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欢听郭德纲相声的人多还是喜欢听姜昆相声的人多?

用户92513749378


为什么一些人总是人为地把姜昆和郭德纲弄成对立面?其实他们两人很讨厌这套事儿!


与非或非gy


说实话,作为天津人,从十七八岁就开始听相声,谈不上喜欢不喜欢,就是离不开这玩意儿,没有郭德纲的时候也不听姜昆他们的相声,看好了是他们,不是贬低,也不是偏见,是真不愿意听,听得都是老段子,郭荣起,马三立,刘宝瑞,田立禾,侯宝林,马季,车上的相声频道,笑一笑十年少,基本就这个,虽说他们都是说相声的,可在我看来,有一部分人根本不懂相声功课,也不会说相声,瞎起哄,哗众取宠,没有传统,没有创新,低劣的包袱儿,时间久了,听相声的越来越少,以至于即将没落,郭德纲的出现咱不说拯救这么大话题,至少让人觉得相声又回来了,除了老段子,我们又有的听了,郭德纲的火不是偶然的,姜昆等人排外,不是因为所谓的三俗,是因为嫉妒,因为恨,因为郭不俯首称臣,作为一个文化部门领导,这样的胸怀就显得太狭隘了。


137525758


姜昆和郭德纲相差二十三岁,虽属相声界同辈份,却是两个时代的相声圈风云人物。君问俩人谁的听众多,也要分时代说。

搁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郭德纲是谁、无人知晓,但那时姜昆红得发紫,更是春晚常客,和李文华搭档表演的《如此照相》《想入非非》、和唐杰忠的《虎口遐想》,都是那个时代备受观众喜爱的相声作品。

成名成角成领导的姜昆表演相声越来越少——特别是中后期,和戴志诚搭档的作品更是越来越没意思,观众不乐自己乐了,许多段子都来自网络——还是几年前的。这种状态,多少有种“躺在成功大道上睡觉”的感觉。


郭德纲从2005年开始暂露头角,粉丝越圈越多,而且接地气(有人说三俗,仁者见仁吧)。区别于电视相声的一招一式、一板一眼,郭德纲相声更像和观众聊天,没有那么多条条框框。

观众也觉得耳目一新:原来相声还能这么说!其实,相声本色如此、本来就是演员与观众的唠家常,如行云流水、自然而不做作。

只是登堂入室之后,被“阉割”得太干净,失去了艺术的本性和原味,郭德纲立志所要做的就是“说真正的相声”——这也正是当初成立“北京相声大会”(德云社前身)的宗旨。

经过十几年的大浪淘沙,虽然曲协一再“反三俗”、许多观众也指责德云社相声“屎尿黄”太多,但并不妨碍德云社在相声江湖一枝独秀。小剧场、专场巡演、国外商演等方面,不论曲协及国营相声剧团,还是其它民间相声团体,没谁能干得过德云社。


曲艺艺术,根基在于老百姓、在于观众,受众面广说明老百姓喜欢,要是没人看没人听了,不就剩下演员自娱自乐嘛。

有的相声演员说“不能向市场低头”、“不能让艺术沾满铜臭味”,这是太监骂青楼的把戏,纯属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的心态。没有市场和观众的票钱反哺艺术,谈何艺术发展和升华,艺人喝西北风吗?

这也是曲协不表演好作品博观众乐、却指责“满坑满谷”的德云社为“三俗”、结果引来骂声一片的原因。居于“官位”,拿不出让观众喜欢、追捧的作品,这和倒行逆施有何区别。


时代背景不同,很难做个比较、也没意义,都为相声这门传统艺术做过不可磨灭的贡献。姜昆属于日落西山,虽然还执掌着曲协主席,可惜“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郭德纲生逢适时,恰逢文化市场大变革年代,在相声界一片颓势之时逆流而上,不但赚个满钵满盆,而且一定意义上救活了相声,让相声重新回归草根。

而且,和曲协的青黄不接相比,德云社如今人才济济,几个队长随便挑出一个,都足以在票房上碾压一群同数量的体制内相声队伍。


岑詮


这个问题就好比问,是听朴树的歌人多还是听凤凰传奇的歌的人多?

姜昆,一代相声名家,也是中国曲艺界的领头羊,早些年的春晚台柱子,对春晚前三十年有着巨大的贡献!他的相声正统,正统到捧哏就没有一丢丢包袱和逗哏来分摊!

