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要杀吕布,为何先询问刘备的意见,而不问身边的郭嘉?

一壶老酒敬人生


有郭嘉曹操肯定问过了,郭嘉判断力很准确连小霸王孙策的未来都算准了,曹操很依赖郭嘉怎么会不问呢,可能是问刘备做个什么人,刘备说不做吕布那样的人,刘备和吕布挣徐州和小沛,倒过来翻过去的,谁知转头刘备就占了曹操的徐州了


我说的听说的


是否处死吕布,郭嘉与曹操应该提前沟通过,曹操心中已有定数。他征询刘备的意见,明着是给足刘备的面子,实则暗含三重意思。


一:如果刘备为吕布说好话,让自己免其一死。那就证明刘备并非真心投奔自己,他还有野心。欲在将来,与吕布合力对付自己。因为吕布虽夺了刘备的徐州,然对他对刘备有辕门射戟的救命之恩,俩人并未情断义绝。所以,今天只要刘备开口为吕布求情,那就把他俩一块收拾,永绝后患。


二:如果刘备建议杀掉吕布,这才最合情理,最合曹操的心意。像吕布这种见利忘义、反复无常的小人,天地所不容。刘备想让自己杀吕布,一是欲报夺徐州之仇,二也是一种善意的提醒,说明刘备投奔自己并无二心。

三:杀吕布的黑锅必须让刘备背上,这样不仅能抹黑刘备宽厚仁义的形象,而且很容易给人一种假象:杀吕布是刘备提议的,并非他曹操的初衷。由此,吕布的手下必怨恨刘备,而自己则可落个惜才爱才的美名。

曹操不愧为枭雄,这次征询刘备的意见可谓一箭三雕,不仅探视了刘备投奔自己真伪,更借此笼络了吕布手下将士的心。


洛水清风cuixiaosheng


曹操一生杀人很多,但多数情况下,其杀人是不征求别人意见的。杀吕布这件事是很有意思的,不管是否曹操征求了刘备的意见,但毕竟刘备是发话了。

就按照题主这个说法,曹操是给刘备挖了个大坑,刘备也是一个枭雄,聪明的很,两害相权取其轻,主张杀掉刘备。

01

曹操主意已定

杀吕布之前,曹操是已经拿定主意啦,原因有二:

其一,吕布勇猛无比,但生性疑忌,反复无常。先杀丁原,后杀董卓。好利无义,贪得无厌。曹操久有杀吕布之心。

其二,沛相陈珪游说吕布拆散了吕布与袁术的联姻,建议吕布与曹操合作。吕布派遣陈珪的儿子陈登拜见曹操,建议曹操早日除掉吕布。曹操跟陈登说:吕布狼子野心,实在不能让他久留世上。并且当即把陈珪的年俸禄提到两千石,任命陈登为广陵太守。

杀吕布是大事,曹操不可能草率,随时起意,应该是深思熟虑的。

02

一个大坑

既然是决定了的事,曹操就没必要再征求谋士们的意见了。

如果曹操决定杀吕布是非常不合适的话,他的谋士们会提出不同建议的,特别是郭嘉等智谋之士在身旁,不可能保持沉默。

这是曹操老道之处,会做老板,保护自己的部下,不需要让他们背黑锅。

曹操跟吕布也是老朋友了,何况曹操还是个文学青年,自然跟吕布聊聊天的 , 感慨一下人生。

这个就有意思了哈。

吕布说:孟德,松一松绑呗,捆得不舒服啊。

曹操笑着说:捆绑老虎不得不紧啊!

吕布看曹操心情不错,就有了想法,本来是想让部下割了头献给曹操的。这会儿看曹操很开心,就有了生的期望。

于是,觍着脸说:曹公得到我,让我统领骑兵,您老人家带领步兵,你说咱俩还怕谁啊?!而且,斜着眼看了看刘备。

曹操一听,说:是啊,是啊,说得极是。

刘备一看,急眼了哈,就曹操一个人还不好对付,吕布归了曹操,这事就更难办了。何况素来跟吕布不对付,曹操也总想着除掉自己。

这事不能含糊,立马说:明公您忘了吕布是如何伺候丁建阳和董太师的吗?

