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王朝》中,鄔先生為什麼從田文鏡處離開時說“再不走就來不及了”?他在怕什麼?

ignore24145022


鄔思道乃是雍正府上的一個謀士,在雍正登基之後便是著急離開,此舉可謂是急流勇退,算得上是高明之舉。

因為對於一個客卿謀士來說,其勢必知曉許多不為人知的暗地勾當,也就是說鄔思道知道雍正許多不為人知的事。


也就僅僅是鄔思道明白雍正早年就有奪嫡之心,而鄔思道的身份就是雍正的幕僚,可以理解為陰謀家。

鄔思道替雍正辦下了不少的陰謀之事,即便是康熙駕崩之時,他也還是在謀劃著。


身為謀臣,鄔思道十分清楚雍正這個人的性格。於是乎功成名就之時,不留下來同雍正共富貴,而是跑到了李衛哪裡。

這就看出鄔思道的厲害之處,因為李衛是雍正的寵臣,鄔思道不願意繼續留在雍正身邊,自然要讓雍正放心。

包括雍正為何送一個如月給鄔思道?不就是因為雍正明白自己對不起鄔思道嗎?而鄔思道就是要留住這份恩情,同時讓雍正放心。

如此鄔思道的後半生,基本都是平穩度過,他幫過田文鏡,幫過李衛。還幫過年羹堯,這個人替雍正王朝做出了不小的貢獻。

而且最為難得的是他可以善終,要知道作為一個漢人,尤其是一個陰謀家,這十分難得。歷史上這類人難有善終者。

所以說鄔思道當時急著走,是因為必須要走了,一旦留下來的話,雍正必會給其官職,如此一來他便被捆綁在了雍正身邊。



就像劉伯溫當年一般,一直想要告老還鄉,可以朱元璋一直沒答應。使得劉伯溫在勾心鬥角中心力憔悴,未能善終。


小司馬遷論史


雍正做了皇帝,該殺的殺,該囚的囚,該拉的拉,在鄔思道的問題上,亦師亦友的名份,讓雍正有了猶豫。


鄔思道為雍正上位有三大功,一是“不爭而爭”的謀略,讓雍正只做事,少爭權,這恰好合了康熙為兒子爭權頭疼時心理。二是為雍正建立了粘杆處,收集情報,為九龍奪嫡時及時做出反應創造了條件。三是授意十三爺胤祥奪取豐臺大營兵權,起兵勤王,穩定局勢,為雍正上位掃清了障礙。

雍正龍回潛邸的時候,“你的名分容朕慢慢安排”,這話看似要給予鄔思道正名,許予官職,但深諳帝王之術的鄔思道明白這是雍正探己之心,恃功自傲,倚仗帝師之名要個一官半職,馬上人頭落地。

鳥盡弓藏、兔死狗烹,精於權謀之道的鄔思道自然明白其中道理。在助雍正上位期間,許多手段謀略都是陰暗的,上不得檯面。雍正此時皇位並不穩,而這些醜事如果散播出去,又會造成局勢動盪,爭權硝煙再起,所以雍正已有殺鄔之心,而鄔思道浸淫權謀多年,立馬脫口“三不”以退為進,以避殺身之禍。

殘肢之體不立廟堂;才思枯竭不宜輔帝;臨時退隱不辭徵召。

既然鄔思道退出朝延視線,雍正自然殺心稍減,又問怎麼個退隱法。“大隱隱於朝,中隱隱於市,小隱隱於野”,這是考驗鄔思道,為我做事可留,我還有用你的時候,敢不為我用,殺無赦。鄔思道選擇了半隱,不為官,但做事,留在雍正視線裡。

先後在李衛、田文鏡府中充當幕僚,在李、田監視下繼續為雍正賣力,讓雍正放心,君臣相安無事。李衛與鄔思道有舊,兩人為雍正辦了不少黑事,而與田文鏡沒有交集,當聽到雍正要來河南探查水道治理情況,並來探望田文鏡時,鄔思道知道不得不走了。

田文鏡不知自己與雍正有舊,其中的很多事情也不足以為外人道。君臣見面,自然會有寒喧、問事之類的事情,這種明面話可以當著田文鏡,但一些秘事、謀略肯定會在暗地裡進行,不小心又會生出事故。


最好的方式就是一走了之,君臣只有舊情,再無新緣。

鄔思道故意向田文鏡索要以前允諾的鉅額費用,正為治理河道費用的田文鏡勃然大怒,斥之為小人,要趕其走。鄔思道藉著田文鏡不知內情的怒火下全身而退,從此真正做到隱身,全了自由之身。

雍正要召見鄔思道時才知其已經離開,不禁有些悵然而失。如今大局已定,朝延也無動盪,鄔思道已經無足輕微,也許這一走反而全了師徒之情、君臣之義,也算是相識一場有了個善果。

所以也不讓田文鏡去追趕鄔思道,君臣從此路歸路、橋歸橋,各自妖曉!


