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擊瘟疫的古代名醫


抗擊瘟疫的古代名醫

在我國古代,疫病有多種稱謂:癘、傷寒、溫病、時氣等,中醫統稱為瘟疫。瘟疫一直伴隨著中華民族的發展,如早在甲骨文的《卜辭》中便有“疾年”的記載。《周禮•天官•冢宰》也記載:“疾醫掌養萬民之疾病,四時皆有癘疾。”

張志斌先生在《中國古代疫病流行年表》說:我國從公元前600多年到1840年的2000多年間,有史料記載的大大小小的疫情曾經發生過800多次。平均二三十年就一次。例如《後漢書》記載,從漢桓帝至漢獻帝的70餘年中,疫病流行17次,是我國非常罕見的瘟疫頻發期。曹植在《說疫氣》寫道“建安二十二年(公元217年),癘氣流行,家家有殭屍之痛,室室有號泣之哀。或闔門而殪,或覆族而喪。”詳盡地描述出當時瘟疫肆虐,許多人家闔家死亡,甚至是全族而喪的的社會慘狀。時疫流行,激發了人們抗擊疫病的意志和決心,一些醫士開始懸壺救世,進行攻克疾病的艱辛探索。誕生了許多抗擊瘟疫的名醫大家。

“醫聖”張仲景

抗擊瘟疫的古代名醫

張仲景(約公元150~154年——約公元215~219年),名機,字仲景。他自述說,其家族本是二百餘人大族,自建安初年以來,不到10年,有三分之二的人因患疫症而死亡,其中死於傷寒者竟佔十分之七。(文中的“傷寒”,是外感病的總稱,也包括當時的瘟疫這種傳染病。)面對瘟疫的肆虐,張仲景內心十分悲憤,下決心制服傷寒症這個瘟神,“上以療君親之疾,下以救貧賤之厄,中以保身長全,以養其生”(《傷寒雜病論》自序)。他“勤求古訓,博採眾方”,並親自坐堂行醫,將對傷寒症的研究付諸實踐,治癒者無數。經過數十年含辛茹苦的努力,張仲景終於寫成了《傷寒雜病論》,成為我國醫學史影響最大的古典醫著之一,至今是中國中醫院校開設的主要基礎課程之一。張仲景因對醫學的傑出貢獻被後人稱為“醫聖”、“萬世醫宗”。

“神醫”華佗

抗擊瘟疫的古代名醫

華佗(約公元145年-公元208年),字元化,沛國譙(今安徽省亳州市)人,東漢末年著名的醫學家。他一生鑽研醫術而不求仕途,行醫足跡遍於山東、河南、江蘇等地。華佗醫術全面,尤其擅長外科,精於手術,並精通內、婦、兒、針灸等各科臨證診治,曾創造了許多醫學奇蹟,尤其以創麻沸散(臨床麻醉藥)、行剖腹術聞名於世,被後人稱為“外科聖手”。華佗對治療瘟疫流行病也頗有建樹,建安年間流行“黃疸病”,華佗經過對各種草藥的反覆試驗,發現用春三月的茵陳蒿嫩葉治療“黃疸病”很有療效,救治了許多患者。後來因此有“三月茵陳四月蒿,五月六月當柴燒” 的中藥諺語。(屠呦呦正是從新鮮青蒿中分離出青蒿素(artemisinin),成為一個治療瘧疾的新藥。)後世稱華佗為“神醫”,以“華佗再世”、“元化重生”稱譽醫家,足見其影響之深遠。

中國瘟病學奠基人吳有性

抗擊瘟疫的古代名醫

吳有性(1582—1652),字又可,江蘇吳縣東山人。明末清初傳染病學家。明崇禎15年(1642年),南北直隸、山東、浙江等地大疫,“一巷百餘家,無一家僅免,一門數十口,無一僅存者”。吳又可不顧自身安危,親涉疫區瞭解疫情,他痛感當時醫治瘟疫的療法無效,遂發奮探求,創制了“達原飲”方劑,收效甚好。此後,吳有性依據自己的臨床實踐,撰寫成了全新的《瘟疫論》一書,他在書中大膽提出“癘氣”致病之學說,即認為提瘟疫傳播途徑為呼吸道,這一學說在世界醫傳染病學史上是一個偉大的創舉。《清史稿·吳有性傳》載:“有性乃推究病源,參稽醫案,著為此書,瘟疫一證,始有繩墨之可守,亦可謂有功於世矣”。《瘟疫論》完善了中醫對傳染病的認識,別開溫疫證治之法門,對後來防疫溫疫傳染具有重大的指導意義。吳有性因此被成為我國瘟病學的奠基人。在與瘟疫鬥爭的漫長曆史中,我國古代不斷湧現出一些名醫、大醫。今天,在與新型瘟疫的抗爭中,又出現了鍾南山、李蘭娟等名醫、“國士”,他們的名字會與古代醫林先賢一樣,被人們銘記、敬仰。(嵇立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