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学习新知识的时候觉得自己掌握了但是做题的时候还是不停错?

090124cyt


为什么学习新知识的时候觉的自己掌握了,但是做题的时候还是不停的出错。

因为理念上的会和实际操作对是有区别的,即便是理念全部都熟悉背过后,实际操作起来的经过是千变万化的,还得看我们自己会不会去灵活运用到实际题型中,这样才能真正知道自己会不会,要想少错题,不错题,就得多练习,熟能生巧就完美了,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就是这么来的[呲牙]



月光中的海洋904


为什么学习新知识的时候觉得自己掌握了,但是做题的时候还是不停的错?

好多同学都会遇到这个问题,就是上课的时候老师讲的明明听懂了,课堂练习题也都会,但是课后做题的时候就错了。这是为什么呢?

首先,课堂上,老师的思路引领着你往前学,你觉得思路清晰,听懂了,只停留在老师讲的时候听懂了,没有加入自己的独立思考和知识加工。课后做题的时候没有老师和其他同学的引导,不能对新知识有一个好的转化应用,做题是一团乱麻,会出错。

其次,一般在学习新知识的时候,老师在课程内容设置上是由浅入深,题目也是由简单到综合。课堂上的题目具有针对我,往往是对某一个具体的知识进行练习,就是为了巩固所学的新知识,题目考察的知识点比较单一,加上有老师同学的思路引导,感觉自己都会了。

最后,就是你做的题可能综合性比较强,并不适合当前新知识的练习。学习是一个漫长的积累的过程,积累到到一定层次,融会贯通,做题的时候才能得心应手!

一定要在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加上自己的思考,用自己的大脑对知识点进行加工整理,形成自己的思维,才能用到做题上。



瑾嫣默


以下4点供参考

第一,知识是背后的逻辑,而不是符号。

很多初学者会把知识理解为一串符号。简单举例,就像勾股定理A^2+b^2=c^2。这个知识点背后的逻辑是两个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那么这个知识点逻辑也可以表示O^2+p^2=q^2或者随便3个字母都可以代替。很多同学都会把购股定理记为一个公式,而不是一个逻辑。所以我们学习新知识,不要被表面的符号或文字所迷惑不要形成思维定式。背公式没有用,要理解逻辑。

第二,知识点的关联性

学习的时候都是单个知识点,一个一个的学习,不可能同时杂糅的学。那样的话是没人能学的会。但是我们做题练习的时候往往是多个知识点交叉在一起考。不会说我今天学了1+1=2,就考1+1=2。这是最简单初级的模式。随着年级的提高,到了初高中所学任何一个新知识点,都会掺杂到以前的知识点,一起来考察。所以就会出现,为什么新知识会,但是做题又不会。可能以前知识不熟练。

第三,提取模型的阅读能力

如果老师帮你读一遍题目,或者捋一遍题目里面的重要信息,大部分同学都是会做这道题。不是因为这道题难,也不是因为你想不通,不聪明,而是因为不能够把题目中的有效信息提炼成你所学的定理的模型。其实这是一种阅读能力的表现,不能够把文字信息翻译成你所学科目的模型。那么在以后的学习中就要多注意怎样提取关键信息,怎样剔除无用信息,要做刻意的训练!

第四,掌握不彻底,要独自复盘演练

我们感觉已经学会了知识点,其实只学会了这一道题目。没有学会这一类题目。真正的学会是自己从头到尾能够复述出来,能够独立快速的重复出来。这才算是有效的复习掌握。要不然稍微换个数字,稍微换一句话,换个表达,可能又出现了难题。

所以一定要独自的复盘,尤其是一道难题,涉及的知识点难以理解,比较抽象的时候一定要独自重复的去演练。

总结

学习有方法,思考最重要!要勤于思考背后的逻辑,勤于复盘演练。另外,要对新的知识点充满好奇,要有接纳新事物的心态。

希望对你有帮助


大索老师


我们都是从学生过来的,都会有这种经验:自我感觉这个知识点掌握的还可以,但一做题就会错,考试分数不高。举个例子,一座教学楼,我们都看到了有玻璃窗户,但是问题你多少个窗户,你肯定答不上来,因为你只是看到了,而没有仔细观察。

我以过来人的身份,用我的经验来分析一下这里面的原因。从俩方面分析,一个是新知识的掌握、理解、运用,另一个就是怎么来利用错题本来学习掌握知识?

