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为什么不当老大?

精彩激情


诸葛亮为什么不当老大?

诸葛亮和曹操从本质上就是不一样的,曹操为了一统天下不惜篡汉自立,而诸葛亮是从维护朝纲伦理出发中兴汉室的。

我认为,诸葛亮没有当老大有以下三点原因。第一,诸葛亮高风亮节,在刘备的托孤之任下,绝不会担负篡汉的罪名;第二,名不正则言不顺,诸葛亮若是有异心,五虎将的后代还有魏延等人恐怕都不会答应,从而只会毁了自己打下的基业;第三,诸葛亮本身就手握蜀汉的最高权力,根本没有必要去争皇位。

  • 从诸葛亮的名节来看

早年诸葛亮隐居于南阳时,就已经是才能卓著了。他若是想要追求功名利禄,恐怕早就得到他想要的一切了。他期待的是能够遇到一位明主,让自己的才华得到施展,使自己最终能够成为周公那样的人。

诸葛亮曾在《诫子书》中写道:“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意思就是说,一个人只有清心寡欲才能有明确的方向,才能达到深远的境界。这句话是非常具有道家哲理的,从而也表现了诸葛亮对于世俗的功名利禄并不是很热衷的。

在刘备白帝城托孤的时候,诸葛亮若是有心于皇位,可以名正言顺的接手,只是他的高风亮节,是绝不会允许自己用自己一身的名望去换取篡汉的罪名的。

  • 从诸葛亮的眼界来看

三国后期,当时的局势是不允许诸葛亮做皇帝的。在蜀汉内部,诸葛亮要是做了皇帝,那么就会名不正言不顺。刘备军队的主要战力就是以五虎将为首的,那么,五虎将的后代以及魏延这些人就不会同意诸葛亮坐皇位,进而就会使得蜀汉政权分裂;在蜀汉外部,还有曹魏和孙吴两家虎视眈眈,以诸葛亮的见识和谨慎的性格,也绝不会去做亲者痛仇者快的事,致使让自己辛辛苦苦打下的基业白白葬送掉的。

  • 从诸葛亮的权位来看

刘备死后,蜀汉的军政大权就掌握在了诸葛亮的手里,而且刘禅一直称诸葛亮为相父,所以,诸葛亮的地位实际上就已经是太上皇了。所以,诸葛亮根本就没必要也绝不会冒天下之大不韪,废掉刘禅自己而代之的。

所以,从诸葛亮自身和当时的局势来看,诸葛亮都不会自己去做蜀汉的老大的。


历史之味


首先来纠正一下提问者问题,诸葛亮为什么不当老大?不知你所提到的这个“老大”具体指的是那方面?老大指的是帝王?还是诸葛亮在谋士中的地位?如果是谋士中得地位,诸葛亮自然称得上老大,因为军师的称呼不是白给的,如果所指帝王,那下面我就来给你详细说说。

本命:诸葛亮(公元181年-公元234年),字孔明

别称:卧龙先生

所处时代:三国时期

诸葛亮像

人物简介:诸葛亮,字孔明,号卧龙(也作伏龙),汉族,徐州琅琊阳都(今山东临沂市沂南县)人,三国时期蜀汉丞相,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散文家、书法家、发明家。在世时被称为武乡侯,死后追谥忠武侯,东晋政权因其军事才能特封他为武兴王。其散文代表作有《出师表》,《诫子书》等。曾发明木牛流马、孔明灯等,并改造连弩叫做诸葛连弩,可以一弩十矢俱发。于建兴十二年(公元234年)在五丈原(今宝鸡岐山境内)逝世。被追谥为忠武候,故后世常以武侯、诸葛武侯尊称诸葛亮。诸葛亮一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忠臣与智者的代表人物。

诸葛亮不称帝:三种原因

1、蜀汉之所以能三分天下,就因为姓刘,诸葛亮才智双全。他应该能够很清楚地意识到,蜀汉之所以能够三分天下,就因为姓刘,先主起兵之初就自称是中山靖王的后代,以正统自居的刘备身边不乏名士富豪追随,也为他夺取刘璋基业出师有名。而同样精明的曹操也是挟天子以令诸侯,虽然做到为王,但自己却不称帝!

