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皇帝是一个志大才疏的人吗?

微笑48267341


崇祯皇帝是一个志大才疏的人,他在位十七年虽然一直呕心沥血想要把大明王朝从深渊中拉上来,但是因为他的一系列作为加速了大明的覆灭。

崇祯十七岁登基,没有多久就铲除了魏忠贤一党,使朝政为之一清。崇祯勤政在历史上是出了名的,他一改从万历皇帝以来皇帝不上朝,留恋后宫,宠信宦官的陋习。

对于崇祯的勤政,史书这样记载道:宵衣旰食,夕惕朝干。崇祯想要重现大明的辉煌,可是他太有作为,自身能力有限又过多的插手内阁的运行,用人不疑,疑人不用,他频繁的更换朝廷重臣,推卸责任且治人之罪,使得人人自危不敢进入内阁,使得大臣不敢进言,一些错误的决策得不到更正。

《明史》记载他在位十七年间,共更换内阁大学士多达50人(其中两人处死,两人充军),对于内阁首辅也是每隔两三年就要更换一次,如此频繁的更换使得内阁换届犹如儿戏,要知人去言空,许多行之有效的政策实施不了。

崇祯疑心病太重,许多重臣被杀或被训斥,杨镐,王洽,熊文灿,郑崇俭,陈新甲等等。最有名的是袁崇焕的死,可谓是自毁长城,本来朝中可堪一用的武将就少,何况是辽东战事的不二人选,袁崇焕虽有一些过错,但是在国家风雨飘摇的时刻还被处以极刑(史载袁崇焕被凌迟处死“刽子手割一块肉,百姓付钱,取之生食,顷间肉已沽清,再开膛出五脏,截寸而沽。”)袁崇焕的死可谓是寒了辽东众将士的心,洪承畴,祖大寿等将领降清不能说不受到影响。

政策摇摆不定,辽东问题上,对于是和是战下不了决定。皇太极也厌倦了连年的征战“彼(明朝)既请和,朕意成和事 共享太平之福。”崇祯十五年,崇祯密令兵部尚书陈新甲与清议和,皇太极开出的条件并不苛刻,崇祯完全可以接受,这样就腾出手来平定关内的农民军,可是消息败露,朝中一些大臣纷纷上书抨击议和,崇祯在这种情况下动摇了,把责任一推,下旨斩了陈新甲,新甲私款辱国,当失陷城寨律,斩

对于农民军是剿是抚摇摆不定,没有乘胜追击歼灭余孽,使其死灰复燃,终成大患。对于辽东战事,因为一直存在多年,所以崇祯很是防备,但是对于西北农民军他认为是一群流寇,没有特别重视。

崇祯七年,明军在孙传庭,洪承畴的带领下大败农民军,闯王高迎祥被俘,农民军消灭殆尽。另外明将卢象升,左良玉等都曾大败过农民军,可是没有抓住时机彻底消灭。

军事上两线作战是兵家大忌,崇祯没有意识到这一点,一直错失了许多良机。

官员贪污腐败严重,没有很好的发挥东厂和锦衣卫的作用。本来东厂与锦衣卫都有监察百官的职责,崇祯没有利用好这一点,致使腐败严重,筹集粮饷是屡屡艰辛,没钱没粮官兵的战斗力是直线下降。

崇祯盲目自信,没有意识到农民军的强大,十七年,李自成的农民军在中原大地攻城掠地,剑指京都,崇祯没有听从官员的建议南迁,“国君死社稷,古今之正,朕志已决,无复多言。”在城破之时,再想迁都已经晚了。

崇祯还有一大错是没有让太子南迁,有大臣建议让太子监国南京,崇祯断然拒绝“朕经营天下十几年,尚不能济,哥儿们孩子家做的伸事。

晋亡之后有东晋,宋亡之后有南宋,都延续了许多年,而南明朝廷却为了正统之争而刀兵相向,浪费了许多机会,致使早早的灭亡。这不能不说是崇祯的错。

《明史》里这样评价崇祯:性多疑而任察,好刚而尚气,任察则苛刻寡恩,尚气则急遽失措。这个评价很中肯,虽说明朝灭亡有许多的因素,党争,天灾,内乱,外敌。但是他要负很大一部分责任。


二牛历史观


南明大臣把崇祯帝抬举到千古圣主的地步,如礼部郎余煜在议改思宗庙号时说:“先帝(崇祯)英明神武,人所共钦,而内无声色狗马之好,外无神仙土木之营,临难慷慨,合国君死社稷之义。千古未有之圣主,宜尊以千古未有之徽称。”