吕布一听,我靠,你个大耳朵贼落井下石,坑爹啊!

曹操遗憾地说:奉先啊,我倒是想跟你合作,玄德不愿意啊,可你做得那些事的确让人心里不踏实哦!

于是乎,吕布就被杀掉了哈!

杀吕布是曹操自己早就确定了的事,这口黑锅不得不背着。恰巧刘备在,那就让他也背一段吧!

都是千年老狐狸,玩得就是聊斋哦!


豹眼看历史


很简单。

因为吕布和刘备是旧交,而且他曾经一箭退了纪灵十万雄兵,帮刘备解了围。另外吕布当年攻下徐州,对刘备家小有着不杀之恩。所以他认为刘备会还他人情,帮他在曹操面前美言几句。

而郭嘉,作为曹操的第一谋士,吕布肯定是知道其才华的。自然不会向其求情,因为他知道郭嘉和曹操是一伙的,曹操的意思也是郭嘉的决定,所以他想当然不会去求郭嘉了。

说是这样说,但在我看来,吕布正因为求错了人,所以他才走上了必死之路。各位想想,曹操和刘备以及吕布,皆是当世英雄,曹操怎么会卖刘备这个面子呢?作为一个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曹操比谁都清楚合纵连横的后果,他不可能留下吕布,否则吕布如果日后勾结刘备,又岂是他曹阿瞒可以轻易对付的。相反,如果吕布求情郭嘉,也许他会给这个面子,至少一段时间内他可以借吕布第一英雄的武功,荡平天下诸侯,待到马放南山时,再除去也不迟。


童146569245



曹操在处死吕布时,明明身边有郭嘉,却偏要问刘备的想法?

其实!并不如题中所说!曹操当时并未问取刘备意见,而是刘备自己主动搭话!

布曰“缚太急,小缓之!”;太祖曰“缚虎不得不急也!”;布请曰“明公所患不过於布,今已服矣,天下不足忧。明公将步,令布将骑,则天下不足定也!”;太祖有疑色!刘备进曰“明公不见布之事丁建阳及董太师乎!”;太祖颔之。布因指备曰“是儿最叵信者!”於是溢杀布!

曹操当时正犹豫不决,不知道到底该不该杀吕布;是刘备看出了曹操的疑虑,所以才进言劝曹操将吕布杀死!!显然当时最希望吕布死的,就是刘备,原因有以下几点:


第一:刘备非常恨吕布,恨不得将他碎尸万段

当初吕布在濮阳与曹操激战,大败而逃,犹如丧家之犬,是刘备收留了他!!可是正当刘备与袁术对峙的时候,吕布却偷袭了下邳,使刘备成了丧家之犬!!!所以刘备恨吕布!!

第二:刘备怕吕布

刘备非常怕吕布,为什么呢?很简单!刘备与吕布之间的战役中,从来就没有赢过;他害怕曹操一念之仁放了吕布,使自己再度面临吕布这个大敌!!!

第三:刘备更怕曹操得到吕布

刘备向来就有野心,他迟早会脱离曹操,东山再起的!!如果吕布归于曹操麾下,将正如吕布所说“明公将步,令布将骑,天下不足忧!”!曹操政治谋略深远,再加上吕布的所向披靡,天下唾手可得!!


站在刘备的角度,他是一定要除掉吕布的!!一则可报前仇!二则除去大敌!三则抑制曹操实力!!

所以刘备是个聪明人,能抓准主动进言,故意激怒曹操,使曹操将吕布杀掉!!表面上是为曹操考虑,实际上是为了自己日后成就大业!!

刘备藏得很深,玩心机,曹操还稍微差点,几次都被刘备骗过去了!!!


