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極拳修習系統框架,指引練習者清楚自己的高度和未來要走的路


太極拳修習系統框架,指引練習者清楚自己的高度和未來要走的路

洪均生先生

  有些人剛上完小學就臆想著讀博士,拋開中學、大學和碩士的學習過程,想一步登天,由於錯誤觀念的指導而荒廢了人生是非常可惜的。

  本文對太極拳的修煉進行了系統框架的劃分,可以讓每個太極拳練習者清楚地知道自己在太極拳領域中的高度(今天所站的位置)和未來要走的方向和路程,在一個有路標、有臺階的路上走,才不會迷路,才會走得高(個人境界)、走得遠(人生與社會價值)、走得久(歷史價值)。

  太極拳的系統框架

  01.太極小學。

  太極小學注重於盆骨的水平面自轉、下肢的邁步和重心轉換、上肢的擺動

例如:目前流行的24式太極拳(簡化太極拳系列)就是太極小學的要求。太極小學適合體質相對較弱的人群作為養生祛病用,例如:老年人群體、正在疾病治療和康復階段的病人群體等。

  02.太極中學。

  太極中學注重於整條脊柱的水平面自轉(俗稱搓麻繩)、下肢的滑步(以橫向滑步為主)和穩固(尾閭下沉)、增加上肢的舞動,上肢配合下肢運動。

例如:目前外傳的陳式太極拳系列和楊式太極拳系列就是太極中學的要求。太極中學適合體質相對較強的人群作為強身健體用,例如:年輕人群體、武術愛好者群體等。

  課外讀物:邁步和滑步的區別,盆骨的運動軌跡、開步時足底的運動軌跡等例舉幾個區別出來讓大家先大致瞭解一下。

  03.太極大學。

  小學和中學是業餘愛好者的學習內容(學習太極拳是為了養生的群體),以鍛鍊太極拳套路為主要課程。從太極大學開始,是專業研究者的學習內容(學習太極拳是為了當太極老師的群體),這就必須從預備式開始進行系統完整的學習(包括:基本功篇、套路篇、保養篇的內容),從對運動模式的分析和研究作為切入點,並適當配上冥想的內容。

  太極大學注重於脊柱的柔韌性訓練(脊柱完整系統的6個運動模式),脊柱主動運動並帶動下肢和上肢進行統一協調運動、下肢的滑步(以縱向滑步為主,縱向難度大,橫向難度小)、連貫成一個由足-腿-腰-脊-胸廓-上肢的整體協調、上肢飄蕩(形於手指)運動模式,太極大學內容分佈於中國各門派的內傳太極拳傳承者中,內容大同小異,俗稱各家的看家本領(各家老師是靠教這些內容吃飯的)。例如:傳統楊式太極拳50式套路(內傳)以及陳式太極拳系列(內傳)就是太極大學的要求。

  課外讀物:脊柱爬行法。

  脊柱爬行法是太極拳基本功之一,主要是針對尾閭盆骨、脊椎骨、胸廓、肩胛骨和頭骨(以下統稱軀幹骨)的鍛鍊,日常生活以及普通鍛鍊方法都難以運動到軀幹骨,因此軀幹骨更需要得到有效運動,通過主動運動軀幹骨達到祛病強身的目的。同時脊柱連接下肢和上肢,脊柱柔韌靈活能夠使全身各個部位(關節)連成整體。脊柱爬行法是不可多得的整體勁(協調性)訓練方法之一,長期堅持鍛鍊,既能增強體質,又能提高整體協調性。

  04.太極碩士。

  碩士開始學習內容從形體到氣息,包括:腔體鼓盪、臟腑調和(柔和)、內外通透(從臟腑腔體到皮膚內外通透)。

  課外讀物:怎樣成為強者?(怎樣擁有強大的心理素質?)

  怎樣成為強者? 強者就是英雄,也就是清靜。

  “清”就是思維清晰(認清現實、看透一切),“靜”就是內心平靜(面對現實、內心不起波瀾)。

  思維清晰就是要做到:“悟透天理,吃透人性;融和水火,保持心靜。”

  一:天理:共存和發展。共存就是現在常說的共贏、和諧。體現了天(宇宙自然環境)的包容性,天能包容一切。

  二:人性:生物(自然物質)屬性、社會屬性、精神屬性這三種屬性的均衡協調,能夠透徹理解人的這三種屬性並保持使之和諧(均衡協調),就是吃透人性(不要理解為能算計別人就是吃透人性)。人世間的任何事情,基本上都可以用這三種屬性去透徹解釋。

