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丕和曹植谁更有才华,如果当年曹操立曹植为嗣,对后来的历史发展会有什么影响?

乐圣杰


一、曹丕比曹植更有才华

不管是《三国演义》还是热播剧《军师联盟》,曹丕相较曹植,显得才学平平,特别是流传千古的八卦——逼迫曹植“七步成诗”,更是把曹丕的颟顸和粗俗定格在极致。

然而,事实却并非如此,在历史山,曹丕首先被定位的是“著名文学家”,我们来看下面的百科原文,感受一下。

曹丕

曹丕(187~226)三国时期著名的文学家。庙号世祖(魏世祖),谥号文皇帝(魏文帝)。字子桓。沛国谯县(今安徽省亳州市)人。曹操次子。性格善谋多诈。父曹操,母卞夫人。他是曹操之妻卞氏所生长子。少有逸才,广泛阅读古今经传、诸子百家之书。年仅8岁,即能为文,又善骑射、好击剑。建安十六年为五官中郎将,二十二年,曹丕运用各种计谋,在司马懿、吴质等大臣帮助下,在继承权的争夺中战胜了弟弟曹植,被立为世子。延康元年(220),曹操死,曹丕继位为丞相,他积极调节曹家与士族阶层之间的矛盾,果断采纳陈群的意见,建立九品中正制,成功解决了曹操至死不能当皇帝的头疼问题,获得了士族的支持。年十月,立刻逼迫汉献帝禅位,改国号魏,自立为皇帝。改元黄初,将都城由许昌(原许县)迁至洛阳。曹丕坚持大权独揽,设立中书省,其官员改由士人充任,原由尚书郎担任的诏令文书起草之责转由中书省官员担任,机要之权渐移于中书省。定令妇人不得预政,群臣不得奏事太后,后族之家不得当辅政之任。他推行九品中正制后,把用人权从士族地主手中收归朝廷。通过这一系列措施,进一步导致魏国统治被士族垄断。表现了他政治上的卓越才能。然而在军事才华上远不如自己的父亲曹操,各方面才能也比不上孙权。他曾三次亲自统军率数十万大军、水师伐东吴、蜀汉,皆大败而还。曹丕爱好文学,并有相当高的成就。写下《燕歌行》等中国较早的优秀七言诗。所著《典论·论文》,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所以,历史除了有时候混淆是非好坏,还会完全抹杀一个优秀的文艺青年与斜杠青年的光辉形象。

以下是曹丕的古文轻译版《大墙上蒿行》,对应这篇诗文,王夫之(王船山)在他的《古史评选》曾说:“长句长篇,斯为开山第一祖。鲍照、李白领此宗风,遂为乐府狮象。”

《大墙上蒿行》属乐府旧题,古辞不传。这是一篇劝说隐士出山做官的诗。诗一开始就说人生在世,转眼即逝,何苦过贫穷的隐居生活呢?然后极力铺陈服饰的美丽,宝剑的锋利,以及宫室、舞乐、酒会的盛美,来劝说隐士及时出山来享受人间之乐,告诫世人切不可空耗时光,自讨苦吃。这篇诗在写法上铺陈排比,句法参差,自由恣肆,对后来的鲍照、李白都有影响。

所以,曹丕的才气能圈粉500年后的李白,却始终得不到三国作协(名誉)主席曹操的认可。惜哉惜哉!

大墙上蒿行(古文轻译版)

阳春无不长成,草木群类。

随大风起,零落苦何翩翩。

中心独立一何茕,四时舍我驱驰,

今我隐约欲何为。人生居天壤间,

忽如飞鸟栖枯枝,我今隐约欲何为。

适应君之身体所服,何不顺随君之口腹所尝。

冬被貂裘温暖,夏当服绮罗轻凉。

行力自苦,我将欲何为?

不及君少壮之时,

乘坚车,策骐肥骥良。

上有仓浪之天,今我难得久来视。

下有蠕蠕之地,今我难得久来履。

何不恣意遨游。

从君所喜,带我宝剑,

今尔何为自低昂?

悲丽平壮观,

白如积雪,

利若秋霜。

驳犀标首,

玉琢中央。

帝王所服,

辟除凶殃。

御左右,

奈何致福祥。

吴刃之辟闾,越剑之步光。

楚锐之龙泉,韩铗有墨阳。

苗山之箭铤,羊头之镞钢。

知名前代,咸自谓丽且美。

曾不如君剑良,绮美难忘。

冠青云之崔嵬,纤罗为缨,

饰以翠羽,既美且轻。

表容仪,俯仰垂光荣。

宋之巍帽,齐之高冠,

亦自谓美,盖何足观。

排金铺,坐玉堂,

风尘不起,天气清凉。

奏以锦瑟,舞有娇娘,

女娥长歌,声协宫商,

感心动耳,荡气回肠。

酌桂酒,脍鲤鲂,

与佳人期,乐怡安康。

前奉玉杯,为我行觞。

今日乐,不可忘,乐未央。

为乐常苦迟,

岁月逝,忽若飞,

何为自苦,使我心悲。

古文轻译/李燚淼

译注:约15-20处字词替换。

二、如果当年曹操立曹植为嗣,可能历史上不会有天下归晋这一出戏了

我们先来分析曹植。

1、城府不足喜表现:建安十五年(210年),曹操在邺城所建的铜雀台落成,召集了一批文士“登台为赋”,曹植也在其中。在众人之中,独有曹植提笔略加思索,一挥而就,而且第一个交卷,其文曰《登台赋》。

2、恃才放旷无节制:建安十九年(214年),曹植改封临淄侯。曹植文人气、才子气太浓,常常任性而行,不注意修饰约束自己,饮起酒来毫无节制,做出几件让曹操很是失望的事。

3、目无法度惟任性:尤其是在建安二十二年(217年),他在曹操外出期间,借着酒兴私自坐着王室的车马,擅开王宫大门司马门,在只有帝王举行典礼才能行走的禁道上纵情驰骋,一直游乐到金门,他早把曹操的法令忘到九霄云外去了。

4、心无国族太颓废:建安二十四年(219年),曹仁为关羽所围困,曹操让曹植担任南中郎将,行征虏将军,带兵解救曹仁。命令发布后,曹植却喝得酩酊大醉不能受命。

从这四个方面看,曹植难堪大任,如曹操立曹植为嗣,不说魏晋,就是曹氏家族,曹植也难以保全和庇护。


古文作家李燚淼


曹丕的文学才华不亚于曹植,只是被自己的政治给掩盖了;而曹植的才华却仅仅局限在文学之上。毫无疑问曹丕更有才华!

