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論中國古代“家訓”的發展及在現代社會的作用

<strong>家訓,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家庭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家庭對子孫立身處世、持家治業的教誨,對每個家庭成員個人的教養、原則都有著重要的約束作用。

中國人的家庭與外國人不同。外國人所說的家庭,指的是兩代的血緣關係,也就是父母和子女構成的小團體,至多把祖父母算做家庭成員;而中國的家庭是由多代血緣關係構成的大團體,與家族是一體的。特別是在古代社會,累世共居,同鍋而食的大家庭是一種普遍現象。比如義門陳氏,歷唐、五代及宋數朝,同居共財二百餘年,形成了三千七百人的封建大家庭。雖然它也是由一個個小家庭組成,但是大傢俱有共同利益,榮辱與共,共同遵守整個家族的族規、祖訓,組織嚴密,家法完備。而“家訓”就是規範家族和家庭內部成員思想和行為的一條準繩,從某種意義上說,是維繫家族生存繁衍的命脈。

淺論中國古代“家訓”的發展及在現代社會的作用

顏氏家訓

中國的家訓,發源於先秦,發展於魏晉,成熟於隋唐,極盛於明清,昇華於現代。

一、家訓的發展史

  • 先秦時期

《尚書-無逸》是中國最早的家訓。這是周朝時周公對成王的一篇告誡,“上自天命精微,下至畎畝艱難,無不具載”。這篇家訓每段以“嗚呼”起首,充滿了深嗟詠歎和反覆的警示,充滿了長輩對晚輩的諄諄訓導,意味悠長,發自肺腑。

先秦時期,是中國家訓的發源期,這時的家訓多以一種長輩對晚輩教導的口語形式存在,篇幅有限,但是和後世家訓一樣,充滿了對兒孫成材的期望,充滿了對家族興旺的期望。如《戰國策》中記載的蔡澤對兒子說的:“父慈子孝,夫信婦貞,家之福也”、《左傳》中季文子對史克說的:

“父義母慈,史友弟共,子孝,內平外成”,都屬於早期質樸的家訓。我們知道判定是不是家訓在於其內容是不是教導家族內部成員,是不是關乎家族成員為人處世的倫理準則,是不是與“治家訓子”有關,而並不是篇幅長短,因此上述內容被公認為中國最早的家訓。

淺論中國古代“家訓”的發展及在現代社會的作用

“家訓”開闢了一條傳播文化的新途徑。每個家庭具體情況不同,家庭成員的文化水平也參差不齊,所以家訓並不追求詞句的深奧,也不追求形式上的高雅,而是將諸子百家思想中的精髓,用一種簡明易懂或者琅琅上口的形式,以“家訓”的形式傳承下去,將深奧的道理講得通俗易懂,使之在親情的感染之下,在家庭成員中產生共鳴,為家人所接受。

  • 漢魏時期

從漢高祖劉邦作《手敕太子書》開始,直到魏晉以降,中國的家訓迎來了她的大發展時期。這期間著名的家訓很多,如班昭的《女戒》、諸葛亮的《誡子書》、嵇康的《家誡》、陶淵明的《與子儼等疏》等等。

魏晉時的家訓,是家裡的長輩們有意識的將自己教育子孫的思想記錄下來,以便子孫後代能夠習讀,是一種自覺的行為。


淺論中國古代“家訓”的發展及在現代社會的作用

諸葛亮

從這時起,家訓中對子孫品德修養方面的要求不斷提高,而不是先秦時那種籠統的告誡了。國人耳熟能詳的諸葛亮的《誡子書》中就有對兒子諸葛瞻品行的期望:“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澹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還有劉備告誡劉禪的“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惟德惟賢,能服於人”,都是家訓中的名句,得以流傳千古。

漢魏時期家訓迎來大發展是因為自漢武帝之後,儒家學說成為了社會的主流思想。所以儒家的“德”和“孝”,做為維繫家族宗法結構的核心,必然會被整個社會樹立成思想的主流和標杆。為了家族的繁榮和發展,就必須要適應社會的發展,以儒家核心內容去教育家族內部成員,而家族的長輩也有義務成為後輩的導師和楷模,這就是漢魏時家訓大發展的原因。

  • 以《顏氏家訓》為代表的隋唐成熟期

隨著《顏氏家訓》的出現,中國古代家訓邁入了成熟期。《顏氏家訓》被譽為“家訓之祖”,雖然有人說顏之推是北齊人,但是這部家訓成書於隋文帝平陳之後,是史學界的公論。

淺論中國古代“家訓”的發展及在現代社會的作用

《顏氏家訓》涵蓋了傳統家訓的方方面面,之後的各種家訓基本上都沒有超出這部家訓的內容範疇。它分為二十篇,闡明瞭家訓的必要:<strong>“上智不教而成,下愚雖教無益,中庸之人,不教不知”,所以對子女的教育“當以疾病為諭,安得不用湯藥針艾之哉?”

