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說古代10萬大軍全軍覆沒是都被殺了嗎?有何依據?

步搖78024632


下手最恨的就是長平之戰。現在還有遺蹟。

白起在長平之戰坑殺趙國四十萬大軍

長平之戰,

秦國名將白起率軍在趙國的長平一帶同趙國的軍隊發生的大規模戰爭。趙軍最終戰敗,秦軍獲勝進佔長平,並且坑殺趙國40萬降兵。

長平之戰的舊址在山西省晉城市高平市境內。

長平之戰是為戰國形勢的轉折點。此場戰爭,發生於最有實力統一中國的秦趙兩國,趙軍參戰人數就有45萬人,雙方大軍加起來近百萬人。此戰後,六國均不再有單獨對抗秦軍的實力。

戰爭中,趙王在戰爭指導上,昧 ... (展開)於秦強趙弱的基本形勢,急於求勝,錯誤地堅持進攻戰略。

中了秦國離間之計,棄用名將廉頗,而起用紙上談兵的趙括代替廉頗;趙括為了速戰速決,遵照趙王意圖,急於求勝,變更了廉頗的防禦部署及軍規,更換前線將領,組織對秦軍的大規模進攻。因此秦統一中國的戰爭只剩下時間問題。

白起針對趙括驕傲輕敵的弱點,採取了佯敗後退、誘敵脫離陣地,進而分割包圍、徹底斷掉趙軍糧草,予以殲滅的作戰方針,趙軍斷糧草46日,最終徹底崩潰,秦國最終獲得戰爭的勝利。

但從國家戰略到具體戰術,軍事家直到現在都在探討它的得失。趙國長平之戰失敗後,秦趙二強對峙抗衡的戰略格局被打破,經此一戰元氣大傷,再無和秦國爭霸的實力,加速了秦國統一中國的進程。長平之戰,對中國歷史走向有著深遠的影響,它催生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封建集權的大帝國。此戰是中國古代軍事史上最早、規模最大、最徹底的圍殲戰。



鈿車寶馬


我是千河,我來回答。

據說古代十萬大軍全軍覆沒是都被殺了嗎?

明朝初年,國力強盛,特別是在明成祖朱棣統治期間,人們稱之為“永樂盛世”。但同樣在朱棣統治期間,明朝遭遇到建立以來一場最大的慘敗,朱棣最信任的將領,率領十萬大軍出征,最後居然全軍覆沒。當朱棣得到明軍戰敗的消息後,龍顏大怒,甚至御駕親征。那麼這到底是怎樣的一場敗仗呢?

事情發生在永樂七年(1409年),這年四月,朱棣派都督指揮金塔卜歹、給事中郭驥攜帶這禮物,以及聖旨前往蒙古草原,去見韃靼可汗本雅失裡。朱棣原本是一片好心,想通過和平的手段,與蒙古各部化干戈為玉帛。但沒想到本雅失裡卻不厚道,他不僅把禮物留下了,還把使者郭驥給殺了。

  • 本雅失裡斬殺明朝使者,這是擺明了向朱棣挑戰,朱棣自然是要應戰的!這年七月,朱棣任命“淇國公丘福為大將軍,武城侯王聰為左副將軍,同安侯火真為右副將軍”,率領十萬大軍北征。大軍出發前,朱棣召見諸將,“密授以方略”,一再叮囑丘福等人要小心行事。

丘福是何許人?據史料記載,鳳陽人,從基層士兵做起,後來一直在還是燕王的朱棣麾下,擔任“燕山中護衛千戶”。丘福是朱棣的心腹,在“靖難之役”過程中,發揮了非常重要的作用。雖然丘福智謀不及張玉,但和朱能一樣勇敢善戰。朱棣稱帝后,加封靖難功臣,丘福被封為淇國公,位居眾多功臣之首。

  • 本雅失裡向大明朝挑戰,朱棣決定派丘福教訓教訓。但沒有想到,這一戰對明朝來說是一場慘敗!