清初张岱:“古来亡国之君,有以酒亡者,以色亡者,以暴虐亡者,以奢侈亡者,以穷兵黩武亡者,嗟我先帝,焦虑心求治,旰食宵衣,恭俭辛勤,万几无旷,即古之中兴令主,无以过之”。“先帝焦于求治,刻于理财;渴于用人,骤于行法”。

清人萧徵模咏崇祯皇帝的诗歌写道:心匪不仁计则穷,减夫派饷事重重。可怜三百年夭下,断送忧勤惕励中。[8]

顺治帝:谕工部曰:“‘朕念明崇祯帝孜孜求治,身殉社稷。若不急为阐扬,恐千载之下,意与失德亡国者同类并观。朕用(因)是特制碑文一道,以昭悯恻。尔部即遵谕勒碑,立崇祯帝陵前,以垂不朽。又于所谥怀宗端皇帝加谥数字,以扬盛美。’又尝登上陵,失声而泣,呼曰:‘大哥大哥,我与若皆有君无臣。’上为后代所惓怀如此,况其臣民乎!”

康熙帝:总由生于深宫、长于阿保之手、不知人情物理故也。

锁绿山人《明亡述略》:庄烈帝勇于求治,自异此前亡国之君。然承神宗、熹宗之失德,又好自用,无知人之识。君子修身齐家,宜防好恶之癖,而况平天下乎?虽当时无流贼之蹂躏海内,而明之亡也决矣。

全祖望《明庄烈帝论》:“庄烈(朱由检)之明察济以忧勤,其不可以谓之亡国之君固也,而性愎而自用,怙前一往,则亦有不能辞亡国之咎者。”

乾隆帝认为,明之所以亡国,是因为万历、天启皇帝不理朝政,以致法度废弛。崇祯继位时,“国事已不可为”,他虽然辛苦经营17年,仍不能“补救倾危”,最后以身殉国。

孟森:“熹宗,亡国之君也,而不遽亡,祖泽犹未尽也。思宗而在万历之前,非亡国之君也,在天启之后,则必亡而已矣。”[7]“思宗而在万历以前,非亡国之君;在天启之后,则必亡而已矣!”。思宗虽有心为治,却无治国良方,以致酿成亡国悲剧,未必无过。“苛察自用,无知人之明”、“不知恤民”。思宗用人不彰、疑心过重、驭下太严,史称“崇祯五十相”(在位十七年,更换五十位内阁大学士、首辅),却加速了明王朝的覆亡。

郭沫若写《甲申三百年祭》,认为崇祯皇帝“多疑而任察,好刚而尚气”,为政“刻薄寡恩”,“急剧失措”;“对于军国大事的处理,枢要人物的升降,时常是朝四暮三,轻信妄断”;看上去尽管像是想要有所作为的“明君”,会做些表面的仁义功夫,实际上却是“十分‘汲汲’的‘要誉’专家”,对种种积弊并不真心设法去解决。

姚雪垠:明朝当时的情况,处处限制着崇祯皇帝的行动,正有种种使他不能施展自己“中兴”抱负的约束。

樊树志:崇祯皇帝朱由检在位十七年,以身殉国时年仅三十五岁。他受命于危难之际,力挽狂澜,清查魏忠贤阉党逆案,拨乱反正,营造新政,令人耳目一新。但是,从万历到天启,几十年积累下来的弊政,压垮了明朝的统治架构,内忧与外患同时袭来。

张德信:特殊的宫廷生活环境、坎坷多事的命运,造就朱由检的畸形性格。在皇权递争之中,在朝野党争之际.在抵御后金、对付农民起义之时,表现出聪颖自信而又猜忌多疑、形似谦恭而又刚愎自恃、勤心图治而又急躁专断等复杂情性.最终导致悲剧结局







历史回放机999


非常荣幸能够为您解答问题,希望能帮助到您

崇祯是个很有能力的君主,他任用了许多优秀的将领,比如袁崇焕等,在抵御清军,平定内乱的战争中,立下了汗马功劳。但是最终他难逃亡国的命运,并非他没能力,而是由于前几代君主的肆意妄为,已经导致了这个大帝国的内忧外患,积重难返。崇祯亡国,实属无奈。

在位期间, 勤于政务, 事必躬亲 ,节俭朴素, 是个年轻有作为的皇帝 ,崇祯即位,正直国家内忧外患之际,内有黄土高原上百万农民造反大军,外有满洲铁骑,虎视眈眈,山河冷落,烽烟四起。

