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學習新知識的時候覺得自己掌握了但是做題的時候還是不停錯?

090124cyt


為什麼學習新知識的時候覺的自己掌握了,但是做題的時候還是不停的出錯。

因為理念上的會和實際操作對是有區別的,即便是理念全部都熟悉背過後,實際操作起來的經過是千變萬化的,還得看我們自己會不會去靈活運用到實際題型中,這樣才能真正知道自己會不會,要想少錯題,不錯題,就得多練習,熟能生巧就完美了,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就是這麼來的[呲牙]



月光中的海洋904


為什麼學習新知識的時候覺得自己掌握了,但是做題的時候還是不停的錯?

好多同學都會遇到這個問題,就是上課的時候老師講的明明聽懂了,課堂練習題也都會,但是課後做題的時候就錯了。這是為什麼呢?

首先,課堂上,老師的思路引領著你往前學,你覺得思路清晰,聽懂了,只停留在老師講的時候聽懂了,沒有加入自己的獨立思考和知識加工。課後做題的時候沒有老師和其他同學的引導,不能對新知識有一個好的轉化應用,做題是一團亂麻,會出錯。

其次,一般在學習新知識的時候,老師在課程內容設置上是由淺入深,題目也是由簡單到綜合。課堂上的題目具有針對我,往往是對某一個具體的知識進行練習,就是為了鞏固所學的新知識,題目考察的知識點比較單一,加上有老師同學的思路引導,感覺自己都會了。

最後,就是你做的題可能綜合性比較強,並不適合當前新知識的練習。學習是一個漫長的積累的過程,積累到到一定層次,融會貫通,做題的時候才能得心應手!

一定要在學習新知識的過程中加上自己的思考,用自己的大腦對知識點進行加工整理,形成自己的思維,才能用到做題上。



瑾嫣默


以下4點供參考

第一,知識是背後的邏輯,而不是符號。

很多初學者會把知識理解為一串符號。簡單舉例,就像勾股定理A^2+b^2=c^2。這個知識點背後的邏輯是兩個直角邊的平方和等於斜邊的平方。那麼這個知識點邏輯也可以表示O^2+p^2=q^2或者隨便3個字母都可以代替。很多同學都會把購股定理記為一個公式,而不是一個邏輯。所以我們學習新知識,不要被表面的符號或文字所迷惑不要形成思維定式。背公式沒有用,要理解邏輯。

第二,知識點的關聯性

學習的時候都是單個知識點,一個一個的學習,不可能同時雜糅的學。那樣的話是沒人能學的會。但是我們做題練習的時候往往是多個知識點交叉在一起考。不會說我今天學了1+1=2,就考1+1=2。這是最簡單初級的模式。隨著年級的提高,到了初高中所學任何一個新知識點,都會摻雜到以前的知識點,一起來考察。所以就會出現,為什麼新知識會,但是做題又不會。可能以前知識不熟練。

第三,提取模型的閱讀能力

如果老師幫你讀一遍題目,或者捋一遍題目裡面的重要信息,大部分同學都是會做這道題。不是因為這道題難,也不是因為你想不通,不聰明,而是因為不能夠把題目中的有效信息提煉成你所學的定理的模型。其實這是一種閱讀能力的表現,不能夠把文字信息翻譯成你所學科目的模型。那麼在以後的學習中就要多注意怎樣提取關鍵信息,怎樣剔除無用信息,要做刻意的訓練!

第四,掌握不徹底,要獨自覆盤演練

我們感覺已經學會了知識點,其實只學會了這一道題目。沒有學會這一類題目。真正的學會是自己從頭到尾能夠複述出來,能夠獨立快速的重複出來。這才算是有效的複習掌握。要不然稍微換個數字,稍微換一句話,換個表達,可能又出現了難題。

所以一定要獨自的覆盤,尤其是一道難題,涉及的知識點難以理解,比較抽象的時候一定要獨自重複的去演練。

總結

學習有方法,思考最重要!要勤于思考背後的邏輯,勤於覆盤演練。另外,要對新的知識點充滿好奇,要有接納新事物的心態。

希望對你有幫助


大索老師


我們都是從學生過來的,都會有這種經驗:自我感覺這個知識點掌握的還可以,但一做題就會錯,考試分數不高。舉個例子,一座教學樓,我們都看到了有玻璃窗戶,但是問題你多少個窗戶,你肯定答不上來,因為你只是看到了,而沒有仔細觀察。

我以過來人的身份,用我的經驗來分析一下這裡面的原因。從倆方面分析,一個是新知識的掌握、理解、運用,另一個就是怎麼來利用錯題本來學習掌握知識?