爱尚文史


对此问题,我们无法倒拨时针,但是可以推测原因:

其一曹操确实在犹豫

按照《三国志》记载,曹操生擒吕布后,吕布说,你所顾虑的无非是我而已,现在我已被擒,你用我来征战何愁天下不定。曹操此时是“面露犹豫”,因为这不仅仅是吕布临阵求活的说辞,在吕布的传记中,其武力之强确实为当世人所忌惮,“辕门射戟”吕布就是凭借自己的威慑力而使得袁术部将退兵,其威胁能力可见一斑,就连“恶语相向”的陈寿也不得不承认吕布的作战能力,其实曹操的动心不难理解,当时董卓、袁绍都想把吕布招致麾下,都是一般的想法。

其二,有避免恶名的用意

当时刘备投奔曹操,有谋士就建议除掉刘备,而曹操的则回答说“刘备前来投奔,如果杀掉则会留下恶名,以后不会再有人来投靠我了”,当然此一记载见于陈寿的《三国志》,就如同

对袁绍的丑化一样,其中对曹操的美化也是不遗余力,因此未能尽信。但是从后来曹操将祢衡送走而借刀杀人来看,曹操确实有爱惜自己羽毛的考虑。因此,在除掉吕布前询问一番“外人”则可以合理的规避风险,借由他人言而达到自己的目的。而且,以曹操狡黠的性格,能够想到此处也不足为奇。另外,曹操还可以规避另外一项风险,刘备与吕布向来有间隙,处在犹豫中的曹操如果想留下吕布,则需要考虑给投奔自己的刘备一个相对合理的解释,那么此时询问刘备的意见就多少含有事先告之之意。

其三 曹操是否真的询问刘备

陈寿的《三国志》和范晔的《后汉书》对曹操最后处理吕布的记述有很大不同,《三国志》记载是曹操询问刘备,而《后汉书》则是记载为刘备主动劝诱曹操---吕布请求曹操给自己松绑,曹操说“束虎不能不急”,但是却打算给吕布稍微松开些,此时刘备则说了那句著名的诛心之言“您没看到丁原和董卓的下场吗”,由此曹操束紧了勒在吕布脖子上的绳索。明人于慎行则评论认为,刘备未必是真的为曹操的安危考虑,实质是担心曹操与吕布联手过于强大。

当初陈登父子忌惮袁术与吕布结亲而从中离间害了吕布的政治生命,如今刘备忌惮曹操的吕布而添翼,把吕布剩下的生命都一并害了。


夜读史听雨眠


 曹操是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书法家,三国中曹魏政权的奠基人。后人对他的评价褒贬不一,但不可否认的是,曹操可以称得上是一代枭雄。


东汉末年群雄逐鹿,社会动荡,民不聊生,经过多年的征战讨伐。最终,出现曹操、刘备、孙权三分天下的局面。

吕布被捆到曹操面前,曾要求松绑,曹操笑说:“捆绑老虎不得不紧。”吕布又说:“曹公得到我,由我率领骑兵,曹公率领步兵,可以统一天下了。”曹操颇为心动,但刘备在一旁说:“明公您看见吕布是如何侍奉丁建阳和董太师的吗!”吕布死前说:“大耳儿刘备最不能相信!”最终吕布被缢杀,然后枭首。   


求贤若渴求的曹操表现出一副犹豫不决的样子,放着身旁郭嘉这样的鬼才不问,为什么询问刘备呢?