一、新知识的掌握——理解——运用

学过大思修的人都知道:要使一个事物从一种状态变成另一种状态,需要经过一些量的变化,量达到一定的度后,才会引起质的转变。就像水,要想水从冷水变成开水,必须需要不断的加温,使水达到沸点时,才能把水烧开。明白了这个道理后,我们回到这个问题上来好好讲解下。

学习新知识,表面上觉得都会了,但是实际上是有点模糊的。想知道这个知识点掌握的怎么样,做题检验一下就知道了。做完题,你会发现,自己所掌握的知识点有很多模糊和确实的。做题就能认识到自己的不足,所以我们得多做题,通过做题,对所学知识进行巩固和运用。慢慢的你就会从最初的了解,到有深刻的认识,最后熟练掌握的过程。接下来我介绍一个学习方法来谈谈。

二、怎么来利用错题本来学习知识

有很多学习习惯好的学生,都会用到错题本的。错题本是一个不错的方法。它是把我们平时做题,大大小小的考试中,错了的题抄下来,为了方便以后查看复习,查找自己的知识漏点。学习变的有针对性,能很好的提高我们的学习效率。

因为我们之前错的题,由于自己的认识不深刻,在做此类型的题,还会继续错。利用这个错题本,对学习巩固知识,弥补缺陷漏洞有很大帮助。

怎样高效的使用错题本了?我比较喜欢用了方式是,用誊抄的方式,把这些错的题整理到一个专用的本子上。进行整理、分析、归类,分析出错误的原因,分清是答题大意,还是思考方式不对,还是知识理解错误,还是运费错误等等。分门别类的区分开来(最好用不同颜色的笔标注清楚),什么是知识性错误?什么是思维性错误?什么是运费错误等等,为以后翻阅错题提够方便,可以事半功倍。

这样反复的再学习,再掌握,再总结,再提高的过程,使我们对知识的更熟练,理解更深刻,对知识的掌握更牢固。







学而乐哉


就是看花容易绣花难的道理!

学习新知识的时候,你只是对新知识有一个基本的认识,想要融会贯通,灵活运用,必须要经过实践一段时间!

就比如说你要学会织毛衣,你原来一点都不会。有一个成熟的织毛衣的人来教你,它告诉了你这个针怎么用,并且亲自动手演示给你看。你看着是觉得非常非常简单,非常非常容易的,你觉得自己会了。

可是当你真正拿起针去织的时候,你会发现你根本就织不上来,根本就不会!

必须要经过一段笨手笨脚、错了再改改了再错、错了再改的一个过程,以后你才能够熟练掌握织毛衣这门技术!

学习新知识和这件事情是可以类比的!

这就是老师为什么会给你留课堂练习,然后再留家庭作业的原因!最后很多同学还必须要做一些课外练习来加深学习实践!

在学习实战的过程当中,每个同学才会发现自己哪里不够熟练、哪里还有不足,才能够不断的改进,才能把学习学的更好!

刚学完新知识,做题错题较多,是很正常的,是因为你所学的新知识还不够熟练,尤其是不能能够运用自如!

如同武学的最高境界是无招胜有招,学习达到了融会贯通的程度时,已经没有固定的招数了,只要你有问题就有相应变化的招数,就成为真正的高手了!


双勤讲学


各位大神都有比较全面的解答了。我就以自己的亲身经历来回答您的问题:

1. 从认知的角度看,任何新知识和技能的掌握基础是从记忆到理解,然后是应用。这是基础。

2.学习过程中还要克服遗忘曲线的影响,通过过量学习(比如新知识掌握需要的检验,至少重复50%),开始上升到能够自主分析和评估优劣,进而进行创造性的应用。才算彻底掌握。我自己把这个过程叫做内化。

就如学习编程一样,学习计算机基础和编程语言。可以开始写程序,但在没有创造任何的作品,哪怕很小的项目之前,能够说自己是程序员么?



阿郎小理科


有一句话说:

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是从知道到做到!

知道了,不代表能理解,理解了不代表理解深入,理解深入了,不代表能够用得出来,用的出来不代表得心应手。

绝大多数普通人之所以平庸一生,就是满足于浅层次的,我知道了。

要想能够做到真正领会,并且能够应用知识解决问题,以下几个亲身实践经验,仅供参考。

1.背诵

能记住,不代表能够运用,但更多的时候,更多的人是用的时候想不起来。最重要的知识点,一定要滚瓜烂熟,倒背如流。如果每背一句,还要想一想,回忆一下,就说明还没有真正掌握,很快就会还给老师。

2.解剖

教科书上的例题,老师讲解的典型习题,不能简单地满足于理解了老师的思路,满足于会做这个题。

一定要站在出题者的角度,问自己为什么这样出题?这道题运用了哪几个关键的知识点?这道题重点要考察什么?解决这道题最最关键的思路又是什么?这道题有什么典型性?