原本曹操就是钟意于曹植,只是曹植自己的所作所为让曹操寒心了,最终才改立了曹丕。曹操做出的这个决定是正确的。如果依然立曹植为嗣的话,那么魏国的处境就堪忧了!

曹植曾经驾车在擅闯司马门。曹操因此把公车令都给处死了!随后曹操又下令:

又令曰:“诸侯长史及帐下吏,知吾出辄将诸侯行意否?从子建私开司马门来,吾都不复信诸侯也。恐吾适出,便复私出,故摄将行。不可恒使吾以谁为心腹也!”

诸侯、长史、帐下吏,你们这帮子人,趁我不在的时候就撺掇曹植胡作非为吧!从这儿不难看出,曹植的恣意妄为和他身边的那些人有很大的关系!曹植的这种御下能力,实在是令人堪忧。同时也说明了曹植极易被他人所蛊惑!

曹操任命曹植为为南中郎将、征虏将军,让他率军前去救援曹仁。当时曹仁正被关羽围困,形势十分危急。曹植不是在时刻关注战事局势,而是在这关键时刻喝得酩酊大醉。曹操还活着的时候曹植就如此!

从这两点儿不难看出曹植的能力了!

由于曹植喜好文学和饮酒,所以很容易被人投其所好。曹植继位之后,必然整日沉浸在花天酒地之中。

如果曹植懦弱一点,魏国就如李后主的南唐;如果曹植残暴一点,魏国就如商纣王的商朝一般。三国时期魏国变成了这般局面,那情况就可想而知了!

这时候曹丕或者其他兄弟来夺位,曹植很难能够保住自己的王位!更大的可能在曹操刚死时曹植就输了!



【我喜欢以连续的眼光看待历史上的节点。】


寄暇学宫


曹操原来有文武全才的长子曹昂,可惜在战乱中阵亡了。原配丁氏悲愤难当,休了曹操。心狠手辣丶花花心肠的曹操却出人意料地悔恨不已,因此对丁氏生育的孩子曹丕丶曹植等都格外爱怜。

从两个孩子习性和才华看,曹操原来看好曹植,才思敏捷,能酒后成诗,想多多裁培。

可惜曹植同父兄一样,容易邂逅生情,而且审美观同老曹出奇地一样。打败袁尚,曹植竟也想把尚妻佔为其有。诸如之类,曹操感觉曹丕善逢迎老爸,只要老爸喜欢,割自己的肉也愿意。而曹植不但不割肉,还要抢老爸锅里的,不会看眼色行事。

曹操渐渐转向曹丕了。曹丕才情不如老爸,可心狠手辣赛过曹操,甫一上台,就险要了曹植之命,幸亏曹植七步之中急中生智吟出"相煎何太急",才令曹丕感念慈母和同胞手足之情,手下留情。

如果曹植上台,一个多愁善感的大诗人,说不定会感念兄妹之情放过汉献帝,不会让曹皇后哭着说:兄长何以置我母子于危险之境。

曹植对献帝说:妹夫,我一定带兵劝告刘皇叔一起灭了孙权,天下何愁不定?

曹植让丁氏感到骄傲:儿子,能追太公和萧何之功,青史留芳!老子枭雄儿英雄,魏公天下几人功!


夏雨风


我认为曹植的才能并不比曹丕差,在很多人看来曹植只是会写诗,而曹丕则是文武全才。曹丕的诗词是不如曹植。曹丕曾以甘蔗跟一位将军比武且胜了,这是证明曹丕会武功。所以曹操选择曹丕,这是不对的。因为曹植同样是文武全才,只是因为其诗词太过于光芒遮住了其武才。公元219年八月关羽水淹七军,于禁所部三万余人全军覆没。曹操急召曹植率军援救襄樊。三国志:曹仁为关羽所围。太祖以植(曹植)为南中郎将,行征虏将军。欲遣救仁(曹仁),呼有所敕戒。如果曹植没有军事才能,曹操会让曹植率军去救援吗?曹植最终没有去成,原因是他喝醉了不能起来。曹操后悔,于是罢免了曹植的职务。据魏氏春秋记载曹植喝醉是因为曹丕故意把他灌酒。可见曹丕也是不择手段。魏氏春秋曰:植将行,太子饮焉,偪而醉之。王召植,植不能受王命,故王怒也。在很多人的观点里曹植的才能只是限于诗词歌赋,这是不对的。曹操是选太子,不是选诗人。曹操岂能只是因为曹植的诗词歌赋写的好就属意他。曹植也是多次随着曹操南征北战。看到行军用兵的策略变化,可以说是神妙了,所以说战争不能预言,临敌要根据形势采取相应的变化。三国志:臣昔从先武皇帝南极赤岸,东临沧海,西望玉门,北出玄塞,伏见所以行军用兵之势,可谓神妙矣。故兵者不可豫言,临难而制变者也。