一、新知識的掌握——理解——運用

學過大思修的人都知道:要使一個事物從一種狀態變成另一種狀態,需要經過一些量的變化,量達到一定的度後,才會引起質的轉變。就像水,要想水從冷水變成開水,必須需要不斷的加溫,使水達到沸點時,才能把水燒開。明白了這個道理後,我們回到這個問題上來好好講解下。

學習新知識,表面上覺得都會了,但是實際上是有點模糊的。想知道這個知識點掌握的怎麼樣,做題檢驗一下就知道了。做完題,你會發現,自己所掌握的知識點有很多模糊和確實的。做題就能認識到自己的不足,所以我們得多做題,通過做題,對所學知識進行鞏固和運用。慢慢的你就會從最初的瞭解,到有深刻的認識,最後熟練掌握的過程。接下來我介紹一個學習方法來談談。

二、怎麼來利用錯題本來學習知識

有很多學習習慣好的學生,都會用到錯題本的。錯題本是一個不錯的方法。它是把我們平時做題,大大小小的考試中,錯了的題抄下來,為了方便以後查看複習,查找自己的知識漏點。學習變的有針對性,能很好的提高我們的學習效率。

因為我們之前錯的題,由於自己的認識不深刻,在做此類型的題,還會繼續錯。利用這個錯題本,對學習鞏固知識,彌補缺陷漏洞有很大幫助。

怎樣高效的使用錯題本了?我比較喜歡用了方式是,用謄抄的方式,把這些錯的題整理到一個專用的本子上。進行整理、分析、歸類,分析出錯誤的原因,分清是答題大意,還是思考方式不對,還是知識理解錯誤,還是運費錯誤等等。分門別類的區分開來(最好用不同顏色的筆標註清楚),什麼是知識性錯誤?什麼是思維性錯誤?什麼是運費錯誤等等,為以後翻閱錯題提夠方便,可以事半功倍。

這樣反覆的再學習,再掌握,再總結,再提高的過程,使我們對知識的更熟練,理解更深刻,對知識的掌握更牢固。







學而樂哉


就是看花容易繡花難的道理!

學習新知識的時候,你只是對新知識有一個基本的認識,想要融會貫通,靈活運用,必須要經過實踐一段時間!

就比如說你要學會織毛衣,你原來一點都不會。有一個成熟的織毛衣的人來教你,它告訴了你這個針怎麼用,並且親自動手演示給你看。你看著是覺得非常非常簡單,非常非常容易的,你覺得自己會了。

可是當你真正拿起針去織的時候,你會發現你根本就織不上來,根本就不會!

必須要經過一段笨手笨腳、錯了再改改了再錯、錯了再改的一個過程,以後你才能夠熟練掌握織毛衣這門技術!

學習新知識和這件事情是可以類比的!

這就是老師為什麼會給你留課堂練習,然後再留家庭作業的原因!最後很多同學還必須要做一些課外練習來加深學習實踐!

在學習實戰的過程當中,每個同學才會發現自己哪裡不夠熟練、哪裡還有不足,才能夠不斷的改進,才能把學習學的更好!

剛學完新知識,做題錯題較多,是很正常的,是因為你所學的新知識還不夠熟練,尤其是不能能夠運用自如!

如同武學的最高境界是無招勝有招,學習達到了融會貫通的程度時,已經沒有固定的招數了,只要你有問題就有相應變化的招數,就成為真正的高手了!


雙勤講學


各位大神都有比較全面的解答了。我就以自己的親身經歷來回答您的問題:

1. 從認知的角度看,任何新知識和技能的掌握基礎是從記憶到理解,然後是應用。這是基礎。

2.學習過程中還要克服遺忘曲線的影響,通過過量學習(比如新知識掌握需要的檢驗,至少重複50%),開始上升到能夠自主分析和評估優劣,進而進行創造性的應用。才算徹底掌握。我自己把這個過程叫做內化。

就如學習編程一樣,學習計算機基礎和編程語言。可以開始寫程序,但在沒有創造任何的作品,哪怕很小的項目之前,能夠說自己是程序員麼?



阿郎小理科


有一句話說:

世界上最遙遠的距離是從知道到做到!

知道了,不代表能理解,理解了不代表理解深入,理解深入了,不代表能夠用得出來,用的出來不代表得心應手。

絕大多數普通人之所以平庸一生,就是滿足於淺層次的,我知道了。

要想能夠做到真正領會,並且能夠應用知識解決問題,以下幾個親身實踐經驗,僅供參考。

1.背誦

能記住,不代表能夠運用,但更多的時候,更多的人是用的時候想不起來。最重要的知識點,一定要滾瓜爛熟,倒背如流。如果每背一句,還要想一想,回憶一下,就說明還沒有真正掌握,很快就會還給老師。

2.解剖

教科書上的例題,老師講解的典型習題,不能簡單地滿足於理解了老師的思路,滿足於會做這個題。

一定要站在出題者的角度,問自己為什麼這樣出題?這道題運用了哪幾個關鍵的知識點?這道題重點要考察什麼?解決這道題最最關鍵的思路又是什麼?這道題有什麼典型性?

