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希特勒不把军队拿来进攻苏联,而是固定欧洲会如何?

飞舞的尘埃落定


如果希特勒不进攻苏联,只是巩固欧洲势力的话,恐怕纳粹德国灭亡的会更快

首先,德国如果不进攻苏联的话,那么他不可能去打边上的盟友意大利,只能和英国死磕。但是英伦三岛有英吉利海峡保护,德国的陆军根本过不去。而德国的海军发展很差,根本不是以海军起家的英国的对手。那么双方只可能是互相空军对打了,但是在远程轰炸机发展方面,英国要远远领先德国的,所以空战方面,德国也不是英国的对手。

其次,德国自身的资源并不多,石油,橡胶都得靠国外进口。同时,德国的军队和民众的福利非常高,德国是靠着掠夺犹太人和被征服地区才能以战养战,即便是德国攻下了英国,他也没有办法获取什么资源(因为英伦三岛上的人也得靠着殖民地的人养着)。所以德国在殖民地都被拿走的情况下,窝在西欧是没有啥发展的。所以希特勒才会如此执着地要进攻苏联,因为苏联是他理想的农业基地,只有占领苏联才能建起自给自足的千年帝国。

再次,因为德国,意大利和日本都是同盟的,当日本对美国宣战的时候,德国也对美国宣战。虽然美国一直信奉着孤立主义,但是他们也不是傻瓜,像是德国这种可能统一欧洲的强国,怎么可能坐视它壮大起来呢?所以美国必然会加大对德国的打击。如果德国在轴心国中坚持到了最后,那美国的原子弹就是为德国准备的。

最后,据说当时苏联已经做好进攻德国的准备了,如果德国不进攻苏联,苏联也会进攻德国的。这个说法我认为不太可信,如果苏联做好了战争准备,绝不可能在苏德战场初期被打的那么惨。但是可以肯定一点,德国越晚进攻苏联,它的胜算就越低。当时苏联正处于工业化转型阶段,之所以苏联和德国讲和,目的就是给自己多争取一段时间。以苏联的资源,德国比发展是比不过苏联的。


呵笔寻史


纳粹德国会当场去世,而且走得非常安详。

二战作为迄今为止规模最大、伤亡最惨重以及影响最为深远的战争,时至今日依然深刻影响着世界格局的发展。

而作为二战的策源地,纳粹德国的抉择,深刻影响了二战甚至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

很多人说如果德国在横扫西欧,消灭法国、打残英国后及时收手,打消闪击苏联的想法,那么纳粹德国一定能够彻底消化“革命果实”,实现其称霸欧洲的目标。在这样的情况下,德国励精图治,假以时日后,一定可以彻底将苏联送入地狱,实现元首的伟大志向。

真的是这样吗?当然真的不是,如果希特勒面对的问题真的这么简单,相信他也不会在苏德战争中这么“急不可耐”了。在静夜史看来,德国在横扫西欧后,之所以跟吃了炫迈一样完全停不下来,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原因:

1、膨胀是纳粹的生存方式

希特勒停不下来,根本原因在于纳粹德国根本停不下来。

1929年的资本主义全球经济危机再度使德国元气大伤,但却给了纳粹党上台的契机,随即纳粹党在短短数年内膨胀十多倍,一跃成为国会第一大党。

经济危机导致市场失灵,失业率暴增,社会陷入空前动荡,这导致各政党纷纷膨胀,除了纳粹党还有共产党。面对这种局面,惧怕共产党执政后自身被清算的德国大资本家们,开始将目光转向纳粹党,支持希特勒。蒂森、沙赫特、西门子、克虏伯这些容克大资本家纷纷慷慨解囊,甚至联名写信给总统兴登堡要求任命希特勒为总理,这种强大的力量促使希特勒登上了历史舞台。

而登上最高宝座的希特勒第一件事就是回报大资本家,那就是以暴力镇压共产党等政党,确保大资本家的利益,避免德国被苏联等无产阶级政权颠覆的可能。

而为了实现大资本家“走向世界”的目标,希特勒以大资本家认购德意志银行债券为起点,获得大量启动资金。而后希特勒大兴土木,兴建高速公路等大型工程,失业率迅速下降;由于抛弃马克,推行“以物易物”,德国通货膨胀得到缓解;为拉拢军方,希特勒打压冲锋队,大肆扩充国防军,使失业率进一步下降。