歷史不舊


鄔先生是怕死,當然他不是怕雍正把他殺了,而是怕年羹堯把他殺了。

鄔思道自從幫雍正奪嫡成功以後,就半隱起來了,先是在李衛那裡輔佐李衛,接著到了田文鏡那裡輔佐田文鏡,期間去了一趟西北大營,幫助年羹堯找到叛軍,打了勝仗,為鞏固雍正的皇位默默地做了巨大的貢獻。

但是,西北一場大勝,並不是雍正最核心的利益追求,雍正的追求是國家的長治久安,所以他甫一繼位,就開始實行新政,只有新政才是治國的根本,因為實行了新政,國家的經濟才會穩定向上發展。到時候對外用兵,也有足夠的糧餉。

雍正的新政,主要是三種,一是李衛在江蘇搞的攤丁入畝,二是田文鏡在河南搞的官紳一體納糧、一體當差,三是孫嘉誠在西北搞的火耗歸功。雍正此次南巡,就是要探查這幾項新政的進度和實行情況。

可是,在他南巡以前,他就知道了一件事,孫嘉誠在西北搞的火耗歸功,寸步難行,受到了年羹堯的阻撓,進行不下去了。

所以,雍正必須得給孫嘉誠找個幫手,甚至是找個替代者。這個上佳人選就是鄔思道。

因此之故,鄔思道一聽說雍正要來河南了,就趕緊要走,還說“再不走就來不及了”。鄔思道知道,如果雍正見到他,一定會留下他。鄔先生的才幹雍正是知道的,山西的藩庫案和尋找西北叛軍的具體位置,都是靠著鄔思道。

現在,西北的火耗歸功進行不下去,則必須有一個能人去幫助孫嘉誠,這個能人遠在天邊,又近在眼前,所以雍正著急要見鄔思道。他相信鄔思道一到西北,定然可以幫助孫嘉誠打擊年羹堯,從而搞好火耗歸功。

可是,鄔先生並不這麼認為,因為他比雍正更瞭解年羹堯。他曾經對李衛說過,年羹堯這個人遲早會闖出天大的禍來。

鄔先生怕什麼呢?他怕的是年羹堯以文人任大將軍,兼具儒生的臭硬和武人的跋扈,因此之故,年羹堯為了自己的利益,一定會跟雍正頂到底,到時候,孫嘉誠強行推行火耗歸功,損害他的利益,恐怕會被殺,當初為了糧草,年羹堯不也把朝廷的地方督撫大員說殺就殺嗎?

孫嘉誠既然已死,鄔思道恐怕也難以倖免,面對雍正,他不得不繼續搞火耗歸功,面對年羹堯,他則必須避其鋒芒,兩相權衡之下,鄔思道只能硬著頭皮搞火耗歸功,因為他得罪雍正恐怕死得更快,對於年羹堯他則還有斡旋的餘地。

所以,鄔先生就是怕走到這一步,要麼得罪雍正,要麼得罪年羹堯,無論得罪哪邊,自己都命懸一線,鄔先生只好三十六計走為上計。


西堤君


鄔思道毅然放棄8000兩銀子的年薪,選擇遠遁,其實是害怕和雍正見面。

然而田文鏡並不知道雍正登基前和鄔思道的關係,他以為鄔思道是恃才傲物,想以辭職為要挾,故意抬高身價,藉機要求加薪。

這讓田文鏡非常惱火,他認為8000兩的聘銀已經不低,所以堅決不鬆口、不同意。

鄔思道有苦難言,這一波雞同鴨講,情急之下才會說出“再不走就來不及了”的話,讓田文鏡以為他已經找到了一個新的僱主,心傷之下才鬆了口,其實也只是試探鄔思道。

哪想鄔思道真的走了,這讓田文鏡目瞪口呆。


那麼鄔思道為什麼會害怕和雍正見面?為什麼會火急火燎的離開?這一切都是因為鄔思道已經看穿了帝王之術,“共患難易,共享樂難”!

