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有些單位領導超過了55歲就要退居二線?

豫北見聞


領導超過55歲退居二線有道理。

第一,從個人角度來說,超過55歲,意識下沉。例如55歲,如果到了廳級還有希望拼搏一把。如仍為處級,希望渺茫了。再說處級領導一個單位也就一個。其他級別的領導更沒有希望了。再說55歲身體下滑,沒有了體力和激情。故步自封、墨守成規、不思進取是這個年齡的特徵。

第二,從單位來說,領導是領頭人,是管理者。單位的發展與進步,取決於領導。尤其是目前需要創新創業。而55歲的領導恰恰相反,如何再讓55歲的領導再繼續領導?

所以,讓領導退居二線是最好的選擇。


劉俊利


這是企事業單位裡的一道“靚麗風景線”,“年富力強”的55歲(女50歲)中年男被“一刀切”退居二線,拿著工資回家玩去了,反觀基層一線,60歲的男工人還在熱火朝天地幹著活呢。這是存在多年的不合理不公平的現象,但又被默認被接受被全面實行的通用職場規則,這是為什麼呢?因為他們要為更大的難題讓路,就是為年輕化讓步。

第一,大家覺得不平衡不公平。

退二線,一般指:科級以上幹部職位,男到55歲女到50歲,退出現職(實職)崗位,改任調研員,工資待遇執行100%、80%,有的企業嚴厲一點,離崗回家不上班的執行60%。其實,大多數單位是睜一隻眼閉一隻眼的,退二線之後拿著100%或80%待遇回家去了。

多年來,這個“土政策”始終被幹部和員工所詬病。為什麼呢?因為有兩個矛盾:

一是幹部不願意退二線。按照最新年齡劃分,還屬於青壯年呢,這個階段的職場男女,家庭負擔較少、身體硬朗、經驗豐富,正是發揮作用的時候,怎麼就讓他們回家了呢?退二線就是終止了職業生涯,大多數幹部是不情願的。

二是那些不是科以上幹部的普通職員依然要幹滿60歲才能退休,心裡也不平衡。比如,同樣是55歲,職員埋頭苦幹、揮汗如雨,工資還低。幹部不情不願,“退休”回家,工資基本不變(注:企業裡矛盾更大,因為回家的收入可能是幹活的十倍)。所以,退二線的幹部對在職的幹部,普通職員對退二線的幹部,都抱怨這是雙重標準。

第二,為什麼推行這個退二線政策?

這是要為幹部年輕化讓路。幹部年輕化事業,比退二線的影響更大。所以,為了給年輕化創造空間,只能默認了這種退二線的土政策流行。因為,按照國人的中庸文化,沒有什麼更好的辦法。這是因為有三個根本問題:

一是幹部的職數。一個企業,一個單位,都有幹部職數,這是上級給你核定的。你問為什麼要核定這個?如果不核定幹部職數,按照國人的脾氣,幾年之後,人人都是領導了。舉例說明:某企業,1000人,核定中層職數(處級幹部)50個,科級幹部職數200個。職數管住,工資管住,企業不敢超職數提拔,這是紀律,也是大忌。雖然有些企業也搞灰戶口,自己提拔內部待遇人員,這條灰路,基本也被堵死了。

二是隻上不下。企事業單位,不像民企私企那樣,有經濟指標的硬性考核,你不掙錢就滾蛋。但企事業單位,除非自己犯錯誤或主動離職,一般不會讓你下課。還是上面那個例子,十年二十年後,處級幹部、科級幹部都到了50歲,如果60歲騰出職位,至少還有10年。那麼,那些三四十歲的年輕人急眼了,等你們60歲,我們也50歲了,我們還有什麼勁啊。這就是人們常說的年齡“蓋層”。因為只上不下,現在的幹部職位上,密密麻麻的站滿了老同志。再由於職數限制,年輕人只能乾瞪眼。