明朝大軍出塞後,丘福親自率領“千餘人先到臚朐河南,遇到遊騎,擊敗,然後朐朐河。此後明軍抓住本雅失裡手下的一員尚書,“喝完酒後,問本雅失裡所在”。

這位尚書說:聽到明朝大軍來,惶恐往北走了,離此地三十里。”丘福信以為真,十分高興,想率軍進行追擊。副將進行勸阻,沒想到丘福大怒,厲聲說道:“違命者斬!”為了拿到首功,身為主將的丘福居然撇下大軍,“騎馬帶著士兵前往追趕”,眾將們沒有辦法,只好率領主力在後面追隨。

而李遠王聰說的後軍應該只有幾千騎兵,因為數量也不多,所以就算匯合之後也要謹慎處置能戰則戰不能則退,據李遠的說辭“二日內我軍必至”可見後軍距離他們起碼還有兩天的路程。

這千把人也沒全軍覆沒,有不少突圍出來於九月回到明朝彙報了這場戰役經過,朱棣北伐時又有不少逃出來歸隊,至於後軍也“軍士皆馳還”

  • 丘福臨時起意抓本雅失裡後來看是蠢,其實他自己的打算並不是真的想硬抗本雅失裡主力,而是先派火真去找本雅失裡假意招撫和談,期間他本人趁機率軍來個斬首行動。“謀遣同安候火真使虜營,假言求和,自率輕騎繼之,火真猶豫未決,福屬聲曰不從命者斬。”然而人家就沒想著談,直接把丘福給圍死了。

結果丘福中計了,他和他的大軍被本雅失裡的軍隊包圍,“俄而敵大至,圍之數重”。丘福孤軍深入,後勤補給被切斷,大軍陷入慌亂之中。最終在突圍戰中,“聰戰死,福及諸將皆被執遇害,年六十七,一軍皆沒”。十萬明軍在這場戰役中全軍覆沒。

當朱棣得知明軍戰敗的消息後,他十分震怒,當即做出了兩項決定。第一,御駕親征。在朱棣看來,諸將中沒有一個能用的,“若不早舉殄滅之,邊患未巳,今選將練兵,來春朕決意親征”。第二,處罰丘福。朱棣下詔追奪丘福的爵位,其子孫不得承襲,並且流放海南。此後朱棣先後五次北征,維護了北方邊境的安寧。

此次北伐真正的決戰部隊統帥是朱棣本人,他在諭書裡說的很明確,“今命徵虜大將軍率師往問殺使者之故,朕明年必親率大軍往正爾罪。(實話說這個時候還有點搞不清是唬人的還是真的)”所以這次戰敗朱棣發怒的點是丘福“不聽吾言”,乃至於被革爵,而李遠王聰則追公,戰死及逃回將士照常撫卹不問前責。

對於兵力講一句,郭驥永樂七年六月即7月被殺,朱棣怒而興兵,丘福永樂七年七月甲寅即8月13日受封徵虜大將軍,然後等朱棣面授方略後才離去。在此期間只有一條為出塞準備的調兵記錄,即山東都指揮司騎兵一千人和遼東都指揮司騎兵五千人“赴北京聽徵胡寇”,一共六千。而敗沒日期是八月癸酉即9月23日,滿打滿算一個月多十天,還不算趕路的時間,怎麼集結十萬大軍出塞?

更深層次的問題咱們評論區可以探討一下。


小主千河


沒有哪支部隊能做到在戰場上把對方的10萬大軍斬盡殺絕,全殲的意思是讓這支軍隊的建制從世界上消失,在戰場上,我的隊伍滅掉你一半人,再通過各種手段招降或者俘虜百分之四十的人,餘下的變成遊兵散勇逃之夭夭,這也叫全殲,任何一支軍隊都不願意和敵對者血拼到底,要是對方都臨陣倒戈投降了或者一仗沒有打都跑了,這每支軍隊都夢寐以求的好事呀!所以一般打仗,除非不得已,不會把對方逼到絕路上,畢竟人在走投無路的絕境中會拼命的。所以一般作戰,不管用什麼手段把對方的軍隊玩沒了,就算是全殲,他包括打散,收編,擊殺,但是不代表全部要了對方的命。


