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的學與問 第一章

✍️✍️✍️學部✍️✍️✍️

原文:

道可道非恆道。名可名非恆名。

無名萬物之始;有名萬物之母。

(本人認為此前兩句近似老子原話,“故”字以下言論疑似後世附會。)

故恆無慾以觀其眇;恆有欲以觀其所徼。

兩者同出,異名同謂。玄之又玄,眾眇之門。

《道德經》的學與問 第一章

問部

一、問古今之義

道:在通行本第三十八章裡已經解釋過“道”的含義即“正確的路”,不再過多贅述。

《道德經》的學與問 第一章


名:合情合理地理解為“概念”,具體的叫“名字”。所謂合情,古人的資料來源--體驗--有限,所謂合理,文字有限,不得不一字多義地反覆使用,不能過分地要求其必須一一對應--我們尚難完全做到;其實我們能感覺到古人在努力地讓後人明白。

名的原始義是什麼?口字形既可以指代嘴,也可以代指聚邑,那麼,名到底是“晚上喊名字(交流)”的含義還是“月照聚邑”表示明亮?必須看看“明”的古字形。

《道德經》的學與問 第一章

我們發現古人用“日月共照”示意明亮,因此,名只能解釋為“夜裡由於黑暗,難識別,所以喊符號或名字對答”。

名字怎麼來的呢?於是很容易聯想到“命名”,那再來看一下“命”的字形演變。

《道德經》的學與問 第一章

命字上面一張向下的“口”,下面是個跪坐的“人”,什麼意思?好像是一個說話者在和一個傾聽者叨咕些什麼,什麼呢?我們接著看一下“令”的由來。

《道德經》的學與問 第一章

沒有看錯,“命”和“令”是同一個字,後來多加個“口”的指示“語言交流”,引申為“指使、(口語)決定、主宰”,而原字形的“令”就偏向於表示“供傳閱、轉達的(文言)決定”,不過,在白話文成為主流以前的文言文中,它們是相通的,也可以互換使用。補充地說一點:命也反向引申代指“主宰生命的事物”以及“生命個體被主宰的狀況”,“令”卻沒有這層意思。

這種現象在語言學上叫做“同音必同源,同源必同義”,是分化導致的意思不同。

眇:模糊、微小、細微、精微。

“眇”字本義是“少一隻眼睛”?不,是指獨眼聾,怎麼講?看不清,什麼看不清?進一步引申成“細小、微小、精微”,與“渺”同根。

“渺”本義就是模糊,加上“水”,表示看不清的水,引申為“無邊無際的水--江河湖海洋”,進一步引申為“浩渺、博大”等義,而“渺茫”是從本義的,即“模糊不清”,亦即“沒有、空無”。

索性再多認清幾個,“小”、“少”、“多”。

《道德經》的學與問 第一章

三不是多的意思嘛,咋是小呢?需要從“近看大遠看小、高的大低的小”這個角度理解,依此,底部加個單點指事符號即是“少”。

《道德經》的學與問 第一章

“多”字呢?怎麼圓?不是圓,是追根溯源求索原始義。

《道德經》的學與問 第一章

一個聚邑(的人)加上另一個聚邑(的人),自然就是“多”的含義,退一步說,就算後來被訛變為兩個月亮,也是光線充足即“多”之義。必須較真,到底是兩個聚邑還是兩個月亮?那,觀察一下“月”字和“夕”字。

《道德經》的學與問 第一章


《道德經》的學與問 第一章

我們發現,“月”字中間有一點--指事符號,偶爾也沒有那一點,怎麼回事?繼續看看她的伴侶--太陽。

《道德經》的學與問 第一章

“日”字也是同樣的情況......

今人有寫錯的時候麼?古人就不犯錯?再者,古文字什麼時候基本上實現統一的?秦朝,說明之前寫法不一,但都指代相同的東西。

所以,“兩個聚邑”或者“兩個月亮”疊加表示“多”,都可以接受,不接受也無從考證了。

兩者:有與無。

“道可,道非,恆道。名可,名非,恆名。無名,萬物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本人認為如此斷句是正確的。)

簡扼釋意:

正確的道(方法論),(好像)有時候對,有時候又不對,這才是永恆的道--隨時空變化而變化。

“正確的道(概念)”這個概念是對的,而“正確的路(具象)”是不能用來解釋“道”的,(因為具體的路的名字會因時間變化而更改,)永恆的稱呼是這麼來的。

(再說了,)事物一開始是也沒有具體的符號名稱,(時間長了,認識久了,為了辨認)萬事萬物才有了稱號名字,那一刻起,它便成了(對應事物的)始祖。此句意思是說作為方法論的道是一直存在的,而作為路的名字的道是因人產生的,進一步說明“道”是抽象的概念,不是具象的事物的名字。

玄:先看字源。

《道德經》的學與問 第一章

很直觀,一股麻線或絲線,“玄”字原始義是“沒有地方固定的麻線或絲線”,引申為“不固定”,進一步正向引申為“不確定、難以捉摸、難測未知”等義。為什麼如此解釋?生拉硬扯、牽強附會?不,合情合理的聯想和想象。

一起看看“懸”字的古體,便於更好地理解“玄”的古義。

《道德經》的學與問 第一章


《道德經》的學與問 第一章

懸的本字是“縣”,後來被分化使用了而已。起初,就是指“把線擰成股掛起來即固定起來”,反向追索便可以推知“玄”的原義。

徼:邊界,引申義為終極、極大。“太極”、“陰陽”等等概念放在合適的章節討論。

二、問中外之論

此處暫時留白。

《道德經》的學與問 第一章


三、問自己之知行

《道德經》的學與問 第一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