作為一個有“諸葛匡扶社稷之才”的落魄文人,鄔思道這一生的功績,也是他最得意的地方,就是協助胤禛在“九子奪嫡”中勝出。

然而政治是血腥的,太多的陰暗見不得陽光。胤禛在奪嫡的路上也有很多不光彩的地方,而這一切只有他鄔思道最清楚。

所以當高福被下套死後,鄔思道突然明白一個道理,老四胤禛表面人畜無害,但骨子裡流淌的依然是政治家的鐵血,帝王之術是他天生的技能。

正因為如此,胤禛登基為帝后,鄔思道知道,自己必須遠離朝廷,不能奢望再得到來自胤禛的任何賞賜。

四爺是四爺,皇帝是皇帝,同一個人,身份的轉換看待問題的角度也就不一樣了。


但要完全脫離胤禛的視線何談容易,所以鄔思道只能選擇“中隱”,也就是人們常說的“大隱隱於市”,所以他選擇了田文鏡,重操起了師爺的舊職業。

也許,有人會說鄔思道可惜了,一位有著宰相之才的人居然龜縮在一位巡撫的背後做著師爺,但只有他自己明白,他是躲在陰暗處的人,胤禛不殺他,那還是念著某些人情。

而他選擇田文鏡,就是要告訴胤禛,自己不再做那些見不得人的事,自己也守口如瓶(田文鏡並不清楚鄔思道和胤禛的關係),但自己也關心“攤丁入畝”和“官差一體納糧”的國策,關心大清國的黎民百姓。

但他鄔思道不能和胤禛見面。

既然選擇了“中隱”,希望活著,但他始終是胤禛心中的一根刺,殺與不殺,全在胤禛的一念之間。

為了不觸犯胤禛,為了不引起見面的尷尬,為了保持胤禛的光輝形象,鄔思道必須遠遁,越遠越好。

而這一切,正是鄔思道寧願放棄8000兩銀子,也要走的根本。

畢竟,命沒了,再多的銀子也是惘然!

【我是江東汪郎,帶給你不一樣的歷史視覺!堅持原創,喜歡我就請關注我吧!】


江東汪郎


鄔思道在河南巡撫田文靜處的年薪是八千兩,這本身就是沒打算長久在田文靜處幹下去,自己又不好按照現在的話說“辭職”,瓢潑大雨下個沒完,為何鄔思道頂著雨也要馬上離開,而且越快越好,臨走時候還留下一句:再不走來不及了!



【鄔思道踏入雍親王府那一刻】

鄔思道看似神秘但並不複雜,起先是鬧貢院的落魄舉人,蹲了十年大獄好與皇四阿哥胤禛邂逅來到了雍親王府名義是西席,實質就是那時候四阿哥的幕僚。

滿腔熱血的鄔思道在幫助雍正登頂皇帝位置前是一心一意想利用自己這個殘疾之身在後半生髮揮餘熱,如果一旦四阿哥胤禛登上了皇帝位置也不妄活了一回。

可是對四阿哥胤禛成功的那一刻,鄔思道才明白自己已經成為“難題”並且是一位可怕的人。





【雍正帝關注著鄔思道行蹤】

雍正皇帝登基後,鄔思道要想活命只有面臨三個選擇:

一、馬上在雍正皇帝面前消失,而且還要裝聾作啞,就當自己從來沒有在雍親王府出現過。

二、鄔思道消失可以,但不能脫離雍正皇帝視線,所以鄔思道發米。發明了一個“半隱”以自保。

三、出力不能出名,比如幫助李衛識字、幫助田文靜推行新政出招、幫助年羹堯尋找叛軍等等。


【李衛向雍正彙報鄔思道行蹤】

在雍正帝登基的那天晚上,是鄔思道自己選擇去李衛處,名義是幫助李衛提高文化,解決難題,實質上是自縛尋找生存之道,鄔思道的這個去處選擇的好,正對雍正帝的心思,選別處恐怕不行,因為在雍正眼裡李衛可靠。

當田文靜去河南為雍正皇帝推行新政的時候,河南出現了動盪,讀書人罷考,士紳土豪鬧事,這些被一位初次當巡撫的田文靜搞的焦頭亂額,苦不堪言。

雍正皇帝暗示李衛把鄔思道推薦給田文靜,幫助田文靜在河南立足,李衛領會了雍正皇帝的意思!



【雍正皇帝暗示李衛這麼辦】

李衛按照雍正帝的意思馬上照辦,可以鄔思道的為人處世是不會與田文靜相處太久的,所以借整治山西巡撫諾敏虧空欺詐一案給田文靜出招就談好了“工錢”,年薪是八千兩銀子的薪水,田文靜竟然同意了,原因是鄔思道對諾敏欺騙案給田文靜出一招就制勝。

鄔思道在河南幫助田文靜的一舉一動是逃不過雍正皇帝的眼睛。可鄔思道與田文靜談的工錢讓田文靜吃不消了,一年八千兩銀子薪水,田文靜一年多薪水不過幾百兩,田文靜扛不住了。

可田文靜哪知道這就是鄔思道留下的脫身之道,鄔思道不想在這位呆板田文靜處一直幹下去。
【你這條大魚我養不活了】

夏季的連雨天,河南的黃河氾濫讓田文靜措手不及。可據鄔思道分析雍正皇帝就在這幾日到河南,雍正帝的套路鄔思道豈能不知!

