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不习乎?

曾子每日对镜第三问:

传不习乎?

传不习乎?


专是不断收集,自成一体的能力。

传,张晏曰:信也,若今过所也。

如淳曰:两行书缯帛,分持其一,

出入关,合之乃得过,谓之传。

师古曰:今或用棨刻木为合符。

《释名》传,转也。转移所在,

执以为信也。

可见传是有持续定向收集信息

并加以综合整理形成体系,然

后丰富发展本体系的能力。

因此传意谓着知识体系的延续,

丰富,发展,重组与创新。

当然,不是什么都可以传的,

信方可以传。

即符合自然规律的东西才有可

能相传。所以传大多指对经史

的注释,传者,传其神也。

传不习乎?


曾子对镜第三问:

传不习乎?

一般的解释,此处的传指老师的传授,结合上文: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此处传应为从老师和朋友们的互动过程中获得的关于万事万物规律的认识,经过自己的综合归纳,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认知。然后将此认知用之于实践,检验并修证之,最后化为神识。

传不习乎?实际是个炼识化神的过程。

传不习乎?


夫子曰:学而时习之。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

曾子曰:传不习乎?

孔夫子与万事万物交而学习。

有子独钻研孝弟与仁。

曾子与朋友交而学习。

实际上,相交满天下,知心能几人?

这世界,最难得的,就是朋友。

高高山顶立,深深海底行。

圣人都是孤独的行者。

所以,曾子求忠,寄望于朋友,几

不可得。只能寄望于书本,从书中

获取对世界的认知。

然而,纸上得来终是浅。

儒生自此变书生。

若《大学》真是曾子所作,

曾子所传,大多来自于《诗》

与《书》,所以,欲通儒学,

非读诗书不可,那是源头。

传不习乎?


曾子曰:

吾日三省吾身:

为人谋而不忠乎?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传不习乎?

曾子每日对镜三问:

1.有幸生而为人,怎样才能心神合一,独立长存?

2.怎样才能通过与朋友的互动交流,提高对世界的认知,从而精神独立。

3.怎样综合这些认知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并通过实践检验修正之,最终化为自己的神识。

曾子三问,即是夫子学而时习之,不

亦说乎的具体化,曾氏学习之道,是

阳明心学的源头,脱离实际,偏向唯

心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