三是創新發展。企事業單位,提拔到幹部崗位之後,指揮別人幹活,自己又不學習。考核指標不嚴厲,只要不出事就不能下課。職位上的幹部們,沒有壓力,不學習不與時俱進,慢慢地知識老化,魄力不足,年齡越大越保守,越不敢惹事,就越不願意改革創新。競爭時代,不改革創新,企業就不能生存發展。大力推行年輕化勢在必行,讓有能力有魄力有創新精神的年輕人早一點上課,唯一的辦法,就是讓崗位上的老同志早一點騰出位置。老同志也是做出過歷史貢獻的,總不能讓他們下崗吧,於是這個退二線的政策就流行了。

第三,不應該搞這種一刀切式的退二線,應該強化老中青梯隊建設。

研究政策的人,遠比我們聰明,這是一個平衡多方利益的妥協結果。我們百姓看到的是不正常的現象,不幹活還拿高薪,不到退休年齡就變相退休,這是不公平的現象。但是,換位思考,如果不各讓一步,老同志不下課,年輕人就上不來,企業活力不足,就無法生存發展。把老同志淘汰出局,也不符合社會、國家和文化的現實情況,畢竟這些人也年輕奮鬥過,現在又沒有犯錯誤,憑什麼讓他們交出實職?不給優惠政策,老同志怎麼能心平氣和交出位置?(這一點比私企民企要人性化的多)。從這個角度上來講,這個土政策,還是有許多現實理由的。

老人家早就提出,幹部隊伍要老中青三結合,來源上要五湖四海。由於過去的歷史因素,幹部老齡化現象比較嚴重,現在的社會競爭激烈,發展注重新思想新科技新機制新理念,長江後浪推前浪,江山代有才人出。為了時代發展這個千年大計,需要讓更多的年輕人脫穎而出,讓那些年齡偏大的同志做出讓步,同時給他們福利待遇的保證,這是這個歷史背景下的一種客觀選擇。

其實,大家感到不理解的是,為什麼非要搞一刀切?那些年齡超過55歲的職場中堅力量,要經驗有經驗,要精力有精力,為什麼不能發揮他們的作用?所以,很多人呼籲不要搞一刀切,讓需要下的下去,有價值的留下。但國人文化素來是不患寡而患不均,一刀切往往是最好的解決策略,最大限度消化了群體互相攀比心態。

怎麼解決這個問題呢?現在一些企業搞了一種專家安置法。比如說,中層部門經理年齡到了55歲,按照制度必須退二線了,但單位需要繼續發揮他的作用,那麼就轉聘為專家崗位,這樣就不佔幹部職數了,也騰出了部門經理實職的崗位,又能發揮老同志的經驗作用。如果專家真的能發揮專家作用固然好,最擔心的就是,又淪為變相的待遇化和福利化。

關於這個問題,你有什麼看法,歡迎交流。


職場火鍋


為什麼很多單位領導超過了55歲就要退居二線?

我想,這個問題我還是有資格來作答的!因為問題的兩個條件我都具備:即所謂單位領導、今年也正好過了55歲,對這些政策也是一直關注的。過了55歲就要求退居二線?別人的情況我不清楚,至於我,到現在還沒見到上級組織來找我談話,還得奮鬥幾年。如果說很多單位領導超過了55歲就要退居二線,那應該是指55歲的科級男同志。

幹部管理規定又是怎麼要求的呢?

領導到點退居二線,一般適應於科處以上的領導。現在國家層面的幹部管理制度,還沒有硬性、統一規定,說是55歲就必須退居二線的年齡點。但是一般通行的管理辦法是:

處級幹部男同志57歲、女同志52歲,科級幹部男同志55歲、女同志50歲。

具體按什麼年齡點來要求領導退居二線,還得看各個地方或者各個企業的相關政策是怎麼規定的,可能會有些不同,但大致在51歲至58歲之間。

什麼情況會安排提前退下來呢?

領導自己提出申請,主動要求退下來的;
因企業改革、改制,年齡也已接近相關年齡點的;
不能履行領導職責的;
組織考察認定不宜繼續任職的;
因工作需要或身體健康原因需要解職的,等等。

什麼是領導幹部退居二線?