既然雍正帝要來河南,鄔思道必須儘快脫身,離開這是非之地。

(一)如果不脫身與雍正皇帝見了面雍正帝對鄔思道如何稱呼,他們是如何認識的,田文靜不知道。

(二)雍正帝一定來河南了,說到就到,再不走真的來不及了,與雍正帝見面是及其危險的,鄔思道想在雍正面前永遠消失。

(三)脫身的理由就是田文靜不講信用,拖欠工錢,理由充分。
【鄔思道又一次脫離險境】

鄔思道屬於泥鰍魚的,溜了!不過從雍正皇帝的隻言片語中田文靜似乎明白點其中的“奧妙”,明白了鄔思道並非等閒人物。

田文靜更是明白鄔思道是一個寶貝旮瘩,這麼好的“靠山”放走了,田文靜是後悔不迭,沒用了,機會是給有魄力的人準備的,田文靜這個池子真養不了這條大魚。

(圖片來自網絡影視資料)
請關注頭條號:日堯居k古史!堅持原創!《雍正王朝》詳細解剖還在後面,帶你繼續解剖雍正朝!歡迎網友評論互動、留言。(第188期總268期)


日堯居


小哥出品,必屬精品!

大型歷史劇《雍正王朝》中,鄔思道是一位深不可測的高人,四阿哥胤禛正是因為有鄔思道這位幕僚,才得以趨利避禍,最終成功奪嫡,繼承皇位。

在《雍正王朝》中,鄔先生為什麼從田文鏡處離開時,對如月說:“再不走就來不及了”,他在怕什麼呢?

原因其實很簡單,他怕和雍正再次見面,因為這直接關乎到他的性命和自由。

鄔思道助力雍正奪取帝位後,他深知雍正為人,更是洞悉帝王心思,成為皇帝的雍正,不同於以前的四阿哥,大家可以推心置腹討論問題,在《雍正王朝》中,剛剛登基的雍正帝,穩定宮內形勢後,第一件事就是趕回自己的府邸,尋找鄔思道,聊了沒幾句話,外面有人報告,十七阿哥有急事奏請,雍正有點慌亂,鄔思道馬上說“皇帝無私事,有事明天上朝的時候說”,其實鄔思道也很門清,因為這位十七阿哥是四阿哥一黨的核心成員,他此刻來找雍正,其實是雍正安排十七阿哥裁決鄔思道的。






在劇本中,雍正繼位當晚,穩定宮中形勢後立馬趕回府邸找鄔思道,當時屋子裡只有鄔思道和雍正兩個人,後來十三阿哥胤祥持刀而來,他聽到屋子裡是雍正和鄔思道後,頓時緊張了起來,他知道,這是四哥要對鄔思道滅口了。胤祥非常悲傷和無奈,他沒有進屋,坐在臺階上聽二人談話,當聽到雍正問鄔思道如何歸隱的時候,胤祥認為雍正要逼鄔思道去死,因為這對雍正而言,才是鄔思道最好的歸隱方式,胤祥立馬起身,準備進去勸雍正留鄔思道一命,結果又聽聞鄔思道有點哭腔的聲音說,自己準備半隱,胤祥心中一猶豫,他繼續聽鄔思道的說法,後來鄔思道真情流露,說了自己的半隱思路,在雍正控制範圍內,雍正對鄔思道可以隨叫隨到,不叫的時候,鄔思道就不出現,最後雍正也被說的心動,兩人都眼泛淚光,雍正同意了鄔思道的半隱方案,同時,在屋外的胤祥也熱淚盈眶,他為雍正沒有殺鄔思道感動,也因為鄔思道沒有唄殺而開心,可惜這一段電視劇沒拍攝出來。

無論是電視劇還是劇本,我們都可以看出來,雍正繼位之後,鄔思道是他心中第一威脅,正如鄔思道和十三爺拜別時所說,明天開始,平常負責傳遞密旨的一類人,就要被滅口了,和李衛一起的高福只不過是其中之一而已。