大型工程和军队膨胀极大刺激了大资本家的产业体系,德国在希特勒的谋篇布局中迅速复兴。

因为希特勒的措施本质上是花明天的钱,所以德国的所有操作,都指向一个最终目标,那就是战争。因为他需要通过战争还今天的欠债,所以随着欠债的增加,德国也必须不断打下去。

消灭西欧之后,即便不闪击苏联,德国也无法停止,因为一旦停止,资金链断裂,希特勒和纳粹德国将死无葬身之地。

2、侵苏是纳粹的最终目标

对于地狭人稠的德国而言,苏联的广阔国土和丰富资源是德国扩张的最终目标。

为了达到这一目标,希特勒需要进行一系列准备工作。比如将“反共”作为纳粹党的行动纲领,和日意缔结了《反共产主义协定》。

希特勒此举顺应了整个资本主义世界普遍反苏的历史大势,对于英法等西方国家而言起到了极其强烈的麻痹作用。

事实上纳粹德国的崛起也确实如很多西方国家的愿,因为德国可以成为阻挡苏联向欧洲输出革命的铜墙铁壁,因此英法美等国大资本家纷纷仗义出手,对希特勒进行大力支持,典型如美国的摩根财团。

而正因为希特勒的反共表演如此逼真,所以英法等国情不自禁地抛出了绥靖政策,公然默许和纵容纳粹德国一步步坐大。

而就在英法等国翘首期盼德国闪击苏联两败俱伤,而后英法等国坐收渔翁之利时,德国和苏联在1939年8月23日于莫斯科秘密签订了《苏德互不侵犯条约》,为德国闪击西欧扫除了后顾之忧。

而对于希特勒而言,横扫西欧,占领那些资源和土地并不丰腴的西欧,尤其是小小的英伦三岛,最根本的目标就是扫除闪击苏联的后顾之忧。因此扫除西欧后,德国终于对苏联举起了屠刀。

3、苏联是战争的资深玩家

作为当时世界上唯一的共产主义国家,苏联是孤独的,但也是不甘寂寞的。

作为苏联的最高领导人,斯大林对欧洲变局洞若观火,面对希特勒的异军突起,斯大林一度想要和英法等国摒弃前嫌,共同扼杀纳粹德国。但此时沉迷于苏德互殴美梦中的英法等国又怎能破功?所以对焦头烂额的斯大林,他们选择了丑拒。

于是斯大林和希特勒打成了一片。

希特勒愿意签订《苏德互不侵犯条约》是因为不想陷于两线作战困局,而斯大林愿意签约也是因为不想腹背受敌。因为除了西方的纳粹德国,东方的日本也在远东虎视眈眈,而苏德签约也为苏联暴打日本扫除了后顾之忧。

但是,日本的不再北上不意味着希特勒不会侵略苏联,事实上,希特勒横扫西欧下一步是哪里,连看门的旺财都知道,所以斯大林在收拾完日本后,最要紧的是抵御德国可能的进攻。

当然,作为共产主义国家,苏联从成立的那一刻开始就有向全球尤其是欧洲输出共产主义革命的历史使命,所以即便没有纳粹德国的膨胀,苏联在国力增强时也有向西扩张的现实需求,于是在德国横扫西欧的空当,苏联开始了风风火火的扩张。

在1939年9月17日占领波兰东部后,1939年11月的苏芬战争,苏联以极大代价夺走芬兰的萨拉、贝柴摩好卡累利阿地峡地区;1940年3月,苏军开进爱沙尼亚、拉脱维亚和立陶宛;1940年6月苏联夺取罗马尼亚的比萨拉比亚。