诸葛亮像

雄霸江南的孙权也始终以吴侯自居,直到魏、蜀称帝后他才登上皇位。刘备称帝也是在汉献帝被废后,以代帝的名义而为,三位雄才大略的枭雄都轻易不登皇位,其目的已经很明显。都是害怕成为别人口诛笔伐的对象,作为蜀汉奠基者之一的诸葛亮更是明白这一道理,如果他夺取了蜀汉的天下,则必然会成为众矢之的。

2、北伐其实有个很大原因在于平衡蜀汉内部势力与缓解内部矛盾,蜀汉三大政治集团分别为荆州集团、东州集团、益州集团。基本执政是以荆州集团为核心拉拢东州集团打压益州集团,其中荆州集团最忠心,但随夷陵之战后元老死伤惨重,益州集团里有一批人如杜琼、谯周、周舒、周群等益州名士,他们都是“身在汉营心在曹”,散布蜀汉政权要灭亡的舆论,诸葛亮是将内部矛盾转移至曹魏的外部矛盾,以诸葛亮一生谨慎怎会不知称帝后加剧矛盾使蜀国灭亡,百害无一利。

3、诸葛亮是儒生,在卧龙岗每每自比管仲,我们姑且想诸葛亮作为文人的理想做个宰相,辅佐君王成就大业。

白帝城托孤图

诸葛亮最终选择辅佐刘备,不会只是曹操和孙权集团人才济济得不到重用,三国虽气数已尽,但人心仍在汉,他心系汉室也是其中要原因。

先有先主三顾茅庐。后有白帝托孤,是知遇之恩,是知音难觅,“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白帝托孤有人说是试探,其实那是无言的信任。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等等诗人的唱叹,入武庙十哲和蜀地以及后世的声名,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八个字名副其实。记得《倚天屠龙记》里灭绝师太说天下英雄难道是自封的吗?所以我相信诸葛亮不会有称帝的野心。


历史的传递者


诸葛亮是个很有主见的人,李严曾经劝诸葛亮上九锡,其实就说诸葛亮有称帝的野心。诸葛亮给李严写了封信:吾与足下,相知久矣,可不复相解!足下方诲以光国,戒之以勿拘之道,是以未得默已。吾本东方下士,误用于先帝,位极人臣,禄赐百亿。今讨贼未效,知己未答,而方宠齐、晋,坐自贵大,非其义也。若灭魏斩睿,帝还故居,与诸子并升,虽十命可受,况于九耶!意思就是先皇帝重用我,我现在位极人臣,待遇那么好。

所以诸葛亮不当的原因有以下几条:

其一,诸葛亮是个读书人,“秀才造反三年不成”。何况诸葛亮本身就有一股优柔寡断的劲儿,谨小慎微,这和开国君主的魄力没法相比。诸葛亮清楚,自己不是当皇帝的材料。我们看他的《诫子书》,“谄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云云,知他的性格,多内省而自敛。故不会当皇帝的,他太重情义。\r

其二,诸葛亮政敌太多,事实上诸葛亮内部人心不齐,不仅刘禅对他心里不服气,就是李严廖立魏延等大将也虎视眈眈,赵子龙虽然听诸葛亮的话,但是一旦诸葛亮有造反的意图,赵云无疑是第一个要带头勤王的人。刘备对赵云的知遇之恩,这是让赵云记在骨子里的。\r

其三,外患太大。诸葛亮六出祁山,曹魏依旧龙盘虎踞,江东孙权虽然表面上是同盟,可骨子里一旦发现蜀汉出现破绽,也是靠不住的。当年刘备关羽不就死于孙权之手,没有无缘无故的爱。谁也不会做谁一辈子的坚强后盾,尤其是国与国之间,向来就是有利益就能绑在一起。\r

其四,蜀汉弹丸之地,国内经济又不景气,诸葛亮是个讲究名节的读书人,一旦称帝不成功,就是董卓袁术一样的人,被人贻笑大方。

同时也会留下骂名。

其五,刘备把诸葛亮推到历史死胡同,章武三年春,先主于永安病笃,召亮于成都,属以后事,谓亮曰:“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亮涕泣曰:“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先主又为诏敕后主曰:“汝与丞相从事,事之如父。”刘备说:你比曹丕强的太多,你肯定能做大事情,你认为我的孩子可以辅佐,就辅佐。如果不行,你可以当成都之主。诸葛亮当时就吓傻了,泪如雨下。表了自己的忠心。刘备又对刘禅说:我死之后,诸葛丞相就是你爸,把刘禅给了诸葛亮。哪有干老子夺儿子江山的。刘备这一招高明。难怪康熙皇帝说刘备有帝王之术。\r