可能有些人並不是很清楚,通俗點說,就是沒有實際權力的人。退居二線,源於戰爭時期,一線說的就是火線,二線就是隨時支援一線的人和地方。

而現在對退居二線的解讀:是指領導幹部在退休前,提前解除現有領導職務,卸下擔子,不再負責具體事務,而是根據上級組織安排,擔任相應級別的顧問或調研員的職務,按照原崗位的政治、經濟待遇,繼續發揮餘熱。這是管理層新陳代謝的需要,以保證企業或者政府工作得到延續與發展。


莉粒爺


退居二線,在基層一般稱之為“離崗”,名義上是退居二線,但實際上基本到大後方了,很多離崗領導除了一些特定的會議和活動不得不參加之外,基本不會再到單位了。

這種幹部管理方式,在各地都較為普遍,基本也是約定成俗的規定,從上到下,都有級別上的年齡限制,目的還是為了優化幹部年齡結構的辦法,要讓年輕人看到希望,不然幹部成長的連續性就會受影響,容易出現青黃不接的情況。

但是,自從八項出臺以來,以及治理吃空餉活動的深入,這種幹部管理方式已經被明令禁止,必須嚴格按照退休年限來,你可以退出實職崗位,但人不能像以前那樣想來就來,不想來就不來啦,而且還要納入幹部考核體系。

當然,一個長期形成的慣例,要想在短時間內完善也是不可能的,允許有一定的過渡期,所以很多地方採取了“老人老辦法,新人新辦法”的方式,對原有退居二線人員不再安排工作崗位,按照老辦法,允許繼續離崗,當然也可以選擇繼續上班,這個個人自願。但在規定之後的在職人員則必須嚴格按照新規實行,退出實職之後必須堅持在崗。


元芳有看法


機關事業單位領導距離退休年齡不足5年,主動退居二線,這在以前是不成文的規定。也就是說,在黨政機關的領導職位上,或者事業單位管理崗位上,男滿55週歲、女滿50週歲,就要提前離崗。其主要原因,就是領導職數和管理崗位限制,和幹部年輕化的雙重作用。老領導退下來,把職位讓給年輕人,更有利於職能的發揮。

這項政策,不見於文字,經歷了“執行—禁止—執行”三個時期。由於職數限制問題,各地臨退人員都會退居二線,有些基層甚至擴大到一般職工,這是由於基層編制、崗位短缺,老職工退居二線,可以騰出編制和崗位,給年輕人使用。專業技術人員和工人退居二線,也是為了騰退出職稱名額和職業資格名額,其作用是一樣的。

由於沒有政策依據,也由於“吃空餉”專項清理活動,組織、人事部門叫停了這一做法,不允許領導幹部和管理人員退居二線,嚴格按退休年齡退休,一般幹部更不用講。這一禁止政策執行到2018年底,由於黨政機構改革,又發生了變化。黨政機構改革,領導職數和管理崗位嚴格按機構級別和編制數額設置,不得超編制規定設置領導職數,不得突破領導職數配備領導幹部,機構改革中超配的領導幹部,必須於三年內消化完,使領導職數和實際配備相符合。由於領導職數的限制,使得各級黨政機構都產生了一些失去崗位的領導幹部。為了解決這一機構改革產生的矛盾和問題,也為了機構職能更有效發揮,提前離崗、退居二線的措施,又在各級黨委政府開始實施,市縣距離退休年齡不足5年,省廳距離退休年齡不足3年,半強制性要求退居二線。

領導幹部退居二線,其工資待遇都不受影響,擔任的是非領導職務,承擔的工作也以協助分工為主,不直接承擔工作責任。類似的,專業技術人員打破“職稱終身制”,建立職稱能上能下雙通道政策,也在研究制訂中。


職言管語


為什麼很多單位領導超過了55歲就要退居二線?

這個問題很簡單:一是要給年輕人讓路,給年輕人以舞臺、以機會。二是需要打破領導終身制,以增強隊伍的活力與競爭性。

劃定年齡還是有一定必要性!

