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德,在法蘭克福用60年塑造探索真理浮士德知識分子形象


歌德,在法蘭克福用60年塑造探索真理浮士德知識分子形象

歌德,誕生在德國法蘭克福的文學家思想家科學家,是最偉大的德國作家之一。

浮士德,講述新興資產階級先進知識分子浮士德探索人生意義社會理想的作品,有文藝批評家稱這部作品和伊利亞特還有神曲有同樣地位的作品,是時代的史詩。

歌德是在德國法蘭克福也就是他出生的地方完成浮士德初稿的,那麼這座城市究竟帶給他怎樣的靈感,讓他用幾乎終其一生去探尋真理,並塑造浮士德這樣一個充滿浪漫主義和現實主義色彩的人物形象?

歌德,在法蘭克福用60年塑造探索真理浮士德知識分子形象


歌德,在法蘭克福用60年塑造探索真理浮士德知識分子形象

1 用60年塑造浮士德,竭力探索人生意義社會理想的知識分子

浮士德的構思和寫作幾乎佔據歌德一生,一共六十四年。這部長達12111行的詩劇,以浮士德思想的發展變化為線索,德國民間傳說為題材,背景是文藝復興以來的德國和歐洲社會,是一部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完美結合的詩劇。

這裡有一個不懈追求人生意義和社會理想的先進知識分子形象。

雖然他是一個永遠在積極進取的形象。但畢竟浮士德是中世紀書齋出來的,有很多性格矛盾。他一邊沉溺愛與,去鎮壓起義有渺小的一面。但又想超離凡塵,向著更崇高的境界飛昇。

從書齋到愛情,政治,追求古典美和建功立業五個階段。浮士德一路追求真理,堅定無比。我們看到他就好像是從文藝復興到19世紀初期的德國資產階級奮鬥史。

當浮士德走出書齋,用靈魂和魔鬼交換,對生命燃起理想與熱情,用精神抓住最高最深的東西。

當浮士德老了,走進大自然和現實的人生體驗中,開始經歷文藝復興,宗教改革直到狂飆突進運動的反封建精神,愛情悲劇從政失敗等,讓浮士德改造自然創建人間樂土。浮士德彷彿找到了理性王國。

浮士德的反面是一個腐朽否定的形象,那就是魔鬼梅菲斯特,他無時無刻不在引誘浮士德享樂和犯錯誤,卻又推進了浮士德的進取和發展。

擁有不懈追求充滿進取形象的形象,和荷馬史詩,神曲齊名的浮士德這本書反應了歐洲文藝復興以來三百年思想和文化發展,呈現了人類科學技術的主要成就。從書齋理論到社會實踐,從愛情藝術到哲學思想,這當中有豐富的客觀和主觀辯證發展的關係。

這樣一部有特殊意義的作品和人物形象,歌德是在什麼環境下創作出來的 ?

歌德,在法蘭克福用60年塑造探索真理浮士德知識分子形象


歌德,在法蘭克福用60年塑造探索真理浮士德知識分子形象

2 歌德在法蘭克福完成文化薰陶思想轉變,創作偉大作品浮士德

歌德出生在萊茵河畔的法蘭克福,從小就受到良好的文化教育,8歲閱讀德文、法文、英文、意大利文、拉丁文、希臘文等多種文字的書籍,14歲寫劇本,25歲發表風靡全球的小說《少年維特之煩惱》。人們說他是天才,主要是父母的早期教育和自己的堅持不懈。

他的母親是法蘭克福終身市長的女兒,父親曾經做過皇家顧問,這樣的家庭,他從小受到良好的教育,並且早早就受到宮廷文學和古典主義的影響。法蘭克福可說是他的文化啟蒙之地,他出身法蘭克福的名門之家。

雖然後來,他又曾在萊比錫大學和斯特拉斯堡大學學習法律,但他的啟蒙思想根基來自法蘭克福這座美麗的城市,這裡有充滿自然人文景觀的萊茵河,古老的羅馬廣場還有教堂。這裡擁有頂尖的國際頂尖高校,還是德國乃至歐洲的工商業重要城市。

當歌德在斯特拉斯堡接受狂飆途徑運動影響,引領到荷馬和莎士比亞的藝術世界,開始對民間歌謠學習,歌德擺脫了宮廷文學和古典主義的束縛,寫下五月之歌 野玫瑰等很多名篇佳作。

