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向陽:中小企業不要自己嚇死自己!


趙向陽:中小企業不要自己嚇死自己!

1、對此次危機嚴重程度的基本判斷

不同於緩慢降臨的經濟蕭條,2020年初的這場新冠肺炎一夜之間讓中國的社會經濟生活陷入了速凍模式,幾乎停擺

本來大家一直在忙著準備應對緩慢逼近的龐大灰犀牛(中國經濟下行),但是,凌空飛出來的卻是一隻超級黑天鵝。而應對灰犀牛的方法根本無法應對黑天鵝。

微信朋友圈裡所傳播的一些企業經營類的文章,例如,《稻盛和夫致敬中國企業:把蕭條看作再發展的飛躍臺,我的五項對策》,有一定的參考價值,但是,不一定能很好地解決中國中小企業當前面臨的危機。因為他所講的是在日本長達10多年的泡沫經濟破滅之後的企業突圍經驗,而且

京瓷公司有世界頂尖的技術儲備,有龐大的現金儲備

面對不確定的未來,首先需要有大致清晰的方向感和對危機嚴重程度的判斷,以此來決定應對策略。我個人認為,疫情在2月下旬應該會被控制住,但是消費者信心的回暖需要到四月底左右才能恢復。對於絕大多數中小企業主來說,必須死扛兩三個月。在此期間,不要過於驚慌失措,亂了陣腳,自己嚇死自己。

心理學研究表明,應激反應既可以幫助人快速擺脫危險,也可能讓人產生木僵、痙攣等軀體反應,以及思維和行為混亂。個人如此,企業經營亦如此!關鍵時刻,一著不慎,滿盤皆輸。

我的一個企業家朋友,也是我長期跟蹤研究的一家雲計算企業,春節前已經拿到上市批文,即將在創業板敲鐘。2月1日,他在發給公司高管的微信裡說:

“根據防疫的要求,人力資源部已通過郵件通知相關工作安排,並對具備條件的員工啟動在家遠程辦公(而不是繼續放假)的模式。疫情雖然嚴峻,但我們還是

要理性對待,管理好自己的恐懼。和疫情相比,整個社會生活的停滯和蕭條並不比疫情造成的損害輕。在認真做好防護的前提下,我們必須要鼓起勇氣恢復正常的工作和生活!可以遠程的就遠程,必須到辦公室、機房的就到辦公室和機房,每個人都要努力恪盡職守。我們都有家要養,有客戶要照顧。怎麼死不是我們該考慮的,怎麼活才是!”

是的,怎麼死不是我們自己應該考慮的,這是上帝(老天爺)的職責,而作為個人更應該考慮的是怎麼活,怎麼活得更好!危急時刻,定力很重要,企業家尤其需要保持戰略定力,要每臨大事有靜氣才行。

2、關於企業經營的基本理念急需改變

“福兮禍所伏,禍兮福所倚”。

此次疫情肯定會死掉一批企業

,但是也會大大加速中國企業的轉型升級,倒逼企業苦練內功。從組織生態學的視角來講,不要為每一個死掉的中小企業流淚,這不符合優勝劣汰的市場經濟規律。塔勒布在《反脆弱》裡面鮮明地提出了一個觀點:宏觀經濟層面上的反脆弱性是建立在微觀企業層面的脆弱性的基礎之上。

福耀玻璃的曹德旺先生在接受媒體採訪的時候說的很好,“捱不過三個月是你自己的事情,企業跟國家講這個沒意思”。此話說的很冷靜,也很殘酷。政府從來都不是保姆,市場經濟更不是和風細雨,企業更多的只能靠自己。

此次突然降臨的黑天鵝,充分暴露了中國中小企業嚴重缺乏危機管理意識,因為以前的好日子過得太久了。作為一個陝西人,我喜歡去西貝吃飯。我也很欣賞賈國龍先生的某些經營理念,包括以客戶為導向的極致的菜品開發,重視與骨幹員工分享企業成長的利潤,拒絕風險投資,堅決不上市等。但是,此次疫情爆發以後,第一個站出來大聲求助的恰恰是賈國龍先生,而且說西貝的

現金流只能支撐兩三個月。這令我們這些企業研究者非常驚訝,其他中小企業的真實經營水平可想而知。

箇中原因很多,包括中國市場巨大,許多企業粗放式經營,瘋狂加槓桿前二十年裡擴張太快。尤其是,酒店和餐飲企業動輒幾百家幾千家地開店面,而這兩個行業也恰恰是此次疫情中受衝擊最大的行業之一。

相反,日本企業因為經常面臨地震、海嘯、戰亂、日美貿易戰等,所以,居安思危,一直有存錢的習慣。稻盛和夫曾經說過,“即使京瓷七年不賺一分錢,企業也可以照樣活下去”,因為京瓷有7000億日元左右的現金儲備