《顏氏家訓》中貫穿了儒家的思想。在序言中,它就提出了“聖賢之書,教人誠孝,慎言檢跡,立身揚名”,所以做人首要是“慎”,而後是“勉學”,在做到這些之後,再去“睦親”,其後“治家”。因此《顏氏家訓》以其全面、豐富的家教內容,成為中國家訓成熟的標誌。

  • 明清時的鼎盛

自從宋朝建立了“程朱理學”這一儒家體系學說之後,對社會每個個體自覺的以傳統的道德規範來約束自己的要求很高,教育的目的也是以學會做人為目的,主要是“成人”的教育,而不是注重“成才’的教育。當時社會的主流思想是”志於道德者為上,志於功名者次之,志於富貴者為下”。

淺論中國古代“家訓”的發展及在現代社會的作用

宋代之後,統治階級將儒家的“修身、治家”思想在全社會進行推廣,所以此時的家訓中,對修身治家不再泛泛而談,而是有了具體而詳盡的內容。比如在“孝”道上,明清的家訓不但要求子孫能做到“孝悌”,還把“孝”當做“天之經,地之義”,指出“孝必貴於忠。故君子行其孝,必為忠貞”。

明清時的家訓有一個特點,不再把功名當作唯一追求,基本上都有“富貴二字,暫時之榮寵也。恃以子孫者,耕與讀矣”的思。也就是說,把讀書修身放在第一位,把仕進放在第二位,把讀書當做明道理,做好人的前提。這是家訓在發展過程中的進步。

二、家訓對古代社會的影響

<strong>中國古代家訓,以《顏氏家訓》和《戒子通錄》影響最大。

《顏氏家訓》開宗明義,首先指出家訓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因為“人在年少,神情未定”,所以家裡長輩的一舉一動,都會在潛移默化中影響後輩,“與善人居如入芝蘭之室,與惡人居如入鮑魚之肆”,因此家族中,每一個人都要勤奮學習,不但要學習聖賢書,也要學習做人的道理。


淺論中國古代“家訓”的發展及在現代社會的作用

顏家對子孫的學習很重視,要求子孫學習要趁早。因為人小時候,沒有什麼邪念,可以聚精會神、專心致志的學習,不容易受到外界干擾;大了之後,思想複雜化了,記憶也減退,就失去了學習的最好時機。

一個家庭有著眾多成員,如何團結,如何治家,是困擾許多家庭的大問題。特別是父子之間、夫妻之間、兄弟之間,是最為親密的,但是世上卻出現了許多父子反目、兄弟成仇和夫妻不和的現象,這都是“舉家失度”造成的。所以治家也如治國,要寬嚴相濟,省約為禮。父子也好,兄弟也好,夫妻也好,都要各安本份,各盡其職,家庭成員之間切不可貪榮求利。每一個家庭成員都要按照自己的長處,為家庭出力,切不可“恥涉工商,羞務工伎,飽食醉酒,忽忽無事”,好吃懶做。

做為家長,是一個家庭的表率,一定要先已後人。否則就會“父不慈則子不孝,兄不友則弟不恭,夫不義則婦不順”。雖然此家訓中也有一些重男輕女的言論,但是總體來說,還是封建社會一部極具教育意義的典範。

《戒子通錄》是宋代之後另一部影響巨大的家訓。它並非某一家的家訓,而是將周朝以來各家家訓的內容進行整理和彙編而成,“博採經史群籍,凡有關庭訓者皆節錄其大要。”更為難得的是,《戒子通錄》裡面不但有父訓,還收錄了母訓。


淺論中國古代“家訓”的發展及在現代社會的作用

《戒子通錄》蒐羅了西周至北宋歷代的家訓精義,經史子集無不涉獵,既有有專著,還有散文和詩歌,具有相當大的廣博性。它不但闡述了做人為什麼要孝敬父母、和睦親長,還教導人要勤奮學習,恭敬守禮,慎言慎行。是與《顏氏家訓》齊名的另一部優秀的家訓。

三、家訓的作用與意義

因為古代社會都是以家庭為本位,是一種“家”與“族”構成的共同體,也是社會的基本組成方式。對於一個社會來說,千千萬萬個家庭都能知禮守法,對社會的安定和發展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對於統治者來說,需要一種世家大族的家族去輔助統治階級進行社會管理,加強對人民的控制,保證社會穩定,鞏固地主階級的統治。