虽然苏联构筑了东方战线,但对德国而言是巨大威胁,尤其是比萨拉比亚。在战争不可避免的情况下,德国先下手为强可以说占尽先机。

所以,苏德战争不可避免。

多有疏漏,烦请斧正。

我是静夜史,期待您的关注。


静夜史


希特勒在二战的历史之中也是声名远扬的人,虽然说在最后的战争他失败了,但是一点也不影响他被人民拿来和罗斯福,丘吉尔,斯大林作对比。当时他的眼光是十分长远的,根本目的不是占领欧洲,而是推翻英法美在世界的统治秩序,所以他必须进攻苏联。

苏联是所影响之下的德国共产党和希特勒是死敌

从1918年俄国爆发十月革命,号召建立起工人的国家之后,世界上许多国家的这个进程也在加快。德国当时的慕尼黑工人还建立了一个所谓的红色政权。

  • 希特勒所领导之下的德国工人党当时为了争夺信众,曾经与德国共产党发生过冲突。俗话说的好,断人前途如杀人父母,那个时候的希特勒和德国共产党都视对方为仇人,都在尽自己所能遏制对方的发展。


  • 早期的苏联和德国虽然签订了《苏德互不侵犯条约》,但是双方都知道这个条约只是一个形式,大家当时都没有最好全面开战的准备,都想要用这个所谓的和约来拖延时间,整顿国内秩序,到时侯率先动手撕毁条约以占据先机。

苏联的土地和农业是希特勒想要得到的

希特勒所领导之下的德国虽然很强大,但因为国家土地面积实在有限,根本不足以支撑世界级的大战,所以他想通过打败苏联,来把苏联的广袤土地作为自己的一个生产基地。

  • 当时的德国是一个资源十分匮乏的国家,这一点和日本十分相似。但是打仗除了烧钱之外就是拼储备了,苏联的土地之中拥有德国所没有的大油田,这对于德国的军工事业是一个重要的支撑,希特勒一直想要夺取这块油田来为他的战争机器作保障。

  • 苏联的工业虽然比欧洲诸多国家落后,但是在农业方面却拥有德国所没有的优势。苏联在乌克兰地区储备的粮食比整个欧洲还要多,再加上他们的煤炭资源和钢铁资源都十分丰富,到现在都是不惧怕美国搞制裁,一直能够自给自足。
这些都是希特勒想要得到的,他想要迅速击败英美法就得发动闪电战,这是国内环境限制的,但如果他不能迅速击败这些国家,就必须有一个强大的后方为他源源不断的提供战争资源,所以希特勒必须打苏联,而不是巩固欧洲,历史不可以假设,也不允许假设。

无根树花正孤


插进肉体中的刀子可以拔出来,可插进心中的恐惧却难以根除。

尽管第二次世界大战已经过去了七十多年, 世界人民却还是无法忘记对希特勒以及法西斯国家的恐惧。

人越是攻于心计,就越会栽倒在意想不到的地方,希特勒将一生都致力于作一个“征服世界”的美梦中,可“梦终究是梦”若以宏观的角度来分析二战,我们会发现希特勒征服欧洲都是不可能实现的。
欧洲一共有四十多个国家,排除与德国结盟的那些猪队友,包括意大利、罗马尼亚、南斯拉夫、克罗地亚、匈牙利、斯诺伐克这些。

希特勒在欧洲忌惮的国家共有三个,分别是英国、苏联、法国。

希特勒闪击波兰得手之后,仅用了不到一年时间就拿下了荷兰、挪威、丹麦、比利时。 此时的希特勒自信心爆棚,觉得自己简直是世界上最强的崽, 1940年,老牌强国法国被德军拿下后,希特勒瞬间生出一种

“欲与天公试比高”的雄心壮志.