这样才能做到孔子讲的举一反三,通过一道题,反向复习知识点,梳理清知识点解决问题的思路。

3.变形

解决一道典型习题以后,要设法给自己出难题,如果自己是老师,自己是出题人,面前的这道题,运用的这些知识点,还能出哪方面的题目?还能整合哪些别的知识点?还能出哪些不同的题型?

4.定向

发现某种试题类型既非常典型,自己掌握的又不够好,那就自己去寻找,或者请其他人帮忙,找到相同类型或相同知识点的题目,一道一道去做,一题一题去分析,一个难点,一个难点去向老师请教,一个方法一个方法去尝试。特定的时间聚焦于特定的知识点和特定的题型,争取一次突破。

5.锦囊

在某一些章节结束之后,要学会自己归纳对比分析知识点,用思维导图或者图表把一章一节的知识点自己梳理归纳一下,不要偷懒直接去到书上找,自己分析总结的过程,比结果更重要。就是自己做的结果并不理想,和书上好的总结对比分析之后,也更容易帮助自己找到差距。

还是非常老套的话,功夫功夫,必须下足功夫。真的,关键是不能满足于浅层次的知道,一定要逼着自己去做深度的思考。

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博学和慎思,一定要完美结合。

孔子还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学了之后要练习,练习了之后要反思,反思以后再去学习,长期坚持下去,就会进入良性循环。


问古思塾


这种情况往往是出现在理科尤其是数学和物理,文科的可能性不大。如果偶尔几次课是这样问题倒也不大,因为学新知识有一个接受,理解的过程,只要课下独立做题,独立思考把知识悟透就可以了。但如果长时间地一听就懂一做题就不会的话,这说明你真是没学会。我的建议是第一上课前预习,我指的是认真预习不能流于形式,这样你对课上要讲的内容有了自己的思路,也明白了自己哪里理解不了,做的题哪卡壳了,再听课就会很有目的性,也会更专心,一节课下来就会有很大的收获。第二就是课后练习一定要独立思考,即使不会也要清楚自己做到哪儿卡住没思路了,可以自己先翻书或翻笔记查看相关的内容,实在搞不清楚再问同学或老师,但必须找出类似的题举一反三的练,直到在没有别人的帮助下能做出来为止。学数学的诀窍就是知其然也要知其所以然,多问几个为什么。


中小学数学天天练


学习的知识可以分成。“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三种层次。打个比方:我面前有一辆汽车,我知道什么是方向盘,什么是离合?什么是刹车?,这就是第一个层次“是什么”的问题;但如果我能还分清刹车、离合和油门,分清机油壶和玻璃水壶等,这就是第二个“为什么”的的问题;这辆车上的所有的零件我都能认清,也能分清不混淆,我上车以后还是不会开,就是第三个层次“怎么做”的问题。

很多孩子感觉到自己会了,也往往是停在第一个层次上。老师会出一些相似的问题,让他辨识,就往往会出错。很多选择题就是这样的出发点。这就是第二个层次“为什么”没有做好;考试中都有一些难度稍微大一点的题,只不过运用的知识点多、综合程度比较大而已,很多学生做不出来,。如果前面两个层次“是什么”和“为什么”没有问题了,那么做不出来往往就是不知道怎么操作?如何进行解析?如何进行分析,如何进行综合?等等,这是一个解题步骤的问题。这个问题属于第三个层次,也就是“怎么做”。

总之,把握问题的三个层次,好好检测每个知识点究竟处在哪一个层次上,找出问题并解决掉,能真正的防患于未然,真正的立于考试不败之地。








河北慢教育


77级是43年前恢复高考后第一届大学生,当年我们上课时,老师给我们立一条规矩,听起来很“荒唐”,叫“习题不答疑”,意思就是我们学生习题不会做去问老师,老师不会教你那道题怎样做。老师的理由是:习题不会做说明学生知识点没掌握好,必须再去看书吃透知识点习题就迎刄而解了。现在你的问题在哪明白了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