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當前,老家有個老人去世了,不辦酒席還要大家送禮金合理嗎?

雯雯的老漢


合理啊!他如何要求都是合理的。你要不要配合他是你的事情,你自己做選擇就行了。你願意給就給,不願意給也沒人強迫你。都是你自己的事兒。


mysdcn


很巧合,昨天我的一位堂叔叔去世剛舉行了葬禮!

我們是一個大家族,如果是正常情況下,這樣的事情肯定會非常隆重,直接參與者要有數百人!

但疫情當前,肯定是不能按老規矩來辦了。

家族大了,各行各業的人都會有,在政府機關當領導幹部的也有不少,大家一致商定,盡最大努力從簡!

每家只出一個代表,原本幾百人的大場面硬是精簡到了二十人!

各種程序性的環節縮減,儘量不驚動任何人!

現在事情已經結束了,但沒有人感覺到冷清,反而認為早就該這麼辦!

其實,沒有多少人喜歡大操大辦,既浪費錢財,更重要的是精力達不到!簡化程序、縮減環節,還真的是眾望所歸!

當然了,有一些事情,還不能免俗。雖然一家只出了一個代表,但該隨禮的一個都不少。這也許就是“禮到人不差”吧!

移風易俗任重道遠,但從這件事情看來,肯定是大勢所趨!


老谷聊天


我是春節前一天回的老家,就在正月初三我們組裡面有位老去世了,當時都說要辦酒席。後來村裡去了人,要求不能辦酒席,全國人民都在抗疫情。村裡要求幫忙的人最多四桌,並再仨要求一定配合村裡的工作,我想特殊時期、抗擊疫情人人有責,尊重自己的健康同樣尊重別人的健康。但是主家沒有要求收禮,就是有內親送禮、主人家都拒絕了,大家幫忙把親人送上山安葬就已經感謝了。特殊時期特事特辦,要求送禮真的沒有道。在農村就是這樣,結婚嫁娶、康復滿月,考上大學,孩子滿月,甚至嫁出去生了孩子回孃家辦滿月酒等等。不來生活壓力大,人家要辦酒不去送禮又過意不去,都是鄉里鄉親的。國家都在提昌不能大操大辦,勤儉節約,不要鋪張浪費。農村經濟本來就落後,都是靠外出打工爭錢,大家生活都不容易,政府應該加大力度,整治農村這種風氣。現在我老家送禮、一般都是兩佰元,如果沾點親就是肆佰元或者會更多。就是這段時間假如辦酒席的話就有五六家人,都節約下來。一年送禮都上萬元以上,希望這種風氣等就此停下。








羅全雲


在疫情期間,我們村也有兩個老人去世了。一個90多歲,一個80多歲。也都沒有辦酒席。我們都以大局為重。在家隔離,所以也就沒有辦酒席。至於禮金呢?收的也有,有的是在一起關係比較好的,有什麼事情都是相互幫忙。家裡老人去世了,應該跟人家說。這都是人情世故。然後呢朋友就來送個禮,現在的人也都不差吃的這一口。送完禮金之後就走了。還有就是之前送出去的禮金,這個時候呢要收回來,所以就通知了。其他的人呢,也就都不通知了。自己的親戚呢,和家人是一定要到場的。


曹阿翔生活記


個人觀點還是覺得合適,因為我們平時隨機也並不是為了吃飯,更多的是為了送祝福,所以我覺得還是應該隨禮



山西寶媽葉子


今年受到疫情的影響,農村地區辦喜事的人明顯少了很多,很多人都將喜事往後推,等到這一場疫情過後再開始操辦。如果是喜事當然可以往後推,但是農村老人去世這種事情沒有辦法避免,一旦出現這種狀況在如今這種狀況之下,又不能夠操辦酒席,因此只能夠一切從簡。在我們當地今年春節期間也有老人去世,而且辦的比較簡單,只是自己家裡面比較親的人在操辦,也沒有讓其他的親戚上門來跪拜。一般在我們當地如果老人去世的話至少要在家裡面放一個星期左右,但是如今一般在家裡放置兩天左右的時間就把喪事辦完。


雖然現在農村如果有老人去世不會去操辦,酒席也不會請所有的親戚上門來送葬,但是農村地區人情是不能少的。如果家裡面真的有老人去世的話,即使人不到,禮金一定會送到,農村人講究禮尚往來,而且這種隨禮已經成了一種習俗。一般農村如果真的出現這種情況,不會主動的要求別人去送禮,這種東西完全都是靠自覺,給多給少都是看自己的意願,沒有強制性的。但是每個人家裡面都有老人,也都有去世的那一天,如果你沒有給的話,那麼當有一天這種事降臨在自己的頭上,到時候別人也以同樣的方式回禮。


在現在這個社會其實大家都很忙,有時候很多人會在過年的時候選擇結婚,但是平時那些朋友跟同學以及一些親戚,如果沒有回老家的話,在我們當地大多數即使沒有回老家參加他們的婚禮,也同樣會發一個紅包。並不是說一定要去赴宴,或者是親自到場才要隨禮。而農村老人去世本身就是一件比較傷心的事情,作為親戚或者是比較好的朋友,更應該要送禮金表達對他們的安慰。


所以我個人覺得農村的老人如果在疫情期間去世,沒有操辦酒席,作為親戚的話,肯定是一定要給禮金的,如果不給的話,良心都過不去。而其實送禮以及送多少完全都是憑自己的心來決定,我們當地絕對不會有別人強制性的要求你給禮金,絕對不會出現這種狀況,在你們當地是不是也是這樣的?歡迎在下方留言討論。


農村泉水有點甜


首先,我對您老家失去一位老人表示非常的遺憾,對此我深感同情。老人的家屬能夠遵守政府相關規定,不辦酒席,我深感欣慰。老百姓能夠自覺配合疫情防控需要,不群聚,我為這一行為點贊。