于是希特勒将枪口对准了“欧洲铁头娃大英帝国”,希特勒几度向英国抛出“橄榄枝”但却一一被英国婉拒,恼羞成怒的希特勒决定对英国“霸王硬上弓”。

打英国,德军必须要跨越英吉利海峡,打登陆战德军士兵会成为英国海岸防军的活靶子,打海战英国皇家海军又号称“海洋霸主”,希特勒觉得赢的把握不大。

于是,希特勒决定用飞机先将英国海峡的防御战线轰成渣,再“海陆共进”一举击溃英国,实现统一欧洲,希特勒称之为

“海狮计划”

希特勒的理想很丰满,但现实却很骨感,在丘吉尔的领导下的英国皇家空军投入了2300架飞机来抵抗德国空军的进攻,愣是将德国发起的闪电战打成了持久战,德军投入的2669架飞机反倒被英国空军轰成了渣,

1940年9月15日,300多架英军战斗机居然打溃了800架德军战机,希特勒一脸无奈的宣布推迟“海狮计划”。<strong>

在希特勒妄图征服英国的时候,远处的苏联老大哥闲着没事做,不断的给希特勒找麻烦,不是帮着中国打日本,就是偷袭一下德国的资源基地罗马油田。希特勒突然意识到,苏联和美国对德国来说才是真正的敌人,美国不断的支援英国,给枪给钱给飞机,苏联不断骚扰德国后方,黑钱黑地黑石油。

德军若是在久攻不下的英国战线上一直拖下去,势必会削弱自身实力,给予美苏可乘之机, 若是不打英国又无法统一欧洲,更谈不上统一世界了, 希特勒在反复思考之后,决定先打苏联,稳定后方之后,再倾全力打英国,当然结果我们都知道,德军被苏联打的很惨……


1941年,希特勒的猪队友日本,脑子进水,炸了美国珍珠港,把原本打算静观其变的美国,直接打成了准备死刚希特勒的反法西斯同盟。

所以即便希特勒不打苏联,德国也会输,因为德国面对的敌人是美、苏、英、中,四个“超级铁头娃”, 德国不打苏联,必将要面对“腹背受敌”的局面,而且德国的小弟们,智商又全部都不在线,意大利是个软柿子,没什么战斗意志,日本不但不帮助德国打英国,反而还被中国拖进了泥潭里.

战争的局势瞬息万变,二战结束时据统计,英国的兵力有1200万,苏联700万,美国至少800上下,而德国顶天也就900万兵力。<strong>

试想一下,若是英、美、苏早就团结一致共同对德,希特勒恐怕早就被打成战俘了,所以德国根本没有盘踞在欧洲发展的机会,希特勒征服全世界的志向也终究只是一个疯狂的梦。


白话历史君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那只会更惨。

希特勒是个有远见的人,就像斯大林、罗斯福还有丘吉尔一样。

轴心国集团德意日三国的根本目的,在于推翻英法美对于世界的控制。

美国因孤立主义的影响,在德国打垮法国打跑英国时并没有参战。

不过,美国国内的有识之士,一定会介入欧洲战争。

他们不可能看着欧洲出现一个取代英法的超级大国,一定要和纳粹德国决战。

所以,英美法迟早会结盟,德国迟早要同他们一战。

以德国的国力,远不如美国,战争是很难打的。

现在的关键在于,苏联会怎么样?

很简单,苏联会一直观望希望德国、美国等资本主义国家两败俱伤。

然而,苏联必介入战争,以获得自己的利益最大化。就像1939年苏联出兵瓜分波兰,1945年8月才出兵打垮日本关东军。

而德国的国力军力不如英美法集团,一旦开战很容易陷入颓势。

那么,苏联攻打德国只是时间问题,苏德必将决战。

以德国的实力,独立对抗英法美尚且难以成功,何谈在对付数百万大军的苏联。

这样一打,德国必遭两线夹击,最终惨败。

至于德国的盟友意大利基本是用来刷战绩的,日本则是搅屎棍,成事不足败事有余,都靠不住。

而德国既然已经和英法开战,就只有两种选择。

第一,不入侵苏联,最终等待苏联进攻他,被苏联打的亡国。

第二,赶在美国没有介入战争,欧洲大陆不存在强大敌人的有利时机,趁着苏联还没有完成备战,又刚刚进行了军队的大清洗,一鼓作气打垮苏联。

只要苏联投降,德国独立对抗英美法,其中法国基本完了,英国实力较弱,如果能够联合日本重创美国几次,说不定美国也会坐下来谈判。

自然,入侵苏联是一个很大的冒险。

但希特勒曾经说过:我一生的大部分决定,都是在冒险。


萨沙


不太现实,要知道一个问题,从希特勒进攻波兰开始,这个战争就根本不允许他按照自己想的去做了。

很多人都觉得,希特勒发动二战,双线作战,是个非常笨的决定,但是,希特勒属于,开战之后,自己就陷入泥潭无法自拔了。他打谁不打谁,自己无法决定,有一样东西叫形势,或者说是大势。

