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自董仲舒之后,再没有“儒家思想”,对此你怎么看?

音乐成成


董仲舒之后再无儒家思想,这句话想要表达的意思是:

先秦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到汉代被改造,而失去本来面貌,不复存在了。

此言对否?也对也不对。为什么呢?

以孔孟之儒家为儒家,则此言正确

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实际上是披着儒家外衣,为帝王霸道做修饰。外儒内法而已。

孔孟之道,从来不提倡专制,他们的理想就是恢复周礼,君是君,臣是臣,大家各守本分。诸侯王老老实实做诸侯王,周天子则应有天子该有的地位。

秦皇汉武这种专制集权的出现,恰恰是法家想要看到的,而正是儒家所厌恶的。

但秦因为法家而亡,汉人有前车之鉴,必然要寻求改变。

最初的改变是,以黄老之学为治国之道,无为而治,不搞花里胡哨的,让百姓安安稳稳过日子,休养生息。

汉初无为而治,颇有成效。但不过是权宜之计。专制的本质是要集权,是要控制,因此,有皇帝,必然需要法家,法家是封建社会的内核。

皇帝需要法家?但又不能明目张胆地用,怎么办呢?董仲舒便采用折中的办法,吸收儒家仁政那一套,把法家的严苛改得温和一些。而儒家强调的尊卑礼法,又是法家缺少的,正好拿过来用,并且发扬光大地用。

至于董仲舒提出的天人感应,君权神授,这一套来源于阴阳家,跟孔孟儒学没有半点关系。

综合来看,董仲舒改造过的儒学,跟孔孟儒学大不相同,它杂糅了儒家,法家和阴阳家,是一个混合体。

因此,董仲舒之后,孔孟儒学不存矣。

若以广义的儒家来说,则此言又不对

广义的儒家,指的是中国历史上各个时期出现的儒家思想,包括程朱理学,王阳明心学等等。

如果以发展的角度看待儒家,则孔孟不过是创始人,后世所有的儒家,都是一脉相承,同气连枝的,只不过是儒家的不同表现形式而已。

如宋明理学,不但结合了儒法道,更融合了佛家思想,可谓集大成也。

从这个角度来看,则董仲舒之后,儒家不但没有消亡,反而蓬勃发展。董仲舒更是为儒家蓬勃发展奠定了基础,是一个承上启下的人物。

我们应该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儒家

一种思想或学派,当然应该是不断变化的。

因为它的变化发展,变得与最初的时候不同了,我们就否定它,这是不合理,不可取的。

我们判断的标准是:它是否变得更好,更完善?是否朝着积极的方向发展?

以这个为判断标准,董仲舒的儒学,以至于宋明理学,都是符合时代需要的,是对儒家的完善和发展,它们当然算儒家的一部分。

而明清以后,儒家思想则不合时宜,不利于时代发展了。它变得越来越保守,越来越为专制集权服务,这种变化,我们应当批判,否定。这些,我们称之为儒家的糟粕,当摒弃之。


盘古山小池



渔樵之人W


董仲舒之后再无儒家思想,这句话想要表达的意思是:

先秦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到汉代被改造,而失去本来面貌,不复存在了。

此言对否?也对也不对。为什么呢?

以孔孟之儒家为儒家,则此言正确

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实际上是披着儒家外衣,为帝王霸道做修饰。外儒内法而已。

孔孟之道,从来不提倡专制,他们的理想就是恢复周礼,君是君,臣是臣,大家各守本分。诸侯王老老实实做诸侯王,周天子则应有天子该有的地位。

秦皇汉武这种专制集权的出现,恰恰是法家想要看到的,而正是儒家所厌恶的。

但秦因为法家而亡,汉人有前车之鉴,必然要寻求改变。

最初的改变是,以黄老之学为治国之道,无为而治,不搞花里胡哨的,让百姓安安稳稳过日子,休养生息。

汉初无为而治,颇有成效。但不过是权宜之计。专制的本质是要集权,是要控制,因此,有皇帝,必然需要法家,法家是封建社会的内核。

皇帝需要法家?但又不能明目张胆地用,怎么办呢?董仲舒便采用折中的办法,吸收儒家仁政那一套,把法家的严苛改得温和一些。而儒家强调的尊卑礼法,又是法家缺少的,正好拿过来用,并且发扬光大地用。