他决事果断,雷厉风行,如处理阉党一案, 也有心细多疑,优柔寡断之一面,如关于是先攘外抑或先安内,一直拿不定,遂误国家 ;既有刻薄寡恩 翻脸无情之一面,也有多情柔肠之一面,对周后互敬互爱;他自制极严,不耽犬马,不好女色,生活简朴;他也经常征求左右的意见,但刚愎自用,不能做到虚怀纳谏;他知人善任,如袁崇焕,杨嗣昌,洪承畴,具一代文武全才,任用他们时,言听计从,优遇有加,一旦翻脸,严酷无情,果于杀戮,导致用人不专,出现崇祯朝五十相局面;他悯恤黎民疾苦,常下诏罪己,但搜刮民膏,加派无度,趣百姓于水火;他励精图治,经常平台招对,咨问政之得失,与臣下论讨兴亡之道,为政察察,事必躬亲,欲为中兴之主主,但求治心切,责臣太骤,以致人心恐慌,言路断绝常谓所任非人,终成孤家寡人,于煤山殉国。

所以说崇祯志大,才不疏。





觅史记


崇祯皇帝志大才亦不疏,只是人都是有弱点的。犹豫,自负,莽撞等一些缺点被人利用,造成了悲剧


揽你入怀en


崇祯能当上皇帝,也是实属庆幸!因为皇帝哥哥到死才发现自己没有儿子,这才想起弟弟崇祯,这才捡了一皇帝,但是个人能力还是有的,但是明朝后期已经病入膏荒,接手就是烂摊子,仅凭皇帝一人才华实属难有作为,正所谓心有余力不足!个人不认为他才疏,从歪脖树上结束了他的命,说明是一个有志的皇帝!


兵哥谈古论今


是的,今天我不谈崇祯刚愎自用,刻薄寡恩,也不谈他有多勤勉。我就先从崇祯自杀前留下的61个字的的遗言来加以分析。

他最后总结了他的一干缺点,唯独没有承认他的主要错误──缺乏管理能力。当时内阁官员能力也确实不行,跟木匠皇帝比较,木匠皇帝可以几十年不上朝,因为内阁因为有几个政治斗争经验和治国理念实操性比较强的大牛人物的存在,国家照样可以正常运转。可话又说回来,内阁官员不行你可以调整嘛,铲除阉党以后用东林党就是他的大失误。当时那种情况虽然孙承宗年龄大了,但我感觉崇祯如果能起用他还是可以很好的过渡一下的嘛!不能知人善任,你能说有能力么,治国光凭你一个人勤勉,无用的。所以说大明亡固然有天灾人祸等等,主要还在于崇祯不是一个好的管理者。

你们说对么?


阿杜谈古论今


崇祯帝应该算是一个志大才疏的皇帝。

尽管崇祯为求中兴,励精图治,但其性格暴躁,在处理政务上操之过急,急于求成,常采用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急功近利的做法,再加上他为人刚愎自用,很要面子,且性情多疑,常迁怒于文武百官,责备他们不能尽职尽责,从而使得国事日非,其在继位之初时所取得的政绩也渐渐地被丧失掉了。

崇祯帝继位时,接手的是一个由明神宗、明光宗、明熹宗等人留下的烂摊子。明朝当时内忧外患,对内,政治腐败,阉党专政,天灾不断,民不聊生,农民起义的爆发只是早晚的事情。对外,后金兴起,不断伐明。

即位后,崇祯皇帝首先清除了阉奸魏忠贤。天启七年(公元1627年)十一月,魏忠贤于流放途中上吊自杀,全国民心为之大快。

不久,崇祯以“叛变投敌”“谋反朝廷”之罪处死了袁崇焕,并且还概叹:边臣不足任矣。这样,其褊狭与多疑的性格,终于使他自毁长城。

慢慢地,崇祯形成了一个错误的观念,就是认为朝臣和边臣都不可靠,不敢对之加以重用。同时,朝臣一旦有所过失,或是忤逆了自己的意思,都会对之严惩不贷。而宦官则又再次受崇祯重用,严重时甚至有取代朝臣的势头。

面对国事日非、境况愈加不妙的局面,崇祯越发想将国家治理好,可是朝臣却都不能使他满意。于是,他便动不动就迁怒朝臣,“以重典绳下”,动辄对之加以杀戮。这些被杀的人,大多数都是含冤而死,只有少数是罪有应得。他们中有的是因为崇祯帝刻薄的性格,意气用事、量刑失当所致。总之,臣下有错,他便尽管杀掉了事。


