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处楼台无月明

——读陈元邦散文及其他

海峡品牌杂志社特约撰稿人 陆永建

德国著名思想家、诗人歌德曾说:“思与行,行与思,这是一切智慧的总和。”诚然如是,求索的深究使人明哲而睿智,躬行的实践使人沉稳而通达,对于求真求智的人而言,二者不可偏废。元邦在工作之余,以读书写作和书法作为爱好,不断拔涉,在不断向外拓展与向内探寻的不懈努力下,去追求“思”与“行”完美结合与升华。

何处楼台无月明

元邦一路行走、一路采撷,在闽东工作期间,他走进高山密林的飞鸾岭,亲近畲族素简淳朴的风俗文化;漫步古老静谧的廉村,回首商贾集散的沧桑历史;深入日新月异的寿宁,感受项目建设的火热工地……闽东的山水田野和村庄社区都留下了他坚实的足迹,更蕴涵着他深情的关注。

何处楼台无月明

“对那块土地的眷恋、对那里相识和不相识的人感激与谢意,时时萦绕在我心怀。” 这是元邦在《您好闽东》后记中的直白坦言,也是他长期以来对人民、乡土和家国赤诚情怀的真诚流露,更是他辽阔视野、广博胸襟和豁达性情的根本来源。行走,在他这里,不仅是翻山越岭、淌水踏泥的步履,更是跋涉过程中欣赏的风景、感悟的情思和启发的思索,这就是他在福州工作期间著的《行走间的拾零》《梦境穿过时光》中呈现的丰盛画景,从奇崛的雁荡、古朴的周庄、毓秀的九华山等名川胜地,到案头“震中石”的生活随感,从读沃伦·本尼斯的经典品鉴,到关于“最美司机”的聚焦时事,还有怀想家人的忆念亲友……

何处楼台无月明

读了闽东,笔者陈元邦有了许多感想,把它记录下来,便有了《您好闽东》这些文字,虔诚地将它呈现于读者面前,希望能成为一个“引子”,让更多的人走进这片土地,去读读这本写在大地上的书。

充盈的生命造就丰盛的文心,在元邦的笔下,无论是气象万千的自然风物,还是简单质朴的世态人情,都在纵横开阖中充满意趣,于行云流水间满溢情怀,它们是《透过窗棂》中雪天山村家长里短的围炉、秋日村妇巧手酿制的米酒、农耕土坯锥房碾出的大米和广袤大山中酸甜苦涩野果,是《坊巷格局》中错落有致的院落建筑、古典风韵的水榭戏台、古老沉静的天井和根繁叶茂的榕树……一颦一笑都留意,一花一叶皆有情,正如他所说:“这山这川有如秀外慧中的女子,总是让人眷念,让人有投入大自然怀抱的冲动,用眼去欣赏,用耳去聆听,用心去感悟,用情去讴歌。”(用情讴歌大自然·在《透过窗棂》代序)

何处楼台无月明

毫无疑问,元邦是一个“有心人”,更是一个“有情人”,他带着细腻的体验和丰富的感知,从简单平凡的人事物象中发现美好的诗意并探询关于“爱”和“存在”的永恒主题,这就是他“行走”的本质:“其实,每个人都可能成为大自然中一道亮丽的风景。自然之境如此,社会之景也是如此。每个人如果都让自己的心灵变得美好,便可以成为大千世界中人们欣赏和赞美的一道景色”(《亮丽的风景》),在行走中欣赏奥妙的自然,在行走中体会温暖的人情,在行走中关怀淳朴的人性,这种“生命的行走”,无疑是介入现实人生的直接手段,是与时代和社会融为一体的有效途径,更是拒绝平庸、僵化、媚俗和浮躁,表达自己对人民、对国家高度责任感和满腔热忱的最好方式。

何处楼台无月明

陆游曾说:“何处楼台无月明”,意思是如果每个人都能抛却世俗名利欲望,保守一颗纯粹诚挚的澄明之心,那么无论在哪里,都能看见楼台上皎洁的明亮光华。艺术创作尤其如此,技法固然重要,但对生活发自内心的热爱和对生命源自根本的尊重,才是真正重要的核心。

从提笔行文到挥毫泼墨、光影捕捉,元邦的艺术创作与其对纯净自然、纯真人情和至美人性的追求始终保持一致,呈现出质朴简雅和清新从容的风格,他的这份坚持,必将使其在文学和书法等创作上更登高楼,撷取璀璨莹光的月华。

(本文作者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