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州市饒平縣鄉村振興成果豐碩 產業提質增效 面貌翻新變樣

​潮州市饒平縣鄉村振興成果豐碩 產業提質增效 面貌翻新變樣

饒平縣茶葉產業園

​潮州市饒平縣鄉村振興成果豐碩 產業提質增效 面貌翻新變樣

饒平縣茶葉產業園坪溪茶區

​潮州市饒平縣鄉村振興成果豐碩 產業提質增效 面貌翻新變樣

南粵古驛道紅色之旅

​潮州市饒平縣鄉村振興成果豐碩 產業提質增效 面貌翻新變樣

上饒鎮永善村

​潮州市饒平縣鄉村振興成果豐碩 產業提質增效 面貌翻新變樣

紅色長彬村

​潮州市饒平縣鄉村振興成果豐碩 產業提質增效 面貌翻新變樣

上善村的黨建文化廣場

在饒平縣浮濱鎮麥園村,強化黨建引領的工作思路,推動該村茶產業發展壯大;在東山鎮東明村,修舊如舊、就地取材的新農村建設理念,讓“梅竹之鄉”韻味十足;在樟溪鎮英粉村,山水環繞、景色宜人的村居環境讓這座世外桃源般的村子成為遊客的“打卡”勝地……近年來,饒平縣認真貫徹黨的十九大和習近平總書記關於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新部署新要求,持續加大強農惠農政策力度,紮實推進農村改革發展穩定各項工作,逐步實現農村產業提質增效、村容村貌翻新變樣、鄉村文化繁榮發展、基層組織堅強有力、貧困農民脫貧增收。

堅持黨建引領 突出人才支撐

辦好農村的事情,關鍵在黨。今年以來,饒平縣緊密結合“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活動,堅決把鄉村振興作為“一把手工程”,把推動鄉村全面振興責任扛在肩上、抓在手上,進一步壓實縣、鎮、村三級書記抓鄉村振興職責,推動形成一級抓一級、層層抓落實的良好工作格局。

饒平縣聚焦基層黨建這條主線,認真貫徹落實加強黨的基層組織建設三年工作實施方案要求,以固本強基“1+N”工程為抓手,實施基層黨組織達標創優工程、省定貧困村黨建示範工程和“紅色村”黨建示範工程,持續深入整頓軟弱渙散基層黨組織,推動基層黨組織全面進步、全面過硬。此外,把選優配強農村基層黨組織帶頭人隊伍作為首要任務,抓好“頭雁”工程,加強對納入儲備的村書記候選人的跟蹤管理,注重在外出經商人員、農村創業致富帶頭人、返鄉大學生、縣鎮退休幹部、退伍軍人等群眾中動員培養優秀黨員擔任村黨組織書記,不斷優化帶頭人隊伍結構,增強村黨組織對鄉村振興的引領帶動作用,推動形成強大的“頭雁效應”。

堅持規劃先行 突出鄉村風貌

科學管用的規劃是鄉村振興的路線圖、施工圖和時間表。饒平縣以《饒平縣縣域鄉村建設規劃》為引領,突出鄉村主體風貌和潮味,注重保護客家圍樓、茶園、海上牧場、布馬舞、採青等歷史古蹟、田園風光和民俗文化,切實把城鄉融合、一體設計、多規合一理念落到實處,讓鄉村有景觀更有韻味,有“顏值”更有氣質,打造有味道的院落、有記憶的村落、有鄉愁的溪流、有故事的小鎮。

饒平縣抓住示範帶動這個關鍵環節,以打造生態宜居示範縣為契機,啟動柘林鎮示範鎮和26個示範村規劃建設,輻射帶動全域農村人居環境“萬村整治”工作;加快推進35個省定貧困村新農村示範村,以及黃岡、聯饒鎮12個行政村沿福建生態宜居美麗鄉村示範帶先行點建設,以點帶面推動全域美麗鄉村建設。同時,大力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把紅色文化和蘇區精神貫穿鄉村振興各領域、全過程,引領村規民約修訂完善,弘揚主旋律和社會正氣,培育文明鄉風、良好家風、淳樸民風,煥發文明新氣象。

堅持產業振興 突出因地制宜

產業是鄉村振興的物質基礎,是富民興村的重要支撐,必須從實際出發,因地制宜,循序漸進。饒平縣以增加農民收入為目標,結合實際發展“一村一品、一鎮一業”特色產業,增強廣大農村特別是貧困村“造血”功能,以產業興旺推動鄉村生活富裕。一方面,發揮省級現代農業(茶葉)產業園龍頭作用,積極申報省級水產品產業園、蛋雞產業園、青梅產業園,發展精深加工和產地初加工,延長產業鏈,提高附加值。另一方面,著力拓展農業多種功能,統籌發展鄉村旅遊、紅色旅遊和休閒觀光農業,挖掘整合青嵐國家地質公園、湯溪水庫、綠島山莊、古驛道等旅遊資源,推進潮州綠島晴嵐文旅康養小鎮、浮濱鎮坪溪茶園觀光旅遊建設,促進特色旅遊名鎮、名村、紅色村集聚發展,推動一二三產業高度融合發展。至目前,饒平縣縣級以上農業龍頭企業共39家,市級以上農業龍頭企業共30家,省級以上農業龍頭企業共13家,國家重點龍頭企業1家。