至于董仲舒提出的天人感应,君权神授,这一套来源于阴阳家,跟孔孟儒学没有半点关系。

综合来看,董仲舒改造过的儒学,跟孔孟儒学大不相同,它杂糅了儒家,法家和阴阳家,是一个混合体。

因此,董仲舒之后,孔孟儒学不存矣。

若以广义的儒家来说,则此言又不对

广义的儒家,指的是中国历史上各个时期出现的儒家思想,包括程朱理学,王阳明心学等等。

如果以发展的角度看待儒家,则孔孟不过是创始人,后世所有的儒家,都是一脉相承,同气连枝的,只不过是儒家的不同表现形式而已。

如宋明理学,不但结合了儒法道,更融合了佛家思想,可谓集大成也。

从这个角度来看,则董仲舒之后,儒家不但没有消亡,反而蓬勃发展。董仲舒更是为儒家蓬勃发展奠定了基础,是一个承上启下的人物。

我们应该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儒家

一种思想或学派,当然应该是不断变化的。

因为它的变化发展,变得与最初的时候不同了,我们就否定它,这是不合理,不可取的。

我们判断的标准是:它是否变得更好,更完善?是否朝着积极的方向发展?

以这个为判断标准,董仲舒的儒学,以至于宋明理学,都是符合时代需要的,是对儒家的完善和发展,它们当然算儒家的一部分。

而明清以后,儒家思想则不合时宜,不利于时代发展了。它变得越来越保守,越来越为专制集权服务,这种变化,我们应当批判,否定。这些,我们称之为儒家的糟粕,当摒弃之。


黑色大炮


儒家在董仲舒之后便跌下神坛,不但成为了法家的驱使的奴仆,而且还是为法家承担罪责的背锅侠,更是为法家遮丑的一块遮羞布,这一切当然是拜董仲舒所赐。

汉武帝罢黜的不是百家,而是道家,要独尊的也不是儒家,而是法家。这与当时的时代背景有关系,自刘邦建立大汉王朝后,由于大汉的皇帝和文臣武将们都亲历过秦王朝的暴虐,再加上刘邦们都来自于道家文化盛行的楚地,所以他们选择了道家思想为治国指导思想。

经过文景之治后的大汉王朝,国力已经空前鼎盛,但自从野心勃勃的汉武帝继位之后,他不但对内政的宽松不满,而且对文景时代的对外政策也极其不满,他不再采用和亲的手段来处理大汉和匈奴的关系,而是要用暴力和战争来解决问题。

而此时的国家意识形态并不支持战争,同时也反对举国体制,反对用战争和劳役来伤害民众,因此,汉武帝必要用新的思想来取代道家思想,此时,一向鼓吹战争和举国体制的法家自然会成为野心家们的最爱。

但秦王朝的二世而亡仍然让汉武帝心有余悸,因此,他要改造法家思想,使之能够缓和与民众的剧烈冲突,于是被冷冻了百年的儒家思想被重新启用,董仲舒做为当时为数不多的儒者,当然会受到重视。

董仲舒彻底改变了儒家思想的精神实质,孔孟所提倡的从道不从君,被改造为忠君爱国,原始儒家原本是社会的监督者和批评者,他们自觉与权力保持距离,而自董之后,儒家只是权力的奴仆,失去了对社会的监督权和批评权,是董把儒家变成了一件华丽的外衣,并且把它穿到了法家的丑陋躯体之上。


沉醉的文人


自孔孟后,儒家思想就一直贯穿到现在,虽然几次打倒孔家店,都只是喊喊口号而已,试观之,我们每一件行止能离的开,天不生仲尼,万古长如夜,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说明儒家最适合中国,是受统治者欢迎的,董仲舒在儒家思想上揉进了神,上天的说法,部份的限制了皇权。谢谢


韩I949


任何一种思想的起源到后来的发展都是在后世文人思想不断补充实践完善下逐步形成的理论学说!董仲舒阐述孔孟儒学并把其它思想流派揉合进来完善了儒学理论!

当然在人类社会这些思想体系的建立无疑是为了寻求给统治者一个理由!那就是君权神授!要给统治者一个体面的执政理由!

中国儒学理论的不断完善就是为封建专制鸣锣开道!而历代统治者也借此麻醉人民。要求人民顺从!认命!

孟子在继承发展孔子思想基础上丰富发展了儒家学说!提出了“君轻民贵,以民为本"朴素思想。而董仲舒强化的是《三纲五常》与《三从四德》为统制者歌功颂德!