這樣才能做到孔子講的舉一反三,通過一道題,反向複習知識點,梳理清知識點解決問題的思路。

3.變形

解決一道典型習題以後,要設法給自己出難題,如果自己是老師,自己是出題人,面前的這道題,運用的這些知識點,還能出哪方面的題目?還能整合哪些別的知識點?還能出哪些不同的題型?

4.定向

發現某種試題類型既非常典型,自己掌握的又不夠好,那就自己去尋找,或者請其他人幫忙,找到相同類型或相同知識點的題目,一道一道去做,一題一題去分析,一個難點,一個難點去向老師請教,一個方法一個方法去嘗試。特定的時間聚焦於特定的知識點和特定的題型,爭取一次突破。

5.錦囊

在某一些章節結束之後,要學會自己歸納對比分析知識點,用思維導圖或者圖表把一章一節的知識點自己梳理歸納一下,不要偷懶直接去到書上找,自己分析總結的過程,比結果更重要。就是自己做的結果並不理想,和書上好的總結對比分析之後,也更容易幫助自己找到差距。

還是非常老套的話,功夫功夫,必須下足功夫。真的,關鍵是不能滿足於淺層次的知道,一定要逼著自己去做深度的思考。

孔子說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博學和慎思,一定要完美結合。

孔子還說,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學了之後要練習,練習了之後要反思,反思以後再去學習,長期堅持下去,就會進入良性循環。


問古思塾


這種情況往往是出現在理科尤其是數學和物理,文科的可能性不大。如果偶爾幾次課是這樣問題倒也不大,因為學新知識有一個接受,理解的過程,只要課下獨立做題,獨立思考把知識悟透就可以了。但如果長時間地一聽就懂一做題就不會的話,這說明你真是沒學會。我的建議是第一上課前預習,我指的是認真預習不能流於形式,這樣你對課上要講的內容有了自己的思路,也明白了自己哪裡理解不了,做的題哪卡殼了,再聽課就會很有目的性,也會更專心,一節課下來就會有很大的收穫。第二就是課後練習一定要獨立思考,即使不會也要清楚自己做到哪兒卡住沒思路了,可以自己先翻書或翻筆記查看相關的內容,實在搞不清楚再問同學或老師,但必須找出類似的題舉一反三的練,直到在沒有別人的幫助下能做出來為止。學數學的訣竅就是知其然也要知其所以然,多問幾個為什麼。


中小學數學天天練


學習的知識可以分成。“是什麼”、“為什麼”、“怎麼做”三種層次。打個比方:我面前有一輛汽車,我知道什麼是方向盤,什麼是離合?什麼是剎車?,這就是第一個層次“是什麼”的問題;但如果我能還分清剎車、離合和油門,分清機油壺和玻璃水壺等,這就是第二個“為什麼”的的問題;這輛車上的所有的零件我都能認清,也能分清不混淆,我上車以後還是不會開,就是第三個層次“怎麼做”的問題。

很多孩子感覺到自己會了,也往往是停在第一個層次上。老師會出一些相似的問題,讓他辨識,就往往會出錯。很多選擇題就是這樣的出發點。這就是第二個層次“為什麼”沒有做好;考試中都有一些難度稍微大一點的題,只不過運用的知識點多、綜合程度比較大而已,很多學生做不出來,。如果前面兩個層次“是什麼”和“為什麼”沒有問題了,那麼做不出來往往就是不知道怎麼操作?如何進行解析?如何進行分析,如何進行綜合?等等,這是一個解題步驟的問題。這個問題屬於第三個層次,也就是“怎麼做”。

總之,把握問題的三個層次,好好檢測每個知識點究竟處在哪一個層次上,找出問題並解決掉,能真正的防患於未然,真正的立於考試不敗之地。








河北慢教育


77級是43年前恢復高考後第一屆大學生,當年我們上課時,老師給我們立一條規矩,聽起來很“荒唐”,叫“習題不答疑”,意思就是我們學生習題不會做去問老師,老師不會教你那道題怎樣做。老師的理由是:習題不會做說明學生知識點沒掌握好,必須再去看書吃透知識點習題就迎刄而解了。現在你的問題在哪明白了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