鄔思道為了擺脫雍正的管控,他先是去了李衛府邸,幫助李衛出謀劃策,因為他深知,李衛是雍正的心腹,他去李衛府邸,由李衛全面監視甚至控制他,這樣雍正才會放心,李衛是雍正的心腹無疑,當年年羹堯去四川,雍正和福晉設計,將李衛和翠兒逐出府邸,最後由年羹堯求情收留,其實年羹堯心裡也非常清楚,李衛是雍正派過來監視自己的,他只不過是順水推舟而已,李衛是雍正最信賴的心腹,這件事是非常肯定的。


多年之後,鄔思道見到了田文鏡,關於鄔思道跳槽田文鏡處一事,雍正為什麼沒有阻止,或許和他整日忙於朝廷政務,無暇顧及有一定的關係,而李衛本人大概也不願意鄔思道被圈禁甚至殺害,因此默許了鄔思道投入田文鏡府邸,田文鏡不知道鄔思道和雍正之間的關係,因此對於鄔思道的管理也談不上嚴格管控,深諳人情世故和人性的鄔思道,對於田文鏡的性格特點早就瞭然於胸,隨著時間的推移,鄔思道故意製造、激化和田文鏡的矛盾,最終造成了“清官田文鏡怒退貪心幕僚鄔思道”的事件,鄔思道藉此名正言順的離去。

雍正視察黃河水患的時候,特意來到田文鏡處,先敘敘舊,討論一下政務,後來才表明此行的目的,要見一個人,這個人就是鄔思道。

雍正強調要見一個人。

雍正內心是必須要見鄔思道一面,哪怕外面大雨連綿河水暴漲。

田文鏡內心也比較驚奇,大半夜的,皇帝不辭辛苦而來,他要見誰啊?

田文鏡一聽,再看雍正的架勢,深知此事的重要性,立馬派人去追鄔思道,結果雍正有點失落、憤怒,又有點坦然的說到,不用追了,追也追不上。

說完鄔思道的事後,雍正平復了思緒,開始對田文鏡的未來工作內容做詳細部署。

看到這裡,我們不得不感嘆,鄔思道真乃神人,因為他如果遲走一天,那麼雍正到來後,田文鏡必然派人追擊自己,自己再遇雍正,那麼自己之前所做的努力和部署將全部落空,能否活命都是未知數,所以鄔思道選了輕車簡從及時逃離。


古梁鏞


鄔思道和西漢的張良類似,為人處世只是為了心中的那點理想。他不為名,也不為富貴。前期的鄔思道博取功名的心思還是十分強烈的,否則,也不會抬著孔子像大鬧一場。這一點,他又不如張良,沒有張良的瀟灑和淡定,有點世俗。


經歷了婚變後的鄔思道變得更加的世俗,他一心要做出一些驚世駭俗的事,來證明一些什麼。

於是,鄔思道投靠了沒有奪嫡希望的胤禛。在他的精心策化,和一步步的推動下胤禛邁開了奪嫡的步伐。

從此,鄔思道下的這局大棋開始了。他精心揣摩千古大帝康熙的帝王心術,引導著胤禛的奪嫡步驟。

八面玲瓏的八王爺,一步步走進他精心佈置的陷井。奪嫡聲望如日中天的老十四被逼入絕鏡。紛亂的朝局被他抽出剝蠶分析的條理清淅。

胤禛成功了,然而,胤禛登基的那天晚上,一生不懼事的鄔思道害怕了。此時此刻,一生謀略無數的鄔思道才明白了,什麼叫伴君如伴虎,什麼叫帝王心術的深不可測。這時候,他更加知道想把人生的步伐邁的瀟灑一些是何其艱難。想大隱,想中隱,想小隱都是書生式的理想。一但陷入局中,想如何走還真不是自己能做主的事。


逃出局中的鄔思道只好按照雍正帝的按排,中隱隱於朝。奔波於李衛和田文鏡的幕府中。想一想,曾經說過的,做一個富家翁也不是難事這句話,是多麼的輕率和書生氣。

在田文鏡那裡,鄔思道做完了他該做的事。也敏銳地覺察出,那個在千里之外釘著他的那雙深不可測的眼光散發出來的某種意味。他終於可以如釋重負了,他不敢,也不願再見這個人了。所以,他才會說,再不走就來不及了這句話。

走出田文鏡那裡,鄔思道才覺得輕鬆,才覺得想做一隻閒雲野鶴的艱難和閒適。


一葉小舟168521774


鄔思道小說中的來歷是落榜生,曾抬著財神大鬧貢院,這樣的背景,無論如何是上不得檯面的,否則雍正就是對康熙的不敬,也是給自己的隊伍抹黑,這人物出身已註定是走不上前臺的。