在曹操立太子之前,大臣结党分别支持曹丕、植。三国志:文帝为五官将,而临菑侯植才名方盛,各有党与,有夺宗之议。曹操函令密问众臣意见。当时崔琰公开回答说:“我知道《春秋》有长子当立的大义,并且五官中郎将曹丕仁孝聪明,应当承继大统。崔琰将用死来坚守这个原则。”曹操虽然感叹崔琰公正,因为曹植是崔琰侄女婿。但曹操还是对崔琰的行为不满,因为大家都密答而你崔琰公开答。三国志:太祖贵其公亮,喟然叹息。毛玠的做法是密谏:“近来袁绍因为嫡子庶子不分,导致家破国亡。废立太子是件大事,废长子而另立,可不是我所愿意听到的消息。”曹操后来曾单独询问贾诩,当时贾诩并不回答。曹操说:“和您说话却不回答,为什么?”贾诩说:“属下正好在琢磨事情,所以没有回答。”太祖又问:“琢磨什为呢?”贾诩说:“琢磨袁本初父子、刘景升父子。”曹操因此大笑,也明白贾诩的意思是要立长。因为袁绍、刘表都废长立幼,终至亡。三国志:太祖大笑,於是太子遂定。虽然毛玠、贾诩等人都拿袁绍、刘表的事来劝曹操立曹丕,曹操也知道袁刘是前车之鉴。但曹操始终是太宠爱曹植,而且认为曹植比曹丕强。再者曹植一党也是不容小觑,他们的意见也不容勿视。



曹植一党主要是丁仪、丁廙、杨修等人。曹操跟丁仪的父亲丁冲从小关系就非常好,丁冲也是力劝迎奉汉献帝。曹操听说丁仪是令士,即才学美盛之士。虽然没有见过,但还是决定女儿嫁给丁仪。(三国中同样称为令士的有刘巴、庞统、马良等人)曹丕从中作梗对曹操讲丁仪眼睛有问题,还不如嫁夏侯惇的儿子夏侯懋,这样亲上加亲更合适。后来曹操见了丁仪一番谈论后,认为其才能出众。曹操后悔没有嫁女,对别人讲:丁仪的确是不可多得的青年才俊,就算是两只眼睛都瞎了,我也要把女儿嫁给他,何况只是眼睛有点小,唉,都是曹丕坏了我的大事呀!魏略:寻辟仪为掾,到与论议,嘉其才朗,曰:“丁掾,好士也,即使其两目盲,尚当与女,何况但眇?是吾儿误我。”丁仪因此加上心向曹植,并数次对曹操称选曹植。其弟丁廙也多次劝说曹操立曹植,曹操也表示赞同。魏略:太祖既有意欲立植,而仪又共赞之。太祖深纳之。支持立曹丕的崔琰自杀,毛玠获罪,丁仪在背后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曹操虽然非常喜欢曹植,但也确定顾虑袁绍、刘表的前车之鉴。曹操认为曹植是他众多儿子中最出众,是最可能成就大业。曹操的这番话自然是说明曹植远比曹丕要强。魏武故事载令曰:"始者谓子建(曹植),儿中最可定大事。”




但是曹植问题在于任性行事,不掩饰自己,饮酒没有节制。可能是受丁仪他们的影响,丁仪的父亲因喝酒而死,丁仪也是好酒。而曹丕使用权术来对待曹操,又掩饰自己,曹操身边的宫人也替曹丕说话,所以终于定下曹丕为太子。曹操身边的宫人应该收受了曹丕的贿赂。三国志:文帝御之以术,矫情自饰,宫人左右,并为之说,故遂定为嗣。



曹操最终决定选择曹还源于一件事,就是曹植私开司马门事件。公元217曹植有一次乘车在驰道上行驶,私自打开司马门出来。曹操大怒,处死了公车令。因此曹操开始对曹植失望,对其宠爱不再像从前般。三国志:而植宠日衰。曹操为此下令:一开始我认为子建是儿子中最可定大事。从他私自外出,打开司马门到金门,令我不得不重新审视这孩子了。诸侯之长史及部下官吏,知道我出来就率领诸侯行意吗?从曹植私开司马门来,我再也不相信诸侯的。恐怕我刚才出去,便又私自外出,所以摄将去。不能总是让我【你】以谁为心腹的!从曹操这段话可知道,曹植的这个行为,一旦其他人效仿趁曹操外出,就私自外出。要知道当时一些忠于汉室的人无时无刻在想除掉曹操。公元218年公元218年吉本、耿纪、韦晃、金祎、吉邈、吉穆等人起事攻打许昌丞相府营。公元219年魏讽、刘伟、张泉、王粲的两个儿子、宋忠的儿子等人密谋在曹操的大本营邺城起事。魏武故事载令曰:"始者谓子建,儿中最可定大事......从子建私开司马门来,吾都不复信诸侯也。恐吾適出,便复私出,故摄将行。不可恒使吾【尔】以谁为心腹也!"




曹操立曹丕为太子后,怕其压不住,开始打压曹植。曹操赐死曹植妻子崔氏,以罪诛杨脩(杨修)。三国志:太祖既虑终始之变,以杨脩颇有才策,而又袁氏之甥也,於是以罪诛脩。曹操也想治丁仪的罪,本来是想让其自杀。但丁仪并不愿意自杀,曹操没有逼迫也许是看在其父丁冲跟他的关系。魏略:及太子立,欲治仪罪,转仪(丁仪)为右刺奸掾,欲仪(丁仪)自裁而仪(丁仪)不能。




公元220年正月曹操在洛阳病危,急召驻守长安曹彰。还没有到洛阳曹操就去世了。曹操召曹彰也许是为了政权交接的稳固。历来政权交接时都容易发生动乱。但又为何不召跟曹丕亲近的人。曹彰到了洛阳后问曹植:先王召我来洛阳,是想立你储君。也就是说曹彰认为父亲召他到洛阳,是为了让他带兵拥护曹植为太子。也许是曹彰自己有这个意思。曹植知道曹彰想法立马拒绝讲:不能这样做。难道你没看见袁氏兄弟是怎么败亡的了。如果换了曹丕也许就接受了,曹植在大义面前还是有分寸的。魏略曰:彰至,谓临菑侯植曰:"先王召我者,欲立汝也。"植曰:"不可。不见袁氏兄弟乎!"



