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的学与问 第一章

✍️✍️✍️学部✍️✍️✍️

原文:

道可道非恒道。名可名非恒名。

无名万物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本人认为此前两句近似老子原话,“故”字以下言论疑似后世附会。)

故恒无欲以观其眇;恒有欲以观其所徼。

两者同出,异名同谓。玄之又玄,众眇之门。

《道德经》的学与问 第一章

问部

一、问古今之义

道:在通行本第三十八章里已经解释过“道”的含义即“正确的路”,不再过多赘述。

《道德经》的学与问 第一章


名:合情合理地理解为“概念”,具体的叫“名字”。所谓合情,古人的资料来源--体验--有限,所谓合理,文字有限,不得不一字多义地反复使用,不能过分地要求其必须一一对应--我们尚难完全做到;其实我们能感觉到古人在努力地让后人明白。

名的原始义是什么?口字形既可以指代嘴,也可以代指聚邑,那么,名到底是“晚上喊名字(交流)”的含义还是“月照聚邑”表示明亮?必须看看“明”的古字形。

《道德经》的学与问 第一章

我们发现古人用“日月共照”示意明亮,因此,名只能解释为“夜里由于黑暗,难识别,所以喊符号或名字对答”。

名字怎么来的呢?于是很容易联想到“命名”,那再来看一下“命”的字形演变。

《道德经》的学与问 第一章

命字上面一张向下的“口”,下面是个跪坐的“人”,什么意思?好像是一个说话者在和一个倾听者叨咕些什么,什么呢?我们接着看一下“令”的由来。

《道德经》的学与问 第一章

没有看错,“命”和“令”是同一个字,后来多加个“口”的指示“语言交流”,引申为“指使、(口语)决定、主宰”,而原字形的“令”就偏向于表示“供传阅、转达的(文言)决定”,不过,在白话文成为主流以前的文言文中,它们是相通的,也可以互换使用。补充地说一点:命也反向引申代指“主宰生命的事物”以及“生命个体被主宰的状况”,“令”却没有这层意思。

这种现象在语言学上叫做“同音必同源,同源必同义”,是分化导致的意思不同。

眇:模糊、微小、细微、精微。

“眇”字本义是“少一只眼睛”?不,是指独眼聋,怎么讲?看不清,什么看不清?进一步引申成“细小、微小、精微”,与“渺”同根。

“渺”本义就是模糊,加上“水”,表示看不清的水,引申为“无边无际的水--江河湖海洋”,进一步引申为“浩渺、博大”等义,而“渺茫”是从本义的,即“模糊不清”,亦即“没有、空无”。

索性再多认清几个,“小”、“少”、“多”。

《道德经》的学与问 第一章

三不是多的意思嘛,咋是小呢?需要从“近看大远看小、高的大低的小”这个角度理解,依此,底部加个单点指事符号即是“少”。

《道德经》的学与问 第一章

“多”字呢?怎么圆?不是圆,是追根溯源求索原始义。

《道德经》的学与问 第一章

一个聚邑(的人)加上另一个聚邑(的人),自然就是“多”的含义,退一步说,就算后来被讹变为两个月亮,也是光线充足即“多”之义。必须较真,到底是两个聚邑还是两个月亮?那,观察一下“月”字和“夕”字。

《道德经》的学与问 第一章


《道德经》的学与问 第一章

我们发现,“月”字中间有一点--指事符号,偶尔也没有那一点,怎么回事?继续看看她的伴侣--太阳。

《道德经》的学与问 第一章

“日”字也是同样的情况......

今人有写错的时候么?古人就不犯错?再者,古文字什么时候基本上实现统一的?秦朝,说明之前写法不一,但都指代相同的东西。

所以,“两个聚邑”或者“两个月亮”叠加表示“多”,都可以接受,不接受也无从考证了。

两者:有与无。

“道可,道非,恒道。名可,名非,恒名。无名,万物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本人认为如此断句是正确的。)

简扼释意:

正确的道(方法论),(好像)有时候对,有时候又不对,这才是永恒的道--随时空变化而变化。

“正确的道(概念)”这个概念是对的,而“正确的路(具象)”是不能用来解释“道”的,(因为具体的路的名字会因时间变化而更改,)永恒的称呼是这么来的。

(再说了,)事物一开始是也没有具体的符号名称,(时间长了,认识久了,为了辨认)万事万物才有了称号名字,那一刻起,它便成了(对应事物的)始祖。此句意思是说作为方法论的道是一直存在的,而作为路的名字的道是因人产生的,进一步说明“道”是抽象的概念,不是具象的事物的名字。

玄:先看字源。

《道德经》的学与问 第一章

很直观,一股麻线或丝线,“玄”字原始义是“没有地方固定的麻线或丝线”,引申为“不固定”,进一步正向引申为“不确定、难以捉摸、难测未知”等义。为什么如此解释?生拉硬扯、牵强附会?不,合情合理的联想和想象。

一起看看“悬”字的古体,便于更好地理解“玄”的古义。

《道德经》的学与问 第一章


《道德经》的学与问 第一章

悬的本字是“县”,后来被分化使用了而已。起初,就是指“把线拧成股挂起来即固定起来”,反向追索便可以推知“玄”的原义。

徼:边界,引申义为终极、极大。“太极”、“阴阳”等等概念放在合适的章节讨论。

二、问中外之论

此处暂时留白。

《道德经》的学与问 第一章


三、问自己之知行

《道德经》的学与问 第一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