再看看鄔思道府邸十數年,專心做的事情就是琢磨帝王心術,康熙也算是一代聖皇,心智,權謀,城府都不可以常人度之,甚至不可以一般的皇帝度之,一個從未見過皇帝,從未真正接觸過皇帝的人,僅僅靠康熙的書,批文,做事就可把康熙脾氣秉性,做事目的摸的一清二楚,甚至比雍正做兒子的都清楚,這種人多可怕?皇帝最重要的是保持神秘感,否則一個人如何鬥得過天下文武?從字裡行間就可看透康熙,和雍正朝夕相處多年,怎會摸不透雍正?正是想到這些,雍正才有了殺鄔思道之心,倘若鄔思道真想出仕,那麼登基那天他就出不了房門。

最後鄔思道也知道,目前雍正皇位不穩,他還多少有點用處,皇帝才有所猶豫。所以不能當官,也不能歸隱,因為皇帝也怕鄔思道被老八等人所用,只能在雍正的幾個親信手下當差,明裡暗裡幫雍正補臺。等雍正逐漸集權鞏固,鄔思道也就徹底沒用,皇帝對他只剩下憂心,無論害怕他再牽扯到下一代的爭儲,還是世上有一個能摸透皇帝所有心思,隨時可把皇帝玩弄於股掌之間,都成了必殺之局。所以找到藉口,趁雍正還沒動手,早早歸隱為好。


fallenghostlz


鄔思道是真的害怕和雍正再見面,如果再見面就意味著鄔思道會在朝政之事當中越陷越深,後果不堪設想,甚至鄔思道會性命難保。

我們先看看鄔思道和雍正之間的關係以及鄔思道去田文鏡的府上的真正目的,以及雍正為什麼要找鄔思道,最後為什麼有放棄了見鄔思道,這樣就會理解鄔思道口裡的“再不走就來不及了”的真正意義。

電視劇《雍正王朝》當中,鄔思道是四阿哥胤禛(後來的雍正皇帝)的師爺,在四阿哥胤禛與其他皇子爭奪太子之位以及後來爭奪皇位繼承人的鬥爭中(史稱九子奪嫡)奪取勝利登上皇位成為雍正皇帝立下了汗馬功勞。

但是在四阿哥胤禛登基成為雍正皇帝的當天深夜,雍正回到自己的“潛邸”,專門與鄔思道討論了這位功勳卓著的師爺的“名分問題”,其實也就是鄔思道“何去何從”的問題。在這個問題上雍正是有“除掉”鄔思道的思想準備的,只要鄔思道流露出半點“侍功邀寵”,或者“迷戀名分”的意思,雍正會毫不猶豫的除掉鄔思道,因為一旦這個師爺拿自己的功勞來要挾雍正的話,那些功勞裡面就會有絕對不能讓人知道的秘密成為要挾雍正的把柄。雍正絕對不能“授人以柄”。

聰明絕頂的鄔思道很清楚他的這個主子四爺對他的擔憂,所以他很乾脆明確的表明了自己的立場並提出了處理他和雍正之間的關係的原則和辦法。

鄔思道的立場就是“不要身份,不進官場,不言功勞”,並且不惜自黑“所有的陰謀詭計都來自自己”。他的這個立場是想向雍正傳達一個信息——他鄔思道過去沒想過通過輔佐四爺胤禛上位讓自己“飛黃騰達”,今後也不想“涉足朝政”。

他和雍正之間達成的是鄔思道“功成身退”的原則,也就是鄔思道提出的“半隱”。所謂的半隱就是在雍正能夠隨時找到自己的前提下,隱藏身份。鄔思道在雍正登基之初主動選擇了接受雍正的監督甚至是監管的態度是非常的明智的,是能保命的最佳選擇。

但是,鄔思道很清楚,如果長期選擇“半隱”的方式的話,要想遠離朝政就會越來越不現實。儘管他選擇了雍正最信任和放心的李衛,給李衛做一個幕賓,但是他不可能在李衛那裡長期待下去,隨著李衛官職的升高,鄔思道這個曾經的雍親王的師爺如果不識時務的成為了李衛的師爺的話,雍正會睡不著覺的——所謂“強強聯合”,李衛和鄔思道聯起手來應該是雍正非常忌諱的。

所以當鄔思道從朝廷的邸報當中看出了李衛不就就會升官成為封疆大吏,他再在李衛府上做幕賓就要出麻煩的時候,他選擇了離開李衛,到雍正的另一個心腹大臣田文鏡那裡做一個幕賓,儘管田文鏡也是即將升任河南巡撫,但是一來田文鏡總的來講還不算雍正的“核心圈子”成員,另一方面來說,田文鏡根本不知道鄔思道的背景和曾經的身份,雍正是不會擔心鄔思道和田文鏡在一起會搞什麼其他的名堂,相反,對於鄔思道去田文鏡府上輔佐田文鏡,雍正還是比較滿意的。