饒平縣還充分發揮“中國電商示範百佳縣”品牌效應,千方百計拓寬銷售渠道,加強農產品“梳妝打扮”和營銷宣傳,讓農產品“賣得出、賣得遠、賣得好”。同時,強化農業基礎設施建設,紮實推進高標準農田工程建設,統籌抓好水庫、灌區、堤防以及村村通自來水等基礎設施建設,整合涉農資金向新農村傾斜,把新農村建設與“四好農村路”建設有機結合起來。

堅持生態優先 突出綠色發展

良好生態環境是農村最大優勢和寶貴財富,農村發展不僅要杜絕生態環境欠新賬,而且要逐步還舊賬。近年來,饒平縣堅定不移踐行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把“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貫穿規劃編制和實施全過程,切實保護好鄉村生態環境。在生態環境治理方面,以打好農業農村汙染治理攻堅戰為抓手,統籌山水林田湖草系統治理,全面開展農業面源、中小河流、土壤等汙染防治,鐵腕整治畜禽、牛蛙養殖業汙染和“小、散、亂、汙”電鍍廠等嚴重破壞生態的行業,推動綠色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深入人心、蔚然成風。

饒平縣還積極開展以治理村莊髒亂差為重點的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村莊清潔行動,著重加快縣寶鬥石生活垃圾填埋場、村鎮生活汙水處理設施、鎮級生活垃圾填埋場和畜禽無害化處理中心建設,統籌抓好農村土地碎片化、拆舊復墾、閒置土地、危房改造、違章搭建等領域治理,全方位提升農村整體形象和綜合競爭力。

傳承紅色基因 助力鄉村振興

饒平是一方紅色革命熱土,是朱德率領的“八一”南昌起義軍在饒北山區的茂芝全德學校召開軍事決策會議的策源地。茂芝會議的召開,作出了“穿山西進,直奔湘南”的重要軍事決策,保存了南昌起義的革命火種。2010年6月,饒平縣被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確認為“原中央蘇區縣”。

近年來,饒平縣牢牢把握“紅色村”黨建示範工程建設機遇,依託原中央蘇區紅色資源優勢,以組織建設為抓手、紅色文化為引領,全方位打造提升,著力把東山鎮湖嶺村、新圩鎮長彬村和上饒鎮上善村建設成基層黨組織建設的樣板村和黨建引領助推鄉村振興的先行示範村。

饒平縣召開革命後代座談會,發動鄉賢及革命後代參與尋找歷史遺物,收集革命烈士簡介、生平故事,充實豐富紅色故事內涵,並邀請市黨史研究室專家,協助製作“感悟革命歷史 傳承紅色精神”專題延德堂布展,介紹新圩紅色歷史革命故事,打造紅色革命教育據點。

如何真正地講述紅色故事?饒平縣做法是大力開展開展紅色主題活動,強化對基層黨員幹部的愛國主義教育。如上饒鎮組織開展“潮梅穿越”重走紅軍路徒步活動,通過重溫革命艱辛,磨鍊黨員幹部意志,進一步提升黨性修養和理想信念。此外,精心製作包含紅色鄉村、紅色歷史、紅色工程、紅色黨建、紅色引領等五大篇章的小冊子,以紅色為主旋律,介紹紅色村的各方面工作,擦亮紅色村的名片,推廣紅色文化。

突出“黨建引領+紅色基因+產業振興”是饒平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又一個亮點。近年來,饒平縣以黨建引領產業發展,突出紅色村在革命歷史資源、傳統工藝文化、特色農產品等方面的優勢,因地制宜制定一村一品發展戰略,打造集文化、旅遊、產業為一體的紅色村發展模式。如湖嶺村舉辦竹編傳統工藝技能比賽,激發村民參與傳承發展傳統文化的熱情,推動傳統優秀文化保護的社會化參與,擴大傳統工藝文化的影響力和知名度,讓傳統工藝文化重新煥發新時代的活力和魅力,提高紅色村的軟實力。目前,湖嶺竹編、上善柚子、長彬青梅,都已初具產業規模,為當地經濟脫貧做出巨大貢獻。此外,通過“黨組織+合作社+公司+農戶”的模式,組織技術人員到紅色村開辦技能培訓班,以“授之以漁”的方式增加農戶就業技能,為脫貧攻堅工作注入源源動力。

饒平縣還在硬件方面持續加大投入。啟動“紅色村”建設以來,長彬村全力推進“三清三拆三整”,擴建村道3公里,完成全村飲水工程,村容村貌顯著改善,墾造水田733畝,將荒地變耕地,提高土地利用率和水稻產量。上善村投入30萬元,修建550米村路,沿線開發茶果園,修建水電站、建立雲山茶葉合作社等“造血”工程,發展壯大集體經濟。湖嶺村將農作物生產幹道龍虎坑村道拓寬至3.5米並進行硬底化處理,有效改善村民種植茶葉、青梅、橄欖的作物的生產條件,提高農業生產效率。目前,三個紅色村均初步打造了鄉村生態、紅色文化、綠色產業深度融合的發展模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