另外,徐靜波在喜馬拉雅的《靜說日本》裡講,日本企業內部留存現金幾乎和日本每年的GDP一樣多,目前已經

高達5萬億美元左右。所以,日本企業在“失落的二十年裡”(此概念不準確)能不慌不忙地進行轉型升級,拋棄了原來的許多家電、計算機、鋼鐵等企業,進入到高端智能製造業裡,包括先進的電子元部件、生物製藥、新材料、新能源等領域,佔據了全球產業鏈的高端,讓自己變成不可或缺的一環,所以,抵禦風險的能力極大增強。

一本《工匠精神:日本家族企業的長壽基因》(後藤俊夫,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8),事實上並沒有從表面上講日本的工匠精神如何如何地厲害,而是一整套風險管理的手冊,包括了人事風險管理、業務風險管理、自然災害風險管理、商業倫理風險管理等。其中有很多生動的案例,我在這裡就不一一贅述了。衷心希望中國企業家在疫情過後,靜下心來,好好研讀。

再舉一個例子,華為是中國企業裡面最具有危機意識的企業。《下一個倒下的會不會是華為》的作者田濤先生認為,任正非長期信奉的就是“

活命哲學”。

“華為的32年曆經滄桑,磨難無數。一部華為發展史就是一部危機史、冬天史。任正非在2001年寫下那篇著名的《華為的冬天》的文章時,還曾在2002年寫過《華為的紅旗到底能打多久》,這不僅表達的是企業家的強烈憂患意識,也吐露的是真正的現實”。

“長達十多年甚至更長時間,華為隨時可能由於各種內外因素而垮掉。但也正是一個接一個的危機,使得華為永遠不抱幻想,永遠把明天當作‘倒下去’的那一天,所以才不斷加強管理,不斷進行文化和制度建設,不斷開展組織變革,持續加大面向客戶的技術創新和麵向未來的研發投入,使華為不僅活了下來,而且活得更強壯”(《危機時刻,拒絕悲觀主義》,2020,2)。

甚至在2019年8月,在根本不缺錢的情況下,華為第一次面向國內發行了300億的企業債,以4%左右的利息借了大筆糧食,就是為了準備應對美國的打壓和凜冬的降臨。

總之,經過此次突發危機之後,我期待中國中小企業能很好地借鑑德國隱形冠軍和日本長壽企業的一些經營理念,借鑑國內領先企業的寶貴經驗,包括可持續經營(活命第一)、家業傳承和關鍵人才內部培養、規模上適可而止(而非成長第一)、專注主業反對多元化、持續進行技術積累和創新、任何時候企業內部至少留存夠用半年的現金儲備等。

3、充分發揮自己的生存智慧渡過難關

以上這些觀點好像站著說話不腰疼,又好像對一個瀕臨死亡的人講養生之道。

且慢下斷語!事實上,只有廓清大的思路,才能舉重若輕,忙而不亂。除此之外,我給出幾點短平快的建議,幫助中小企業應對當下危機。一般來說,企業家都是應對危機的高手,經常處理各種突發事件。企業家依靠自己的生存本能、直覺和實踐智慧會想出更多更好的應對策略,而我的這些建議更多的是朋友式的叮囑,

一種危機時刻的情感陪伴而已

危機時刻,企業必須做減法。白刃加身,不計流矢。與其傷其十指,不如斷其一指。

相比大企業而言,中小企業有船小好調頭的優勢。必須大膽突破某些制度約束條件,尤其是勞動法》的某些過度保護,比如關於加班費和解僱員工的相關規定。挖掘內部潛力,充分與相關利益方溝通(銀行和產業鏈上下游),爭取活下來。活下來才有一切!活下來才能談及未來的發展,才能談及承擔社會責任。

但是,企業經營一定要有道德底線,不能發國難財,不能靠賣偽劣“口罩”等求生存。寧可站著死,不能“詭”著活。關鍵時刻才是考驗企業家良心和境界的時候!

第一,防疫第一,這是底線!病毒也是沿著人際關係網絡傳播的,誰是人際關係網絡的中心,誰就更容易被感染。老闆和骨幹員工處於人際網絡的中心,

接觸的人多,最容易被傳染。如果自己被傳染,即使不死,隔離住院幾十天,企業就大概率亂套了,玩完了。

第二,採用靈活用工的辦法。給員工說明企業難處,在保證大部分員工就業的情況下,適當降薪,尤其是高管團隊帶頭降薪,相信員工會同甘共苦的。這是一個真正考驗勞資關係質量的時刻,那些牢騷滿腹而走掉的人,本來就不是同一條船上的戰友,不必惋惜。為了最大效度地保證活命的現金流,老闆可以考慮採用其他替代性方法激勵員工,比如,採用股權和期權,給予員工更多的認可和一個更響亮的頭銜。