他回到法蘭克福,雖然實習法律卻把熱情多投入到文學創作,先後完成了歷史劇《鐵手騎士葛茲·封伯利欣根》和書信體小說《少年維持之煩惱》。前者表現對國家統一和人民自由的憧憬,後者描繪熱情奔放渴望人的自然解放,這時他已經感受到市民社會的自私和貴族階級,以及封建官僚的壓制,他最看重的純真自然本性的女孩也是平庸的,維特感受自己和現實世界格格不入。

這是一部書信體小說甚至讓一生戎馬的拿破崙也隨身攜帶,先後讀過7遍。這兩部作品為歌德贏得了德國和全歐的聲譽。後來的很多年,他曾經在魏瑪公國宮廷參政為官,並進行數年意大利之遊。又與席勒相遇,開啟歌德和席勒友誼為特徵的德國古典文學全盛時期。

正是這個時期,歌德在法蘭克福創作畢生鉅作《浮士德》,這部詩劇集中了他一生的思想總結。也彙集了他在法蘭克福曾經接受的古典文化教育和後來的思想轉變,以及不停探索和思考的精華。

甚至浮士德年已百歲,依然認為,應該每天每日去開拓生活和自由,才能做自由和生活的享受,自強不息不斷追求真理,這也正是歌德自身不斷追尋探索的人生方向。

歌德,在法蘭克福用60年塑造探索真理浮士德知識分子形象

3 法蘭克福的啟蒙和其他城市思想變化,讓歌德實現終身探索和浮士德精神

歌德出身法蘭克福名門在不同的城市受到的良好教育和思想變化,自身的精神探索,讓他成為一個終其一生都在探索人生和社會理想的知識分子,並且成就了浮士德精神。

直到歌德逝世前最後一年,他都還在寫浮士德。這是一部以浮士德思想發展變化為線索的詩劇,沒有守衛連貫的情節,以德國民間傳說為題材,講述文藝復興以來的德國和歐洲社會背景,寫新興資產階級先進知識分子不滿現實探索人生意義和社會理想的生活道路。

《浮士德》表現歐洲近代現實,用浪漫主義寫法,思想上在經歷中世紀黑暗和文藝復興之後,渴望迴歸古希臘審美觀,重視現實享受和精神生活。

擁有法蘭克福古典文化和斯特拉斯堡狂飆運動等薰陶的歌德,在浮士德一書中用他自己的經歷和思想優勢把理性主義和古希臘的感性主義結合起來,渴望符合當時社會環境需要。當看到這些都無法滿足大家時,他就不斷追求,探索真理。這當中充滿著文藝復興到十九世紀初期幾百年德國和歐洲資產階級探索的精神歷程。

歌德塑造的浮士德其實是一個象徵的藝術形象,他是全人類命運的化身。

浮士德的探索過程有古典美的人道主義理想的幻滅,也有理想和現實的衝突。有知識悲劇,愛情悲劇,更有政治和藝術的悲劇。

浮士德可以說是歌德的精神探索傳記,也是歐洲文藝復興以來的探索歷史,靈魂發展和時間精神的產物。歌德不停探索注重人生意義和社會理想,更多是一種對封建現實古典人文的不滿。

歌德,在法蘭克福用60年塑造探索真理浮士德知識分子形象

寫在後面

歌德的一生,頗有中國士大夫的氣質,雖然身在封建貴族家庭,卻一心想要實現自己的社會理想,曾經在魏瑪公國為官多年,最後卻還是以文章成名,並且在自己的作品中,通過詩劇塑造一直都在探索的人物形象。這樣追尋人生意義,渴望自然又充滿人道主義精神的形象。

有人說,歌德之於德國,就等於李白之於中國,也許吧,他們都有詩人的氣質都渴望建功立業,最後卻把所有的精神探索和激情放在了千古流傳的創作中。

相比現代人把創作作為實現經濟理想雙豐收的想法,和過去更為社會建功立業,創作純為表達思想情感有不同。古典作家詩人,似乎更注重理想與現實的結合,創作更純粹。又想起中國的詞人辛棄疾,原本一心想要上陣殺敵,建立軍功,卻直到暮年也不能達成所願,最後把英雄氣節都放在了英雄詞中,成為一代詞壇飛將軍。

如此,歌德是不是也是如此呢,他的作品能在德國乃至歐洲,世界影響巨大,不僅僅是因為作品中充滿探索精神和人文氣質,更在於他對作品更注重的是內在的思想變遷,哪怕終其一生去創作這本靈魂發展史的精神鉅著,而不僅僅是文辭華美感人至深。於是重視內核的作品總能傳送百年甚至千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