其六,诸葛亮从小就没有当皇帝的野心。刘备有,小时候就要拿桑树做华盖;刘邦看到秦始皇时也说大丈夫应当如此。诸葛亮一直以管仲乐毅自比,这两个人都是朝廷大臣,辅佐别人成就大事的。当皇帝,诸葛亮不行。压根也没想过。




青峰酒史


古人义字当先,而像诸葛,以他的人格来说,士为知己者死,刘备对于他有超级的知遇之恩,他又信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高尚精神,所以他就没有当老大的思想。再者,时代对他们这些有识之士也有一定影响。韩信会带兵,多多益善;刘邦虽只能十万,但他可以御将。同样的,刘邦也有此方面的优点,还有就是,人家相对来说师出有名,刘氏皇族的毕竟。

此外,别看演义里刘备对诸葛言听计从的,事实上刘备对诸葛是防着一手的,在刘备活着的时候,诸葛虽然挂着军事的名号,但是并没有开过幕府,还是在刘备死后自己开的呢!

白帝托孤,以乾隆皇帝的见解,这个也是刘备的手段之一,有说法就是,“能辅则辅,不然取而代”这是故意的!当时诸葛都被他吓死了!硬生生挤出来个“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总的来说,诸葛不做老大,是一个比较得人心的做法,环境,时代,个人因素都很多,不是一种冲动就可以的


历史爱好者小松


刘备托孤时托孤了诸葛亮还有李严,目的就是让,这个没什么朋友李严去牵制诸葛亮,还有个在汉中的魏延。而且在托孤时诸葛亮不仅时托孤之臣,还被刘备封为了刘禅的干爹,哪有爹夺儿子江山的。看诸葛亮死了刘禅立马把丞相一分为二了


宋世帝宋成


导语:

没必要

1、手握实权,没必要靠上位来提升操作指挥配置。

2、若诸葛亮自行篡位, 他就与曹操无异,何以“光复汉兴”而北伐。

3、大背景,篡位哪里那么好篡,人家王莽被求着做皇帝了还要各种推脱各种祥瑞各种演戏,更何况名不正言不顺。

4、当时诸葛亮名声在外,良相,是相,一把篡位,贤臣良相瞬间变诸葛老贼,当时的名士都那么要脸,这一篡位,舆论压力惊涛骇浪,诸葛亮怕是要自刎而死,就算不至于此名声怕是也不会好听,名士很注重这玩意儿。

5、诸葛亮本身的高风亮节和对刘备的情谊与欲望的天平,更倾向于前者。

总体的来说,篡位对诸葛亮而言弊是大于利,一点好处没有还要被骂,还要被你们这些现代人骂诸葛老贼,搞不好还给我弄个三国三大贼,曹司马诸葛三贼鼎立,诸葛亮我兢兢业业大半生,末了末了没多少日子了,这个亏咱吃不起呀!!






大爆炸98


爱历史!专注中外历史!欢迎大家关注我!【历史介绍者】了解更多你不知道的历史细节!

聊起诸葛亮,1994版《三国演义》中唐国强老师出演的诸葛亮经典形象让我们这一辈人难以忘怀。

●诸葛亮

在蜀国上至王公大臣,下到普通百姓,都认为诸葛亮比阿斗更适合坐皇位,当时诸葛亮并没有顺应民意取阿斗而代之。

★『阿斗名字的新解』

从刘备给儿子阿斗取的学名——刘禅,刘是本姓,禅怎么理解呢?最直接的意思是禅让。

●刚出生时的阿斗

分析刘备给阿斗取名时的心理就知道他的苦衷。刘备比诸葛亮大20岁,当阿斗出生的时候,刘备知道他肯定先诸葛亮而去,今后蜀国的天下肯定需要诸葛亮来辅佐阿斗,所以取名为刘禅,意思是提醒诸葛亮,如果阿斗才能不足以担当重任,他随时可以取代阿斗。

影视剧中,白帝城托孤时,刘备流着泪向诸葛亮说出遗嘱时的那番话,太经典了。

诸葛亮心里肯定充满了对刘备的感激之情。

★『儒家道德观念』

一个人接受的教育观念对人的未来职业发展举足轻重。

大家都知道诸葛亮很重情义,当然这与小说《三国演义》的人物形象有很大关系。

汉朝直接抛弃道家学说,唯独遵从儒家思想,并将儒家思想立为唯一的正统思想。

仁义礼智信是儒家思想的核心和精髓,“义”字排在第二位,可见义在儒家思想中占据多么重的份量。诸葛亮熟读儒家经典,“义”字核心要义已经深入他的骨髓。对诸葛亮而言,“义”在他心中就像一把干柴,亟待一根火柴。