这就是传统相声的弊端,明明是两个人的演出,大家却盯着你一个人,不合适!我甚至一度认为逗哏的都很装b,因为他们全程都不会看捧哏的一眼;而捧哏的都很下贱,不但捧着逗哏,眼睛还得直巴巴的盯着逗哏后脑勺,普通下级给上级拍马屁一样,你全心全意盯着我的后脑勺抬我,风头还全让我拿走了!

郭德纲,一代相声名家,姜昆的死对头,依然是传统相声的代表。他的传统相声某些部分比姜昆还要传统,比如唱太平歌词和各种民间小调,比如早些年还会讲一讲评书,比如说相声还要穿长衫,比如捧哏外面放一个小桌子等等。但也有新潮的东西,比如早些年绝对不会出现的“你爸爸……你媳妇……”,比如捧哏的也有了一定的“江湖地位”,可以巧妙的和逗哏的分出几句包袱来了!

从受众人群来讲,如今的郭德纲要远远大于姜昆。因为现在社会浮躁了,人们生活压力大了,繁忙的工作之余,就像找点很无脑的快乐,人们不愿意顾及什么对价值观的影响,对下一代的影响。什么什么内涵和什么什么教育意义以及什么什么讽刺意味都不重要了,只要你能逗老子开心,老子就愿意为你花钱,就愿意捧你!

而在三十年前,郭德纲的风格绝对不允许登上大雅之堂的,别说曲艺界会限制他,就连普通百姓也会限制他。这内涵就等于伤风败俗,对全国人民没有积极影响力,只会带来颓废以及不正之风。我记得当年邓丽君有一首歌就被相关部门打压的不行,被称为“糜糜之音”,现在来看,当下的歌曲颓废度和白水感要远远高于那个时代,然而,大家却都愿意买账了!

朴树,是一个真正的音乐才子,歌曲富有内涵和深度,然而在当下,受众人群却远远落后于凤凰传奇!但从品质角度讲,凤凰的歌却远远比不上朴树的!

市场和品质没有绝对的关系,也就是说,受众大的,不一定质量就高!

郭德纲做的是商业相声,姜昆做的是艺术相声!至于商业的好还是艺术的好,这么说吧,商业的产生,即为投其所好。而艺术,就得顾虑大方向!

当然,如果真正能理解艺术相声,除了需要提高一下国民的整体文化素养之外,还要普及一下鉴赏能力!事后,也就是二三十年或者五十年之后,再回头看目前的市场,也许我们就会深深的信了这句话“当局者迷”了!


青鸟录音棚


这样的提问者,是否感到自己可笑吧!姜昆与郭德纲成长生活在相隔二十多年的时间。姜昆最活跃的时期,是在七,八十年的改革开放的前期和初期。而郭德纲则是在开革开放以后的二十一世纪以后。昆的年代是计划经济公有制,郭则是市场经济私有制兴起和发展期。让不同年龄生活成长在不同年代和社会背景下的两个人,去比较愿听谁的相声,如同让生活在不同历史时期,让一个在经济困难科技落后的去坐高铁,去享受网络信息,而让生活在经济强盛科技发达的一代人,去推碾子拉磨推着独轮车赶集上店一样,不可相提并论呀!

近两天头条的悟的怪声怪调的提问不断,大多是相声界的问题 。好像不提相声界的事,头条便无话可说了。而且引起的争论越来越激烈,越来越骂声高涨,情绪冲动部分人失去了冷静和理性,不分析相声发展的历史过程,和在不同时期所发挥的作用。大有泄私分骂几句解解闷气,以求一时痛快而毫无责任感!大有暴雨欲来风滿楼,一场政治运动开始的感觉!实在让人难以理解,作为文学艺术的一个分支的曲艺有如此大的影响力吗?让人们不得不怀疑谁在操纵这场争论呢?大家为这样一个无足轻重的相声,而失去理性叫骂不止,甚至有人竟狂妄的喊出动刀子放血的狂嚎!请问值得吗!有此必耍吗!到底要通过这次争论达到一个什么目的呀!

特别是有两个提问值得注意;第一个是,如果相声界没有郭德纲相声还存在吗?谁是中国相声的大师#悟空问答。第二个提问郭德纲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相声大师吗?看到这样的提问,不得不问一句;提出这样带有挑拨是非性质的提问者,你想干什么?你要干什么?你想把这把火烧到什么程度才罢休?