鄔思道去田文鏡那裡,是給田文鏡送了一份很大的覲見禮的,這份大禮就是在田文鏡查處山西巡撫諾敏在清理山西藩庫的差事上欺騙朝廷的案子上鑽進死衚衕的時候,鄔思道幾乎是一語點醒夢中人,給田文鏡解了圍讓田文鏡扳倒諾敏立了大功的同時,把自己用八千兩一年的幕酬賣給了田文鏡,這個田文鏡在激動之餘就答應了,他真的沒想到這“八千兩幕酬”就是鄔思道給自己預先埋下的“全身而退”的伏筆。鄔思道的水平真的很高。

在田文鏡的府上,鄔思道的表現就是田文鏡怎麼不舒服他就怎麼來,在田文鏡的眼裡這位曾經為他出過“奇謀”的令他敬佩不已的“世外高人”到了他這個“河南巡撫”的府上,就基本上什麼正事兒也不幹了,不僅不幫自己處理政務,無所事事的鄔先生對自己的幕酬盯得倒是挺緊,追著屁股要自己的幕酬(田文鏡冷靜下來才發現,他根本僱不起八千兩一年的師爺)。

鄔思道是故意的激起田文鏡對自己的不滿,他寄希望于田文鏡在忍無可忍的情況下把自己“解僱轟走”,這樣的話,他趁機脫離官場脫離朝政,遠離朝廷的目的就可以達到,同時也可以向雍正傳達一個新的信息:鄔思道不會和任何雍正的心腹結成“盟友”或“主僕”關係,絕不依附於雍正之外的任何人,也希望和雍正達成新的默契和共識:雍正王朝已經基本穩固,鄔思道可以在有監督的條件下“歸隱山林”(那個他走到哪裡都要帶著的那個叫如月的女人,就是他和雍正之間的聯繫的紐帶)。

儘管如此,鄔思道還是知道自己畢竟是雍正的師爺,當雍正有困難需要他出面解決的時候,他也會主動的出面並不遺餘力的幫助雍正解決困難度過難關。

所以,當在西北的年羹堯在耗費朝廷的巨大的財政支出的情況下居然與青海的叛軍羅卜藏丹增玩起了“貓捉老鼠”的遊戲,而雍正不惜得罪朝廷的大部分官員傾其所有,快撐不下去的時候,鄔思道從田文鏡徵集糧草的困難程度以及年羹堯對押運糧草的地方官員的蠻橫態度上判斷出這個“膽大妄為”的年羹堯開始準備“養寇自重”,這樣下去會把雍正拖垮。

鄔思道當機立斷的向田文鏡主動請纓,自己押解糧草到西北大營。田文鏡正在為沒有官員願意押糧去西北而犯愁——他的前一個押糧官就因為晚到和沒有按照年羹堯的要求數量足額送到,而被年羹堯給殺了。

官員們可以不要烏紗帽但不能不要命。所以鄔思道主動請纓讓田文鏡很是激動,一般情況下,田文鏡一激動就會出現思維漏洞。鄔思道提出了一個“小小的要求”,就是他回到河南之後田文鏡要立刻支付欠鄔思道的五千兩幕酬,田文鏡又答應了。鄔思道很高興,心裡想,等我回來看好戲吧!

鄔思道的西北執行效果出奇的好,年羹堯知道鄔思道的身份,在鄔思道面前年羹堯還是絲毫的不敢造次,鄔思道明裡暗裡的教訓了年羹堯,並玩了一把“燈下黑”的遊戲,戳穿了年羹堯的“貓捉老鼠”的把戲,給年羹堯找到了“叛軍主力”。

年羹堯打了大勝仗,鄔思道的功勞沒人提及,年羹堯肯定不願意讓任何人和他正紅,而鄔思道同樣也不願意被任何人提及。

西北大捷,雍正騰出手來開始大刀闊斧的推行新政,同時他也要到試行新政的地方看看新政的效果。在河南連降暴雨,考驗田文鏡“士紳一體當差一體納糧”的新政的效果,雍正帶著新科探花劉墨林到河南微服私訪。

鄔思道這個人嗅覺非常的靈敏,他從田文鏡那裡的朝廷邸報上得知雍正要到河南視察治河和新政,鄔思道知道,一旦雍正在河南見到自己,極大的概率就是把自己帶回京城,這樣的話,無論從哪個角度講,鄔思道的好日子應該說就此完結,他會一直生活在雍正的監視和猜忌之下,不會活多久。

所以當鄔思道知道雍正其實已經早就到了河南地界,正在各處微訪的時候,他當機立斷,用激將法讓田文鏡把自己給“解僱並轟走”,他用的辦法依然是田文鏡答應的但總是給不了的那剩餘五千兩幕酬。逼債逼急了,田文鏡告訴鄔思道:你這樣的什麼活都不幹還要八千兩幕酬的師爺我養不起,我不聘了還不成嗎?拿著五千兩銀子趕緊走人!