希特勒吞并奥地利、吞并捷克斯洛伐克,这种扩张,英法都没能做出什么有力的反对,而当他进攻波兰,英法就忍无可忍了,对德国宣战。虽说这个时候,英法并没做什么,但是双方是一个战争状态了。希特勒对法国,打也得打,不打也得打。

希特勒拿下西欧,击败了法国,这个时候,其实他有两个敌人,一个是英国,还有一个就是苏联,潜在敌人,而这个敌人,亮出来獠牙。

击败法国的时候,希特勒并没疯,他知道,这个时候最好的结果就是和英国议和,然而,英国却并不和希特勒媾和,其实希特勒要的也不过分,就是承认他就好了,承认德国的地位,拿回一战时期德国失去的一切。但是,丘吉尔并不领情。气的希特勒暴跳如雷,大骂丘吉尔顽固不化、战争狂人。

可以得出一点的结论是,只要英国不被征服,英国就会和德国一直打下去,反正自己地理优势巨大,德国也过不来。

这个时候,东面的苏联也没闲着,又是结盟又是吞并的,苏联的势力已经到了德国边境线上了。这个时候,苏联想入侵德国实在是太容易了,一旦准备好了,入侵德国,德国对苏联一面几乎是门户大开。而这个苏联对德国来说,说不上是朋友还是敌人,很模糊,但可以确定一点,就是个威胁,不打不行,不能等苏联人准备好了,再商量别的问题了,既然是个威胁,那就解决掉这个威胁,这是希特勒的性格。

法国战役后,希特勒太想过太平日子了,结果,谁都不允许。希特勒想好好经营自己得到的一切,但是这由不得自己,英国还在,苏联还在,欧洲只能有一派,那就是自己。


军武文斋


在很多人看来,在二战期间,不可一世的纳粹德国之所以会失败,是由于希特勒的战略失误,不该同时和西线东线同时作战,不该先招惹斯大林领导下的苏联,才导致德国军队深陷苏联泥潭,精兵损失殆尽,整个欧洲战局向着不利于德国的方向发展,最终走向覆灭。

那么,假如德军先不进攻苏联,而是把重心放在收拾英国,稳定巩固西线后再向苏联进攻,纳粹能够避免惨败的命运吗?

虽然说历史不会假设,但希特勒如果真的先进攻英国,他灭亡的过程也许会不同,但一样逃脱不了覆灭的下场。

首先,我们要明白,希特勒上台的基础是什么?

希特勒不同于西方国家任何一个政客,他是个独裁者,不仅想干一任总理,而且想一直干下去。就像一个政客高喊的那样,给我20年,给你一个全新的德国。

德国人民觉得《凡尔赛条约》不公平,不仅让德国失去了大片土地,而且承受了太多的赔款,导致德国经济受到重创,民众生活水平下降,失业率居高不下。

在此背景下,希特勒对德国民众说,让我干吧,我不仅可以给你们面包,给你工作,还能给你们自由,拿回德国在一战后失去的一切,让德意志民族当欧洲老大。

希特勒上台后,德国经济真的复苏了,起死回生了。主要原因就是扩军、备战刺激了经济发展。但由此带来的增长是短暂的,要长期保持经济增长,必须要继续战争以保持经济增长,对外才能开拓市场,攫取资源,换言之只能靠对外侵略。

希特勒靠战争拿走了德国在一战失去的土地,吊起了德国人的胃口,也让他本人野心膨胀。

所以,如果希特勒的脚步无法停下,也不符合希特勒的性格。

一旦停下,希特勒执政的合法性就成为问题,能不能继续执政也就成为一个未知数,这是独裁者难以接受的。

而且还有一点,在希特勒吞并苏台德,占领波兰之后,战场的主动权已经不完全掌握在德国人手里,干不干,怎么干,也要看英国人是怎么打打算的?