一、降服张辽   

因吕布的勇武或许曹操也有瞬间的犹豫。但是吕布反复无常的性格,却是留不得的。相反,曹操更看重的是吕布忠心的部下张辽等人。吕布若是由自己亲自处死,怕张辽等人心寒不愿被降服,毕竟他们愿意誓死跟随吕布,吕布对张辽等人也是有恩情的。因此,曹操要借一把刀杀吕布,把吕布的生杀大权交给刘备,一是转移吕布手下对自己的仇恨,二也可以对刘皇叔的仁义美德进行抨击,可谓是一石二鸟之计。



二、拉拢刘备   

曹操问刘备,明面看拿刘备当贵客,给足刘备面子,让刘备觉得很敬重自己,同时,可能也是提醒他识相点,好好地安身立命。 刘备很精明看出曹操用意。他不直接说杀吕布是因为那样太小人了。巧妙的说出世人皆知之事,吕布多次叛主。一下把道德包袱抛给了吕布,又将吕布的生杀之权抛还给曹操。刘备寄人篱下,他的这句建议真是再恰当不过了。


三、试探刘备   

曹操问刘备试探他的忠诚度。和煮酒论英雄一样,刘备虽是龙困浅滩,还是有枭雄之势的,问刘备实际上就是给他给难题。如果刘备主张留一命,那么就暗示他有不臣之心,当场就可以借此杀了他;如果说处死吕布,就说明他服从自己,可留他一命。毕竟曹操还是很看重刘备才能的。

【小编寄语:我是心恬澹,喜欢我的小伙伴,关注加留言,大家一起探讨历史的真相。】


心恬澹


曹操杀吕布,并非刘备怂恿,以曹操之雄才大略,怎么会被刘备三言两语而说动?说白了,吕布该杀,是非杀不可,留着吕布只能说是后患无穷。




吕布反复无常,非忠即奸。他原是丁原部下,受人唆使杀死丁原归附董卓,与董卓誓为父子,董卓常亲切的称呼他为“奉先我儿”,司徒王允巧施美人计怂恿吕布杀死董卓,后被董卓部将李傕打败,又依附袁绍,袁绍猜忌多疑不能容,旋即转投张杨。

兴平二年(194年),曹操攻打徐州刺史陶谦,吕布乘机与陈宫进入兖州占据濮阳,曹操来夺,血战两年才被曹操打败,转而又去代陶谦而为徐州刺史的刘备,刘备与袁术胶着在淮南,吕布忘恩负义又夺了徐州,建安三年(198年)吕布先后击败刘备和夏侯憞,逼得曹操再一次亲自征讨吕布,最终吕布被部下出卖后徐州城破,吕布及陈宫、高顺等人被处死。

对于吕布之死,《三国志》有如下记载:

布请曰:“明公所患不过于布,今已服矣,天下不足忧。明公将布,令布将骑,则天下不足安定也。”太祖有疑色。刘备进曰:“明公不见布之事丁建阳及董太师乎!”太祖颔之。布因指备曰:“是儿最叵信者。”于是谥杀布。布与宫、顺等皆枭首送许,然后葬之。



吕布这一句话对于曹操来说还是很有吸引力的,吕布堪称世之大将,武力天下第一。曹操手下缺乏能独挡一面的顶级大将,吕布正好可以弥补这一空缺。但是刘备一句“明公不见布之事丁建阳及董太师乎!”却恰恰指出了吕布人品上的巨大问题,吕布见利忘义,反复无常朝三暮四,臭名在外,连张飞这样的粗汉子都毫不留情的骂他是“三姓家奴”,吕布的人品确实是差劲至极。



能力与人品本来就是相辅相成的,吕布有万夫不当之勇,《三国演义》里刘、关、张三兄弟“三英战吕布”都奈何吕布不得,可见其人之勇猛,非常人所能比。但同时,他的人品又与他的能力严重不符,留着吕布,就像在身边埋下了一颗定时炸弹,这显然对于本性多疑的曹操来说是无法接受的。吕布臭名在外,而且桀骜不驯,曹操自己都没有太大的把握驯服他为己所用,与其留着成为他的绊脚石,倒不如干脆点杀死他。