鄔思道還要叮囑一句:東翁,這可是你說的!

然後回到住處打點行裝,第二天一早急急忙忙的坐車就走,嘴裡還嘟囔那個如月姑娘:趕快離開這裡,再不走就晚了……

所謂的“晚了”就是走不了了。鄔思道知道,一旦走不了了,那後續的事情就不敢設想了。

一走了之,鄔思道也算是大智慧。


步武堂


因為沒看過雍正王朝這部小說的原著,因此我就以電視劇中的情節為基礎,回答一下這個問題。

鄔先生在雍正王朝中實際上是充當雍正皇帝謀主的位置,是像諸葛亮一樣,能看透帝王心思,料事如神,包打天下的角色。



康熙駕崩前夕,招雍正入宮覲見,鄔先生讓雍正皇帝把領侍衛內大臣的大印留給自己,雍正照辦了,可以說兩人是生死相托的人,是雍正集團真正的核心人物。

雍正繼位後,鄔先生選擇歸隱,許多人認為,鄔先生是避禍,擔心雍正因為自己知道的太多會暗算他。另一方面,鄔先生臨走和十三爺的談話也提到了“共患難易,共富貴難。”許多人就坐實了這個問題,其實我認為不是這樣的。


鄔先生離開雍正是深思熟慮的結果,因為他知道,介於他的出身和經歷,就算雍正想重用他也不可能。不如功成身退,反而能為自己謀求利益最大化。

首先,雍正繼位後勢必會清除一些專幹隱秘事件的人,但這些人,說實在的都是核心圈子以外的人。雍正沒有冷藏十三爺,重用屠了整個江夏鎮,並且曾經動搖過的年羹堯。也沒有處理幫自己幹隱秘事的李衛,為什麼非得殺你個瘸子鄔先生呢?說不通啊。

其次,在雍正表示要重用他的那一夜,鄔先生自己也說,我本是前朝的罪人,又有殘疾,你用了臣,那到底是前朝冤枉了臣,還是陛下用錯了臣。這其實不是客套話,鄔先生作為一個漢人,沒有功名,又不是包衣,真正走上官場,即使雍正有心栽培,也很難走進南書房,進入雍正施政的核心圈子,而且這個圈子裡還有一個當官當成精的漢臣張廷玉在,真正拼起來處理一般政務的能力,鄔先生比張廷玉要差的遠。


因此,鄔先生眼含熱淚要求歸隱,而且明確表示要隱在雍正看得到的地方,怕皇帝掛念,其實他真正怕的是皇帝忘了他。他立下汗馬功勞,不要官,不要爵,以雍正王朝對雍正的人設設定,雖然貴為天子,雍正可是講感情的真漢子,鄔先生其實是要雍正為他養老,為他提供穩定,優渥的生活環境。

對十三爺的告誡也是發自內心,因為十三爺素有俠王之名,之前多有任性行為,他是為雍正最後敲打一下十三爺,告誡十三爺不要因為之前的功勞就得意忘形,要懂分寸,知進退。至於鐵帽子王最後十三爺不也是接受了麼,不也沒事麼。把雍正處置專幹隱秘事的人告訴十三爺,也是提醒十三爺,你身邊的這種人也該處置了。

田文鏡為了當官,得罪了天下的讀書人,每天忙忙碌碌,看似精明。可是他哪裡比得上,風花雪月,一年坐拿8000兩銀子的鄔先生。


至於鄔先生為什麼著急走,我認為他是在躲雍正,倒不是怕死,當時天下因為改革鬧得沸沸揚揚,特別是田文鏡行事操切,不能容人,作為試點單位雖然辦的聲勢浩大,卻得罪了天下讀書人,這是要殃及子孫的。若是和雍正見面,雍正要他接著幫助田文鏡,怎麼辦?不如躲開不見。而且以雍正的性格,你越是躲著我,越是不提你的功勞,他越是想著你。

果不其然,鄔先生去了李衛那。李衛和田文鏡不同,對鄔先生那是崇拜不已,而且是故交,相處比較融洽。最後鄔先生被送到十三爺處安置,估計也是油盡燈枯的時候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