希特勒吞下奥地利,拿下捷克,英法并没有过激反应,也可以说两国对此是默许的,一切似乎还在两国可以承受的范围之内。

可是当德国进攻波兰的时候,英法就忍无可忍了,他们觉得被希特勒耍了,推翻了彼此之间的默契,于是两国大声对希特勒说不,立马就向德国宣战。

英法的态度出乎德国人意料,在希特勒看来,英法应该承认既成事实,吞下苦果的,可是他们竟然宣战了,彼此之间不管有没有准备,都要兵戎相见了。人家都跟你宣战了,你还能有什么选择,除非把吃下的吐出来,这对德国来说是根本不可能的事。

因此,德国跟英法必有一战,无法避免。

德国矛头指向法国,法国这块肥肉也被吞下,希特勒如愿了。

但希特勒清醒得很,知道英国不是法国,不是肥肉是个硬骨头,弄不好会硌牙,于是他向英国人伸出橄榄枝。

希特勒的意思就是说,英国只要承认德国所做的一切,我们就相安无事。

可是丘吉尔根本就不理睬,丘吉尔1938年还没有当首相的时候在议会发表演讲,就把德国纳粹当做民主国家的敌人。1940年5月他上任后访问的第一个国家就是法国,再次向世人宣布,即使法国投降,英国要跟德国战斗到底。