可以说儒家思想荼毒中华数千年主要愚民奴化来自董仲舒。是黄仲舒抬高了商鞅《驭民术》的法力即合法性!

2020.2.16.于山西太原


龙城大叔1


我就是孟子亚圣的72代孙。我们孟姓家族到现在仍拿三纲五常作为家规。三纲五常难道不是儒家思想的核心吗?圣人的六艺仍都有继承。虽然四书五径已被不用教课书,但我们孩子学说话仍从三字经背起。儒家文化虽冷遇,但,儒家思想,特別是儒家做人原则已深入到国人的骨子里,再崇洋媚外也不致于把骨头都卖了。卖了骨头就没有中华民族了?可是,不是瞧不起那些化外之小人国,尽管有人整天叫卖,它谁也买不起!!!压死它!!!


梦奇115


儒教从汉朝初开始就是统治阶级的愚民工具,

一直延续到清未,严重祸害了人民群众的独立思考能力,古之精华都是诗词,科学算法,中医,儒家根本就是教条主义,挂在嘴上,自己又做不到,而且高高在上,一副仁义嘴脸最为恶劣。


无用20


儒家思想起点就是错的,君与臣,父与子总会有矛盾,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根本就是做不到的,后来董仲舒把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上纲上线,做成三纲五常,这样是不是古人就能做到君君臣父父子子了,当然做不到,因为利益冲突想做到是不可能的,所以宋朝朱程理学又加码,可是照样做不到,常常还是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儒家还越来邪恶,儒家自孔老二到清末一直是一脉相承的邪恶,从孔老二的男尊女卑,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有权有势是君子,问农老百姓是小人,儒家一直就是邪恶的,到清末一直是越来越邪恶,,所以被爆发的五四运动者们当作吃人文化推翻


锦月细雨


董仲舒把儒家思想推向了巅峰,后人无人能及!董仲舒是西汉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政治家和教育家,是一个很厉害的人物,董仲舒小的时候就勤奋好学,非常努力。有个成语叫目不窥园,用来比喻埋头钻研不为别的事情分心,说的就是董仲舒。董仲舒读书的时候,三年都不看自己家后花园一眼。看着别人在花园里玩耍,董仲舒一点都不羡慕,他拿着竹简就是使劲的学习。

由于董仲舒的刻苦钻研,最后成为了一名儒学大师,也就是他的出现,使儒学成为了中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影响长达两千多年。

董仲舒主要是在汉武帝手下推行儒家思想的。汉武帝16岁的时候当上皇帝,广征贤良,以问治国之道。董仲舒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出现在汉武帝的视线里。系统的提出了天人感应大一统的主张,并建议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天人感应,说白了就是人在做天在看。董仲舒这种思想,从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皇权,让刘彻知道了,要是不把百姓当回事,百姓治不了他,天能治他。世界上的事情都是受制于天命,刘邦能取得天下,那是上天的安排。董仲舒所倡导的儒家思想,很对汉武帝的胃口,所以董仲舒就被汉武帝选中了,汉武帝也在百家之学中选择了儒家思想来统治国家,实现他一生的政治抱负。

从此儒学就从民间思想变成了官方思想,董仲舒在《春秋繁露》里面提到两个词,三纲、五常。三纲指的是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指仁义礼智信,将三纲五常作为道德标准。董仲舒被汉武帝看上之后,没有留住身边,派他当地方官去了。虽然董仲舒人不在京城,但是汉武帝却一直在用董仲舒倡导的儒家思想来治理国家。董仲舒一生中没当过什么大官,先后两次当过地方上的相国,但在这两次相国之间,还差点让汉武帝把脑袋给割了。

公元135年,皇帝祭祀的地方着火了,董仲舒这个时候就想到了天人感应,觉得这肯定是汉武帝的原因。汉武帝听到后大怒,当时就要杀了董仲舒,多亏一帮大臣求情,加上汉武帝怜惜董仲舒的才华,才放了他一马。从此以后,董仲舒就不再敢过问皇上的事了,一心做学问,写书,教学生。之后虽然再次当官,但一直在官场上没有什么大的发展。最终辞职回家,教书育人了。虽说董仲舒辞职回家,但汉武帝每次遇到国家大事,都要派人到董仲舒家里来征求董仲舒的建议,可见他在汉武帝的心中还是很重要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