曾經有一段時間,不少地方在領導退居二線方面,劃定了不少年齡,一般是在55歲,但也有層層遞減的現象,有的甚至遞減到40多歲就退居二線。顯然,這樣“一刀切”的現象不太科學,也容易引發幹部低齡化問題,使得有的地方出現違規提拔年輕人的問題。

為此,年齡一刀切現象被停止。這本是件好事,但又出現了矯枉過正,退居二線也不劃年齡了,甚至要幹到60歲。這在基層顯然不太現實。一方面是導致大量年輕人上不來,出現年齡斷層。

另一方面是幹部年齡老化,有的領導任職時間太長,工作積極性、創造性大大下降,不利於增強隊伍的活力與動力。

所以,有的地方慢慢恢復了退居二線的制度,只是採取了一種變通的方式,通過給年齡大的領導做工作,讓他們自願退居二線。不然在基層,幹部機制用不活。

幹部是工作落實的重要因素!

路線方針決定之後,幹部是決定因素。任何一項工作,最終還得靠廣大幹部去執行、去落實。如果沒有一個充滿活力的用人機制,始終是一潭死水,那麼工作是無法推進的。

在當前的情形下,年齡可能還是一條比較好執行的硬槓槓,也為大多數人所接受,除非是那些嗜當官如命、視權如命的官員,才可能死死抱著官位不放。

畢竟在績效考核、任期制、能上能下等制度方面,還沒有形成很好的機制。所以,劃定一定的年齡,還是比較好執行,而且也有利於幹部隊伍整體的流動性。

一是可以實現從老年人向年輕人的流動。二是可以實現從長期任職向新晉人員的流動。三是可以實現從一潭死水向一汪活水的流動。畢竟這可以讓人看到希望。

應受制約的權力!

規定一定時間退居二線,實際上也是讓權力受到制約。有的領導在一個崗位上,一干就是好多年,從來不曾換過,也從來不曾下過,時間越長,往往就會出問題。

如果有一定的時間、年齡界限,也是對於他們的制約,還是對於權力的一種清醒,這個職位不是你個人的,而是組織、群眾賦予的,你要珍惜這個權力,而不是濫用這個權力。


碧翰烽


不要對二線的領導同志說三道四。他們退二線,一方面是身體因素和工作壓力因素;另一方面是主動退下後,便於讓年輕同志上位,發揮激情,保持幹部隊伍話力。老同志退下後,很多人都願意發揮餘熱,做力所能及工作,但單位出於多方考慮,不好意思按排工作,所以很多人在家。二線幹部是一筆寶貴的資源,具有黨性原則強、人脈廣、能力強、掌握情況透、工作經驗豐富等優勢,各級黨委及組織部門應就如何發揮二線領導幹部作用深入研究,將這些二線幹部集中安置在人大、政協、統戰、政策研究、巡視督查、基層黨群組織、信訪、老幹部及關工委、各類行業協會等機構,定期召開會議,聽取他們的意見和建議,既照顧其身體,又能使其更好地發揮他們的工作熱情,使他們不至於失管。


靜水流雲38928464


我的一個朋友,五十二歲,今年“六一”前從崗位上退了下來,而且連退休手續都辦理了,所以從六月份開始已經在拿退休工資了。為了“慶賀”,還專門在一起聚了一下。五十二歲能退休嗎?朋友言:特殊政策。問及“退”的原因時,朋友沒有多說什麼,也許是出於某種考慮,不方便細說,只是簡單地告訴我“服從組織安排”。所以,“退”的年齡不僅僅限於55歲,說不定還會向年輕化走。為什麼會這樣?