丘吉尔领导下的英国,一直站在意识形态的角度把纳粹当做势不两立的敌人,担负起拯救欧洲的使命,跟德国的大战是不可避免的。

丘吉尔的意思,你希特勒不招惹英国,英国也要消灭你。

因此,德国没有入侵苏联之前就在1940年9月对英国开战,对伦敦进行了两个月的空袭,但没有奏效,或者说失败了。

而且德国在空袭英国的时候,美国虽然没有跟德国宣战,但当即对英国开展大力援助,等于表明了态度,希特勒觉得英国的骨头啃不动,只能先放一放,只能向苏联开刀了。

而且要想将战争继续进行下去,占领苏联是最急迫的,因为苏联有取之不竭的煤炭、石油等战争资源。

总之,德国不是不想先巩固欧洲,而死它去这样做了,英国不配合,不让它巩固。


小约翰


希特勒是个十恶不赦的魔鬼,但也是个军事天才,在先进攻英国和先进攻苏联的问题上,希特勒是明智的,清醒的,他的决定是正确的。

一、苏联是最危险的敌人。

1918年俄国爆发了十月革命,布尔什维克建立起苏维埃政权,受到苏联的影响,1919年4月,德国慕尼黑工人在巴伐利亚建立起一个红色政权——苏维埃共和国。

希特勒的民族社会主义德国工人党与共产党人争夺的都是同一批潜在信众,嫌隙很深,他上台前对共产党人恨之入骨,视共产主义为洪水猛兽。

斯大林虽然跟希特勒同流合污,签订了《苏德互不侵犯条约》,但希特勒心里比谁都清楚,斯大林不是泛泛之辈,跟自己一样雄心勃勃。

而苏式理论的指导思想就是解放全人类,注定要将自己的价值观推行到全世界,这跟希特勒的主张水火不容。德国跟苏联迟早会有一场冲突。

希特勒只有解决苏联问题,才能放手去攻打英国。不然的话,跟英国开战之后,斯大林一定会趁火打劫、落井下石、乘人之危,在背后狠插一刀,让德国腹背受敌。

事实上苏联的确有这样的打算,在1941年制定过一个"大雷雨计划",计划对德国进行先发制人的军事打击。如果德国先全面进攻英国,纳粹会比原来死得更惨。

相比苏联,英国人的参战决心没有那么坚定。在纳粹开战的时候,英国采取的是绥靖政策,后来的首相丘吉尔也仇视苏联,希望将祸水引向苏联,让两头猛虎杀个两败俱伤。

二、苏联是最好的大后方。

德国是资源缺乏的国家,打仗拼的就是资源。苏联有当时世界上产油量最大的油田巴库,已经探明、尚未开采的油田石油储量也非常惊人,可以说是取之不竭。

欧洲最大的粮仓在苏联的乌克兰,苏联的煤炭储量和铁矿石储量也非常丰富。

苏联人口众多,是非常庞大的德国产品倾销地。

苏联的工业设施齐备,工业基础雄厚。

只有拿下苏联,德国的战争资源才不会枯竭,纳粹才可以有恃无恐将战争长期打下去。

三、苏联比英国更好打。

在希特勒看来,英国跟美国的关系是血浓于水,如果向英国开战,会让美国迅速卷入战争,即使美国不出兵,仅仅向英国提供战略物资的支持也够德国人喝一壶的。美国是世界上第一经济大国,有着无穷无尽的战略资源;有了美国支援,英国就是比苏联还难啃的骨头。所以暂时先放过英国,以免招惹美国这个巨人。

苏联军队虽然庞大,但却没有战斗力,不堪一击。因为经过苏联的大清洗,苏联军队失去了百分之八十的优秀将领,军队战斗力受到重创,在跟芬兰的战争中,苏军面对弱小许多的芬兰军队,却表现得非常糟糕,显得非常吃力,以120万大军对抗装备落后的芬兰军队,却付出了37万人伤亡的代价。

苏联军队的拙劣表现,让希特勒深信,苏联这个庞大帝国已经腐败不堪,只要轻轻一击,立马就会土崩瓦解。

而事实上,苏德战争爆发后,苏联军队的确不堪一击,战争开始不到20天便有28个师被全歼,70个师人员武器损失过半。据战后西方公布的统计资料,在苏德战争的头18天,苏联损失2000列火车的军火,3000门大炮,2000架飞机,1500辆坦克,以及30万苏联红军被俘。1941年7月的基辅战役,苏军一战就失去了66万军队。

苏军可以说是打一仗败一仗,几乎都是整建制的军队被德军包饺子全歼。

哪怕是苏联军队到了后期之后,苏德较量也都是德国人伤亡要少于苏军。莫斯科保卫战德军伤亡50万,苏军85万。斯大林格勒战役苏军伤亡112万,德军伤亡84万。

而在苏德开战的时候德军跟苏军的军力对比是800万:1200万。

德军为什么伤亡最小却失去了战争的主动权呢?唯一的原因不是苏联军队能打,而是美国对苏联的援助。

如果没有美国的援助,苏联早就撑不下去。而德国也可以从容地把苏联作为大后方跟盟军硬扛。

可见,希特勒先打苏联没有错,是最正确的选择,“错”的是美国,不该拉偏架,卷进战争。

如果德国试图先全面染指英国。斯大林在后方趁火打劫的可能性也很大,希特勒就要两线作战、腹背受敌。

美国毫无疑问也将提前参战,德国在罗马尼亚的石油供应就会更早被掐断。这样的话,没有战略纵深的德国,无论多少军队也无法施展开,只能被动挨打,德国就会提前灭亡。


历来现实


德国在欧洲实行闪电战,基本上都是快速的就解决了一个国家。这给我们造成了一个印象,德国在欧洲是所向霹雳的。但事实却不是这样的。


欧洲当时虽然能和德国匹敌的国家不多,但是德国要是真的想要占领整个欧洲也是十分困难的。其一我们先排除了苏联这个国家,因为历史已经向我们证明了德国终究是打不过苏联的,所以再把苏联加上也没有什么意义了。

但是欧洲也不止是苏联。还有一个强国相信你也是耳熟能详,那就是英国。德国在攻下了法国之后,与英国之间一直都没有什么大规模的战役,甚至连摩擦也是很少听说。



那么德国有能力对付英国?其实是没有的,英国他有着自己地理优势,要想打上英国,那必须要有强大的舰队,而当时的德国海军,实力与英国相差甚远,而要是靠陆军登陆英国,那不是在开玩笑吗?