我们必须客现冷静理性的承认,能称的上大师的首先是侯保林大师,是他老人家把相声这个市井杂耍上升到舞台,并发杨广大成为家喻户晓的曲种。他的历史牲成就无人可比也无人敢比!侯老先生在那个时期,做出这么大的成就是得到了全社会认可的。他逝世后全国各大媒体都相续作出了报到和评论,并冠以大师的称谓!(可查百度)侯保林逝世后举行了大型追悼会!各地相声爱好者自发地举行悼念活动,可见他的影响力有多大!马三立逝世时各大报利也相继作了报道,同称为相声大师!

值得一提的马季先生,作为侯先生的高徒,他不仅发扬广大的相声的影响力,而且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相声演员。如姜昆,冯巩,赵言,牛群,刘威,等等数不胜数。全国部队,学校,企业,以及各地文艺团体都有相声演员,其盛况空前!马季先生与侯保林大师一样,都创作表演了大量脍炙人口的优秀作品,至今流传不衰。马季先生在上海逝世后举行大型追悼会,并有数万计的相声爱好者自愿参加了纪念活动,全国各种报刋,电视台,网络都作了报导。一些媒体还对马季先生的生平和对相声事业作出长篇评论。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均在晚间新闻中作出报道。并以,著名相声大师马季同志在上海病逝!(有资料可查,不在此赘述)这些便是对马季先生相声大师的肯定,这是任何人都推翻不了的!

对于郭德纲对中国相声的贡献必须于以肯定!他在改革开放,市场经济的大背景下,一改传统统相声以歌颂赞杨为主题的方式,坚持用讽刺时癖,发杨以娱乐为表达风格的相声表演的新形式!受到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年轻一代的欢迎!并大胆改革成立了第一家私营企业管理形式的德云社,培养了一批热爱相声事业的青年演员。可是说郭德纲是新时期的弄潮儿,他的成绩来之不易!受到一些人的热捧也是理所当然。应该说时代成就了郭德纲,郭德纲利用了时代,才有今天的成就!

但是今天把郭德纲称为大师还为时过早,把郭德纲神化为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更是不切合实际。因为郭:不具备大师的条件,他的经历和水平与侯保林,马季,等不在一个水平上。他毕竟还年轻,未来的发展变化的空间还很大,今天称其为大师为时过早!若现在下结论称其为,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更是无稽之谈!这不仅不利于郭德纲相反会伤害了他。我想郭德纲夲人也不会认可这种说法吧?

在不同的时期,受时代背景的影响,总会有精英出现。郭德纲可以算作新时代的精英,而非大师或圣人!用一分为的方法分析郭德纲,他有成绩有优点,然而还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不足,还是希望他能谦虚全面的认识自己,发扬成绩纠正缺点,把握正确的方向,大踏步前行!

我认为对一个名人的评价还是理性冷静客观的态度,用纵向看历史,横向与当代同行去比较。多看别人的长处和优点,多发现自己的不足和劣势!这有利于自己的提高和进步!奉劝那些吹捧郭德纲和贬低郭德纲的人们,静下心来,客现理性的看待问题,防止冲动 。因为在冲动中情绪不稳定,在这种状态作出的决定是不全面,甚至是错误的!其结果是害人不利己呀!

洋洋数言!仅一己之见更多有误,望大家谅解!并道一声;对不起,请原谅我的无知!谢谢!






柳笛15


姜昆成名于上个世纪80年代,是马季的徒弟,但并非从小习艺。因为爱好文艺,尤其喜欢相声,文革之后声名鹊起,是晚会相声的常客,是主流相声的代表人物。有“人民艺术家的称号”,离大师一步之遥。姜昆的观众基础雄厚,不能否认他对相声行业曾经的贡献!不过,自90年代起,直到德云社崛起之前,这10多年姜昆的作品并不多,吃老本为主,但并不妨碍他在体制内的风光。德云社崛起之后,姜昆的年龄也大了,更很少登台表演了。如今作为曲协领导,走在“反三俗”拿德云社开刀的路上。

至于郭德纲,他最大的作用就是,让曾经喜爱相声的观众重新听起相声,更让没有听过相声的年轻人爱上了相声。

曾经8亿人有4亿人知道姜昆,但如今不一定有4亿人听过郭德纲。如果不是今年轰轰烈烈的“反三俗”,我真的没有关注过德云社,也没有听过郭德纲的相声。

相声曾经是全国人民喜爱的曲艺形式,不分大江南北。但如今相声在长江以南的影响力日渐式微。我在深圳20年,身边的同事换过5批次,真的没有人再关注相声、关注郭德纲,直到近年德云社的崛起!

