兵记录,即山东都指挥司骑兵一千人和辽东都指挥司骑兵五千人“赴北京听征胡寇”,一共六千。而败没日期是八月癸酉即9月23日,满打满算一个月多十天,还不算赶路的时间,怎么集结十万大军出塞?

更深层次的问题咱们评论区可以探讨一下。


小主千河


没有哪支部队能做到在战场上把对方的10万大军斩尽杀绝,全歼的意思是让这支军队的建制从世界上消失,在战场上,我的队伍灭掉你一半人,再通过各种手段招降或者俘虏百分之四十的人,余下的变成游兵散勇逃之夭夭,这也叫全歼,任何一支军队都不愿意和敌对者血拼到底,要是对方都临阵倒戈投降了或者一仗没有打都跑了,这每支军队都梦寐以求的好事呀!所以一般打仗,除非不得已,不会把对方逼到绝路上,毕竟人在走投无路的绝境中会拼命的。所以一般作战,不管用什么手段把对方的军队玩没了,就算是全歼,他包括打散,收编,击杀,但是不代表全部要了对方的命。


伊馨怜


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

我们通常所说的十万大军并不仅仅是指能够上战场打仗的,一般一支军队的组成除了战斗人员以外还有后勤人员保障人员等,他们不一定是紧紧跟随着战斗部队的,还有很多支援工作,比如物质运输,布防建设,马匹草料供给等,所以我们能够知道字面上所说的十万大军全军覆没,并不是这十万人全被杀了,只是战斗部分的减员或是有生力量的覆没,其余并不在战斗中心的随军部队并不一定被消灭了,例如负责押韵粮草的部队。


愤怒的小猪


在中国古战场,战争死亡10万人可能性不大。因为古代时期,除非是守城战,或者投城,或者军民与敌军决一死战。

而阵地战的全军覆没当可能性不大,因为老百姓当兵吃粮,是混口饭吃,为战争牺牲自己的士兵不会很多,因此,一旦战争的局势有变,可能一半人都会四散逃走,回家种地。

而西方的战争,可能性就很大,十万大军基本上都是小领主,为了保卫自己的领土,的确会拼死一站。


卓智哥


当然不是。

任何军队的全军覆灭,指这支军队整体编制丧失,具体可以是被杀,被俘,或者逃散。结果是这支军队在本方作战序列中消失。

一般来说,除非是围城战役。野战中不管迂回包抄战,遭遇战,还是伏击战,能够将敌人10万大军上至指挥,下至马夫,一个不漏全部歼灭哪是极少发生的。

通常,一支军队超过85%人员被消灭基本可称呼全歼。超过50%是歼灭性打击。超过30%是重创,这支军队已基本丧失战斗力。


四川達州


这个问题需要区分对待,因为古代是一个泛指的时间概念,战争的形式也会随着时间的变化而改变。

首先我们先说一说春秋战国时期,早期的战争可不是你想参加就参加的,那时候只有贵族才有资格上战场。并且战争形式也有很多的礼仪,一般都是双方战车相对冲锋,一个来回就叫做一个回合。平时电视剧里动不动就说“俺要和你大战三百回合”,这个“回合”就是从春秋时期的战车对阵发展来的。

这个时候战争一般情况下都是君子之战,目的是让对方屈服,而不是杀死对方,占有对方的财富。所以这个时候一般不会出现“全军覆没”的现象。

社会在发展,人类在进步。到了战国的时候,战争的残酷性大大增强,最具代表性的事件就是秦孝公支持商鞅变法,设立军功制。据《汉书》记载:“商君为法于秦,战斩一首赐爵一级,欲为官者五十石”。 也就说明了奖励的做法:将卒在战争中斩敌人首级一个,授爵一级,可为五十石之官:斩敌首二个,授爵二级,可为百石之官。各级爵位均规定有占田宅、奴婢的数量标准和衣服等次。这种做法大大的激发了老百姓的积极性~“好嘛,以前我没得选,现在我只想杀人”。以至于秦国的士兵为了军功,腰间系着人头追赶逃跑的敌人。至于为了冒功杀害平民的事件,更是史不绝书。

秦朝之后,战争越来越残酷,古代也没有“优待俘虏”一说。战争越来越嗜血,直到1864年,大家终于受不了战争的无下限残忍,在瑞士日内瓦签订著名的《日内瓦公约》。暂且不管结果如何,最起码世界人民已经开始厌恶战争的残酷了。文章结尾还是但愿世界不再有战争。


燊旭


项羽乌江之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