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以白為美,這反應了怎樣的文化傳統與底蘊?

琴簧汗舞


中國人以白為美,是從李白開始的。

古人需要種地,狩獵,打仗,通常渾身黝黑,那個時候是以黑為美的。三字經裡“膚如炭,美炸天”就是對深色皮膚的讚美。

唐朝出現了一個大詩人李白,其精妙絕倫的詩歌被世人傳誦,吸粉無數,一時間人人競相模仿李白,從穿著打扮到行為舉止。李白愛喝酒,一時京城啤酒,紅酒,白酒售罄,一酒難求。

李白本名李三,只因長得膚如凝脂,白皙光潔,被粉絲們稱為李白。

為了讓皮膚達到和李白一樣白的程度,京城開始流行潤膚乳,美白霜,可是一番折騰後人們的美白程度仍不敵李白,人們感嘆大詩人長得實在太白了,遂稱其李太白。

李白的出現改變了後人的審美觀,從此中國人以白為美,以至於三字經都進行了改版,新版刪除了“膚如炭,美炸天”這兩句。


我是誰誰是我誰是誰o


“以白為美”這是最自然的生物本能反應審美,由此而產生衍生輻射到社會審美和文化傳統。

黃種人的皮膚根據所處的環境不同,大體會呈現出黃、褐、棕、白等幾種視覺的顏色差,但其中能讓多數人產生舒服感和慾望感的唯有“白”,所以白理所當然地成為了審美的標準。但這種白是相對的,是居於黃種人的膚色底質的相對的白,如果是象石灰一樣的白,那麼將被視為病態。

就象唐朝美女以胖為美,其實是“豐滿”,並非真肥。但審來審去,可能因為追求極致,產生了偏差,與肥胖混淆了。後世又糾正為“苗條”,但可能又產生了偏差成了“骨感”,又說“勻稱”,“曲線”。“楚王愛細腰,國人多餓死;環肥燕瘦”!社會審美又因為追求羨慕名效和多數人的盲從而產生偏差效果,這就是中國的文化的特點,對“典範”的過分羨慕崇拜而產生跟風盲從致行為偏差導致主導偏離正軌!就比如李後主喜歡的步步金蓮小腳,到後來發展演變成摧殘扭曲婦女身心健康的纏足變態陋俗!

但不管是環腰、還是苗條、勻稱、仰或曲線,“豐滿”總是能帶給人多活力和自信的體驗的!肥而負擔自卑少自信,瘦而畸病少活力!所以美女們不要太骨感和太肥哦,這樣你們也會有很好的健康和活力充沛體驗的!因為膚色可能很難改變,但這兩項是你們可以控制和改變的!


蘭影竹風


皮膚白的,顯得乾淨!反之,黑的就顯得賍。所以,白皮膚的人就給人一種美的感覺。反之,黑皮膚的就給人一種醜的感覺!











今生緣公軻


中國人以白為美,這反應了怎樣的文化傳統和底蘊?看了頭條上一圈的回答,覺得還不夠全面,或者說還可以更深層次的挖掘,這裡補充一二。

赤橙黃綠青藍紫,為何獨尊白色,以白為美呢?

一, 中國文化的始祖根源其實都可以追溯到《易經》裡面。那樸素的陰陽哲學理論。黑白即是陰陽,扶陽抑陰的易經理論,自然尊白色陽為美,陽為積極開拓,陽為創造力,陽為升騰生髮。而赤橙黃綠青藍紫七種顏色其實都是緣自黑白二色的往來交換,才成七彩世界。

二,對應人事更深一層。人分陰陽,人有男女。易雲孤陰不生,獨陽不長。陰陽往來才能地天泰。易理之精髓在於變化之端,在於陰極生陽,如冬至一陽初始,萬物復甦。而女子白色,正是陰中有陽的表現,白色,潔白無瑕,純潔端正,沒有一絲汙染,這正是陽的積極開拓的生髮表現,也就具備元亨利貞四德條件。

三,對於民間俗語,無論男女,更早有一白蓋三醜之說。因為白色的代表的陽,能更好的反應到皮膚之骨節細膩,更彰顯年輕,有活力,更純淨。白色也正因為本色沒有被汙染,單一無雜。蘊含佛學金剛經的空性理論,道通虛無自然無為之說。更能假想到大雪飄飛白色銀茫茫一片,寂靜而無聲。

結論:國人以白為美,不僅僅有深厚的文化的內涵底蘊,更有儒釋道的傳統文化滲透。只因白色是底色,更彰顯活力,年輕,純潔,單一。一張白紙的美,是緣自沒有汙染的美。誰都渴望返璞歸真,迴歸自然寧靜。所以白色為美,早已經成了國人共識。





