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處樓臺無月明

——讀陳元邦散文及其他

海峽品牌雜誌社特約撰稿人 陸永建

德國著名思想家、詩人歌德曾說:“思與行,行與思,這是一切智慧的總和。”誠然如是,求索的深究使人明哲而睿智,躬行的實踐使人沉穩而通達,對於求真求智的人而言,二者不可偏廢。元邦在工作之餘,以讀書寫作和書法作為愛好,不斷拔涉,在不斷向外拓展與向內探尋的不懈努力下,去追求“思”與“行”完美結合與昇華。

何處樓臺無月明

元邦一路行走、一路採擷,在閩東工作期間,他走進高山密林的飛鸞嶺,親近畲族素簡淳樸的風俗文化;漫步古老靜謐的廉村,回首商賈集散的滄桑歷史;深入日新月異的壽寧,感受項目建設的火熱工地……閩東的山水田野和村莊社區都留下了他堅實的足跡,更蘊涵著他深情的關注。

何處樓臺無月明

“對那塊土地的眷戀、對那裡相識和不相識的人感激與謝意,時時縈繞在我心懷。” 這是元邦在《您好閩東》後記中的直白坦言,也是他長期以來對人民、鄉土和家國赤誠情懷的真誠流露,更是他遼闊視野、廣博胸襟和豁達性情的根本來源。行走,在他這裡,不僅是翻山越嶺、淌水踏泥的步履,更是跋涉過程中欣賞的風景、感悟的情思和啟發的思索,這就是他在福州工作期間著的《行走間的拾零》《夢境穿過時光》中呈現的豐盛畫景,從奇崛的雁蕩、古樸的周莊、毓秀的九華山等名川勝地,到案頭“震中石”的生活隨感,從讀沃倫·本尼斯的經典品鑑,到關於“最美司機”的聚焦時事,還有懷想家人的憶念親友……

何處樓臺無月明

讀了閩東,筆者陳元邦有了許多感想,把它記錄下來,便有了《您好閩東》這些文字,虔誠地將它呈現於讀者面前,希望能成為一個“引子”,讓更多的人走進這片土地,去讀讀這本寫在大地上的書。

充盈的生命造就豐盛的文心,在元邦的筆下,無論是氣象萬千的自然風物,還是簡單質樸的世態人情,都在縱橫開闔中充滿意趣,於行雲流水間滿溢情懷,它們是《透過窗欞》中雪天山村家長裡短的圍爐、秋日村婦巧手釀製的米酒、農耕土坯錐房碾出的大米和廣袤大山中酸甜苦澀野果,是《坊巷格局》中錯落有致的院落建築、古典風韻的水榭戲臺、古老沉靜的天井和根繁葉茂的榕樹……一顰一笑都留意,一花一葉皆有情,正如他所說:“這山這川有如秀外慧中的女子,總是讓人眷念,讓人有投入大自然懷抱的衝動,用眼去欣賞,用耳去聆聽,用心去感悟,用情去謳歌。”(用情謳歌大自然·在《透過窗欞》代序)

何處樓臺無月明

毫無疑問,元邦是一個“有心人”,更是一個“有情人”,他帶著細膩的體驗和豐富的感知,從簡單平凡的人事物象中發現美好的詩意並探詢關於“愛”和“存在”的永恆主題,這就是他“行走”的本質:“其實,每個人都可能成為大自然中一道亮麗的風景。自然之境如此,社會之景也是如此。每個人如果都讓自己的心靈變得美好,便可以成為大千世界中人們欣賞和讚美的一道景色”(《亮麗的風景》),在行走中欣賞奧妙的自然,在行走中體會溫暖的人情,在行走中關懷淳樸的人性,這種“生命的行走”,無疑是介入現實人生的直接手段,是與時代和社會融為一體的有效途徑,更是拒絕平庸、僵化、媚俗和浮躁,表達自己對人民、對國家高度責任感和滿腔熱忱的最好方式。

何處樓臺無月明

陸游曾說:“何處樓臺無月明”,意思是如果每個人都能拋卻世俗名利慾望,保守一顆純粹誠摯的澄明之心,那麼無論在哪裡,都能看見樓臺上皎潔的明亮光華。藝術創作尤其如此,技法固然重要,但對生活發自內心的熱愛和對生命源自根本的尊重,才是真正重要的核心。

從提筆行文到揮毫潑墨、光影捕捉,元邦的藝術創作與其對純淨自然、純真人情和至美人性的追求始終保持一致,呈現出質樸簡雅和清新從容的風格,他的這份堅持,必將使其在文學和書法等創作上更登高樓,擷取璀璨瑩光的月華。

(本文作者系中國作家協會會員、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會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