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德談《少年維特之煩惱》


歌德談《少年維特之煩惱》


因與友人的妻的不幸的戀愛而致的耶路撒冷的死,把我突然從夢中驚醒,我不只靜觀暝想我與他所遭遇的戀愛的事,而且把現在恰碰到的使我熱情沸騰、焦灼不安的同樣的事加以觀察,因此,我正要拿起來寫的作品之滿注著熾熱的情焰,詩的情景與實際的情景的差別毫不能分辨出來,是不是怪的了。我特使自己與外界完全隔絕,連朋友的探訪也謝絕。在內心上也把一切與這作品無直接聯繫的思念擱在一旁。在他方面,我把一切與我這個意圖有多少聯繫的思維彙集起來,把還沒有使用作為詩的材料的身邊的經驗加以追憶,在這種情形下,經過那麼久的、那麼大的暗中準備,在四星期的握管疾寫,沒有把全部的計劃或一部分的描寫方法預先打下草稿,就一口氣寫成了。

思慕譯

選自歌德《自傳》,生活書店1936年版

約翰·沃爾夫岡·馮·歌德( Johann Wolfgang von Goethe,1749年8月28日-1832年3月22日),出生於德國法蘭克福,戲劇家、詩人、自然科學家、文藝理論家和政治人物,為魏瑪的古典主義最著名的代表,是世界文學領域最出類拔萃的光輝人物之一。1773年寫了一部戲劇《葛茲·馮·伯利欣根》;1774年發表了小說《少年維特之煩惱》而出名;1794年完成了個人代表作《浮士德》。歌德的《浮士德》、荷馬的《荷馬史詩》、但丁的《神曲》和莎士比亞的《哈姆雷特》並列為歐洲文學的四大古典名著。1832年3月22日11點半,星期四,歌德病逝。他的臨終遺言是:“給我更多的燈吧!”這體現了他作為大文豪的樂觀精神。

《少年維特的煩惱》是歌德創作的中篇小說。小說描寫進步青年對當時鄙陋的德國社會的體驗和感受,表現了作者對封建道德等級觀念的反應以及對個性解放的強烈要求:少年維特是一個性格率真、感情細膩豐富、才思敏捷、愛憎分明的青年形象。他熱愛優美壯麗的大自然,崇尚純真的人性,同時才華橫溢,追求個性解放和情感的自由。他厭惡虛榮無聊的小市民、矯揉造作的貴族和保守迂腐的官場,儘管面對無處不在的排斥、指責和打擊,以致時時在感情的痛苦和心靈的矛盾中掙扎,他仍義無反顧地反抗世俗和傳統,追求純真的愛情。他愛上了一個名叫綠蒂的姑娘,而姑娘已同別人訂婚。愛情上的挫折使維特悲痛欲絕。聖誕節前的一天,他又來到心上人綠蒂的身邊,作最後的訣別。此時即將熄滅的愛情之火瞬間又放射出光芒,他對綠蒂朗誦奧西恩的悲歌,同時緊緊擁抱著她。兩天後,他留下令人不忍卒讀的遺書,午夜時分,他一邊默唸著“綠蒂!綠蒂!別了啊,別了!”,一邊拿起她丈夫的手槍結束了自己的生命,同時也結束了自己的煩惱。

歌德談《少年維特之煩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