朝虹問卜


黑為醜然後反襯白為美。黑為暗,又為不明,不光明正大,黑暗讓人害怕,所以是人們不想要的,所以定義為醜。白代表陽光正面,是人們喜愛的所以定義為美好象徵。




愛國客家人八乙乙


違背了東方美,黃色皮膚、黑色的眼、黑黑的頭髮靚翻天[大笑][大笑]

以白為美,是心裡作祟。中國自古以來以農耕為主,勤勞的農民在田間地頭風吹日曬將原本黃皮膚曬成了古銅色,甚至是偏黑色。田間的勞作者誰不想成為養尊處優,風吹不著雨淋不著的闊家大戶,導致了皮膚比他們白的就是有本事的人,不用受累就享福的人,慢慢的白就成了衡量某個人生活水平的標準。

從進化心理學角度考慮,這是男性長期進化作出的判斷標準。遠古時期,男性在進行擇偶選擇時,膚白的女性會更顯年輕,而隨著年齡增大,膚白較膚黑也更容易顯露皺紋,從而讓男性更準確地判斷年齡和生育能力。

各個時代的審美觀,與當世的文化、政治、經濟因素均有一定的關係。但個人認為,白與不白並不是女人美不美的決定性因素,白與不白並不十分重要,健康的美才是最重要的。







老酒壺


我就知道“一白遮百醜”。要不國人以“白富美”來形容成功的女人呢?並且將“白”還放到首位呢!

至於它的文化文化傳統和底蘊在一些成語中就有充分的體現。象大白天下、潔白如玉、白壁無瑕、襟懷坦白、白水鑑心……。

一個白字包涵了太多的人文情懷。如在社會生活中胸懷坦蕩,不遮不掩,不藏不掖,正大光明地去做人做事,象白玉,白水,白天那樣晶瑩剔透,一目瞭然。所以中國人以白為美是有著悠久的傳統和深厚的文化底蘊的。

一管之見,誠請斧正!🙏

應琴簧汗舞老友邀答!🙏🌹








俺是徐老三


在《閒情偶寄》裡,李漁專門寫過一篇“肌膚”,裡面他寫到:

“婦人嫵媚多端,畢竟以色為主。《詩》不云乎“素以為絢兮”?素者,白也。婦人本質,惟白最難。常有眉目口齒般般入畫,而缺陷獨在肌膚者。豈造物生人之巧,反不同於染匠,未施漂練之力,而遽加文采之工乎?曰:非然。白難而色易也。”

什麼意思呢,李漁說,女人嫵媚多端,主要是因為膚色。《詩經》裡不是說“素以為絢兮”嗎?素就是白。女人天生就白是最難的。……要想讓皮膚白很難,要讓皮膚有顏色則很容易。

  • “素以為絢”的討論在論語裡是這麼寫的:

子夏問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為絢兮。’何謂也?”子曰:“繪事後素。”曰:“禮後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與言詩已矣。”

“素以為絢兮”的意思,楊伯峻先生翻譯為“潔白的底子上畫著花卉”。

而根據張居正的解讀,孔子對子夏說的意思是,詩言素以為絢,不是說素即是絢,是說因素為絢耳。就像繪畫,必需先有了素的底子,然後才能加以各樣色彩。所以,是素在先,絢在後。這種理論放到人之相貌上,就要求先得生得自然美好、膚白,然後可根據這個身體底子加以化妝修飾。

  • 繪事後素,指的是畫畫,都是先以白色打底,最後再上彩。

  • 人對白色肌膚的愛也是一樣,先要有一個很自然、樸素、清新的白色本質,然後才可以用外在的學養、文采、修飾等來襯托質樸,這種美有底蘊、經得起時間考驗。


米廬


白色真的美嗎?因為每個人的眼光不同,恐怕只能說是見仁見智。

而什麼是白呢?沒有血色算是白吧,還是肌膚如脂,肌膚勝雪?