本人从2016年师徒撕逼大战注意到德云社,从今年起因反三俗听了两段郭德纲的相声,我想看看他到底有多俗,又因为某个契机,看到了张云雷的表演,然后彻底沦为德云社的粉丝。

总而言之,作为一个中年人,我更愿意被郭德纲当成衣食父母,被他们的相声逗得开怀大笑,而不是被某些主流相声当成孙子一样来教化。

不能简单将二者进行横向比较,就目前来说,姜昆曾经的观众数量,多于如今的郭德纲粉丝数量。也许再过10年或者20年,郭德纲的观众总量将超过姜昆。


不忘初心无问西东


郭德纲为什么被人弄?郭德纲为什么被人弄了很多次都能挺过去,并且越来越好?因为他有观众!换句话说,他有市场。现在是市场经济。愿意为他消费的人太多。他有些问题,但是热爱他的观众,足以让人惯着他。姜昆是计划经济的产物。你看看历史,计划经济只能走到末路,就是没有市场,就是没有观众。现在相声从业人员越来越多,郭德纲还一直再火。火到,一些原先讨厌他的媒体也必须拥抱他。剩下的就不用解释了!

姜昆现在说相声,有谁愿意自掏腰包的呢?


常驻警备


小编你这不是瞎问呢?听姜昆说相声的观众?说实话,连郭德纲的十分子一都不到。也就是说?有一万个人听郭德纲的相声,听姜昆的相声也就几佰人,而且这几佰人还有很多是关系户。他们俩个人,如果都在一万人的剧场里面卖票演出?老郭的演出除了能卖完这一万张坐票,还能卖几佰张站票。而姜昆的演出一万张票也就能卖个几佰张。而且这几佰张票还有很多是白送关系户的。要让观众真还的花钱去看姜昆他们的演出。肯是没人花钱去看。郭德纲的演出就不一样了?一万人的体育馆卖票演出?可以说胜至于会出现一票难求的局面。这就是他们俩个人的区别。一个是一票难求?一个是无人去观看。不花钱都不想去听,要是花钱了那就更不愿意去听了。因为人们不想让那些不会说相声的相声演员哄他们。


爱团如家


姜昆的相声代表了一个时代的精神风貌,先是姜昆,后是冯巩牛群,现在都冷场了,没了作品,姜昆当主席了,作为领导,弘扬正能量,是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人民的期盼,一个国家,要有一个文艺发展的方向,这是主流,倘若相声都说成是低俗落后的东西,开口闭口找媳妇,找老伴之类的,定会影响社会风气,封建社会,宣扬孔孟之道,在当时,是教育人民修身,齐家,做个对国对家有用之才,民主革命时期和建国初期,毛主席号召文艺工作者,为工农兵服务,涌现出了大批优秀的文艺作品,人民积极向上,社会风气清明,改革开放以后,相声界与时俱进,涌现出,姜昆冯巩等一大批优秀演员,他们的作品,都是跟着时代走的,这才是正确的方向,而郭德纲的相声,却是低俗落后,语言污秽,这些个作品,确有一定的市场,但永远不能,也不会是中国相声发展的方向。只有一点值得肯定,就是虽然有些个演员虽然在郭德纲的麾下,但作品比郭德纲的要好,也有不少好作品,不能一笔抹黑郭德纲。


设计者7136


可以肯定的是,喜欢听郭钢的人多,因为他们可以从作品中实现自我满足。

根据马斯洛的金字塔论,郭钢的作品可以满足大部分人的生理需求。

而姜昆的作品,可以满足少部分人更高的精神需求,例如:相互尊重、实现自我价值等。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是人本主义科学的理论之一,由美国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在1943年在《人类激励理论》论文中所提出。书中将人类需求像阶梯一样从低到高按层次分为五种,分别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

五种需要可以分为两级,其中生理上的需要、安全上的需要和感情上的需要都属于低一级的需要,这些需要通过外部条件就可以满足;而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是高级需要,他们是通过内部因素才能满足的,而且一个人对尊重和自我实现的需要是无止境的。同一时期,一个人可能有几种需要,但每一时期总有一种需要占支配地位,对行为起决定作用。任何一种需要都不会因为更高层次需要的发展而消失。各层次的需要相互依赖和重叠,高层次的需要发展后,低层次的需要仍然存在,只是对行为影响的程度大大减小。

马斯洛和其他的行为心理学家都认为,一个国家多数人的需要层次结构,是同这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科技发展水平、文化和人民受教育的程度直接相关的。在发展中国家,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占主导的人数比例较大,而高级需要占主导的人数比例较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