曹操因曹昂战死、曹冲病死、曹植失行,加上曹丕善于伪装等原因,只能选择曹丕。公元220年正月曹操去世,曹丕继承魏王爵位并兼任丞相。公元220年十月称帝,公元226年五月去世。虽然只有短短的七年时间。但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吏治等方面都是有作为的。陈寿对曹丕的评价,我认为是精准的。三国志:文帝天资文藻,下笔成章,博闻强识,才艺兼该,若加之旷大之度,励以公平之诚,迈志存道,克广德心,则古之贤主,何远之有哉!陈寿意思是说曹丕天资聪颖,文采不凡,下笔成章,博闻强记,才艺双全。如果再具备博大的气度,修养公平的德行,追求远大的抱负,心存弘伟的仁德之心,那么与古代的贤君相比,也差不多了。就是说陈寿认为曹丕缺少度量、德行、远大抱负、仁德之心等。也可以说陈寿认为曹丕不是贤君。



陈寿会如此评价,是因为自曹操去世曹丕开始不再伪装自己了,对于支持曹植的人和昔日有怨的人睚眦必报。公元220年曹丕一继承王位就立马诛杀丁仪、丁廙及其家族男人。三国志:文帝即王位,诛丁仪、丁廙并其男口。公元222年曹丕巡视南阳宛城,因为街上没有足够的声势迎接圣驾,曹丕大怒,便把南阳太守杨俊收监下狱。当时司马懿、王象、荀纬等人都为杨俊求情,头叩血流,曹丕还是不肯放过。杨俊于是自杀身亡。众人都为他的死感到冤屈和悲痛。因为在立储之争时,曹操曾密问众臣该立谁。杨俊虽把曹丕和曹植相提并论,说他们各有所长,但因为他把曹植夸的太好,曹丕因此便忌恨在心。三国志:太祖適嗣未定,密访群司。俊虽并论文帝、临菑(曹植)才分所长,不適有所据当,然称临菑(曹植)犹美,文帝常以恨之。荀彧儿子荀惲因为跟曹植交好,曹丕因此怀恨在心。也许是因为荀惲早世,不然曹丕也会秋后算账。三国志:文帝深恨惲。




曹丕不像曹操时控制自己了,频繁游猎。鲍勋立马上奏劝谏,并指责曹丕在先帝丧期游猎。曹丕大怒当场毁掉奏表并处罚鲍勋。而当亲信劝谏还能忍下,辛毗也曾劝谏不要游猎。曹丕也并没有处罚,只是减少了次数。三国志:尝从帝射雉,帝曰:"射雉乐哉!"毗曰:"於陛下甚乐,而於群下甚苦。"帝默然,后遂为之稀出。为何曹丕对待辛毗等鲍勋不同的做法,那是因为昔日有怨。鲍勋在担任太子中庶子,曹丕郭夫人的弟弟盗窃官布,按法应该行死刑。曹丕多次写亲笔信请求高抬贵手,鲍勋不敢枉法。三国志:勋不敢擅纵,具列上。后来陈留太守孙邕从侧路而不走大路去见鲍勋,被军营令史刘曜发见并检举他违反军令。鲍勋认为壕堑营垒还没建成,调解了这件事情,没有举报。曹丕于是下诏逮捕交给廷尉。廷尉依法议决:剃发戴枷作劳役五年。三官驳回:依照律条罚交金子二斤。曹丕大怒说:“鲍勋没有活的资格了,但你们竟敢宽纵他!逮捕三官以下人员交付刺奸官,让你们十鼠同穴,一网打尽。”三官依据魏国法律而判罪,曹丕却把他们和鲍勋一起处置。可想像到曹丕对鲍勋的怨恨有多么深。当时钟繇、华歆、陈群、辛毗、卫臻、高柔等重巨联名表奏为鲍勋求情,请求曹丕看在鲍勋的父亲鲍信在先帝时有功劳,赦免鲍勋的罪过。曹丕不许可,于是杀了鲍勋。当年曹操能得到兖州之地鲍信的功劳很大。




所以陈寿才说曹丕缺少度量、德行、远大抱负、仁德之心等,不能成为贤君。公元221年曹丕还想处置曹植,因母亲的原因贬其为侯。曹丕下诏讲:曹植是同母的弟弟。整个天下没有什么事是我所不能容忍的,何况曹植。因为是骨肉亲人,所以不诛而贬。曹丕要是真能容天下就不会诛丁仪兄弟、杨俊、鲍勋等人了。魏书载诏曰:"植,朕之同母弟。朕於天下无所不容,而况植乎?骨肉之亲,舍而不诛,其改封植。"曹植去世后曹叡下令销毁黄初年间收集保存在尚书、秘书、中书三府和大鸿胪的曹植罪状。可见曹丕对曹植这个亲兄弟怨恨之深。如果曹操九泉之下得知道曹丕的行为,也许会后悔当初的选择。但是曹操已经没有更好的选择,曹植太过于任性枉为。如果曹操统已经一天下,也许会选择曹植。因为天下未平,西有刘备东有孙权。太顾虑于袁、刘废长立幼的前车之鉴。




曹植在曹操时代并没有什么突出表现。曹丕时代不杀他就不错了,也不可能用他。所以曹植一直郁郁寡欢,叹已才不能用。三国志:植常自愤怨,抱利器而无所施。在曹叡时代时,曹植动了心思。曹植数次向曹叡上疏进言,其疏都是关于治国安邦、治军、平天下等内容,还请求让他做大将军的部下伐蜀征吴,即使身首分别留于蜀吴也在所不惜。曹叡每次都回应,也实行曹植的建议。三国志:已敕有司,如王所诉。曹植经常想单独见曹叡,讨论军国大事,以期望曹叡能用他,但始终不用。曹植只能绝望,不久去世。三国志:植每欲求别见独谈,论及时政,幸冀试用,终不能得。既还,怅然绝望。魏明帝曹叡是明主,能用曹植的建议,可见曹植才能也是不差的。曹植四十一岁就病死了,跟他长年不得志是有很大关系的。常汲汲无欢,遂发疾薨,时年四十一。