真不知道人們為什麼一定喜歡白,其實現在西方人更喜歡黃,那種類似小麥的膚色,才是上品,才是人們追求的時尚。而且是很多西方的白人,爭相在熱辣辣的太陽下爆曬,就是為了求得那種黃色的效果,西方人以為那樣才是健康,才是漂亮,才是美麗。天體營更是毫無遮擋哦,有興趣可以去見識見識。

中國人的什麼一白遮三醜的奇談,白容易理解,只是不知道三醜到底何指?甚至是一白遮百醜,難道僅僅因為皮膚白別的一切都是無關緊要?而膚白就一定會貌美,怕更加不切實際,不可思議。

白雪公主讓人喜愛,絕對不會是因為其皮膚白吧,人們喜歡白雪公主,不僅只是她美麗,更因為她善良,更因為她遭到後母的嫉妒死而復生令人同情,哪裡完全是由於外貌的原因。

‘而心靈對於外表怕更加重要,眼睛是心靈的窗戶,如果有清澈明亮的眼睛,怕比白晳的皮膚更加重要。賣弄風情的是眼睛,形容眼睛漂亮的詞語很多,比如顧盼生輝,神彩飛揚,眼花繚亂,雙眸似水,目光敏銳,亮晶晶之類.而細皮嫩肉,膚白如雪,真的會讓人有點肉麻。再有白骨精,冷美人,也不會招人喜歡吧。

現在的人若是完全以白為美,恐怕也不盡然。膚白之人,往往會顯得沒有精神,有點底氣不足。當然也許如美人林黛玉那種病怏怏的樣子會惹人憐愛,怕也並不是人人都喜歡,但誰能證明林黛玉皮膚就一定很白,而骨立銷魂倒是有人相信的,而這個已是另外的話題,不想扯得太遠。

|

|總之,蘿蔔白菜,各有所愛,甚至是眾口難調,決不會有什麼千變一律的愛好。正因為人們興趣各異,所以皮膚黑或者黃的人,也就用不著有什麼自卑,而人的強大,正是源於內心的自信,一個人有了自信心,渾身都會充滿力量,哪裡有什麼皮膚白晳就肯定會被人喜愛。環肥燕瘦,已是千年前的故事,現代人有現代人的標準。而整容行業的發達,就是最好的說明,如果你喜歡某個人,儘可以將其交給美容師,美容師一定會讓你有喜出望外的驚喜。但人造畢竟不是原創,只有天生麗質才是人們的最愛吧。

自己的看法,不知道能否讓別人滿意,如果認為我說得有點道理,那請你為我點個贊吧,先為你閱讀拙文表示感謝!


水中之萍1


中國的傳統以白為美,俗話說“一白抵三悄”、“一白遮百醜”,等等。

人類膚色基本分為四種,即白、黃、棕、黑,中華民族屬黃種人。不但女人以白為美,男人也愛膚色白皙的女子。

吾國文化有許多讚美女子的成語,如玉潔冰清、肌如膚霜、潔白如玉、白嫩透紅,等等,都是說女人膚白貌美。

如果女人五官俊俏長相美,但膚色黝黑,國人常常稱之為“黑裡俏”,未免美中不足。

中國男人則相反,假如他皮膚白皙,往往會被人稱為“小白臉”或“娘娘腔”。

吾國文藝作品描寫的英雄豪傑大都是膚如古銅如關公張飛,甚至面黑似碳如包公包青天,而奸臣佞人的臉色卻蒼白如紙。

也有例外,有人說國人以白為美是從唐代詩人李白開始的,說他原名叫李十二,但他文采蓋世詩作一流,又長得白皙英俊,人們就稱他為李白、李太白。

這是民間捕風捉影的江湖傳說不足為信。太白是李白的字。

中國人以白為美,反映了怎樣的文化傳統與底蘊呢?

其一、這是女人病態的生活方式。千百年來中國人深受儒家道統的影響,女子無才便是德,深閨中的女人不事耕耘狩獵與作戰,避免陽光照射,精心粉飾臉面,言行舉止也輕風弱柳,一副病態如東施效顰。

其二、這是男人低俗的審美情趣。封建社會女人是男人的玩物,本著異性相吸的人性,男人喜愛膚白貌美的女子,不喜歡五大三粗膚色深的女人,如果女人膚色黝黑,男人會嫌她不漂亮,自然棄之如敝履。

其三、中國人信奉儒釋道的傳統文化,歷來講究陰陽調和,剛柔並濟。男人為陽,女人為陰,男人為剛,女人為柔。所以,女人以白為美,男人喜愛膚白貌美的女人,其實質,還是一種男尊女卑的心理作祟。

文化是一個民族的生活方式、行為習慣和社會現象。

每個時代的人的審美觀,與彼時彼地的文化政治經濟等因素,有著密切的關係。

比如現代社會的主流,女人還是以“白富美”為傲,但也有新潮女人滿世界的進行日光浴,故意把皮膚曬成小麥色,以彰顯自己傲視群雌的特立獨行。

她們的“反潮流”,實際是迎合西方白種人的審美情趣,因為西方的白種人,更欣賞體型健美膚色如古銅色的女人,不喜歡皮膚蒼白精神病態的女人。這就是不同文化帶來的社會現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