其次,關於不辦酒席,還要大家送禮的問題我有兩個方面的見解:第一是出於個人的角度的考慮,老人的家屬在失去老人的情況下是心情是十分失落的,對於他們的家屬我們應該給予他們的是更多的同情和關懷。當地辦理婚喪喜事的風俗不一樣,但是出於人情的關懷,不辦酒我們也應該給家屬封一點適當的慰問金以示慰問,所謂誰家能一輩子不遇上一點相似情況的事。2.出於老人家屬平時為人的角度考慮,如果老人家屬是以這件事為藉口,藉機斂財,平時對鄰里發生的事情都是無所謂,沒有給過心意的,那麼我們可以直接拒絕,不在乎合不合理,所謂禮相往來。如果老人的家屬鄰里平時為人和善,鄰里和睦,即使現在不辦酒席,我們也應該表示出友好的心意,在這個問題上不用糾結他到底合不合理。

最後,我認為,我們人與人相處,不要以金錢來衡量,所謂一方有難,八方支援,這次全國人民共同對抗疫情就是一個很好地體現。生活中,請對他人多一些包容,對別人多一些尊重,對金錢不要看得太重,有時候錢難買感情。希望我的回答能夠對您有一定的幫助。


緣木思本


個人看法,疫情當前,非常時期,不可以人多聚會。紅事停辦,白事儉辦。不管人家有什麼紅白事情,請不請吃飯,你如果欠人家的禮金,都應該趕緊給人家還回去。做人要講良心,信譽,道德。記住你家有事情的時候,人家出人出錢幫助過你。現在誰還差一頓飯啊?

人活著,要學習別人的長處,幫助別人的難處,記住別人的好處。


識途馬37


目前是個特殊的時期,對於喪禮實行“特事特辦”的原則,而且辦理的程序非常簡單。其原因就是為了防止聚眾性的交叉感染,對疫情防控帶來更大的安全風險。在這個“非常時期”,老家有人去世了,不用說必須要喪事簡辦。說啥酒席也不能辦了,還非要收取禮金。這種想法和做法,很不地道,更不合理。

禮金代表的意義

在咱們中國民間,基本上都是要在別人結婚、生孩子、喪葬之類的,與之相關的人都要送去數額不等的錢(或禮物)。

禮金的歷史有著鮮明的時代特徵。在古代只是送東西,就是“文革時期”,親朋好友是送暖壺、臉盆等生活用品,改革開放後,人們手上有閒錢了,又受商品經濟的觀念的滲透,直接改為送錢了。

送禮金的事,是兩廂情願,你來我往的事。

喜事或喪事送去禮金,只是對喜事新人的一種祝福,或者是對逝者的哀悼方式。禮金的多少,也沒有統一的要求,完全是隨心隨意,且按親疏遠近,經濟水平,做到量力而行。今天你付出了禮金,以後你和你家遇到事了,一定會如數,甚至“船漲水高”而奉還的。事主還會大擺酒席以示答謝,也成為鄉風民俗的。由此看出,擺酒席送禮金,相輔相承,缺一不可,而且也成了農村一道風景和逾越的“坎”。

只是在重大疫情面前,完全要以大局出發。每個農民幾乎都躲在家裡,窩在床上。即使村裡有人去世了,也一改“白事不請自到”幫忙的習慣。不擺酒席,喪事環節從簡,也只在至親的小範圍內將逝者安葬。就是那個禮金,也是捎去或發個微信轉賬,很少有人親自送去。完全為自己,為家人,為村民們著想,人人很理解。

送禮金與擺酒席沒有一點關係

擱在以往,農村人憨厚純樸,白事不請自到。喪事至少三天,多則五天,忙前忙後,自己家連飯也不做,都會在事主家“搭夥”。其實,還不是農村所謂的“薄養厚葬”。圖人多熱鬧,給亡人辦事,為兒女揚名,酒席也成為主要的一環。

此次疫情期,葬事簡辦是政府的禁令,也是防控的舉措;同時,農民也認識到疫情的嚴重性和危害性。不想因為繁雜的殯禮,給村子、村民或自己帶來不測,取消了大擺酒席。

疫情防控期間,別以禮金做代價

辦酒席是要花錢的,不能不花錢,而且還不少。以前辦了酒席,禮金是完全可以彌補其花費了;不辦或少辦了酒席,一定會省心,更會省錢。誰曾想到事主家還要求送來禮金,至少說明了事主有斂財之意。本來,人們為了防控疫情,延遲了打工的時間,少了收入。有些人家已經省吃儉用了,共度難關。還要求送禮金,寬仁慈心在哪?即使別人“欠”了你家的禮金,一輩子還長,遲早會“還”你的。總不能讓別人違背疫情防控要求,冒著疫情的風險給你送禮金?

鋪張浪費談不上尊敬之說,也沒有一個人去世了願意讓子女多花錢。我國現在推行的厚養薄葬的方式,但是現實當中事與願違。老人在世不孝敬,老人去世了,卻要大張旗鼓地操辦起來。這次突如其來的疫情,喪事簡辦,也許就是對“厚葬”的挑戰。原來“薄葬”也能“送終”。只是那個所謂的人情份子錢的禮金,是禮尚往來,你情我願的事。要大家送禮金,是強人所難,也難避斂財之意,令人不齒。


為生活而提神


看怎樣說的,防疫期間人絕對不能去的!看這個老人與關係啥樣,自己衡量,要是重要親戚和來往密切的,以前也有禮尚往來的,當然還送送禮!農村有一種俗語:人死大家埋,不送禮說不過去!要是沒有交集和無禮尚來往的,我覺得沒有必要,靠自己來決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