古代家族是以血緣關係為紐帶聯繫在一起的,但是僅僅有血緣關係,尚不足維護家族的穩定和有序發展。因為每個族人的思想不同,素質也有高有低,必須要有封建宗法制度進行管理和規範。而家訓就是宗法制度中規範人行為的一種有力武器。


淺論中國古代“家訓”的發展及在現代社會的作用

古代統治階級

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越來越認識到家訓的重要性,家訓的內容也更加明確和成熟。正如司馬光說過的那樣:“夫家之有規,猶國之有經也。治國不可無經,刑家不可無規”。這種把家規與國法放在同樣高度,把教育子孫當做家族繁衍和發展最重要的事情的觀念,也得到了整個社會的普遍認同。特別是在明清時期,社會上“人生至樂,無如讀書;人生至要,無如教子”的觀念深入人心,家訓也逐漸與族規、國法一樣,成為維護社會穩定的三大利器之一。

從內容上看,每個家族的家訓,雖然各有不同,但是總體上是保持一致的。任何一部家訓,都把重綱常,孝父母,敬尊長、節儉持家、兄弟和睦當做重要內容,而這些也都是當時社會對每個個體的要求。上至帝王將相,下至販夫走卒,每個人都受過家訓的教育,連不識字的人,也至少聽過口頭上的家訓教育。李世民的《帝誡》、康熙的《庭訓格言》都表明,家訓是每個社會中的個體都要遵循的規範,與人的身份地位無關。

四、家訓在現代如何轉型

近現代以來,隨著傳統儒學不再成為社會的統治思想和統治手段,家訓無論是數量上,還是影響力上,都不同程度的出現了衰落的跡象,也產生了一些獨特的變化。

自從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主義之後,中國人也迎來了思想上的大變革。新中國成立後,共產主義思想成為社會的主流,愛國主義、集體主義和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成為社會的主流思想,以往充滿儒家思想的家訓在對人的教育上已不完全符合時代的發展,甚至許多家訓中存在封建迷信和重男輕女的思想,所以在一段時期被視為封建糟粕,被有意的忽視了。

淺論中國古代“家訓”的發展及在現代社會的作用

魯迅

新時代需不需要“家訓”呢?我個人認為完全需要。我們完全可以對傳統的家訓進行改造,取其精要,去除糟粕,讓它成為一種良好的家庭教育,服務於現代,服務於人民。

其實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中,有很多重視家庭教育的。劉少奇在《給劉允若》的信中指出:“在任何時候,任何問題上都要首先考慮集體的利益,把個人願望、個人利益擺在服從的地位。當個人利益同集體利益發生矛盾時,應該為了集體利益犧牲個人利益。你應該下決心成為這樣一種人。”這實質上就是老革命家的家訓。

許多現代傑出人物也給自己的子女留下了許多具有時代特點的家訓。傅雷在他的《傅雷家書》中對子女的要求是“學問第一,藝術第一,真理第一,愛情第二”,這是一種不冠以“家訓”名稱,但卻有“家訓”實質的新時代的家訓。


淺論中國古代“家訓”的發展及在現代社會的作用

今天的社會,打破了舊的秩序,組成社會基本因子的傳統大家族的組織結構演變成一個個小家庭結構,共產主義思想也代替儒家思想,成為社會的主流。但是我們並不能因為這些變化,而忽視對子女的教育。教育只有從娃娃抓起,才能讓每個人都能從小樹立正確的三觀,長大後成為對社會有用的人。

今天社會上還有一部分人對家訓的意義和作用認識不足,因此也不重視家訓的作用。其實早在三十年代,魯迅先生就呼籲過重視家訓,只是在那個年代沒有被腐朽的政府採納而已。

<strong>“家訓”是中國的傳統文化,他通過具有血緣關係的家庭成員來傳播,比任何一種教育方式都更早、更親切,也更能影響到每個人。它可以在潛移默化中對人進行教育和薰陶,並深入骨髓的影響人的一生。這是中華傳統文化的優越性,也是中華民族每每在危機關頭能屹立不倒的根本原因。正如當前的“新冠疫情”爆發之際,無數中華優秀兒女,向著危險逆行而上,用自己的血肉之軀,換回中華民族的平安。他們一定都是具有良好家教的優秀兒女,雖然他們也許沒有讀過任何一本《家訓》,但是我相信,在他們小的時候,他們的父母對他們進行過“家訓”,所以中國人的精神和文化,才能那麼深的溶入他們的血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