诸葛亮稳坐卧龙岗,熟读经典,深刻分析天下大势,他在苦苦等一个人,那个人能让他实现心中匡扶天下的抱负。

此时,刘备来了,三次试探,诸葛亮终于得出一个结论,你就是我要找的人。因为冥冥中我多看了你一眼。

刘备与诸葛亮这两个年龄相差20岁的两代人在卧龙岗彻夜畅谈天下大势,此刻他们是知己,没有年龄的差距,唯有心心相惜。

诸葛亮对刘备是充满感激之情的。如果没有刘备的三顾茅庐,也就没有诸葛亮的美名和地位。

●三顾茅庐漫画

曹操对诸葛亮的评价十分中肯,他曾经说过,诸葛亮在刘备军中最好的位置是做忠臣。

所以当刘备让诸葛亮在适当的时候可以取而代之时,诸葛亮没有这么做。

★『榜样力量』

曹操与诸葛亮是同时期的人,但曹操比诸葛亮大26岁,这是两代人。作为晚辈,诸葛亮可以看到曹操在东汉的所有动作。

诸葛亮何等聪明的人,难道他不知道,与其取而代之被天下人唾弃,被后代历史口诛笔伐,还不如学习曹操的做法“挟天子以令诸侯”。

只不过,阿斗是愿意的。至少表明上没有表现出反对。

所以诸葛亮不可能取而代之。

★『蜀国权贵』

首先,关羽、张飞绝对不会答应诸葛亮取代刘禅。桃园三结义不是吹出来的,这种结义关系至少在他们三人身上得到充分体现。

●从左到右:关羽、张飞

其次,刘禅身后的几位背景身后的女性不会答应。刘禅的母亲穆太后(吴懿妹妹),麋太妃(糜竹妹妹)以及孙夫人(孙权的妹妹),媳妇张皇后(张飞次女)。

●影视剧中的糜夫人

最后,追随刘备的一批忠诚老臣不会答应。例如,李严,赵云,糜竹等。

●从左到右:唐国强老师出演的诸葛亮、赵云

所以,诸葛亮既没有取代之心,也没有取代的外界支撑条件。即使才高八斗,做一个忠臣是更好的选择。


问题:刘禅是真的傻吗?还是大智若愚呢?

各位朋友欢迎大家在评论区留言发表自己的看法!您的点赞和关注就是对【历史介绍者】最大的关心!


历史介绍者


诸葛亮只能当军师,当不了老大的!这是可以从后期刘禅继位后看出来的,诸葛亮事必躬亲,再强的人也没有多少精力来管一些芝麻绿豆大小的琐事,更何况是来治理一个国家。诸葛亮没有当领导的能力,不会放权,更不会集权,一些琐事拖累了太多,也耗费了太多的精力~~~





月淡风清


诸葛亮在历史上虽是忠臣、良臣的代表,但个人认为他是一个权臣,有无谋逆之心不知,但他确不具备篡位的条件。

首先,刘禅绝非小说中昏庸无能之人,幼年丧母,刘备续娶,刘禅不是独子,他是不缺竞争对手的,且宫中又无助力之人,他是处于劣势的,但仍能继承帝位;亡国投降后面对司马昭说出“此间乐,不思蜀”,成功的打消了司马昭的疑虑,最后善终,可见刘禅是一个聪明之人。

其次,白帝城诸葛亮并不是唯一托孤之人,虽李严后被贬为庶人,但赵云、魏延、王平、廖化仍在军中,指挥他们仍需借天子之名,诸葛亮若真敢谋反,上述诸人砍了他脑袋也是很轻松的事。

最后,曹丕得以篡汉,是因其父曹操确为汉室立下不世之功,先洛阳救驾败李傕、郭汜,后东征西讨剿灭各路叛逆,重新拿回汉朝的大半地盘皆曹操之力,若无曹操汉朝当亡于李傕、郭汜之乱,魏之朝臣皆曹操一手提拔,曹丕篡汉毫无压力,反观诸葛亮,受托孤之重,虽有忠诚之名,却无功于社稷,六处祁山未得寸土,最后亡于军事,空耗蜀国国力,所以诸葛亮若生篡汉之心,实属不自量力。


奥力喵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