董卓之乱后,地方诸侯早已不听中央号令各自为政,吕布作为一方诸侯,手握重兵,在当时局势混乱的北方也是不可忽视的一股力量。袁绍当时正全力讨伐辽东公孙瓒,曹操需要一个稳定的后方来与袁绍争夺北方统治权。徐州虽然平定了,但以吕布反复无常的性格,难保徐州会得而复失,所以,杀吕布而绝后患,去一劲敌则可全力对付袁绍、袁术兄弟和张绣。从大局来看,吕布都是非杀不可。




刘备大概是揣测到了曹操的想法才说出了这番话,至于曹操为何不问郭嘉而问刘备,也是暗含试探之意。吕布该杀,留着终究是个隐患,“三姓家奴”始终是吕布身上抹不去的标签,这一点,曹操应该非常清楚。


大国布衣


曹操处死吕布时,去问了刘备,而不问郭嘉,那是因为另有玄机。但这个玄机,并非是曹操要陷害刘备,让刘备背一个不能容人的恶名;而是刘备故意让曹操处死吕布,使曹操背了一个不纳贤才之名。同时,刘备唆使曹操处死了吕布,还让曹操至少失去了吕布、陈宫、高顺等三位顶尖人才,等于是大大减弱了曹操的实力。这对刘备而言,是最好的结果。整个事件,刘备才是大赢家,而曹操被刘备诱导了。三国人物中的曹操和刘备,因为评书、戏剧的缘故,通常会让大家觉得,曹操是一个奸诈、阴狠、无情的小人,是一个十足的大奸臣。而刘备宽厚、平和,对人是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乃是一位以德服人的兄弟或长者,是一位以兴复汉室为己任的大忠臣。

如果真的这么认为,那就跟两人实际的历史形象相悖了。

历史上真实的刘备,其腹黑程度比曹操是有过之,而无不及。而且,刘备相比曹操,已经达到了腹黑的最高境界。刘备的腹黑,如果不去仔细琢磨,根本很难看出来。刘备隐藏的太深了。

曹操相对而言,是更加的胸怀宽广而坦荡。一句“宁我负人,毋人负我”,让人误解了千百年,但曹操的真实意思是“我对不起别人,难道就没人对不起我吗?”曹操对于是非对错,还是很清楚的。只是因为特殊时期,过于谨慎,徒增了误解与无奈,犯下了大错,误杀了吕伯奢一家。这句话,正好显示了曹操非常自责的心情,实非一个完全残酷无情之人。

曹操也是真正拥有以天下为己任抱负之人。他在《述志令》中言:“设使天下无有孤,不知当几人称帝,几人称王”。事实上,也只有曹操做到了。如果将献帝交到刘备手中,恐怕献帝危矣。刘备完全可以凭借汉室宗亲的身份继承大统,但凭刘备的实力,又不足以震慑诸侯,那时候,恐怕天下会更乱。

曹操还是三国时期,真正广纳贤才,不计前嫌之人。曹操在《短歌行》中有言:“周公吐哺,天下归心。”这是曹操发自内心深处的,对人才的渴望呀。曹操甚至对于反复无常,跟自己有“杀子亡侄损将”大仇的张绣都能收为己用,并用之不疑。正因为此,曹操手下才聚集了一大批的能臣良将。

曹操连张绣都能容忍,更不要说吕布这类勇冠天下,头脑却相对简单的猛将了。吕布因为不听陈宫之言,导致大败。而张绣却能听从贾诩的计策,多次赢了曹操。很明显,曹操控制吕布,要比控制张绣更容易。那曹操为什么不收降了吕布呢?而且得了吕布,陈宫、高顺很有可能跟着就投降了,一举多得呀,岂不美哉?

