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不起,我不相信“人間不值得”,希望你也不要信

去年下半年開始,“人間不值得”忽然成了一句流行語,而且有無數自媒體文章出來解釋“人間不值得”,為它尋找前因後果,讚賞它是一種豁達的智慧。而且,似乎還真的有許多人相信“人間不值得”。

但我只想說:對不起,我從來也不相信“人間不值得”。此外,我也希望你不要相信。


對不起,我不相信“人間不值得”,希望你也不要信

看看這次疫情期間無數的畫面:勇敢出徵的醫護人員,家人在出發前和他們申請擁抱,叮囑一定要保證安全;患病的人發視頻發文字,反覆表示自己還年輕,陳述對死亡的恐懼和對生命的眷戀;戴口罩的女孩在街上號啕大哭,對著路人狂喊“我爸爸沒有了我該怎麼辦啊”;殯儀館的車輛緩緩啟動時,泣不成聲的子女在後面一路小跑,喊著“媽媽,媽媽”…… 不只是親歷的人,就連隔著屏幕看到這一幕幕的我們,都感到極度的揪心,甚至有幾個朋友跟我說,有子女的人一定不要看這些畫面,會受不了。


對不起,我不相信“人間不值得”,希望你也不要信


對不起,我不相信“人間不值得”,希望你也不要信


離開喧囂熱鬧的舞臺,看看這真實的世界,看看那麼多對自己生命的眷戀,那麼多對他人安全的牽掛,你還相信那句輕飄飄的“人間不值得”嗎?

據說,“人間不值得”也是有理由的。當年李誕畢業之後滿懷理想去“南方系”就職,卻在春運前夕發現“為民請命”的記者也會託關係買火車票,在那一瞬間,“他的理想破滅了”,所以才有之後的“人間不值得”。

不過我總以為,這種故事年輕人來說還有點說服力,有過生活閱歷的成年人則不能當真。因為我們都知道,生活終究是複雜的,具體的。罕有完美無缺的英雄,也難有十惡不赦的壞蛋。更普遍的情況是,英雄可能在某些場合私慾膨脹,而壞蛋也可能在某些時候良心發現。窺見英雄的陰暗面,由此劇烈轉向,相信“人間不值得”是一種選擇,但未必是必然的選擇,因為由此理解人性的複雜,明白要始終做個好人並不容易,也是一種選擇。

說開來,對正義和善良的信仰,如果建立在“見不得陰暗面”的基礎上,那必然是脆弱的。某種程度上我們可以借鑑羅曼羅蘭的名言:在認清生活的真相之後,依然堅持對正義和善良的信仰,這才是真正的信仰。

當然,我更認可的方式是從小就完整接觸真實的世界,從小就不要對世界有任何不切實際的幻想,這樣才可以減緩成年之後“幻滅”的衝擊,避免“人間不值得”的轉向。

上個月去給小朋友辦幼兒園入園手續。在交給我們一大摞資料,交待完各種注意事項之後,園長跟我們有一段對話:

我們這裡從來沒接受過亞洲小朋友。不過你放心,我們擔心的不是語言問題。我是想問問你們,因為我們這裡提倡多文化共存的教育理念,所以200個小朋友裡有一些是“特殊的”。如果你們要入園,他的班上就有一個小朋友是盲人,看不見的。隔壁班上還有聽不見的、坐輪椅的小朋友。你們作為家長,會介意嗎?


哦,這些孩子真是不幸。不過我們完全不介意,讓他從小接觸這些,我們覺得是好事。


噢,那就好。雖然這是我們第一次接收亞洲小朋友,但我感覺應該會很好的,謝謝你們。

後來我和德國同事聊起這個事情,她們似乎都覺得很平常:“對啊,我從小也是這樣長大的。有這種經歷讓我覺得生命很可貴,自己很幸運,也要善待其他人……”

那一刻,我覺得自己也挺幸運。因為看起來,以後我不再需要向小朋友解釋,為什麼不要相信“人間不值得”。

愛護自己,同時給自己所愛的人以自由、尊重、支持,這是我認可的生活方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