第三,創新營銷方式,全員營銷。德魯克說,“企業只有兩個基本職能,營銷和創新”。一定要想辦法穩住現有客戶。但是,對於個別利潤低的產品線堅決關停,節省成本。即使不能面對面營銷,也要通過其他有創意的方式開發新的客戶。

比格比薩的創始人趙志強先生是我的朋友。危機一發生,我們就經常在微信裡討論餐飲企業如何應對此次危機。前不久,我建議他在微信朋友圈裡做廣告因為這個時候大家天天在刷微信,而且在家吃膩了,希望叫外賣。在我看來,目前騰訊朋友圈的廣告投放亂七八糟,根本沒有做到精準營銷。例如,我使用微信七年左右了,按理說騰訊從我每天發的朋友圈信息中應該對我有很清晰的客戶畫像,但是,很奇怪,我的朋友圈廣告裡既推薦專升本和考研(我都博士教授了,需要嗎?),又推薦百萬級的路虎(我買得起嗎?我願意買嗎?)。所以,我建議比格比薩進行大數據營銷的時候,一定要採用地理位置標籤,把潛在客戶標籤緊緊鎖定在自己的店面數量最多的城市,例如,北京。

同時,披薩的照片一定要拍攝得讓人覺得饞涎欲滴,產生購買的慾望。最好能一鍵式下單,而不是先鏈接到美團或者餓了麼。因為搜索半天之後,客戶很容易放棄,只有一鍵式下單才能降低顧客的購買門檻,顯著提高銷量。

第四,生產運營方面,以空間換時間。儘量拉大工作場所裡的人與人之間的空間距離,採用在家辦公、遠程會議、兩班倒等方式,儘量減少人際接觸的界面。多用手機和對講機,多用企業微信或者釘釘,不要面對面溝通。例如,華為出臺了非常詳細的管理規則,例如鼓勵員工自帶餐具和餐食,就餐的時候不允許面對面坐著等。只有採用更為精細化的管理,把所有風險都最小化,企業才能儘快復工。

第五,充分用好政府幫扶政策。各地政府正在緊鑼密鼓地出臺扶持中小企業政策,其出臺的速度甚至比社會輿論建議速度還快,而且出臺的政策也比很多專家建議更具有地方和行業的針對性。但是,某些政策令出多門,可能缺乏統籌,彼此之間存在衝突,所以,建議企業指定專人負責研究政府的相關政策用好用透。自助,然後天助。

最後一點,實在不行了,也別跑路,也別跳樓。

生意可以失敗,但是,人品不能出問題。公司倒閉了,不等於整個創業失敗。只要有信譽,做一個連續型創業者,一切還可以從頭來過。褚時健、史玉柱等都是我們這個時代東山再起的典範。

4、這不是一個人的戰鬥

說幾句題外話。重點關注一下企業家的心理健康。

2015年7月,我曾經拍攝過一個紀錄片《一個人的戰鬥》,此片曾經入圍蒙特利爾國際電影節,全網播放量累計超過百萬,溫暖和感動過很多人。但是三年前,我已經不再從事相關的公益慈善活動,所以,我一度把它從各大視頻網站上下架,也很少向人提及它,除非是非常要好的、需要幫助的朋友。

拍攝這部影片的初心是為了幫助抑鬱症患者。但是,北京師範大學紀錄片研究中心的張同道教授看完此片之後對此高度評價。

“我們每個人一生中,可能不是憂鬱症,但是

總會遇到這些黑暗的東西,不可能一生中都是鶯歌燕舞,陽光燦爛的,不可能!所以,這個電影如果從名字上來看,《一個人的戰鬥》,不僅是對抑鬱症,它指對人生的那種黑暗的狀態,都要面對這樣的戰鬥。這個價值可能超越了對抑鬱症本身的表達”。

知我者,張同道教授也!

企業家群體經常處於高度壓力之下,非常容易焦慮,甚至抑鬱。嚴重的時候,甚至會自殺,或者產生自殺的強烈念頭。事實上,這不是一個什麼見不得人的事情,任正非、張朝陽、毛大慶等都曾經經歷過與重度抑鬱症的漫長戰鬥。

經過此次疫情防控戰之後,一些企業可能會倒下,一些企業家可能非常焦慮和抑鬱,所以,急需企業家做好自己的心理保健

正如我在那個影片中所說的,“這不是一個人的戰鬥。每個人的背後都有許多的支持者”。“在這個世界上,沒有什麼東西是不可克服的,包括重度抑鬱症,甚至包括死亡。

肉體可以消亡,而靈魂不死”。希望此片在艱難時刻給大家帶來些許激勵和安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