一、讓路給年輕人

毫無疑問,給“給年輕人讓路”或許排在產生這種現象的原因的第一位。隨著中國經濟的發展,隨之中國整體素質、素養的提升,現在的年輕人已經不像幾十年前那樣“無知”了。除了教育程度以外,也包括視野開闊的程度,都是幾十年前的年輕人不可比擬的。現在的五十幾歲的人,都是上個世紀六十年代生人,儘管經驗豐富,但在畢竟由於當年各方面的情況受限,與年輕人相比較,有了一些差距。只要他們在崗,那些年輕人就無法上來。所以,把“路”讓給年輕人成了五十多歲就退居二線、離崗的重要原因。年輕人無論從能力上,還是視野上,都不輸給“老傢伙們”。或許,以後還會更加年輕化。巧的是,我這位朋友當時也是因為“學歷、素質”和“幹部年輕化”的要求走到領導崗位的。

二、思想“僵化、陳舊”

我們不得不承認,在五十多歲年紀的人中,確實有一些人思維敏捷、思想開放、敢想敢幹,但那只是一小部分。大多數的人,相對於年輕人來講,缺少了活力、缺少了膽量,相對來講思想也變得僵化和陳舊起來。老實講,這是自然規律。組織上與其讓這樣的“思想僵化的老頭子”在崗位上,不如讓年輕人上來闖一闖。況且,這個年齡段的領導幹部,已經成為了“溫水中的青蛙”,養成了懶散的習慣。邁著方步當幹部的時代過去了。

三、激活組織

國家想要在國際上參與各種競爭,國家機構中的組織管理、組織體制起著積極的作用。“老態龍鍾”無法讓組織活躍起來,為了激活組織,上面必然需要那些更有闖勁、更有魄力、更能引起“鯰魚效應”的年輕人儘早參與到國家機構的管理中來,作為一種新鮮的細胞植入到組織中去,參與國際競爭才會更有希望。為什麼“老特”那麼大年齡還在一個國家的組織裡?國情、文化、歷史不一樣。為什麼還有更大年齡的人在組織裡?政治需要。爭這些沒有用,我們只能以俗人的眼光來看待領導五十多歲退居的情況。

四、關係不到位

可以明確地講,不是每個人都在55歲會退居。往大的講,那都是組織的需要,往小的講,如果核心關係的不到位,組織一定是按照慣例來做事的。由於方方面面的限制,在這裡我們無法細談這個問題。只是,你退居不退居,和關係夠不夠近有一定的關聯關係。何況,很多領導崗位上的人已經乾的厭煩了,儘早下來頤養天年,也是自己巴不得的事情。只是,下來後,資源沒了,人走茶涼了,但我相信他們心理上造就準備好了。他們對社會的判斷不比我們這些世俗的人差。

畢竟,社會在進步,組織的模式和結構在進步,國家在進步,但唯有一樣會向後退:年輕化的年齡。以後退居的年齡會越來越年輕。相信嗎?


耕然夫


如今有政策規定單位領導超過55歲就要退居二線,我認為讓年齡稍大的領導幹部退居二線,是人民事業的需要,也是對退居二線幹部的關心。

年齡原因

人超過55歲精力體力下降,記憶力減退,知識結構的散架與老化,導致工作效率不如從前,而且家庭,生活羈絆多。人最黃金的工作年齡是在三十歲到五十歲,這個期間工作貢獻力最高,身心條件良好,業務也處於熟悉和精通狀態。所以單位領導在55歲退居二線無疑是對一個人的資源的最大化利用。

給年輕人機會

試想如果單位領導一直不退居二線,年輕人就沒有了升職機會,在原有的崗位上會有熬不出頭的感覺,這也會導致年輕人的積極性不高,而且優秀的能力得不到發揮,好的人力資源得不到利用。畢竟長江後浪推前浪,一代更比一代強,給年輕人機會也會給企業帶來新的血液和活力。

我是裁縫方師傅,希望我的回答對您有幫助,謝謝。


裁縫方師傅


政策規定會隨著時間的變化經常調整,但是這樣的事情其實是有一定道理的,由於領導層年齡結構的問題,比如目前領導班子成員集中在六十年代出生的層面,甚至班子成員都是64-68年之間的,而收到職數限制,又不能提年輕幹部,假如退一個提一個,培養時間不夠,也會造成企業的管理問題。這樣的事情不僅僅是簡單的讓不讓提前退的問題,而是在領導班子配置的過程中就應該嚴格年齡梯度建設,使新老更替秩序井然,不讓企業面臨困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