曹操如果立曹植为继承人,也许并不一能统一天下,至少不会比曹丕差,将来不会给司马昭、炎夺了江山。曹植认为英明的君主不排斥有罪的,所以秦国、鲁国起用打败仗逃跑的将军孟明视、曹沫,最终成就大功。楚国、赵国赦免了绝缨盗马的臣子,结果关键时刻靠他们解救了危难。对比曹丕虽然也以春秋孟明等人的事安抚于禁,但曹丕却让人在屋里画上关羽击败魏军,庞德大骂不降,于禁伏首投降的画面,于禁因为悲愤病厷。帝使豫於陵屋画关羽战克、庞德愤怒、禁降服之状。禁见,惭恚发病薨。曹植痛斥魏国虽然是人才济济,竟没有慷慨赴难的大臣吗!自卖自夸,是士女的丑恶行径。对于这一点董昭倒是明白,公元222年魏国二十万大军伐吴,曹休请求渡江而战。董昭立马向曹丕劝谏,认为根本行不通。因为臧霸等诸将都已经富贵,已经满足,只想好好安享,保住官位俸禄,不可能冒着危险自投死地,以求幸运?诸将不愿意渡江,曹休有想法也没用。实事上曹休大败。臧霸等既富且贵,无复他望,但欲终其天年,保守禄祚而已,何肯乘危自投死地,以求徼幸?苟霸等不进,休意自沮。曹植把魏国诸将比喻为说为虎皮的羊,看见草就高兴,可看见豺狼就要哆嗦,忘了它身上披的是虎皮了。



曹植认为五帝的时候世上并不都是聪明人,夏、商、周的末叶世上也并不都是蠢人。是用和不用,知与不知的缘故。已经有了举荐贤人的名义,事实上却没有得到贤人,那一定是大家都是各自把自己的亲朋好友推荐上来了。俗话说:‘宰相门里出宰相,将军门里出将军。’宰相,必须文才品德昭著,大将,必须武功显赫。文才品德昭著,才能辅佐朝廷,使国家达到太平和乐,稷、契、夔、龙就是这样的宰相,武功显赫,才能去征伐那些异端叛逆,威服四夷,南仲、方叔就是这样的大将。从前伊尹作陪嫁的奴隶,那是最低贱的职务了,姜子牙处在屠夫渔民的行列,那是最卑下的人了。可是等到他们被推荐给汤武、周文王的时候,那真是志同道和,妙算神通,哪还用得着亲近之人的举荐,靠着身边宠臣的介绍呢?这里曹植是指责曹丕、睿叡过于宠信亲信和魏国的九品中正制。九品中正制:上品无寒门 ,下品无士族。




曹植还有一个观点,多次上书,但石沉大海。即反对曹丕、睿叡过于倚重豪强士族而打压藩王。夫能使天下倾耳注目者,当权者是矣,故谋能移主,威能慑下。豪右执政,不在亲戚,权之所在,虽疏必重,势之所去,虽亲必轻,盖取齐者田族,非吕宗也。分晋者赵、魏,非姬姓也。唯陛下察之。苟吉专其位,凶离其患者,异姓之臣也。欲国之安,祈家之贵,存共其荣,没同其祸者,公族之臣也。今反公族疏而异姓亲,臣窃惑焉。结果三十年后那些大臣都倒向司马氏。


小鸿哥


如果立曹植当太子,很有可能出现两种情况:1曹丕会发生宫廷政变

2司马懿篡权的时间会提前。

原因是:曹植虽然有文采,但他多愁善感,会对曹丕动儿女情长,这种菩萨心肠会让他丢失权力。

原因2司马懿辅佐的是曹丕而非曹植,曹植喝酒写诗歌还可以,但玩弄权术绝不是司马懿的对手。

另外,我们再从历史上的诗人分析,李白,杜甫,白居易这些诗人,他们就像曹植一样都是感情丰富的人,但在官场上他们的表现都很幼稚。

诗人谈情,吟风弄月,花花草草还行,让他们掌权管理国家,那是赶鸭子上轿……

正因为如此,曹操才先曹丕当接班人。足见曹操很有远见卓识。


yiyi不倒翁


曹植文武双全,才高八斗,身经百战

  • 建安十一年(206年)八月,15岁的曹植第一次随父东征海贼管承到达淳于(今安丘东北)。
  • 建安十二年(207年)一月回师邺城,他在《求自试表》中所说“东临沧海”即指此事。九月,16岁的曹植随父北征柳城(今辽宁朝阳),他在《求自试表》中说“北出玄塞”即指此行,《白马篇》就是曹植对此期间随父征战的写照。
  • 建安十三年(208年)七月,17岁的曹植随父南征刘表至新野,后又随父与孙权战于赤壁。
  • 建安十四年(209年),曹植随父征战第一次回到家乡亳州
  • 建安十六年(211年)秋,随父西征。经过一年多的兼并战争,西部最终结束了一盘散沙的混乱局面,迎来了它的稳定与安宁。凯旋的曹植不久即被封为临淄侯
  •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曹仁为关羽所围困,曹操让曹植担任南中郎将,行征虏将军,带兵解救曹仁,这说明曹操对曹植统帅能力还是有信心的,知子莫如父,可惜曹丕怕曹植大胜立功,劝植饮酒大醉,误了征期,也寒了曹操的心。

曹丕文思逊色曹植不少,治政不错,打仗不行,连副车,羽盖都丢了。苛待手足,任城威王之死脱不了干系。喜新厌旧,甄姬死时披发覆面,以糠塞口,呜呼哀哉,河北第一美人就这样香消玉殒。曹丕小肚鸡肠,即位后杀张绣,杀于禁,实在是让人耻笑。

倘若曹植即位,最坏也坏不到哪里去,司马家会收到严厉的打击,后面也根本不会出现晋代魏的情况。


煮酒放歌


曹植更有诗书上的才华,你观曹子建的诗,恢弘大气,自成江河。但曹子建过于书生意气,感性用事,并不适合作为一国储君。换句话说,他过于率性而为,过于赤诚率真。这样的性格当然是很受父亲曹操的喜爱的,加之他七步成诗,才华横溢,又是小儿子(先不考虑夭折的曹冲),父母当然会更偏爱一些。

为什么说他率性而为呢?官渡之战他见到被俘的袁绍儿媳甄宓,毫不掩饰自己的欣赏和喜爱,甚至向母亲求娶甄夫人;他与兄长夜饮后,醉酒夜闯只有天子和天子使臣能走的司马门,犯下死罪;在杨修被曹操处决时,不顾一切去向曹操为杨修求情。曹植想坐世子位,想继承曹操的志向一统天下,但却没有乱世掌权者应有的冷血和残忍,他太过宽容和理想化。如果立曹植为世子,那么大魏必不能有曹操在时的强大,一群理想家谈论家国大事,那么魏国很可能会每况日下。