所以,虽然英国不声不响,但是德国要真想对他干些什么,那还是得好好思量思量的。好歹他曾经也是日不落帝国。


是阿维啊


这个问题老梁来回答。

希特勒?感觉这就是个不会笑的主,说话的时候,鼻梁骨下边的卫生胡总是在一抖一抖的,不管干什么都会一本正经的瞅着你,不把你瞅毛了,他是不会转移视线的。

和他的那帮子元帅待在一起,制作战略计划的时候,他永远都和他的元帅对着干,当然每次他的那帮子元帅甘拜下风。

所以就在希特勒,开着他的战车驰骋在欧洲这地的时候,大家伙一致认为,希特勒的下一个目标,将是大不列颠群岛上的英国人。

毕竟,一统整个欧洲,这都是欧洲历史上那帮子强人最想干的事,而每次到了关键点的时候,这英国人就会拄着他的文明棍出来搅局。

这家伙弄的整个欧洲恨他恨的不是一星半单,但又拿他没有办法,一条英吉利海峡就隔绝了所有人的想法。

所以这也是英国人能够嚣张这么长时间的一个根本原因,他总是在你不管他的时候,悄摸兮的伸出一只脚踹你的屁股,当你吼着要和他掰扯掰扯的时候,他又跑到了岛子上和你对峙,不断的挑衅你。

很神奇是吧!

结果呢?

但到了真要开战的时候,却出现了神奇的一幕,希特勒蹲在狼堡里边,指挥着德国人去撩苏联人。

这出乎所有人的意料。

但您要是详细的分析,您就会发现,这其实是必然的。

为嘛呢?

欧洲之所以没有得到统一,其实有两个搅和事的存在,一个就是英国人,他老是不想让欧洲这地安生,是不是的给你弄点子事,毕竟他深刻了知道卧榻之旁岂容他人鼾睡的道理。他到是没啥心思,就是不想让你安生。

另一个就是俄国人,俄国人最大的爱好就是地盘,总是悄摸兮的摸欧洲人的地盘,要不然他也不会从一个指甲盖大的莫斯科公国变成如今的巨无霸不是。

这个时间点上的希特勒已经把欧洲这一大块给吞了下去,俄国人当然不乐意了,所以从西伯利亚高原上下来给他搅局,这是必然的。

后来的资料证明也的确,斯大林其实已经有了进入欧洲的打算,这就是大雷雨计划,当然这计划的实施要比希特勒入侵苏联要晚上一年,所以没有来得急实施。

那么如果真的向题主说的,希特勒放弃进攻斯大林的打算,转头就找丘吉尔的麻烦,最终他就要面临两面作战的危险。

也许二战也就用不了打那么久了。所以希特勒把扔炸弹的飞机留给了英国人,天天的和英国人互相丢炸弹。把精力全部集中在了对付俄国人的身上了。

这是一个原因。

再有一个原因,你拿下大不列颠群岛,有用吗?俺很实在的告诉你,还真没有用,这就是个岛子,就是范围有点子大而已。

这就相当于一艘不沉的航空母舰,个头大了一点,要纵深没纵深,要空间没空间的。

一旦美国人参战,这岛子就要面临四面包抄的危险,你搁上边放多少人,这都得让包了饺子。不打你,困也把你困在岛子上了,这不抓瞎了吗?

反过来瞅,他如果真的能够拿下俄国。您是知道的俄国这地域有多大,这纵深有了,战略空间也有了,就算是美国参战,他也只需要顶住一面的压力这就完事了。

也许还真能撑一撑,但大家伙都知道了,俄国人这是战斗的民族,要不然也不会打下这么大的地盘。

希特勒打欧洲的时候,这就飘了,没把俄国人当回事,这不一脚丫子算是踢到了铁板上了,直接就骨折了。

最终还是被两面夹击,包了饺子,这首都柏林都让斯大林一切为二的划拉成了两半。

所以希特勒这战争压根他就不是啥正义的,这就是邪恶的战争,他的败亡是早早晚晚的事。毕竟苏联人不同意,英国人不同意,美国人不同意,欧洲当地人也不同意,您就说吧,他还能赢,这不开玩乐呢吗?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这是咱老古人的名言,搁这特别的合适。

好了,今天就写到这里,喜欢的朋友加个关注是,顺手点个赞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