但是,刘备不会让这一切发生的。因为《三国志》中清清楚楚记录下了整个事件的过程。

白门楼一役,吕布投降,被押到了曹操面前。吕布说绑的太紧了,松一松。曹操答复说,绑老虎不能不紧。吕布就向曹操说,他今天战败了,服气了,希望能够投靠曹操,带领骑兵为曹操打天下。

接下来的事情,看看《三国志》原文怎么说的:“太祖有疑色。刘备进曰:‘明公不见布之事丁建阳及董太师乎!’太祖颔之。

真相大白于天下了,划重点,曹操没问刘备,是刘备主动进言的;是刘备主动进言的,曹操没问刘备。

刘备的可怕之处就在这里,表面可以装出柔弱无助,哭起来梨花带雨的,甚至可以伸出长手臂,把刘禅放到地上,名曰掼,用以收买人心。但是关键时刻,刘备对于何去何从,盘算的非常清楚,该出手时,就出手,毫不留情。这才使得吕布因指备曰:“是儿最叵信者。”

善于识人的伯乐郭嘉,早就一眼看穿了刘备。刘备投曹之后,郭嘉对曹操说:“备有英雄志,今不早图,后必为患”,建议曹操趁早杀了刘备。

而郭嘉参与了攻打吕布的整个徐州之战,原本吕布坚守,曹军士卒疲倦,曹操都要退兵了,可是郭嘉却劝说曹操,赶快乘胜加紧攻击,必能取胜。吕布在郭嘉眼中,就是一个毫无大志,“威力不及项籍”的猛夫而已,降之可御,即使再叛也无足挂齿。如果曹操真的跟郭嘉商议过怎么处置吕布,那么郭嘉应该会建议曹操收了吕布,而曹操在吕布愿意投降时,也不会面露疑色了。


奕天读历史


曹操城府之深,三国第一人也。曹操用人,常常以彼之道还施彼身,孔融让梨,以贤德传于世,而曹操又以不孝而杀之,杨修聪明 ,曹操面前,小聪明暴露无遗,华而不实,最后下场开悲…………。三国之中,曹操手下,名人贤士多如牛毛,真正能让曹操心服口服的却凤毛麟角。

曹操看刘备,早知其虚仁假义,作为白手起家的刘备,大肆炫染仁义,是他唯一的资本,这是曹操一眼看透的。曹操煮酒论英雄,是欣赏刘备虽无立锥之地,却心有大志,这是刘备瞒不过曹操的,曹操没以为是威胁,就是了解刘备是个按章出牌的人,在当时的乱世之中,曹操需要多几个像刘备这样的人出现,刘备在曹操眼里,仅仅是清洁工的作用,虽能苦心经营有所成功,绝无守业实力。

曹操对刘备是知根知底的,三兄弟以仁义之名闯荡乱世,关,张虽侠义,而每阵必以生命相博,关羽心高气傲,不是居人眼下之人,遵刘备为大哥,关羽也有自己绝对的权利,这不是刘备能控制的,刘氏集团,深刻来说,就是个股份公司,刘备不具备绝对领导权。曹操对关羽进行的一切示好,尊重,巴结。如果关羽留在曹操身边,曹操不会答应,也不会重用,曹操真正的目的是让关羽回到刘备身边,连儿童都不会相信关羽能过了曹操五关,是曹操故意演戏,故意张扬关羽的个性。作为如此强大的曹操,这样对待关羽,曹操手下不缺关羽这样的人,目的是让关羽膨胀,目空一切。这样刘备已经失败一半,刘备集团内部的不和,很多是关羽的自以为是造成。后来为什么刘禅娶了张飞的两个女儿,始终不和关羽女儿成婚,这也看出彼此的心结。

曹操杀吕布,为什么不问郭嘉问刘备,众人面前,刘备让曹操杀吕布,吕布虽然出尔反尔,也曾有恩于刘备,曹操让刘备的假仁义昭然若揭,曹操是让刘备用自己的矛攻自己的盾。刘备不进言杀吕布,曹操会放过吕布?同样也会杀吕布,如今的吕布之死,又成了刘备让杀吕布,可见曹操终归高出刘备。曹操从来没被刘备蒙蔽过,刘备的小心思,曹操心知肚明,只是将计就计罢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