而曹丕不同,曹丕是二公子,既不居长也不居幼,按民间的说法就是最容易被父母忽视的那一个。本身他也并非世子人选,但无奈曹朗意外去世,按嫡长制就顺延至他。曹丕与曹植性格很不一样,曹丕做事务实,性格严谨,善于隐忍。虽然没有弟弟在诗词歌赋上的绝妙才华,但却有着军政上的天赋和果断。再加上居嫡居长,深得荀彧,崔琰等重正统的老臣的欣赏,可以说曹丕除了没有曹植那么受父亲喜爱之外,是一个很合适的世子人选。

再看曹丕和曹植身边的辅臣,曹植身边杨修,丁仪等人,杨修恃才傲物不懂收敛,丁仪阴险;而曹丕身边文有陈群,司马懿;武有曹真;虽然曹真莽撞,但是忠心一片;陈群后与司马懿共创九品选人法,可见其才;司马懿就更是懂得揣测人心,韬光养晦之道了。杨修被曹操以扰乱军心处死;司马懿却能让曹操说出想杀他七次却始终没有杀之这样的话,孰强孰弱,高下立现。

曹丕是一个优秀的统治者,但论为人交友,曹植比曹丕更加光明磊落,更适合相交,交心。两人都很优秀,平心而论,我可能更喜欢曹植,但不得不承认,立曹丕为嗣是当时最好的选择。




小绿的芝士草莓


大家好,小阿蛮来回答一下。


我看楼主这个问题,有三个小问题。当然,最后那个问题是比较好回答的。因为是假设性的问题。假设性的问题,我们只要在历史里面找同类型的情况就可以做出判断。或者也不需要,当前面两个问题解决之后,其实第三个问题自然而然也就解决了。



第一,曹丕和曹植的才华问题。


现在大多数人心里有一个印象就是,曹植非常有才华,而曹丕远不如他。


这其实是一种错觉。先入为主的。因为被灌输了太长时间,一时也改变不了。我来跟大家说一下,在历史上,对于曹植和曹丕的才华都是怎么评价的。


他们同时代人的评价,其实没有多大的参考意义。为什么这么说?因为那时候带有明显的个人立场。这种立场,和个人利益、个人命运紧密相连。


比如说,站在曹植这一方的人。丁廙,他是丁仪的弟弟。后来这两兄弟都被曹丕给杀了。曹丕为什么要杀他们?因为他们是曹植的人嘛。涉及到帮派、涉及到政治利益。这种时候做出的评价自然是不可靠的。主观、非此及彼。这个丁廙,他就这么来评价曹植的:


临菑侯天性仁孝,发於自然,,而聪明智达,其殆庶几。至於博学渊识,文章绝伦。当今天下之贤才君子,不问少长,皆愿从其游而为之死。


大家可以看,很长的一段评价,全是说的好话。而同样的情况,在曹丕这边也是一样。



曹丕的队伍里面,分两种情况。


一个是他还没有当太子的时候。他队伍里有一个人,叫吴质。吴质这个人在曹丕这边是非常重要的。他不仅跟曹丕讨论文学,在曹丕被立为太子的过程当中,吴质的贡献也非常大。他有一段话是这么评价曹丕:


伏维所天,优游典籍之场,休息篇章之囿。发言抗论,穷理尽微,藻下笔,鸾龙之文奋矣。虽年齐萧王,才实百之。此众议所以归高。远近所以同声。


第二种情况,就是曹丕当上太子之后,当上魏王之后的事情。这时候就更不用说了。这时候手底下的人肯定把他捧上天。我们可以来看一个人的评价。


卞兰,这位是卞皇后的侄子,也就是曹丕的表兄弟,也是很有文学才华的。曹丕当上太子之后,他就写了一篇赋,来给曹丕点赞、歌功颂德(曹丕听了都觉得不好意思,但也从此器重他)。其中一段这么说:


伏惟太子,研精典籍,留意篇章,览照幽微,才不世出,禀聪睿之绝性,体明达之殊风,慈孝发于自然,仁恕洽于无外。


以上三段评价,都是曹植和曹丕他们同时代人的评价。大家可以看,没什么不一样吗?是不是?


曹植那边的人,说曹植的才华是天下第一。曹丕这边的人呢?说曹丕的才华世所罕见。说白了,这些评价,第一、都是拍马屁。第二、都关系到政治利益。所以,这些评价都不可靠。



那么,后来的人是怎么来评价这两个人的才华的?都是一边倒,都认为曹植的才华在曹丕之上的吗?并不是。


称赞曹植的评价,篇幅关系就不引用了。这块内容非常多。这也是我们之所以认为曹植的才华在曹丕之上的主要原因。夜以继日的被灌输一种观点,这种情况叫什么?叫洗脑。说实话,我们现在认为曹植的才华在曹丕之上,这种印象就是被洗脑的结果,是被动接受的结果。这一点不用怀疑。这里面涉及到的因素很多。最主要的还是在于同情弱者。因为后来曹丕当上皇帝之后,对曹植进行了打压和迫害。同情弱者的心理,古往今来都是一样的。所以,自然而然的就会为弱者来说话,鸣不平。


我们来看一下,其中两位大家对曹丕和曹植的评价。


一个是王世贞。王世贞是明代时候的人。是一个文学家,也是一个史学家。他在当时的文坛是举足轻重的。对曹植和曹丕。王世贞说:


子建天才流丽,虽誉冠千古,而实逊父兄。何以故?材太高,辞太华。


翻译过来就是,曹植的才华是天生的,历朝历代对他都称赞不绝。而实际上,他是不如曹操和曹丕的。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他的才华高则高矣,但是太虚,太浮华,不切实际。



另外一个人,王夫之。王夫之的生活年代在明末清初。这个人厉害,他在文学、史学、哲学等等方面都是有大成就的。他是这么评价曹植和曹丕的。


建立门庭,自建安始。曹子建铺排整饰,立阶级以赚人升堂,用此致诸趋赴之客,容易成名,伸纸挥毫,雷同一律。子桓精思逸韵,以绝人攀跻,故人不乐从,反为所掩。子建以是压倒阿兄,夺其名誉。实则子桓天才骏发,岂子建所能压倒耶?曹子建之于子桓,有仙凡之隔,而人称子建,不知有子桓,俗论大抵如此。


这段话很长,但有一点大家估计都看明白了。在王夫之看来,不仅是曹丕的才华在曹植之上,而且,曹植根本就没办法和曹丕相提并论。一个是神仙,一个是凡人呀。但是大家却都一直称赞曹植,这简直都是俗人的看法嘛。这样的评价,虽然有点偏激,但至少在提醒我们,不是我们印象里的曹植的才华在曹丕之上。


上面的回答,是关于曹植和曹丕谁更有才华的问题。现在大家应该有这样一个了解:评价这两个人谁更有才华,既涉及到政治利益的问题,又带有很强烈的个人主观色彩。不仅他们同时代人评价不可靠。即使百年之后的评价,也同样值得我们保留自己的判断。



第二、曹操立曹植或者曹丕的问题。


这一点是不用假设的,我们可以从史书当中找到很多的记载。


曹操有可能立曹植为太子吗?不可能。


现在,我们更关注的是:曹丕和曹植两个人的矛盾,是在曹丕当上魏王,或者当了皇帝之后,对曹植进行控制甚至是迫害。而往往忽略了,其实在曹操在世的时候,曹操对曹植的看法,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


曹丕被立为太子,在建安22年。可以这么说。曹操之所以下定决心立曹丕为太子,最关键的时间也就是这一年。


这一年有一件非常重大的事情,就是曹植夜闯司马门。这个司马门事件,让曹操下定了决心放弃曹植而立曹丕为太子。在此之前,曹操对曹植是百般呵护和悉心的政治培养,这些大家都是熟悉的。但就是在司马门事件这个节骨眼上,曹操对曹植的看法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


司马门是皇宫的外门,极为关键。他是只有天子或者天子的特使才能够出入的。就算能进司马门,也万万不能坐在车上进去。



《三国志》里这么记载:


植尝乘车行驰道中,开司马门出,太祖大怒,公车令坐死。由重诸侯科禁,而植宠日衰。


这件事发生之后,曹植虽然没有被论死,但是一连串的事情紧接而来:


  • 第一、看守司马门的人被处死了,这是替曹植被黑锅的。

  • 第二、《三国志》引《魏武故事》的记载,曹操针对此事说了一句话:自临淄侯植私出,开司马门至金门,令吾异目视此儿矣。

  • 第三、曹操又下令,《又下诸侯长史令》,对以前那些称赞、宠爱曹植的行为表示了自己的悔意,并且因此改变了对诸侯的信任。


  • 第四、就是在这一年,曹操颁布了《立太子令》,正式确立了曹丕的政治地位。


所以我们看,曹操有没有可能立曹植为太子?很明显是不可能的。



从曹操这方面来说,他要考虑的是曹氏的基业,是一个国家,而不是个人的喜好。


从曹植方面来说,他的性格:狂放不羁,任性而为,恃宠而骄,不懂权术等等,也决定了他在政治上不会有什么大的作为。这一方面大概不需要再举例论证了吧。我国历史上已经有足够多的例子。


所以,楼主所提的第三个问题也就不需要长篇来回答了。假设,假设曹植真的当上了皇帝,宋代的宋徽宗,南唐的李后主,大概就是他的结局。不仅于个人无益,于国家于民族可能还有害呀。


看看后来曹丕当上皇帝之后的作为,我们还得钦佩曹操的识人之明和当断则断的魄力。说到这里,其实问题不妨换作:如果曹丕不那么早死,对后来的历史会有什么影响。希望楼主可以接着提这样一个问题,嘿嘿。


我是小阿蛮,关注古典文学和中国古代史。感谢大家的阅读支持。



小阿蛮


导语:曹操、曹丕、曹植父子合称“三曹”,都是建安文学的代表人物。在夺嗣之争中,曹植败于曹丕,没有成为皇帝。

其实,有很长的一段时间,曹操其实是偏爱曹植的。建安十九年(公元214年)他东征孙权的时候,留曹植守邺城。他还曾在公开发表的诏令中写道:“谢看子建(曹植的字),是几个儿子中最能成大事的人。”



一、曹植才华横溢,但政治失意

《三国志 曹植传》清楚的记述了一件事,“始者谓子建,儿中最可定大事。”曹操一向看人是很准确的,他更欣赏曹植的才华。

且看曹植如何写美女:

其形也,翩若惊鸿,婉若游龙。荣曜秋菊,华茂春松。仿佛合若轻云之蔽月,飘飖兮若流风之回雪。远而望之,皓若太阳升朝霞;迫而察之,灼若芙蕖出绿波。

再看他如何写帅哥:

白马饰金羁,连翩西北驰。借问谁家子,幽并游侠儿。少小去乡邑,扬声沙漠垂。宿昔秉良弓,楛矢何参差。控弦破左的,右发摧月支。仰手接飞猱,俯身散马蹄。

再看他如何写哀叹:

嗟离思之难忘,心惨毒而含哀。践南畿之未境,越引领之绯徊。眷浮云以太息,顾攀登而无阶……

怎么看,在三国乱世,曹植没有秦皇、汉武的文采,也没有唐宗、宋祖的风骚,在许多方面他更缺乏其父曹操的横戈铁马。

曹植倒像一个人,此人就是南唐后主李煜。李煜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就是流传千古的名句。



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曹仁在襄阳被关羽所围,曹操有意任命曹植为南中郎将、行征虏将军,率兵援救曹仁。让曹植经过战事的磨练,谁知曹植居然耽于酒色,醉而不能受命。

这一点颇像李煜,面对北宋的军事压力,“煜尝怏怏以国蹙为忧,日与臣下酣宴,愁思悲歌不已。”由此可见,曹植没有曹操遇强更强的性格,以及肯横槊赋诗的倜傥。他只会借酒浇愁、儿女情长。

尤其是,建安二十二年(公元217年),这一年爆发了全国性的瘟疫,留守邺城的曹植没有很好地应对。建安七子因此而去了五个,司马懿的兄长司马朗也是在这场瘟疫中去世。

而我们的曹植大诗人只会写道:“疫疠数起”,“家家有僵尸之痛,室室有号泣之哀。或门而殪,或举族而丧”。曹植对处理政务不感兴趣,只会高谈阔论,禁不起挫折。



曹操面对邺城人才凋零,对曹植大失所望,不仅“异目视此儿矣”,甚至对其他的宗亲子弟都产生了不信任。

总之,曹植就是个李煜式的才子,不是当皇帝的料子。虽说不是做皇帝的料,但如果立曹植为嗣子,倒是对历史产生很大的影响。

一、对司马懿可能会下手,曹魏政局会起波澜

这还得从曹植的一篇文章《与司马仲达书》说起。在文章里曹植一针见血的指出了,司马懿对孙吴只守不攻的策略。众所周知,司马懿有出谋划策,帮助曹丕保住太子宝座。所以,直曹丕至曹叡都对司马懿特别重视,委以重任,授予抵抗吴、蜀的军事指挥权。

而老奸巨猾的司马懿不肯主动打击敌人,唯固守自壮。因为他深知如果灭吴克蜀,自己可能遭兔死狗烹之灾,不如拥兵自重,保住个人势力,以相机图事。早在曹叡即位至初,司马懿受命屯宛城拒吴的时候,曹植就已经洞悉司马懿的狡诈,直率地予以揭露与指责,可谓独具慧眼。



足见曹植不仅有才华出众,其识见亦有过人之处。而曹植没有立为嗣子,难道是司马氏的幸运?

如果曹植上位,贾诩、刘晔、程昱等这些有“才略超群”的人,就会与这个彻头彻尾是文人的曹植缺乏共同语言,恐怕也就靠边站了。取而代之的就是杨修、孔桂、邯郸淳这批人。孔桂,围棋高手;邯郸淳,书法家,但谋略是远不及贾诩等人。那么曹魏的政局会更向不稳定的放向发展。

二、对吴蜀两国可能遭发的战争。

曹植不懂政治,不会根据实际情况做出决策,空有政治抱负,其最为脍炙人口的《洛神赋》,就是自己怀才不遇的自我写照。七首忿诗《赠白马王彪》,控诉了曹丕重异性疏骨肉的用人弊端,逼真的艺术手法,让我们仿佛看到了一个热血沸腾,慷慨悲歌的“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所以,曹植一旦登基,很可能会对吴蜀发的大规模的战争。问题是吴蜀凭借天险,各据东西,短时期难以平息。如果曹植在此遇到挫折,文人郁郁寡欢的毛病就会油然而生。《三国志 曹植传》里有很多这样的字眼:“植常自怨”“怅然绝望”“任性而行,不自雕励”……到时,曹植就会“抽刀断水水更流,借酒浇愁愁更愁”,只能在诗词歌赋里抒写自己军事上的失败。

这那是一个有作为的君主?曹魏的国运何去何从。再说,吴、蜀亦非等闲之辈,这两家没有一天不是在想着反攻长安的。而曹植没有立为嗣子,难得是吴蜀的幸运?

闲将西话:曹植才华,才高八斗,但曹操并非眼拙之人,反而是个很精明的人。曹操他一生最忌“浮华”,再加上袁绍、刘表的教训,纵使曹植再有才华,他也不会做出对曹魏江山有悖的立嗣决定。


闲将西话


第二次赤壁之战时,曹操看到万人丛中,少年孙权指挥若定,曾感叹,“生子当如孙仲谋!”其实,曹操的儿子并不比孙权差,最杰出的两位代表:曹丕和曹植。

如果说文学才能,曹植>曹丕。南朝有位诗人叫谢灵运,为人清狂,恃才傲物,曾于饮酒时自叹道:“天下才共一石(一种容量单位,一石等于十斗),曹子建(即曹植)独得八斗,我得一斗,自古及今共分一斗。”

这么一个视天下无一物的狂傲之人,也深深折服于曹植。更何况,曹植还有七步成诗,洛神赋等千古佳话。当然,这并不是说曹植是文盲一个。用现在话说,曹丕在中国文学史上也是有地位的人。他的《典论》,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就是曹丕的名句。曹丕的文学造诣非常人能比,只是在光照千古的曹植面前,略显暗淡。

如果说政治才能,曹丕>曹植。曹植的狂荡不羁与曹丕的韬光养晦形成鲜明对比其实,刚开始时,命运的天平是倾向于曹植的。可是他在王储之争的关键时期不知收敛,逐渐失掉了曹操的偏爱。曹植的政治低能可见一斑。

如果当年曹操立曹植为嗣,对后来的历史发展会有什么影响?

历史没有如果,根据蝴蝶效应原理,一个小小的变化,可能诱发一连串的变化,长期的影响具有不可预测性。但如果从短期效果来看,若选曹植为嗣,对魏国弊大于利。

一是艺术家治国有太多失败案例,如李煜、宋徽宗等。艺术家性格过于敏感,只有多愁善感才能产生伟大的作品。但感性恰恰又是治国者所忌讳的,韩非子曾说,“这个世界没有爱,重要的只有两样东西刑,罚和权谋。”曹植性格不合适。

二是两人的班底曹丕优于曹植。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善于谋略的曹丕,手下有一批以司马懿为表的治世能臣。而精于辞赋曹植,手下则是以杨修为代表的艺术天才。纵观历史,新皇登基重用的必定是自己的亲信。

三是事实胜于雄辩。如果唯结果论,曹丕是魏国的开国皇帝,兵不血刃实现了和平演变,顺利代汉。这是曹植的上限。

所以,曹丕、曹植各有优劣。最眼光的是曹操,把合适的人放在合适的岗位上。

历史,素颜一些会更美。我是素颜历史,期待您的关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