  三:水火:水火理論就是陰陽理論(動靜理論)。以健康作為例子:水就是靜的力量,就是無為,就是疾病發生之前的預防;火就是動的力量,就是有為,就是疾病發生之後的治療。

  四:靜心:只有思維清晰(俗稱腦袋清醒)的人才深刻地明白:無論發生什麼事情,都要保持心靜。什麼是靜心?靜心就是要求做到(在大風大浪面前依然能夠保持):情緒穩定、心態平衡、意志堅定、道德高尚。心靜可以提升(人)對細微變化的敏感度;心靜才能抓住問題的重點,然後從根源上解決問題;心靜才能堅持每天進步一點點,並持之以恆。

  05.太極博士。

  博士開始學習元神內斂、凝聚真氣、真氣運行。

  博士的學習內容已經超出了本家個人能力,因此需要有一個互相探討,共同研發的過程,所以在這裡不再詳細解釋。在這裡我們只說一句:太極拳不存在誰對誰錯的問題,只是各人所站角度和高度不同,看到的風景也不同。今天我們從入門(太極小學)角度去理解整個太極拳的系統框架,按照上述標準先大致理解一下太極拳就可以了。


太極拳修習系統框架,指引練習者清楚自己的高度和未來要走的路


  太極拳修煉次序

  1: 任何事情都是從基礎開始,才能夠通過不斷攀登逐漸達到高處,所以想要研究高深的理論,必須要從研究基礎的理論開始,比如藉助意念導引的冥想初級階段的難度,好比是一個人買了個手機,並學習如何使用手機這樣的難度;而真正達到丹田與經絡(氣)的有效運轉(內動)的難度,好比是一個人去學習如何裝配(組裝)手機這樣的難度,前者是學習如何使用手機打電話,後者是學習如何裝配出個有用的手機來。這是截然不同的兩件事情,大家一定要辨別清楚,不要混為一談。

  2:鍛鍊太極拳必須要經過整體勁(柔韌性與整體協調性)、明勁(全身彈簧力)、暗勁(丹田吞吐與開合)、化勁(皮膚毛孔呼吸,內外通透)這四個過程。猶如大廈的一樓、二樓、三樓、四樓。每一個初學者必定要在明師的指引下,從入門到登上第一個臺階開始,通過一級又一級的臺階,不斷攀登,長期堅持不懈地努力才能達到一個高度。從古到今所有練拳的人無一例外。放眼天下,古今中外成大事之人的成長曆程,無一不是歷盡磨礪,從血淚奮鬥中譜寫的史詩,沒有人能夠一步登天,而有些拳友一開始就在化勁上琢磨,未免有好高騖遠之嫌。因此我們一開始沒有必要把目標鎖定在遙不可及的地方,先爬上第一個臺階才是正道,否則就會永遠滯留在山腳下仰望遙遠的山頂而邁不開第一步。大家換個角度去想想:站在山腳下的人才能夠看見山頂;在攀登的過程中是看不見山頂的,能夠看見的只是一級又一級的臺階;而哪天真的爬到山頂了,看見的也是遠處的風景,而不會執迷於看山頂本身;所以整天在形容山頂什麼樣子的人,肯定是站在山腳下滯留還沒有起步的人,眼睛看見山頂跟腳已經踩在山頂是截然不同的兩件事情。

  3:整體勁、明勁、暗勁這3個階段大部分人都可以理解,都有外形的證明,而且大部分人都能夠理解、掌握、並有效運用。其實只要練到能夠熟練運用整體勁,其效果就足夠可以強身健體一輩子,不是職業運動員,後面的內容均顯得有些多餘;當然能夠練到高處,對於健康的效果肯定更佳。至於化勁階段,一方面受人的生命長度、靈性、機緣等限制太大,現代社會的生活不允許人們把大部分時間和精力花在研究武學中;另一方面,就算有充足的時間和精力去研究,能夠達到化勁階段的可能性也很小;因此取捨之間在各人的選擇,我們建議:守住健康這個首要目的,在健康的基礎上無論能爬多高,我們都坦然面對。

  4:丹田與經絡的生命力(元氣)俗稱為“氣”,這個“氣”的運轉周流屬於化勁階段學習的內容,在沒有達到化勁階段之前,是不受人的意識控制的。這個“氣”存在於活體,只要人還活著,“氣”就在無時無刻都處於運轉周流狀態中。丹田與經絡是天(自然)造的,人在其中起到的作用只是通道清潔工的作用,人要做的事情無非是清理、疏通和使用(善用)而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