伊馨憐


這是一個很有意思的問題。

我們通常所說的十萬大軍並不僅僅是指能夠上戰場打仗的,一般一支軍隊的組成除了戰鬥人員以外還有後勤人員保障人員等,他們不一定是緊緊跟隨著戰鬥部隊的,還有很多支援工作,比如物質運輸,佈防建設,馬匹草料供給等,所以我們能夠知道字面上所說的十萬大軍全軍覆沒,並不是這十萬人全被殺了,只是戰鬥部分的減員或是有生力量的覆沒,其餘並不在戰鬥中心的隨軍部隊並不一定被消滅了,例如負責押韻糧草的部隊。


憤怒的小豬


在中國古戰場,戰爭死亡10萬人可能性不大。因為古代時期,除非是守城戰,或者投城,或者軍民與敵軍決一死戰。

而陣地戰的全軍覆沒當可能性不大,因為老百姓當兵吃糧,是混口飯吃,為戰爭犧牲自己的士兵不會很多,因此,一旦戰爭的局勢有變,可能一半人都會四散逃走,回家種地。

而西方的戰爭,可能性就很大,十萬大軍基本上都是小領主,為了保衛自己的領土,的確會拼死一站。


卓智哥


當然不是。

任何軍隊的全軍覆滅,指這支軍隊整體編制喪失,具體可以是被殺,被俘,或者逃散。結果是這支軍隊在本方作戰序列中消失。

一般來說,除非是圍城戰役。野戰中不管迂迴包抄戰,遭遇戰,還是伏擊戰,能夠將敵人10萬大軍上至指揮,下至馬伕,一個不漏全部殲滅哪是極少發生的。

通常,一支軍隊超過85%人員被消滅基本可稱呼全殲。超過50%是殲滅性打擊。超過30%是重創,這支軍隊已基本喪失戰鬥力。


四川達州


這個問題需要區分對待,因為古代是一個泛指的時間概念,戰爭的形式也會隨著時間的變化而改變。

首先我們先說一說春秋戰國時期,早期的戰爭可不是你想參加就參加的,那時候只有貴族才有資格上戰場。並且戰爭形式也有很多的禮儀,一般都是雙方戰車相對沖鋒,一個來回就叫做一個回合。平時電視劇裡動不動就說“俺要和你大戰三百回合”,這個“回合”就是從春秋時期的戰車對陣發展來的。

這個時候戰爭一般情況下都是君子之戰,目的是讓對方屈服,而不是殺死對方,佔有對方的財富。所以這個時候一般不會出現“全軍覆沒”的現象。

社會在發展,人類在進步。到了戰國的時候,戰爭的殘酷性大大增強,最具代表性的事件就是秦孝公支持商鞅變法,設立軍功制。據《漢書》記載:“商君為法於秦,戰斬一首賜爵一級,欲為官者五十石”。 也就說明了獎勵的做法:將卒在戰爭中斬敵人首級一個,授爵一級,可為五十石之官:斬敵首二個,授爵二級,可為百石之官。各級爵位均規定有佔田宅、奴婢的數量標準和衣服等次。這種做法大大的激發了老百姓的積極性~“好嘛,以前我沒得選,現在我只想殺人”。以至於秦國的士兵為了軍功,腰間繫著人頭追趕逃跑的敵人。至於為了冒功殺害平民的事件,更是史不絕書。

秦朝之後,戰爭越來越殘酷,古代也沒有“優待俘虜”一說。戰爭越來越嗜血,直到1864年,大家終於受不了戰爭的無下限殘忍,在瑞士日內瓦簽訂著名的《日內瓦公約》。暫且不管結果如何,最起碼世界人民已經開始厭惡戰爭的殘酷了。文章結尾還是但願世界不再有戰爭。


燊旭


項羽烏江之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