峰回路转说历史


“时来天地皆同力,运去英雄不自由”是笔者对于崇祯皇帝的评价。在明代皇帝中,论真才实干,崇祯皇帝是非常优秀的君主。他既有铲除魏忠贤的魄力,也有勤于政务的能力。但是他缺少的就是像他的先祖明武宗那样的运气。国家之中已经不再有王守仁那样的圣人来扶危济困,更多的不是衣冠楚楚的伪君子就是狼子野心的真小人。在这样的局面下,外面又有李自成的流寇作乱,满清铁蹄的虎视眈眈。日益空虚的国库和脑满肠肥的蛀虫使得国家的元气已经耗尽。

崇祯皇帝继位时正直大好年华,可以说既有远大的志向又有过人的才能。如果是在太平年代,应该是一位不输给成化皇帝的有为君主。但是,当时的制度已经完全被百官裹挟,崇祯皇帝实际上是在和文官一起共治天下,所以当他想和满清媾和群臣反对时,也只好放弃了自己的想法。可以说是晚明朽烂的文官政治绑架了崇祯皇帝,害了整个国家。

从为人上来讲,崇祯皇帝是典型的优柔寡断。他在一些大方略上缺乏雷霆手段和恩威观念。任由文官做大却忽略了武将对于当时国家的支撑力度,经常是重用武将却有提防武将。而且,他无法处理当时复杂的三方关系,在内外先后顺序上屡屡丧失先机,致使大明王朝不亡于满清,却亡于流寇,让人叹息。


经典守望者


朱由检是一个非常奇怪的皇帝,他的的所作所为,是一想让明朝重新振兴,自己也摆出了一副中兴之主的架势,但是最终却只能到煤山去上吊,来陪伴他上吊的只有一个叫做王承恩的太监,也就是说他被整个大明的文官集团给抛弃了。

历史上和他有点相似的皇帝也有不少,比如说新朝的王莽。王莽是一个想有所作为的人。他之所以能够上位,就是因为他的道德非常的高,因为一系列作秀行为终于让自己爬上了皇帝的宝座,他的一切有德的行为,只是为了自己当皇帝做铺垫。而往往当了皇帝之后,他的所作所为却背离了当时的社会正常的现实需要。

最终被刘秀和农民起义军联合给推翻了。朱由检也是一样,虽然他非常的勤奋,但是最终却在历史的答卷上得了一个0分,起到的作用简直就是可以忽略不计的,甚至是反方向的,他一生所做的最大的成绩就是扳倒了魏忠贤。最终在煤山上吊了,也让人们记住了这个非常忠烈的皇帝。

相比而言,明朝的天启皇帝就非常的聪明的,他在临死之前就对崇祯说魏忠贤是可以重用的人才。然而崇祯继位之后对魏忠贤是非常的警惕的,他手持佩剑,将一个饼藏在自己的袖子里,不敢吃宫中的食物,防止了一些人暗害他。

而崇祯皇帝能够扳倒魏忠贤,说明他还是有手段的。说崇祯皇帝是一个勤政狂魔,一点都不为过,他在位17年,不喜好声色犬马,钟情于政务,殚精竭虑。

他并不是一个有治国能力的人,他越努力就越背离了正确的方向。明朝还是有很多的人才的,但是崇祯皇帝缺乏任人唯贤的本事,反而重用的一些昏庸无能的人,将一些可堪重用的大将。消灭的干干净净。

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崇祯皇帝是一个好面子的人,他推卸责任是一把好手。还有一系列文臣武将,就因为他的后面的推卸责任,最终走向了死亡。甚至在崇祯上吊的时候还在推卸责任。他是他认为他的臣子让他这个皇帝遭了殃。还希望不要伤害任何一个百姓。在生命的最后一刻,还将责任推卸给了他手底下的大臣,最终保留了自己一个好明显。他的皇帝显然是没有人敢于和他共患难的。他的失败也不可避免。


历史写作者


首先肯定的说,崇祯皇帝是明朝皇帝中少有的,勤政的人,很想通过自己的努力,让国家富强起来,他除掉了魏忠贤,说明崇祯皇帝还是很有能力的。

非常可惜的是,他接手的大明王朝,大厦将倾,他是独木难支。外有后金的崛起,不停袭扰明朝的边境,又有天灾不断,赤地千里。

李自成,张献忠率领的农民军形成燎原之势,势不可挡。明军一败涂地,溃不成军。

崇祯皇帝的确在性格上存在很大的缺陷,疑心过重,杀了很多有才能又忠心于他的人,像袁崇焕。

最后,吊死煤山,自感在地下,无颜面对列祖列宗,以发遮面,可悲,可叹。


分享到:


相關文章: